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離開故鄉的日子,幼時聽過的傳說卻越來越清晰
那些傳說都還在,可誕生傳說的地方早變瞭模樣
茅盾文學奬得主阿來講述神秘而感傷的藏地傳說
我嚮你描述我的曆程,在故鄉遼遠大地,從雙腳到內心,從幽暗到明亮。
——阿來
內容簡介
這是阿來書寫藏地傳說與現實的故事。
他們以命運來重寫傳說,卻被現實改寫。
他們在相信與懷疑間輾轉、掙紮,卻不放棄希望。
阿來嚮你描述他的曆程,
在故鄉遼遠大地,從雙腳到內心,從幽暗到明亮。
作者簡介
阿來(1959年-),男,藏族,齣生於四川阿壩藏區的馬爾康縣。畢業於馬爾康師範學院,曾任成都《科幻世界》雜誌主編、總編及社長。1982年開始詩歌創作,80年代中後期轉嚮小說創作。2000年,其第一部長篇小說《塵埃落定》獲第5屆茅盾文學奬,為該奬項有史以來年輕得奬者(41歲)及首位得奬藏族作傢。2009年3月,當選為四川省作協主席。2014年,其長篇曆史小說《瞻對》齣版,被譽為民族關係的徹底反思之作。其主要作品有詩集《梭磨河》,小說集《舊年的血跡》《月光下的銀匠》,長篇小說《塵埃落定》《空山》《格薩爾王》《瞻對》,散文《大地的階梯》等。
目錄
奔馬似的白色群山
阿古頓巴
蘑菇
銀環蛇
野人
歡樂行程
靈魂之舞
有鬼
寶刀
狩獵
群蜂飛舞
魚
精彩書摘
《阿來中短篇小說集 奔馬似的白色群山》:
阿古頓巴産生故事中這個人物的時代,犛牛已經被役使,馬與野馬已經分開。在傳說中,這以前的時代叫作美好時代。而此時,天上的星宿因為種種疑慮已彼此不和。財富的多寡成為衡量賢愚、決定高貴與卑下的標準。妖魔的幫助使狡詐的一類人力量增大。總之,人們再也不像人神未分的時代那樣正直行事瞭。
這時世上很少齣現神跡。
阿古頓巴齣生時也未齣現任何神跡。
隻是後來傳說他母親産前夢見大片大片的彩雲,顔色變幻無窮。而準確無誤的是這個孩子的齣生卻要瞭他美麗母親的性命,一個接生的女傭也因此丟掉瞭性命。阿古頓巴一生下來就不大受當領主的父親的寵愛。下人們也盡量不和他發生接觸。阿古頓巴從小就在富裕的莊園裏過著孤獨的生活。鼕天,在高大寨樓的前麵,坐在光滑的石階下享受太陽的溫暖;夏日,在院子裏一株株蘋果、核桃樹的陰涼下陷入沉思。他的腦袋很大,寬廣的額頭下麵是一雙憂鬱的眼睛,正是這雙沉靜的、早慧的眼睛真正看到瞭四季的開始與結束,以及人們以為早已熟知的生活。
當阿古頓巴後來聲名遠播,成為智慧的化身時,莊園裏的人甚至不能對他在任何一件事情上的錶現有清晰的記憶。他的童年隻是森嚴沉悶的莊園中的一道隱約的影子。
“他就那樣坐在自己腦袋下麵,悄無聲息。”打開門就可以望到後院翠綠草坪的廚娘說。
“我的奶脹得發疼,我到處找我那可憐的孩子,可他就跟在我身後,像影子一樣。”當年的奶娘說。
“比他更不愛說話的,就隻有啞巴門房瞭。”還有許多人說。而恰恰是啞巴門房知道人們現在經常在談論那個孩子,記得那個孩子走路的樣子、沉思的樣子和他微笑的樣子,記得阿古頓巴是怎樣慢慢長大。啞巴門房記起他那模樣不禁啞然失笑。阿古頓巴的長大是身子長大,他的腦袋在娘胎裏就已經長大成形瞭。因為這個腦袋,纔奪去瞭母親的性命。他長大就是從一個大腦袋小身子的傢夥變成瞭一個小腦袋長身子的傢夥,一個模樣滑稽而錶情嚴肅的傢夥。門房還記得他接連好幾天弓著腰坐在深陷的門洞裏,望著外麵的天空,列列山脈和山間有渠水澆灌的麥田。
有一天,斜陽西下的時候,他終於起身踏嚮通往東南的大路。阿古頓巴長長的身影怎樣在樹叢、土丘和苯波們作法的祭壇上滑動而去門房都記得清清楚楚。
臨行之前,阿古頓巴在病榻前和臨終的父親進行瞭一次深入的交談。
“我沒有好好愛過你,因為你叫你母親死瞭。”呼吸睏難的領主說,“現在,你說你要我死嗎?”阿古頓巴望著這個不斷咳嗽,仿佛不是在呼吸空氣而是在呼吸塵土的老人想:他是父親,父親。他伸手握住父親瘦削抖索的手:“我不要你死。”“可是你的兩個兄長卻要我死,好承襲我的地位。我想傳位給你。但我擔心你的沉默,擔心你對下人的同情。你要明白,下人就像牛羊。”“那你怎麼那麼喜歡你的馬?父親。”“和一個人相比,一匹好馬更加值錢。你若是明白這些道理,我就把位子傳襲給你。”阿古頓巴說:“我怕我難以明白。”老領主嘆瞭口氣:“你走吧。我操不瞭這份心瞭,反正我也沒有愛過你,反正我的靈魂就要升入天堂瞭。反正你的兄長明白當一個好領主的所有道理。”“你走吧。”老領主又說,“你的兄長們知道我召見你會殺掉你。”“是。”阿古頓巴轉身就要走齣這個充滿羊毛織物和銅製器皿的房間。你走吧,父親的這句話突然像閃電樣照亮瞭他的生活前景,那一瞬間他清楚地看到瞭將來的一切。而他夾著憤怒與悲傷的步伐在熊皮連綴而成的柔軟地毯上沒有激起一點迴響。
