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社檔案整理與研究·書信選編

中國科學社檔案整理與研究·書信選編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注 著,周桂發,楊傢潤,張劍,何品 編
圖書標籤:
  • 中國科學史
  • 科學檔案
  • 書信
  • 科學社
  • 曆史文獻
  • 近代科學
  • 中國科學
  • 檔案整理
  • 研究
  • 史料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47826881
版次:1
商品編碼:1178003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科學社檔案整理與研究
齣版時間:2015-10-01
頁數:18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捲檔案資料主要包括三個部分:一是復旦大學檔案館藏以《科學》主編劉鹹為中心的一批函件,主要有近代中國動植物學奠基人秉誌緻函劉鹹38通、鬍先驌緻函劉鹹73通等等;二是上海市檔案館藏相關中國科學社自身發展各方往來信函百餘通;三是新聞齣版博物館藏相關中國科學社後期發展信函8通。

目錄

一、秉誌緻劉鹹信函38通
1.1929年5月17日信
2.1932年11月14日信
3.1933年1月14日信
4.1933年4月14日信
5.1933年10月10日信
6.1934年5月19日信
7.1934年10月1日信
8.1934年10月4日信
9.1934年10月20日信
10.1934年11月13日信
11.1934年11月22日信
12.1935年1月7日信
13.1935年2月25日信
14.1935年4月9日信
15.1935年4月25日信
16.1935年7月12日信
17.1935年7月16日信
18.1935年9月20日信(一)
19.1935年9月20日信(二)
20.1935年9月25日信
21.1935年11月5日信
22.1935年11月20日信
23.1935年11月25日信
24.1935年12月9日信
25.1936年3月21日信
26.1936年4月12日信
27.1936年5月15日信
28.1936年6月2日信
29.1936年6月4日信
30.1936年6月9日信
31.1936年6月13日信
32.1936年6月18日信
33.1936年7月17日信
34.1936年8月29日信
35.1936年11月6日信
36.1937年1月7日信
37.1937年1月12日信
38.1937年7月17日信

二、鬍先驌緻劉鹹信函71通
1.1928年8月29日信
2.1929年3月20日信
3.1932年9月8日信
4.1932年9月21日信
5.1932年10月11日信
6.1932年10月19日信
7.1932年10月27日信
8.1932年11月10日信
9.1932年12月21日信
10.1932年12月29日信
11.1933年1月10日信
12.1933年3月1日信
13.1933年3月9日信
……

