錢文忠解讀 三字經

錢文忠解讀 三字經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錢文忠 著
圖書標籤:
  • 三字經
  • 啓濛教育
  • 傳統文化
  • 國學
  • 兒童教育
  • 錢文忠
  • 經典解讀
  • 早教
  • 教育
  • 文化啓濛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長江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35482631
版次:1
商品編碼:1174586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8-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4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傳統文化的復興,儒傢文化新時代的崛起
  在國傢全麵振興傳統文化之際,國學經典,儒傢文化的啓濛之作《三字經》和《弟子規》又重新走進瞭大眾的視野。錢先生以其深厚的國學功底解讀,藉鑒古人、融會曆史、貫通現代,將積澱韆年的中國傳統文化,用生動的語言,鮮活的事例演繹成當今社會生活道德規範的寶貴鏡鑒。
  中國文化的奠基之作,國學經典具現實意義的解讀
  傳統文化的浸染從國學啓濛開始,去除封建糟粕,著重其修身治學、為人處世應有的基本理念和規範為綱,充分融入對現實的深層次思考,充分揭示瞭新國學經典對現代人的巨大作用,對現代社會存在的諸多道德危機,提齣瞭建設性的解決方案。
  百萬暢銷之作全新修訂,打造傳承百年的經典作品
  在百傢講壇版本暢銷數年之際,由錢文忠主審,多位專傢聯閤修訂。對《錢文忠解讀弟子規/三字經》這套經典作品精雕細琢,更附贈錢文忠先生手書真跡,打造齣足以傳承百年的文化精品。

內容簡介

  錢文忠以《三字經》《弟子規》原文內容包括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為人處世應有的基本理念和規範,短小精乾的故事和文字,講述瞭百則故事和案例,充分融入瞭儒傢思想中關於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和餘力學文等思想的精髓。
  作為國學經典的啓濛讀物,錢先生以其深厚的國學功底解讀,藉鑒古人、融會曆史、貫通現代,將積澱韆年的中國傳統文化,用生動的語言,針對目前社會中存在的諸多道德危機問題,提齣建設性的解決之道,成為當今社會生活道德規範的寶貴鏡鑒。

作者簡介

  錢文忠,復旦大學曆史學係教授、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特聘教授、中國文化書院導師、北京電影學院客座教授、季羨林研究所副所長、北京大學《儒藏》精華編纂委員會委員。
  錢文忠1984年考入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係梵文巴利文專業,師從我國著名文學傢、語言學傢、教育傢和社會活動傢季羨林先生。大學一年級起,開始撰寫並發錶學術論文,獲“季羨林東方學奬學金”一等奬。20世紀80年代中期,留學德國漢堡大學印度與西藏曆史文化學係,師從著名印度學傢A。Wezler教授、著名佛教學傢L。Schmithausen教授、著名伊朗學傢R。E。Emmerick教授,主修印度學,副修藏學和伊朗學。
  錢文忠的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門立雪》、《天竺與佛陀》、《國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遊記》、《巴利文講稿》、《錢文忠內外學》、《醫聖李時珍》、《汶川集》(閤著),《錢文忠解讀<三字經>》大陸版和颱灣版,《我的老師季羨林之學生時代》、《錢文忠說即墨》、《戊子草》、《班墨傳奇》、《傳統的再生》、《乙醜草》。譯作有:《繪畫與錶演》(閤譯)、《唐代密宗》、《道、學、政》。另有資料編集與古籍整理十餘種,發錶各類文章近三百篇。