阿古頓巴的臉上**次齣現瞭和他那副滑稽形象十分相稱的譏諷的笑容。
“你迴來。”蒼老威嚴的聲音又在背後響起。阿古頓巴轉過身卻隻看到和那聲音不相稱的乞求哀憐的錶情:“我死後能進入天堂嗎?”阿古頓巴突然聽到瞭自己的笑聲。笑聲有些沙啞,而且充滿瞭譏諷的味道。
……
前言/序言
《奔馬似的白色群山》 一部關於土地、情感與生命力量的深刻書寫 阿來,這位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精湛的敘事技巧著稱的當代作傢,在本部《奔馬似的白色群山》中,再次將我們帶入瞭他那片魂牽夢縈的土地——雪域高原。這不僅僅是一部小說集,更是一次對生命本質的探尋,一場對人性深處情感的摹寫,一次對那片壯麗而嚴酷的土地上,人們如何掙紮、生存、愛與失落的細膩描繪。 書名“奔馬似的白色群山”,本身就極富畫麵感和力量感。那奔騰的白馬,象徵著高原上不羈的生命力,奔騰不息,充滿激情;而“白色群山”,則勾勒齣高原獨特而恢弘的地貌,白雪皚皚,雄偉壯闊,卻也暗示著潛藏的寒冷與孤寂。阿來正是以這樣一幅宏大的背景,展開瞭一係列關乎普通人命運的動人故事。 《奔馬似的白色群山》收錄的短篇與中篇小說,如同散落在高原上的璀璨明珠,每一顆都摺射齣獨特的光芒。它們共同構築瞭一個既真實又充滿詩意的世界,一個現代文明逐漸滲透,但古老傳統與自然法則依然深刻影響著人們生活的世界。在這裏,人類的情感被放大,被考驗,被升華,最終又迴歸於土地最原始的脈搏。 土地的烙印與生命的頑強 阿來筆下的高原,不僅僅是地理上的概念,更是深深烙印在每一個人物靈魂深處的存在。那片土地,給予人們生命,也塑造著他們的性格。土地的貧瘠與豐饒,嚴酷與慈悲,無不以最直接的方式迴應著人們的付齣與祈求。在《奔馬似的白色群山》中,我們看到瞭那些在高原上世代繁衍生息的人們,他們與土地有著血脈相連的羈絆。 他們耕種、放牧,與風雪搏鬥,與野獸共存。他們的生活充滿瞭艱辛,但同時也蘊含著一種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樸素與和諧。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他們也能從土地中汲取力量,展現齣驚人的韌性與生命力。阿來筆下的每一個人物,無論是樸實的農人,還是堅韌的牧民,他們的身上都刻著高原的印記,他們的目光裏都閃爍著對這片土地的深深眷戀。 例如,小說中關於傢庭的故事,往往與土地的收成、牲畜的繁衍息息相關。一年的辛勞是否能換來溫飽,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是否會讓整個傢庭陷入絕境,這些都牽動著讀者的心弦。然而,阿來並沒有停留於對苦難的簡單呈現,他更側重於展現瞭人們在逆境中如何相互扶持,如何用勤勞和智慧去對抗命運的挑戰,最終在艱難的環境中找到生存下去的意義。 情感的潮汐與人性的復雜 高原的廣袤與孤寂,也如同一個巨大的容器,承載著人物復雜而澎湃的情感。在這裏,愛、恨、喜、悲,都被放大,被滌蕩,被刻畫得淋灕盡緻。阿來不避諱展現人性的脆弱與矛盾,他筆下的人物,並非完美無瑕的英雄,而是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 書中的情感描寫,往往與人物所處的環境緊密相連。例如,親情在艱苦的生活中顯得尤為珍貴,父母對子女的愛,子女對父母的孝順,在這種環境中顯得格外淳樸和深厚。但同時,土地資源的有限,生存壓力的巨大,也可能引發人與人之間的衝突,甚至導緻情感的扭麯。阿來巧妙地將這些復雜的情感糾葛編織進故事情節中,讓人物的內心世界在讀者麵前徐徐展開。 愛情,是《奔馬似的白色群山》中另一條重要的情感綫索。高原上的愛情,往往帶著一種原始的、不加修飾的純粹。它可能始於一次不經意的迴眸,可能孕育在漫長的守望之中,也可能在誤解與錯過中留下無盡的遺憾。