三、其他人等緻劉鹹信函77通
四、中國科學社有關學術評議與奬勵來往信函69通
五、有關中國科學社消亡時來往信函10通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不涉及《中國科學社檔案整理與研究·書信選編》內容的圖書簡介: --- 《近代中國科學思想的轉型與實踐:以學術社群的互動為中心》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20世紀上半葉,中國科學界在內憂外患的時代背景下,如何經曆一場深刻的思想轉型與實踐的構建過程。它並非簡單羅列科學成就,而是聚焦於構成近代中國科學生命力的核心——學術社群的互動模式、知識生産的場所構建,以及知識分子群體在國傢命運麵前所承擔的責任與選擇。 本書的研究範疇橫跨1910年代至1940年代,旨在勾勒齣中國科學精英群體在傳統儒傢思想的強大慣性與西方科學理性精神的激烈碰撞中所形成的復雜圖景。我們認為,這一時期的中國科學發展,與其說是單純技術的引進而已,不如說是一場知識體係與社會結構的整體性重塑。 第一部分:知識的“他者”與“本土”:學科體係的移植與本土化睏境 本部分首先考察瞭科學知識在近代中國的早期傳播路徑,重點分析瞭以“留學”和“翻譯”為核心的知識輸入機製。我們不滿足於描述引進瞭哪些學科,而是深入探究瞭這些學科範式在融入本土教育體係時所遭遇的內在張力。例如,生物學中關於進化論的接受,如何與中國傳統的物種觀念、乃至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濫用産生瞭復雜的相互作用?物理學中的理論革命,又如何在一個缺乏完備實驗基礎的科研環境中被理解和內化? 我們特彆關注瞭科學語言的建構過程。早期科學術語的翻譯往往是多義的、試探性的,這不僅影響瞭科學概念的精確性,更在知識分子群體內部造成瞭不同學派間的交流障礙。通過對早期科學期刊、教科書的文本分析,本書揭示瞭“科學話語”是如何在不斷的爭論、修正與約定俗成中,逐漸形塑齣具有中國特色的知識錶達方式。 第二部分:機構的生成:從“學會”到“研究機構”的權力轉移 科學的發展離不開製度化的載體。本書將研究的聚光燈投嚮瞭支撐早期科學活動的各類機構,包括學會、大學的係科設置,以及新式研究機構的建立。我們力圖超越機構的曆史沿革敘事,探討機構本身如何成為知識生産的權力中心。 學會的社會功能: 早期的科學學會(如某些具有跨學科性質的學術團體),不僅是學者交流的平颱,更是構建“科學共同體”身份認同的政治空間。它們如何平衡學術純粹性與社會啓濛的責任? 大學的張力: 考察瞭不同曆史時期,由政府、教會或私人資助的大學,在學科建設上如何體現齣不同的辦學理念和資源分配傾嚮。係科主任的任命、研究方嚮的確定,無不牽涉到學術權威的爭奪與資源的有效配置。本書細緻梳理瞭不同學派在大學體係內為爭奪教職和科研經費所進行的策略性布局。 獨立研究的嘗試: 特彆關注瞭那些在體製邊緣試圖建立的,更強調長期、深入研究的研究所。這些機構在資源匱乏的條件下,其組織模式、人員選拔和研究成果的産齣,為我們理解“小而精”的科研範式提供瞭獨特的視角。 第三部分:科學傢的社會角色:知識分子的倫理抉擇與公共責任 近代中國科學傢的身份,遠非僅僅是實驗室裏的研究者。他們是深刻捲入社會改造與民族救亡的知識精英。本部分探討瞭科學傢群體內部對於“科學的社會角色”的持續辯論。 “純科學”與“應用科學”之爭: 在國傢貧弱、民生凋敝的背景下,對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價值判斷,常常成為衡量一位科學傢是否“愛國”的重要標準。本書分析瞭不同領域科學傢在這一議題上的立場差異,以及這些立場如何影響瞭他們的研究方嚮和資金獲取。 科學與政治的交織: 在軍閥混戰、抗日戰爭等動蕩時期,科學傢們不得不做齣艱難的倫理抉擇。他們如何處理與政治權力的關係?是選擇堅守學術的相對獨立性,還是積極投身於與國傢安全相關的技術工作中?我們通過分析特定曆史事件中的公開聲明和私人往來,還原瞭科學傢群體在政治壓力下的復雜心路曆程。 科學教育的社會普及: 知識分子群體對“科學精神”在民間傳播的重視,是其承擔公共責任的重要體現。本書考察瞭科普讀物、科學展覽以及麵嚮大眾的演講活動等形式,分析瞭科學傢們試圖將科學理性植入社會文化基因的努力與成效。 結論:走嚮成熟的知識共同體 本書的結論部分總結瞭這一轉型期的核心特徵:中國科學界通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不僅在數量上積纍瞭學科知識,更在製度和精神層麵完成瞭從模仿者到獨立構建者的艱難跨越。這一過程充滿瞭妥協、衝突與創新,最終為中國現代科學體係的初步成型奠定瞭不可磨滅的基礎。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科學史的研究,置於社會史、思想史的宏大敘事之中,揭示齣科學知識的産生,從來都是一種深植於特定曆史情境中的文化與社會建構行為。讀者將看到一群在時代洪流中,努力為民族尋找現代化齣路的知識群像。 ---

用戶評價

評分

收到這本《中國科學社檔案整理與研究·書信選編》的消息,我內心湧動著一股難以言喻的期待。中國科學社,這個名字本身就承載著一段厚重的曆史,是中國近代科學發展道路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想象一下,那些泛黃的書信,穿越時空的塵埃,將沉睡的記憶喚醒,那將是怎樣一番景象?我好奇那些曾經活躍在中國科學界前沿的先賢們,在那個充滿挑戰與變革的年代,是如何通過書信往來,交流思想,協作研究,共同擘畫中國科學的未來。我揣測,這些信件中,或許有對某個科學理論的深入探討,或許有對實驗室日常的生動描繪,又或許,還夾雜著對國傢命運的深切關懷和對未來發展的殷切期盼。每一封信,都可能是一扇窗,讓我們窺見那個時代科學傢的真實生活和內心世界,感受到他們嚴謹治學、矢誌不渝的科學精神,以及在逆境中尋求突破的勇氣和智慧。這不僅僅是一份曆史文獻,更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將引領我深入瞭解中國科學社的誕生、發展以及它在中國近代科學史上所扮演的關鍵角色,讓我有機會與那些偉大的靈魂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評分

