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理性選擇和必由之路,也是解決連片特睏區發展滯後、促進社會全麵進步的重要途徑和必然要求。如何在生態文明理念的指導下加快連片特睏區新型城鎮化是一個亟待研究的課題。遊俊、冷誌明、丁建軍主編的《中國連片特睏區發展報告(2014-2015連片特睏區城鎮化進程路徑與趨勢2015版)/連片特睏區藍皮書》以“連片特睏區城鎮化進程、路徑與趨勢”為主題,係統地探討瞭14個片區的城鎮化進程、路徑與趨勢,以期為連片特睏區的城鎮化建設提供參考與藉鑒。
    遊俊、冷誌明、丁建軍主編的《中國連片特睏區 發展報告(2014-2015連片特睏區城鎮化進程路徑與 趨勢2015版)/連片特睏區藍皮書》是關注中國連片 特睏區區域發展係列藍皮書的第二本。本書以中國14 個集中連片特睏區為樣本,以“連片特睏區城鎮化進 程、路徑與趨勢”為主題,從新型城鎮化強調“人口 一産業一土地”綜閤協調發展的內涵齣發,全麵考察 瞭14個連片特睏區687個縣(區、市)2004年以來人 口城鎮化、産業城鎮化和土地城鎮化的進程及特徵, 並基於各連片特睏區城鎮化發展質量和時空演變趨勢 ,結閤扶貧攻堅與區域發展規劃,從産業、人口、空 間形態創新等方麵對片區城鎮化發展戰略及其實施方 案提齣瞭具體的對策建議。本報告關於連片特睏區城 鎮化的發展現狀、時空演變趨勢、質量評價及對策建 議等方麵的探討對中國連片特睏區新型城鎮化建設與 區域發展極具現實指導意義。
    
遊俊(1958— ),男,土傢族,吉首大學曆史與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民族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族史學會副會長,**社科基金通訊評委,湖南省學科評審委員會委員,先後主持**社科基金項目2項,主持省級課題近10項,均已結題。主編《五溪文化叢書》一套(10本),齣版《湖南少數民族史》、《潛網中的企求:湘西貧睏與反貧睏理性透視》著作2部,在《民族研究》、《思想戰綫》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30餘篇,其中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等刊物轉載10餘篇。獲***教學成果二等奬1項,獲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奬二等奬、三等奬各1項,獲湖南省“五個一工程”奬1項,獲湖南省教學成果一等奬、二等奬各1項。 冷誌明,男,1968年3月齣生,湖南益陽人。共産黨員,教授,博士後。現任吉首大學商學院院長、碩士生導師,博士生閤作指導導師,教育部“新世紀**人纔支持計劃”人選,湖南省學科帶頭人,湖南省青年骨乾教師,湖南省“121”人纔工程人選,湖南省管理科學學會副會長。1988年9月至1992年7月就讀於蘭州商學院企業管理專業,獲經濟學學士學位,2006年9月考入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07年被破格評為教授。 丁建軍,男,漢族,1980年6月生,湖南省衡東縣人。中共黨員,經濟學博士,副教授。現為吉首大學商學院講師,兼任湖南省西部綜閤開發研究會副秘書長、湖南省商業經濟學會理事、中國區域經濟研究網榮譽編輯、武陵山片區經濟信息研究所所長。
Ⅰ  總報告
  1  中國連片特睏區城鎮化進程、趨勢與發展思路
    一  中國連片特睏區城鎮化進程與特徵
    二  中國連片特睏區城鎮化發展趨勢
    三  中國連片特睏區城鎮化發展思路與對策
Ⅱ  區域篇
  2  武陵山片區城鎮化特徵、趨勢與發展戰略
  3  烏濛山片區城鎮化特徵、模式選擇與發展戰略
  4  滇桂黔石漠化片區城鎮化特徵與策略
  5  滇西邊境片區城鎮化特徵、趨勢與路徑
  6  秦巴山片區城鎮化建設進程、趨勢與路徑
  7  六盤山片區城鎮化曆程、途徑與趨嚮
  8  呂梁山片區城鎮化進程、趨勢與路徑
  9  燕山-太行山片區城鎮化進程、特徵及對策研究
  10  大興安嶺南麓片區城鎮化進程、特徵與發展戰略
  11  大彆山片區城鎮化進程、路徑與趨勢
  12  羅霄山片區城鎮化發展特徵與發展戰略分析
  13  西藏、四省藏區、新疆南疆三地州城鎮化特徵、趨勢與發展戰略
Abstract
Contents
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中國鄉村城鎮化百科全書”,它以極其詳盡的數據和圖錶,輔以大量的實地調研,為我們揭示瞭中國連片特睏區在城鎮化進程中的多元化探索。作者對於不同地區城鎮化模式的分類和比較,非常有條理,也很有說服力。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並沒有將這些特睏區簡單地視為“需要拯救”的區域,而是深入分析瞭它們自身蘊含的潛力,以及在特定曆史條件下形成的獨特發展邏輯。書中對“路徑”的探討,不僅僅是經濟層麵的,更是涉及到社會結構、文化傳承、生態環境等方方麵麵,展現瞭城鎮化是一個係統性的工程。對於“趨勢”的預測,更是基於嚴謹的分析,既指齣瞭前進的方嚮,也警示瞭潛在的風險。我尤其贊賞作者在分析中保持的客觀性,對於不同觀點的呈現,都力求公平和全麵。讀完這本書,我纔真正理解到,要幫助這些地區發展,需要的是因地製宜的策略,而不是簡單套用的模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提供瞭洞見,更激發瞭思考,讓我對中國的區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有瞭更加立體、更加深刻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和現實的衝擊感。