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第一章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阐述了材料发展的重要性;第二章至第八章从材料的应用角度分类,讲述了化工新材料、新型金属材料、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等领域主要新材料的性能、技术进展、应用及发展趋势等;第九章介绍稀土战略资源材料;第十章描述智能材料在航空、建筑、医学等领域的应用;第十一章重点介绍近年来涌现的各种新奇材料;附录梳理了一些材料的特点与用途、世界主要国家材料研究政策与机构等内容,为读者继续关注新材料发展动态提供路径。任何一门科学的内容甚至原理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伴随着人类社会认知的不断增长和基础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材料科学也必将在未来发展中产生更大的飞跃。期待读者可以从本书中获取有用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与阅读的快乐。
冯瑞华,1977年11月生,副研究员。2000年获中国地质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05年获中科院广州地化所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2005年7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工作。主要从事战略情报研究材料学科情报研究。
序言
第一章 人类文明的基石:形形色色的材料
第二章 化工新产物:新型合成高分子材料
第三章 自由组合的诸多可能:新型金属材料
第四章 我们已被包围:信息材料
第五章 拒绝碳排放:新能源材料
第六章 还你蓝天绿水:环境材料
第七章 更多健康保障:生物医用材料
第八章 天高水深任我行:航天航海材料
第九章 工业“味精”:稀土材料
第十章 自我感知的“活”物:智能材料
第十一章 未来世界的无限可能:新奇材料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坦白说,我之前对“新材料”这个领域知之甚少,甚至觉得它离我的生活很遥远。但是,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极其贴近生活化的视角,展现了新材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重要性。从我们每天使用的手机屏幕,到我们穿着的服装,再到我们乘坐的交通工具,甚至是我们居住的房屋,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新型材料。书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比如能够阻挡紫外线的防晒衣,能够净化空气的建筑涂料,甚至是可以储存大量能量的电池技术,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新材料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品质。作者的文字非常具有感染力,他没有使用那种宏大叙事的方式,而是从一个个微小的改变入手,循序渐进地展现了新材料带来的巨大影响。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好奇的探险家,在作者的指引下,发现了一个隐藏在日常之下的科技奇迹。这本书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我相信,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便捷、舒适,也更加绿色环保。
评分刚拿到这本书,它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上简洁大气的金色字体,仿佛预示着一种探索未知、发现新知的旅程。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行云流水般的文笔所折服。他没有采用枯燥的技术性描述,而是将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原理,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引人入胜的故事娓娓道来。例如,在描述某种新型合金的诞生时,他没有罗列复杂的化学公式,而是描绘了一幅画面:仿佛是远古的炼金术士,在炉火旁日夜钻研,最终提炼出了闪耀着奇幻光芒的金属。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实验室,亲眼见证了那些伟大的科学突破。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精神的启迪。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身边那些司空见惯的物品,原来它们的背后,隐藏着如此深厚的科学智慧和无数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从轻盈却坚韧的航空材料,到能够自我修复的智能涂层,再到那些能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能源技术,这本书都用一种充满诗意的方式,为我展现了一个个令人惊叹的世界。我已经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感觉自己正站在一个巨大的宝库门口,而这本书,就是打开这扇宝库大门的钥匙。
评分当我拿起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只是想对这个领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而,它带给我的远超我的想象。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不失趣味性。他能够将复杂的技术原理,通过清晰的逻辑结构,一层层地剖析开来,让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我尤其欣赏他在介绍各种材料的性能时,所使用的那种精确而又不失生动的语言。例如,在描述某种新型复合材料的强度时,他会将其与我们熟知的钢材进行对比,并用具体的数据来说明其优越性,同时又会用通俗的比喻来形容其轻盈的质感。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和专业术语的解释,这对于想要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非常宝贵的资源。虽然有些部分我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理解,但这种挑战本身也让我充满了成就感。这本书不仅让我获得了新材料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让我意识到,每一个看似微小的材料创新,都可能蕴含着巨大的潜力,足以改变世界。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叙述方式上展现出的那种独特的个人风格。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枯燥的技术细节,转化为一段段引人入胜的叙事。在讲述一种新型催化剂如何颠覆传统化工行业时,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化学反应式和效率提升的数据上,而是将整个研发过程描绘成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充满了挑战、失败与最终的胜利。我甚至能感受到团队成员们在实验室里熬夜奋战的艰辛,以及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时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叙事手法,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科学话题,变得充满了人情味和戏剧性。书中时不时出现的那些关于科学家个人故事的小插曲,也让我对这些默默奉献的群体有了更深的敬意。我发现,科学的进步,不仅仅是理论的突破,更是无数个体智慧和汗水的结晶。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新材料的知识,更被这些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所深深打动。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独特,不像我以往读过的同类书籍那样,上来就堆砌大量专业术语。作者似乎深谙读者的心理,他将那些复杂的概念,巧妙地融入到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案例研究之中。我尤其喜欢关于“仿生材料”的那一章节,作者详细介绍了科学家们如何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模仿蜘蛛丝的强度,模仿荷叶的疏水性,甚至模仿某些生物的自愈能力。读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科幻电影里才出现的神奇材料,在现实世界中,早已悄然发生着革命。书中穿插的插图和图表也十分精美,不仅清晰地解释了技术原理,还赋予了内容更强的视觉冲击力。比如,一张展示了某种新型高分子材料分子结构的彩色渲染图,简直像艺术品一样,让我不禁赞叹科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虽然书中涉及的技术性内容不少,但作者始终保持着一种“化繁为简”的艺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知识,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传递给读者。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参加一场由顶尖科学家们亲自授课的公开课,每翻一页,都能学到新的知识,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