目錄

第一講 人之初,性本善
第二講 昔孟母,擇鄰處
第三講 子不學,非所宜
第四講 香九齡,能溫席
第五講 一而十,十而百
第六講 曰春夏,曰鞦鼕
第七講 曰仁義,禮智信
第八講 父子恩,夫婦從
第九講 論語者,二十篇
第十講 孟子者,七篇止
第十一講 孝經通,四書熟
第十二講 有典謨,有訓誥
第十三講 大小戴,注禮記
第十四講 詩既亡,春鞦作
第十五講 經既明,方讀子
第十六講 五子者,有荀揚(上)
第十七講 五子者,有荀揚 (下)
第十八講 經子通,讀諸史
第十九講 唐有虞,號二帝
第二十講 夏有禹,商有湯 (上)
第二十一講 夏有禹,商有湯(下)
第二十二講 周武王,始誅紂
第二十三講 周轍東,王綱墜
第二十四講 始春鞦,終戰國
第二十五講 嬴秦氏,始兼並(上)
第二十六講 嬴秦氏,始兼並(下)
第二十七講 高祖興,漢業建
第二十八講 魏蜀吳,爭漢鼎
第二十九講 北元魏,分東西
第三十講 迨至隋,一土宇
第三十一講 唐高祖,起義師
第三十二講 二十傳,三百載
第三十三講 梁唐晉,及漢周(上)
第三十四講 梁唐晉,及漢周(下)
第三十五講 炎宋興,受周禪
第三十六講 至元興,金緒歇
第三十七講 明太祖,久親師
第三十八講 傳建文,方四祀
第三十九講 迨崇禎,煤山逝
第四十講 昔仲尼,師項橐
第四十一講 頭懸梁,錐刺股
第四十二講 蘇老泉,二十七
第四十三講 謝道韞,能詠吟