它以一種非常冷靜、但又充滿力量的方式,展現瞭中國連片特睏區在城鎮化過程中所麵臨的嚴峻挑戰,以及那些在睏境中尋求齣路的普通人的故事。書中對城鎮化進程中“代價”的探討,以及對“可持續性”的思考,都非常深刻。我被作者對“路徑”的分析所吸引,它不僅僅是簡單的總結,而是對多種可能性的一種探索,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對於“趨勢”的判斷,更是基於對曆史脈絡的梳理和對未來走嚮的預判,顯得尤為珍貴。書中大量的訪談和案例,讓我感受到那些生活在貧睏地區的人們,他們是如此的渴望改變,他們付齣的努力是多麼的艱辛。這本書讓我看到,中國的城鎮化並非一路坦途,在光鮮的城市背後,還有廣闊的土地和無數的人民,需要更多的關注和更有效的支持。它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報告,呼喚著我們對這些地區給予更多的重視和更具體的行動。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一部史詩般的巨著,它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剖析瞭中國連片特睏區域在過去幾年中城鎮化進程所經曆的挑戰與機遇。當我翻開第一頁,就立刻被作者嚴謹的研究方法和清晰的邏輯所吸引。這本書並非僅僅羅列數據,而是通過大量詳實的案例研究,生動地展現瞭這些地區在社會、經濟、文化等多個維度上的轉型。它不僅僅關注宏觀的政策導嚮,更深入到基層,描繪齣普通民眾在城鎮化浪潮中的喜怒哀樂,以及他們為瞭改變命運所付齣的努力。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不同地區差異性的深刻洞察,沒有采取“一刀切”的模式,而是細緻地分析瞭各地獨特的地理環境、曆史背景和發展基礎如何塑造瞭各自的城鎮化路徑。那種細膩的筆觸,仿佛能讓我身臨其境,感受到那些貧睏地區在變革中的陣痛與希望。讀完這本書,我對於“發展”二字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對中國社會基層發展的復雜性有瞭更為清晰的認識。它所提供的分析框架和政策建議,對於理解中國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性,以及未來如何纔能實現更可持續、更包容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我強烈推薦給所有關心中國發展,特彆是對區域經濟、社會學、城鄉規劃等領域感興趣的讀者。
評分閱讀這本書,仿佛進行瞭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我得以近距離觀察中國連片特睏區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一步步邁嚮城鎮化。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不僅僅關注冰冷的數字,更善於捕捉那些在宏大敘事中被忽略的微觀細節,那些構成城鎮化進程中最鮮活的生命體。書中對於“路徑”的描繪,極具啓發性,它讓我們看到,即使在相似的背景下,不同地區也會走齣截然不同的道路,而這些道路的選擇,往往摺射齣當地獨特的資源稟賦、文化傳統和發展理念。而對於“趨勢”的預測,更是將這些零散的觀察和分析,凝聚成一條條清晰的邏輯綫索,為我們勾勒齣未來發展的可能圖景。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連接”的強調,即不同區域、不同主體之間的互動和協同,如何纔能真正推動連片特睏區的整體發展。這本書不隻是一份報告,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中國發展過程中那些復雜而深刻的麵嚮,也啓發瞭我們對於未來如何纔能實現更均衡、更普惠發展的深度思考。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解開瞭一個巨大的謎題,讓我看到瞭中國連片特睏區在城鎮化進程中所走的每一步。它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不像一般學術報告那樣枯燥乏味,而是將復雜的理論融入到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鮮活的人物中。作者似乎對這些地區有著深厚的感情,字裏行間流露齣對那裏的土地和人民的深深關懷。書中對城鎮化過程中麵臨的各種矛盾和睏境的描繪,如土地流轉、産業轉型、公共服務供給等等,都寫得非常到位,觸及到瞭問題的本質。我被書中對於不同地區“樣本”的選取所打動,每一個案例都充滿瞭細節,仿佛能夠觸摸到那裏的現實。它讓我意識到,城鎮化並非隻有一種模式,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充滿著麯摺和反復。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我們常說的“發展”,究竟應該包含哪些要素?是否僅僅是經濟增長?書中提齣的“路徑與趨勢”的分析,更是讓我對未來有瞭更清晰的想象,也對如何引導這些地區走上更健康的發展軌道有瞭更多的思考。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報告,更像是一次深刻的對話,一次對中國最廣闊、最需要關注的土地的深入對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