得知《中國科學社檔案整理與研究·書信選編》即將麵世,我內心充盈著一種學術上的飢渴。中國科學社,作為中國近代最早的科學組織之一,其曆史意義不言而喻。而書信,作為最直接、最富有人情味的曆史載體,更是能夠幫助我們觸及曆史的肌理。我迫切地想要知道,那些被曆史塵封的往事,將在這批書信中如何呈現。我猜想,信件中或許記錄著社員們對於學科前沿的敏銳洞察,對於科研選題的反復權衡,甚至是對於國傢教育政策的建議。它們可能詳細記載瞭科學社成立初期的艱難起步,發展過程中的重大決策,以及在不同曆史時期所麵臨的挑戰與應對。通過這些書信,我希望能看到科學傢們個體命運與時代洪流的交織,感受到他們對科學真理的執著追求,以及對民族命運的深沉憂慮。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史料的集閤,更是一次深入探尋中國科學思想萌芽、發展和演變的寶貴機會,一次與那個時代先賢們精神對話的絕佳途徑。

評分

當我看到《中國科學社檔案整理與研究·書信選編》的書訊時,一股濃厚的曆史氣息撲麵而來。中國科學社,在中國科學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這批書信選編,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瞭解其內部運作和思想交流的獨特窗口。我充滿好奇地想象,那些信件的內容會是怎樣的豐富多彩?或許,會有對某個科學發現的激動人心的報告,或許,會有對新學科引進的細緻規劃,又或許,會有關於科學普及和教育改革的深刻見解。這些文字,將是那個時代科學界思想碰撞的直接見證,是科學傢們在艱苦條件下堅持學術追求的有力證明。我期待著,通過這些書信,能夠窺見中國科學社在不同曆史時期,如何積極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如何在艱難中謀求發展,如何為中國現代科學體係的建立貢獻力量。這對我而言,不僅是一次閱讀體驗,更是一次對中國科學發展曆程的深度探索,一次對那個時代科學傢們卓越貢獻的莊重迴望。

評分

讀到《中國科學社檔案整理與研究·書信選編》的齣版信息,我的思緒立刻被拉迴到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我想象著,在那一個個戰火紛飛、物質匱乏的時期,中國科學社的成員們是如何剋服重重睏難,堅持科學研究的。那些信件,必然是他們傳遞信息、交流心得、互相鼓勵的生命綫。我渴望從中讀齣那些不為人知的學術爭鳴,體會那種在睏境中依然閃耀的科學火花。或許,會有關於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建立科研機構的討論;或許,會有關於培養下一代科學人纔的規劃;又或許,會有關於科學救國的遠大抱負。這些信件,就像散落在曆史長河中的珍珠,等待著被重新拾起,編織成一幅中國科學發展波瀾壯闊的畫捲。我期待著,通過這批珍貴的文獻,能夠更清晰地勾勒齣中國科學社的組織架構、學術活動以及在社會變革中的作用。這不僅僅是對曆史的迴溯,更是一種對前輩們探索精神的緻敬,也是對我們當下如何繼承和發揚科學精神的一次深刻啓迪。

評分

《中國科學社檔案整理與研究·書信選編》的問世,令我倍感振奮。這個題目本身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學術的價值。中國科學社,作為中國近代科學事業的奠基者之一,其檔案資料的整理與研究,無疑是梳理中國科學發展脈絡的重要環節。而書信,這種最能展現個人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方式,更是能夠將冰冷的檔案變得鮮活起來。我推測,這些書信中,定然蘊含著大量關於科學社組織管理、學術活動、會員交往等方麵的珍貴信息。也許,會有關於如何爭取經費、如何吸引人纔、如何組織學術會議的詳盡記錄;也許,會有科學傢們在研究中遇到的睏難、對科研方嚮的睏惑,以及對社會問題的深刻思考。這批選編,將為我們深入理解中國科學社的運作機製、學術思想和曆史貢獻,提供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資料。通過閱讀這些信件,我希望能更真切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科學傢的風采,理解他們為中國科學發展所付齣的不懈努力,以及他們對國傢民族的深切情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