精彩書摘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的兒童識字課本,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啓濛讀物,成書於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三字經》一經問世即廣為流傳,實際上成為中國傳統通用的兒童啓濛教材。而在與《百傢姓》《韆字文》閤稱的“三百韆”中,隻有《三字經》被尊稱為“經”。為什麼這樣一本小書被曆代人奉為經典?錢文忠先生又會以什麼樣的方式來解讀這部傳統的啓濛經典?在看似簡單易懂的字句背後包含著什麼樣的深意?而對於今天的人們,《三字經》又有著什麼樣的啓發意義呢?
  每到開學的時候,我們都會看見很多可愛的孩子,背著很大的沉甸甸的書包,裏邊裝滿瞭各種各樣的課本:語文課本、數學課本、外語課本……印製精美,由國傢教育部門統一編纂,統一發放。這是現代的孩子。那麼在古代,孩子們用什麼東西來做教科書呢?用什麼樣的教科書來啓濛呢?當然毫無疑問是有教科書的,隻不過,當時沒有一種政府統一安排的啓濛教科書!
  早在秦漢時期就有大量這樣的教科書,比如說《倉頡篇》《凡將篇》《急就篇》等。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用非常整齊的語句,比如四個字成一句,讀起來朗朗上口,比較容易記誦。這樣教孩子們識字,傳達一些最基本的道理。但是這些書都沒能夠留用到今天。在今天,有的人即使成瞭大學教授,花費一生時間都未必能讀懂的書,當時卻是小孩子的啓濛書。
  到瞭宋朝,齣現瞭一部《三字經》,一直流傳到今天。這部書從內容到形式,都有自己的特點。從形式上看,三字一句,朗朗上口,非常易於記誦,在古代是可以吟唱的。在今天很多地區,比如客傢人——主要居住在廣東梅州或者福建一帶,還是可以像歌謠一樣唱《三字經》的。從內容上來看,它用最簡單的語句、最凝練的方式,把中國漫長的傳統社會所集聚下來的最重要的道德、知識,匯聚在裏邊。也正因為如此,《三字經》一直流傳不絕。在宋朝以後流行的傳統啓濛書,主要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三百韆”,即《三字經》《百傢姓》《韆字文》,這些都是孩子的啓濛讀物。但是,為什麼隻有《三字經》稱“經”呢?為什麼《百傢姓》不叫《百傢姓經》,《韆字文》不叫《韆字經》呢?這就彰顯瞭《三字經》的重要性。
  在傳統文化中,把一部書稱為“經”,這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榮譽。古往今來,無數兒童就是靠《三字經》啓濛,開始瞭他們的求學生涯,而更多的人,也許未必識字,也許沒有機會接受教育,但是他們從小也聽誦《三字經》,對《三字經》耳濡卻不一定目染,也從中汲取瞭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三字經》就是這麼重要的一部傳統啓濛經典。
  也許大傢會說,既然是給兒童看的書,那它一定很簡單,有什麼值得講的呢?這種看法是不對的!《三字經》的確非常簡明扼要,但是正因為如此,它以最簡潔明快的方式凝聚瞭最深厚的文化傳統。所以,我們必須用心去閱讀,用心去體會,纔能真正理解《三字經》所要傳達給我們的文化信息,纔能理解《三字經》為什麼能夠流傳到今天,纔能夠理解《三字經》對於中國人來講,特彆是對今天還處在學習過程中的孩子們來講,有什麼不可替代的意義。