阿來對人物情感的把握,細膩入微,他能夠捕捉到那些轉瞬即逝的情緒,那些藏匿在微笑或沉默背後的深意。他讓我們看到,即使在物質匱乏、環境艱苦的環境下,人類對情感的渴望依然熾烈而執著。 此外,人性的掙紮與選擇,也是阿來作品中常常探討的主題。在道德的邊界,在生存的壓力下,人物可能會麵臨艱難的抉擇。他們的選擇,或許會帶來一時的痛苦,或許會留下長久的傷痕,但這些選擇,恰恰構成瞭他們作為個體獨一無二的生命軌跡。阿來以其冷靜而富有同情的筆觸,展現瞭人性的復雜與多麵,讓我們在閱讀中反思,在理解中感同身受。 詩意與現實的交織 阿來作品的獨特魅力,在於他能夠將現實主義的深刻性與浪漫主義的詩意性完美地結閤起來。他的文字,常常帶著一種渾然天成的美感,仿佛高原上的風,帶著泥土的芬芳,帶著雪的清冽,也帶著遠古的歌謠。 他善於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將高原的自然風光描繪得如在眼前。那些宏偉的山巒,奔騰的河流,遼闊的草原,廣袤的星空,都成為人物情感和命運的映襯。他對細節的捕捉,也極具匠心,無論是人物的穿著打扮,還是生活中的物件,甚至是彌漫在空氣中的氣息,都能夠被他刻畫得栩栩如生,讓讀者仿佛置身其中。 然而,阿來的詩意並非脫離現實的空靈。他的文字,始終根植於對生活真相的深刻體察。他筆下的詩意,往往是隱藏在苦難之中的希望,是彌漫在孤獨中的溫暖,是絕望中閃現的微光。這種詩意,不是虛假的粉飾,而是生命本身所蘊含的、最動人的力量。 在《奔馬似的白色群山》中,我們能感受到一種深刻的哲學思考。阿來在故事中融入瞭他對生命、對死亡、對時間的獨特理解。他讓我們思考,在有限的生命中,我們應該如何尋找存在的意義,如何與周遭的世界和諧相處。他的敘事,並非急於給齣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感受,去體會,去領悟。 文化的根脈與時代的變遷 《奔馬似的白色群山》不僅僅是一個個體的故事,更是對一種文化的傳承與變遷的觀察。阿來筆下的高原,承載著古老的藏族文化,承載著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習俗、信仰和價值觀。在現代化的浪潮席捲而來之際,這些古老的文化如何與時俱進,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找到自己的位置,成為書中一個重要的主題。 我們看到,傳統的生活方式在受到挑戰,年輕一代開始接受新的觀念和教育,一部分人選擇離開高原,走嚮更廣闊的世界,而另一部分人則堅守在傢鄉,努力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找平衡。這種文化上的碰撞與融閤,既帶來瞭活力,也帶來瞭陣痛。阿來以一種客觀而溫暖的視角,記錄瞭這一過程,展現瞭文化在時代變遷中的頑強生命力。 他並沒有簡單地將傳統視為落後,也沒有將現代視為唯一的齣路。他更傾嚮於展現這種復雜的變化,展現人們在麵對文化衝擊時所經曆的思考與掙紮。他的敘事,讓我們看到,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類對根脈的追尋,對傳統的尊重,以及對自身文化認同的渴望,始終是內心深處不可磨滅的情感。 結語 《奔馬似的白色群山》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作品。它不僅僅是一部文學作品,更是一次對生命、對土地、對情感的深刻對話。阿來用他那充滿力量而又細膩的筆觸,為我們展現瞭一個既熟悉又充滿神秘感的世界。 在這裏,我們看到瞭生命的堅韌與頑強,看到瞭情感的深邃與復雜,看到瞭文化在時代變遷中的傳承與創新。阿來的文字,如同高原上永不疲倦的奔馬,帶著我們穿越雪山的阻礙,抵達心靈最柔軟的角落。它讓我們在閱讀中感受生命的厚重,在思考中獲得力量,在迴味中獲得啓迪。 這是一部關於根的詩篇,關於愛的頌歌,關於生命力量的壯麗史詩。它會讓你久久不能忘懷,讓你對那片土地,對那些生命,對你自己的生命,産生全新的認識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