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理性选择和必由之路,也是解决连片特困区发展滞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如何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加快连片特困区新型城镇化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游俊、冷志明、丁建军主编的《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4-2015连片特困区城镇化进程路径与趋势2015版)/连片特困区蓝皮书》以“连片特困区城镇化进程、路径与趋势”为主题,系统地探讨了14个片区的城镇化进程、路径与趋势,以期为连片特困区的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游俊、冷志明、丁建军主编的《中国连片特困区 发展报告(2014-2015连片特困区城镇化进程路径与 趋势2015版)/连片特困区蓝皮书》是关注中国连片 特困区区域发展系列蓝皮书的第二本。本书以中国14 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为样本,以“连片特困区城镇化进 程、路径与趋势”为主题,从新型城镇化强调“人口 一产业一土地”综合协调发展的内涵出发,全面考察 了14个连片特困区687个县(区、市)2004年以来人 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进程及特征, 并基于各连片特困区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时空演变趋势 ,结合扶贫攻坚与区域发展规划,从产业、人口、空 间形态创新等方面对片区城镇化发展战略及其实施方 案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本报告关于连片特困区城 镇化的发展现状、时空演变趋势、质量评价及对策建 议等方面的探讨对中国连片特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与 区域发展极具现实指导意义。
    
游俊(1958— ),男,土家族,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社科基金通讯评委,湖南省学科评审委员会委员,先后主持**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省级课题近10项,均已结题。主编《五溪文化丛书》一套(10本),出版《湖南少数民族史》、《潜网中的企求:湘西贫困与反贫困理性透视》著作2部,在《民族研究》、《思想战线》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刊物转载10余篇。获***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1项,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 冷志明,男,1968年3月出生,湖南益阳人。共产党员,教授,博士后。现任吉首大学商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合作指导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人选,湖南省学科带头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湖南省管理科学学会副会长。1988年9月至1992年7月就读于兰州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6年9月考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被破格评为教授。 丁建军,男,汉族,1980年6月生,湖南省衡东县人。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现为吉首大学商学院讲师,兼任湖南省西部综合开发研究会副秘书长、湖南省商业经济学会理事、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网荣誉编辑、武陵山片区经济信息研究所所长。
Ⅰ  总报告
  1  中国连片特困区城镇化进程、趋势与发展思路
    一  中国连片特困区城镇化进程与特征
    二  中国连片特困区城镇化发展趋势
    三  中国连片特困区城镇化发展思路与对策
Ⅱ  区域篇
  2  武陵山片区城镇化特征、趋势与发展战略
  3  乌蒙山片区城镇化特征、模式选择与发展战略
  4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城镇化特征与策略
  5  滇西边境片区城镇化特征、趋势与路径
  6  秦巴山片区城镇化建设进程、趋势与路径
  7  六盘山片区城镇化历程、途径与趋向
  8  吕梁山片区城镇化进程、趋势与路径
  9  燕山-太行山片区城镇化进程、特征及对策研究
  10  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城镇化进程、特征与发展战略
  11  大别山片区城镇化进程、路径与趋势
  12  罗霄山片区城镇化发展特征与发展战略分析
  13  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城镇化特征、趋势与发展战略
Abstract
Contents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中国乡村城镇化百科全书”,它以极其详尽的数据和图表,辅以大量的实地调研,为我们揭示了中国连片特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多元化探索。作者对于不同地区城镇化模式的分类和比较,非常有条理,也很有说服力。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并没有将这些特困区简单地视为“需要拯救”的区域,而是深入分析了它们自身蕴含的潜力,以及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特发展逻辑。书中对“路径”的探讨,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更是涉及到社会结构、文化传承、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展现了城镇化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对于“趋势”的预测,更是基于严谨的分析,既指出了前进的方向,也警示了潜在的风险。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分析中保持的客观性,对于不同观点的呈现,都力求公平和全面。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到,要帮助这些地区发展,需要的是因地制宜的策略,而不是简单套用的模板。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洞见,更激发了思考,让我对中国的区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有了更加立体、更加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现实的冲击感。它以一种非常冷静、但又充满力量的方式,展现了中国连片特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那些在困境中寻求出路的普通人的故事。书中对城镇化进程中“代价”的探讨,以及对“可持续性”的思考,都非常深刻。我被作者对“路径”的分析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总结,而是对多种可能性的一种探索,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对于“趋势”的判断,更是基于对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对未来走向的预判,显得尤为珍贵。书中大量的访谈和案例,让我感受到那些生活在贫困地区的人们,他们是如此的渴望改变,他们付出的努力是多么的艰辛。这本书让我看到,中国的城镇化并非一路坦途,在光鲜的城市背后,还有广阔的土地和无数的人民,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更有效的支持。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报告,呼唤着我们对这些地区给予更多的重视和更具体的行动。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解开了一个巨大的谜题,让我看到了中国连片特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所走的每一步。它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不像一般学术报告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将复杂的理论融入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中。作者似乎对这些地区有着深厚的感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那里的土地和人民的深深关怀。书中对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困境的描绘,如土地流转、产业转型、公共服务供给等等,都写得非常到位,触及到了问题的本质。我被书中对于不同地区“样本”的选取所打动,每一个案例都充满了细节,仿佛能够触摸到那里的现实。它让我意识到,城镇化并非只有一种模式,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充满着曲折和反复。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常说的“发展”,究竟应该包含哪些要素?是否仅仅是经济增长?书中提出的“路径与趋势”的分析,更是让我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想象,也对如何引导这些地区走上更健康的发展轨道有了更多的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像是一次深刻的对话,一次对中国最广阔、最需要关注的土地的深入对话。
评分阅读这本书,仿佛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我得以近距离观察中国连片特困区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一步步迈向城镇化。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不仅仅关注冰冷的数字,更善于捕捉那些在宏大叙事中被忽略的微观细节,那些构成城镇化进程中最鲜活的生命体。书中对于“路径”的描绘,极具启发性,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相似的背景下,不同地区也会走出截然不同的道路,而这些道路的选择,往往折射出当地独特的资源禀赋、文化传统和发展理念。而对于“趋势”的预测,更是将这些零散的观察和分析,凝聚成一条条清晰的逻辑线索,为我们勾勒出未来发展的可能图景。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连接”的强调,即不同区域、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和协同,如何才能真正推动连片特困区的整体发展。这本书不只是一份报告,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发展过程中那些复杂而深刻的面向,也启发了我们对于未来如何才能实现更均衡、更普惠发展的深度思考。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部史诗般的巨著,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剖析了中国连片特困区域在过去几年中城镇化进程所经历的挑战与机遇。当我翻开第一页,就立刻被作者严谨的研究方法和清晰的逻辑所吸引。这本书并非仅仅罗列数据,而是通过大量详实的案例研究,生动地展现了这些地区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上的转型。它不仅仅关注宏观的政策导向,更深入到基层,描绘出普通民众在城镇化浪潮中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为了改变命运所付出的努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地区差异性的深刻洞察,没有采取“一刀切”的模式,而是细致地分析了各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发展基础如何塑造了各自的城镇化路径。那种细腻的笔触,仿佛能让我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些贫困地区在变革中的阵痛与希望。读完这本书,我对于“发展”二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中国社会基层发展的复杂性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它所提供的分析框架和政策建议,对于理解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未来如何才能实现更可持续、更包容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关心中国发展,特别是对区域经济、社会学、城乡规划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