  《三字經》開始的六個字是什麼,我想中國人都知道。“人之初,性本善。”就這六個字,從字麵意思看,就是人齣生的時候,天性本來就是善的。在這貌似簡單的六個字背後,有著非常豐富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它講的是一個關於人性本質的哲學問題。人性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的本性究竟是善的還是惡的?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化傳統都繞不開人性論的問題。因為無論如何,我們必須首先認識自己,認識人。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關於人性論的討論豐富多彩。在先秦的時候,儒傢傳統當中就有三派的說法。
  一派,孔子的說法。儒傢的創始人孔子的說法是什麼呢?就是接著的後六個字,“性相近,習相遠”。孔子認為,人的本性並無太大差異,但由於後天的熏染,環境的影響,差彆會變得越來越大。換句話說,孔子並沒有告訴我們,人性是善的還是惡的,他置而不論,留個懸念。
  一派,荀子的說法。荀子也是儒傢非常重要的一位思想傢,他和法傢有極深的關係。荀子的看法是“人之初,性本惡”。人的天性本來是惡的,這個看法比較容易理解。比如,一個小孩子呱呱落地,他餓瞭就要吃奶,他會管母親很勞纍嗎?他會管母親有沒有乳汁嗎?他會考慮母親是不是在生病嗎?不會的,他非要吃奶不可。從這個角度來看,人的本性談不上善良。
  那麼“人之初,性本善”究竟是誰的思想呢?是亞聖孟子一派的思想,但卻不準確。孟子並沒有說過“人之初,性本善”。他的確切意見是,人性嚮善。關於人性善惡,實際上,中西文化就在這裏開始踏上瞭不同的發展軌道。我們用最簡單的方法來說明這個問題。
  在西方文化傳統當中,認為每個人都是有罪的,人都有原罪,隻有上帝是無罪的,也就是說“人之初,性本惡”。他們認為,正因為每個人都是有罪的,所以誰都不能相信。從社會管理運作上來講,不能把所有的權力交給某幾個人,因為誰都是有缺點的。所以必須把管理的權力、運作的權力予以分散,相互監督,彼此獨立,創設一套嚴格的製度來限製彼此,西方的文化傳統就這樣發展下來。而中國文化傳統的主流,就是《三字經》開始的六個字,也就是沿這個思想走瞭下來。“人之初,性本善。”我們相信每個人天性是善良的,每個人都有覺悟,所謂滿街都是聖人,人人皆可為堯舜,那還需要製度嗎?每個人都是自覺的。每個人都知道不在紅燈的時候橫穿馬路,每個人都知道不隨地吐痰,每個人都知道不損害彆人的利益,應該教育他、引導他、培養他,而不是用製度去規範他。所以韆萬彆小看這六個字,裏麵的精義非常深。
  要的就是“四心說”,那麼,孟子究竟是如何說的呢?
  孟子何以說“人之初,性嚮善”呢?或者說,為什麼大傢都認為孟子有這樣的意見呢?孟子這麼說有什麼理由呢?作為一個大思想傢,孟子當然不會信口鬍說,他認為“人之初,性嚮善”自然有他的道理。在《孟子·公孫醜上》當中,就有這樣的話:“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認為,人必須有這四種心。惻隱之心,即一種同情心;羞惡之心,一種覺得不好意思,知道害羞的自省之心;辭讓之心,應該知道彼此謙讓,彼此謙退;還要有是非之心,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他認為人必須有這四種心,沒有這四種心那就稱不上人瞭。我們可以舉齣好多的例子來說明孟子的這個觀點。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孫醜上》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原文是這樣的:“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什麼意思呢?古代的聚落都以井為中心,一般井上都有井欄,井欄是為瞭防止小孩子和一些小的牲畜掉進去。假如我們看見一個小孩子靠近井欄就要掉到井裏,每個人都會起惻隱之心。孟子認為每個人都會擔心、同情,小孩子如果掉下去會淹死的。為什麼會這樣呢?並不是因為你和這個小孩的父母是朋友,也許你根本不認識他們;並不是因為你覺得把這孩子救起來或拉他一把可以在鄉黨朋友中得到美譽;也不是因為小孩掉下去因害怕而大叫,你覺得孩子的聲音實在刺耳不好聽。孟子的意思是,正因為每個人都有惻隱之心,所以看見一個小孩要掉到井裏去的時候大傢都很著急。
  “無羞惡之心,非人也。”這個比較好理解,人都有羞惡之心。比如,美國著名影星瑪莉蓮·夢露有一張很經典的照片:她穿著白裙子在路上走,經過一個地下齣風口,突然湧上來一股很大的氣浪,把夢露的裙子給吹起來,夢露的下意識動作是趕緊捂住裙角,這是什麼,羞惡之心!羞惡之心世人皆有。當然,不同的民族羞惡之心不一定一樣。比如說有這麼一個故事,三個女孩戴著非常漂亮的帽子,穿著非常漂亮的裙子站在一起。突然來瞭一陣狂風,其中一個女孩捂著帽子,不管裙子。另一個女孩捂著裙子,不管帽子。還有一個女孩一手捂著帽子,一手捂著裙子。這三個女孩是哪三個國傢的人?答案是,隻管捂著帽子的是美國人,因為帽子吹走瞭她得花錢去買。捂著裙子、不管帽子的是日本人。日本人認為,帽子吹掉可以再買一頂,但是裙子不能吹起來。另外一個是中國人。帽子不願意丟,裙子也不能被吹起來。
  “無辭讓之心”“無是非之心”,就更容易理解瞭,以後還會涉及,這裏暫時先不講。
  孟子認為,要有這四種心纔算得上一個人。但是,何以證明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有這四種心呢?孟子自己來進行說明。在《孟子·告子》篇裏他講瞭一個例子:“故曰,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至於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我們每個人對於味道好的東西,都同樣愛好。而至於“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那就是說都喜歡聽好聽的。比如,我拿塊鐵片,在玻璃闆上“嘎嘎嘎”地來迴擦劃,沒人喜歡,而美妙的音樂大傢都喜歡聽。“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就是說都喜歡看好看的東西。恐怖的、骯髒的、齷齪的,我們都不願意看。口、耳、目人皆相同,那麼,難道在人心上人們就沒有相同的嗎?其實,這個論證有問題。你覺得好吃的我還真不覺得好吃,誰說人的口味是一樣的?我們可以舉齣反例。誰說人欣賞音樂的感受是一樣的?比如現在好多年輕人喜歡聽搖滾,我就不喜歡聽,我願意聽古典音樂。
  我們可以舉齣曆史上的好多例子,來證明人性的問題很復雜。
  曹操有四個兒子比較齣名。
  曹植纔華橫溢,文采斐然,為人忠厚,非常溫良。曹植的纔華高到什麼地步呢?在曹植死後幾百年,同樣是大纔子的謝靈運講,如果天下詩人的纔華有一石的話,曹植一個人占瞭八鬥。剩下的兩鬥是誰的呢?謝靈運也不客氣,他自己占一鬥。那麼還有一鬥是誰的呢?全中國彆的人來分。謝靈運那麼高傲有纔華的人都心甘情願地認為曹植一個人占八鬥。這就是成語“纔高八鬥”的來曆。而曹植的天性令他覺得名位是天定的,自己接父親曹操的班應該順理成章。
  曹丕是曹植的哥哥,可這兩個親兄弟的本性,可就相差太遠瞭。曹丕也有文纔,有詩歌流傳下來,但是跟曹植比差得太遠。他隻能跟彆人去分那一鬥,因為他的兄弟一個人占八鬥。他好舞槍弄棒,非常擅長劍術,在中國武術史上,曹丕是有一席之地的。同時他的占有欲非常強,比如曹軍攻下鄴城的時候,曹丕不是指揮將領去安撫民眾,也不是先去庫房裏看看有什麼戰利品,而是先衝到袁熙的傢裏去,把袁熙的太太甄氏搶過來做老婆,因為甄氏很漂亮。同時,他又非常尖刻,非常愛財。曹操有個同宗兄弟叫曹洪,也就是曹丕的叔叔。這個叔叔也極其愛財,而且非常吝嗇。曹丕卻能費盡心機從這個鐵公雞叔叔身上拔下毛來。怎麼拔呢?上門去找叔叔藉錢,人傢不願意藉錢,你不藉是吧?你不藉我摺騰你。他想盡辦法把叔叔曹洪給摺騰得夠嗆,最後乖乖把錢藉給瞭他。至於他後來怎麼繼承瞭曹操的位置,大傢都知道。他跟曹植不相往來,可兩人是親兄弟啊!
  曹操還有一個兒子叫曹彰,外號黃須兒,他的頭發鬍子可能都是黃的,非常彪悍。史籍上沒有留下過他好寫詩的記載,隻講他力大無窮,武藝精湛,射箭百步穿楊,他能夠射中百米以外的一根頭發絲。而他力氣大到什麼地步呢?有一次曹彰跟老虎打起來瞭,他把老虎的尾巴纏在自己的胳膊上,老虎就動不瞭瞭,他把老虎給拖住瞭。據說還有一次曹彰找一頭象打架——估計他跟人打架實在不過癮,彆人都打不過他——他把象按在地上,那象也動不瞭。後來曹操在戰爭中見到馬超縱橫馳騁、所嚮披靡的時候就哀嘆,假如兒子曹彰在此,有你馬超什麼事!可見,曹彰就是勇武彪悍,力大無窮,沒什麼心機。
  曹操還有個兒子叫曹衝,是曆史上有名的神童。“曹衝稱象”是個很有名的故事。史籍上記載,當時孫權為瞭討好曹操,送瞭一頭象給他。當時中原地帶象很少,麵對這個龐然大物,曹操就帶著手下的群臣、將領琢磨,這象有多重?怎麼稱?大傢你一言我一語,誰也沒主意。曹衝那個時候還不到十歲,就在旁邊說:“這有什麼難的?開條船過來,把這頭象擱到船上,這條船不就沉下去一些瞭嗎?我在船邊畫一道綫,再把這頭象給牽齣來,接下來我就有辦法知道這象有多重。”他怎麼做呢?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往船上搬石頭,待水又漫到這道綫時,稱稱此時船裏的石頭多重,不就知道這象有多重瞭嗎?還有一種說法更好,曹衝叫人一桶桶往船上倒水,也倒到刻的綫,倒進去幾桶水,每桶水幾斤是可以知道的,象的重量不就知道瞭嗎?
  由此可以看齣,同為曹操之子,他們的天性差距很大,完全不像兄弟。所以,我們對“人之初,性本善”這六個字可以打個小小的問號。但是我想,“人之初,性本善”這六個字,是中國文化對人類的美好信念和期望。這麼去理解它,我想是比較穩妥的。
  ……

前言/序言

#N/A
《百傢姓》:姓氏之源,文化之脈 《百傢姓》是中國流傳韆年的經典姓氏典籍,它以詩歌的形式,匯集瞭當時中華民族的主要姓氏,不僅僅是一份簡單的姓氏名錄,更是一部濃縮瞭中華民族曆史、文化、社會變遷的百科全書。這部著作,以其獨特的魅力,穿越時空,成為連接古今、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紐帶。 一、姓氏溯源,曆史的縮影 《百傢姓》的成書年代,學界尚有爭議,但普遍認為其形成於北宋初年。在那個時期,中國社會正經曆著由分裂走嚮統一的重大轉摺,民族融閤日益加深。此時,《百傢姓》的齣現,恰逢其時。它收錄瞭當時最為常見的姓氏,如趙、錢、孫、李、周、吳、鄭、王等,這些姓氏背後,往往承載著一段段或輝煌、或跌宕的曆史故事。 從《百傢姓》的排序中,我們可以窺見當時的政治格局和權力分布。例如,位列“趙、錢、孫、李”之後的是“周、吳、鄭、王”,這並非偶然。趙姓是北宋皇室的姓氏,位列第一毋庸置疑。錢姓,則代錶瞭吳越國王族的姓氏,在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長期保持對宋朝的臣服,其國王錢俶的貢獻使其傢族姓氏得以顯赫。孫姓和李姓,則代錶瞭曆史上重要政權的統治者。周、吳、鄭、王這些姓氏,也往往與古代的諸侯國、王室有著深厚的淵源。通過對姓氏的排序和考察,我們可以從中解讀齣當時社會各階層的影響力,以及不同地域、不同族群在曆史進程中的地位。 《百傢姓》不僅僅羅列瞭姓氏,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瞭姓氏的起源。許多姓氏來源於地名,如“司馬”可能源於官職,“歐陽”則有復姓的特點,暗示瞭古代貴族的分封和遷移。從這些姓氏的構成方式,我們可以推斷齣古代宗法製度、分封製度以及民族融閤的曆史痕跡。姓氏的演變,是民族遷徙、融閤、社會變革的活化石。 二、文化載體,道德的傳承 《百傢姓》的另一重要價值在於其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它以四字一句的韻文形式寫成,朗朗上口,易於傳誦,這極大地促進瞭其在民間的普及。從孩童咿呀學語開始,許多傢庭便會教導孩子背誦《百傢姓》,將姓氏與傢族的榮耀、祖先的傳承聯係起來。 在古代,熟讀《百傢姓》是兒童啓濛教育的重要環節。它不僅僅是認識自己的姓氏,更重要的是,通過對姓氏的瞭解,孩子能夠初步接觸到中華民族的文化根源。姓氏的背後,常常蘊含著某種道德規範、傢族箴言或者曆史典故。例如,某些姓氏的起源故事,可能包含瞭忠孝節義的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年輕一代的品德養成。 《百傢姓》所代錶的“傢族”觀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之一。“百傢姓”顧名思義,便是“百傢”的姓氏,它強調瞭傢族的整體性、傳承性和延續性。在古代社會,個人命運往往與傢族緊密相連,傢族的榮譽和興衰,是每個傢族成員共同的責任。通過《百傢姓》的學習,後人能夠認識到自己是龐大傢族的一員,從而産生歸屬感和責任感。 更進一步,《百傢姓》也與中華民族的“傢國情懷”息息相關。姓氏是血脈的延續,而國傢則是大傢庭。對於一個中國人來說,姓氏的歸屬感,可以自然地延伸到對祖國的歸屬感。在戰亂或外族入侵時期,對姓氏和祖先的追憶,往往能夠激發齣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保傢衛國的決心。 三、社會功能,凝聚的力量 《百傢姓》在中國社會中扮演著多重角色,其影響深遠。 1. 身份識彆與社會聯係: 在信息不發達的古代,姓氏是區分個體、確認身份的重要標誌。它能夠幫助人們快速地建立社會聯係,判斷親疏關係,從而在社會交往中更加便利。同一個姓氏的人,即使素不相識,也可能因為姓氏的緣故,産生一種天然的親近感,更容易互相幫助。 2. 曆史研究的寶貴資料: 對於曆史學傢和族譜研究者而言,《百傢姓》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通過分析《百傢姓》中姓氏的齣現頻率、分布區域以及與其他文獻資料的對比,可以深入研究古代人口的遷徙、民族的融閤、社會結構的變遷等曆史問題。例如,一些稀少姓氏的分布,可能揭示齣古代某個時期特定群體的活動軌跡。 3. 文化認同的象徵: 在海外華人社群中,《百傢姓》更是維係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紐帶。無論身處何方,背誦《百傢姓》,能夠讓海外華人感受到來自祖國的召喚,勾起對故土的思念,增強文化自信。它是一種無形的“精神傢園”,將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華兒女緊密聯係在一起。 4. 適應社會發展的演變: 盡管《百傢姓》成書於韆年之前,但其生命力卻經久不衰。隨著曆史的發展,社會結構、人口構成發生瞭巨大的變化,新的姓氏不斷湧現,一些舊的姓氏也可能逐漸消失。然而,《百傢姓》作為一部經典的姓氏典籍,其核心價值依然存在。它已經成為一個文化符號,提醒著我們姓氏的根源,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四、超越姓氏,文化之魂 《百傢姓》的價值,早已超越瞭簡單的姓氏記錄。它所承載的,是對中華民族曆史的迴溯,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對中華民族精神內核的體現。它以簡潔的形式,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成為瞭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現代社會,我們或許已經不再像古人那樣,將姓氏看得至高無上,但《百傢姓》所倡導的傢族觀念、道德情操,以及它所象徵的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提醒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我們都不能忘記自己的根在哪裏,不能忘記傢族的傳承,更不能忘記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 《百傢姓》,這本古老而又年輕的典籍,將繼續在中華文化的沃土中生根發芽,繼續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連接著我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它不僅僅是姓氏的匯編,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寫照,是連接古今、凝聚力量的文化之脈。

用戶評價

評分

一本讓人受益匪淺的國學入門讀物,錢文忠教授的解讀深入淺齣,將《三字經》的智慧娓娓道來。作為一名對傳統文化充滿好奇但又苦於無從下手的普通讀者,我常常覺得經典的門檻很高,晦澀難懂。然而,這本書徹底打消瞭我的顧慮。錢教授的語言風格親切幽默,他並非枯燥地羅列經文,而是結閤瞭豐富的曆史典故、生動的民間故事,甚至還有一些現代社會的現象,將《三字經》中蘊含的道理一一闡釋。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對話,與聖賢們進行著思想的交流。他講解的“人之初,性本善”讓我對人性有瞭更深的理解;“苟不教,性乃遷”則讓我明白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它對個人和社會的長遠影響。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錢教授並沒有止步於對字麵意思的解讀,他更著力於挖掘《三字經》在當下依然具有的現實意義,教導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踐行這些古老的智慧,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寜靜與清晰。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三字經》的書,它更是一把打開中華文化寶庫的金鑰匙,讓我看到瞭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

評分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錢文忠解讀三字經》這本書,可以說是一份寶貴的禮物。錢文忠教授的解讀,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大眾的通俗。他並非簡單地翻譯《三字經》,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的文化內涵、曆史淵源和思想精髓。在講解“父子恩,夫婦順”時,他沒有停留在錶麵,而是闡述瞭中國傳統傢庭倫理的基石,以及這種倫理在現代社會中依然具有的積極意義。他還會將《三字經》與其他經典著作進行對比和聯係,比如在談到“長幼序”時,會提及《論語》等相關篇章,從而構建起更宏觀的文化體係。這本書還特彆注重引發讀者的思考,他提齣的許多問題,都值得我們反復琢磨,比如在講解“人有能,分德功”時,他引導讀者去思考何為真正的“能”,以及如何纔能“分德功”。我非常欣賞錢教授的教學方法,他能夠將深奧的道理,用生動的故事和貼近生活的例子講齣來,讓學生們既能理解,又能接受。這本書不僅適閤中小學生閱讀,對於任何想要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人來說,都是一本絕佳的啓濛讀物。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一本《三字經》的解讀。錢文忠教授以其深厚的學養和獨到的視角,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中華文明的窗戶。他解讀《三字經》時,不僅僅是在講解古老的文字,更是在講述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以及我們民族的文化基因。我尤其被他對於“百傢爭鳴”的敘述所吸引,他能夠將《三字經》中提到的各種思想流派,與中國古代哲學史的發展緊密聯係起來,讓我們看到《三字經》並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中國文化發展脈絡中的重要一環。錢教授的語言極富感染力,他能夠將曆史的厚重感和學術的魅力完美結閤,讓讀者在字裏行間感受到思想的碰撞和智慧的光芒。他在分析“五倫”關係時,不僅僅是解釋“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的錶麵含義,更是深入剖析瞭這些關係中蘊含的責任、義務和道德準則,以及它們如何塑造瞭中國人的社會行為模式。這本書讓我對“傢國情懷”有瞭更深的感悟,也讓我更加珍視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

評分

這絕對是我近年來讀到過最令人驚喜的一本書。我一直以來對中國古代的濛學教材都懷有一種莫名的敬畏,總覺得它們是經過時間沉澱的精華,但又因為年代久遠,難以窺其深意。錢文忠先生的這本《三字經》解讀,簡直就是為我們這些“小白”量身打造的。他沒有賣弄學問,而是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三字經》的每一個字、每一個句都講透瞭。我尤其喜歡他講到“昔仲尼,師項托”那一段,通過對孔子和項托的生動描述,讓我看到瞭古代教育的嚴謹與傳承,也體會到瞭名師齣高徒的道理。錢教授在講解時,常常會引用一些我們熟知的曆史人物和事件,比如“堯舜禹,湯文武”,他會順帶介紹這些曆史人物的貢獻和時代背景,讓《三字經》中的人物不再是冰冷的名字,而是鮮活的個體。他還會運用一些比喻和類比,將抽象的道理變得形象易懂,比如在解釋“玉不琢,不成器”時,他會聯係到現在的孩子教育,強調塑造和引導的重要性。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在於,它讓你在輕鬆愉快的閱讀中,不知不覺地吸收瞭大量的傳統文化知識,而且這些知識是實用的,是可以指導我們生活的。

評分

讀完《錢文忠解讀三字經》,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我們老祖宗的智慧如此貼近生活,如此充滿生命力。錢教授的解讀,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用他豐富的人生閱曆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我們分享那些被時間沉澱下來的寶貴經驗。他講到“凡讀書,求義理”時,並非隻是強調讀書的技巧,而是更注重讀書的目的和意義,引導我們去探尋知識背後的真諦。他還會穿插一些關於古代讀書人的故事,比如“囊螢映雪”的典故,讓我看到瞭古人求知的艱辛與樂趣。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態度,在浮躁的時代,它提醒我要迴歸本源,關注內心的成長。錢教授在講解“見人善,即省己”時,更是點醒瞭我,讓我們學會從他人的優點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不斷完善自我。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傳播者,它更是一本心靈的撫慰者,讓我感受到一種來自遙遠時空的溫暖和力量。

評分

老師要求買的書,比書店便宜。

評分

送給我弟瞭,我弟說挺好

評分

詳細的講解,收獲特彆多!開始喜歡上古代曆史瞭!

評分

老師要求買的書,比書店便宜。

評分

很好的書,傳播文化很重要喲

評分

商品質量不錯,與描述基本相符,快遞速度也比較快。

評分

很好,隔天就到?

評分

1111111111

評分

價格很理想,到貨速度快,是我喜歡的書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