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劍橋流水 英倫學術遊記》在2003年獲得國傢圖書奬,在學術遊記中獨樹一幟備受好評,該書自齣版十年來成為常銷書。隨著中國學生留學海外日益普遍,英國也成為瞭最熱門的申請國傢之一。因此該書無論是對科學文化愛好者,還是準備留學英國的學生,抑或是準備去英國旅遊的人來說都是必讀之書。
內容簡介
《劍橋流水 英倫學術遊記》講述瞭他在英國劍橋李約瑟研究所工作期間的見聞和感受,通過對英國各大著名博物館的參觀拜訪,帶領讀者體驗大不列顛悠久的曆史與文化,促使讀者思考這個工業時代的巨人何以對世界科學與文化産生瞭重大的影響;而對劍橋大學中的講座等精彩活動圖文並茂地展示,更令人對劍橋大學的嚮往之情油然而生,仿佛觸手可及。
作者簡介
劉兵,1958年生,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係,1985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現為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協-清華大學科學技術船舶與普及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學等國內10餘所高校的兼職教授或名譽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科學史、科學文化傳播。齣版有《剋麗奧眼中的科學》等12種專著、《劉兵自選集》等8種個人文集、《超導史話》等6種科普著作、《正直者的睏境》等7種譯作、主編《科學大師傳記叢書》等多套叢書,發錶學術論文260餘篇、其他報刊文章400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劍橋隨想
兩場演齣
劍橋書店裏的講座
墓地裏的名人
墓地裏的名人(續)
在劍橋聽講座
兩門課程
劍橋的鳥
劍橋的果園
三一學院的教堂與圖書館
新老卡文迪什實驗室
掛單劍橋“中國廟”
走齣劍橋
大英博物館點滴
福爾摩斯博物館
格林尼治天文颱
兩個科學史博物館
展覽中的環保
倫敦科學博物館中的曆史展覽
美術館中的科學
弗羅斯特羅之行
考文垂半日遊
附錄
劍橋遇劉兵
原版後記
中國颱灣版自序
新版後記
精彩書摘
福爾摩斯博物館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蔓延在這些故事中的是城市的氣質。行走在城市的某個角落,一個地址、一種場景甚或一張匆匆來去的麵孔,都會在不經意間喚起對那些故事的迴憶,而一座原本隻是擦肩而過的城市就在這些故事中變得立體而真實起來。倫敦最著名的故事之一,或者說許多著名的故事,都與一位大偵探有關,他的名字叫福爾摩斯。對於中國人,福爾摩斯這位富於傳奇色彩的異邦大偵探,應該是不陌生的。
我讀福爾摩斯的故事,是許多許多年以前的事瞭。至今留下印象最深的,似乎還是《巴斯剋維爾的獵犬》。對於柯南道爾筆下的福爾摩斯,也一直有種崇拜,有種神秘感。所以,當我終於有一天在倫敦街頭與福爾摩斯先生“不期而遇”,此番經曆就不能不說是一件幸事瞭。
周一,去倫敦辦事。到達的時候,時間尚早。於是先去見瞭一位久有聯係但從未謀麵的朋友。這位朋友近年來一直在本職工作之外緻力於網絡科普。談過一陣之後忽然想到,既然來倫敦一趟,而且還有些時間,何不藉此機會先去一些值得參觀的地方看看呢?又想起,坐地鐵到這位朋友住處的路上,曾途經一個名為Bakerstreet(貝剋街)的車站,這個貝剋街與那位大名鼎鼎的福爾摩斯先生可有牽連?朋友說,那正是福爾摩斯的“故居”,而且還有一個福爾摩斯博物館。在來英國之前,作為準備,在看一些相關手冊和書籍時,曾注意到這個博物館,本來也是想一定要參觀一下的,於是,便抓緊時間前去。
坐落在貝剋街221號B(按照中國譯法也許應該譯成貝剋街221號乙吧)的福爾摩斯博物館並不難找,綠色的門臉和招牌都很顯眼,與小說中寫得完全一樣。正如其極其簡單的介紹中所說,這是一個“世界上最著名的地址”。
博物館收費尚可接受,6英鎊。進門後,底層是紀念品商店,有各種與福爾摩斯相關的紀念品。一層最重要,是福爾摩斯和華生醫生的書房,連著福爾摩斯的臥室。在那裏,一位身著維多利亞時代僕人服裝的女士非常友好地嚮來訪者介紹有關情況。
據說,這所房子最初建於1815年。在1860-1934年間是作為供齣租的房捨登記的。而小說中的福爾摩斯是於1881-1902年間居住於此。後來,有人買下瞭這所房子,但直到1990年,纔正式建立瞭這個在世界上也許是獨一無二的博物館。柯南道爾先生在寫作時,很大程度上藉鑒瞭這一實際的背景,所以,博物館的結構與小說中並無二緻,就連從底層到一層的樓梯數都與小說中講的一樣——17級!相同的結構加上精心的布置,使這些參觀的人如同置身於小說的場景之中。在那間福爾摩斯與華生閤用的書房中(其實一角還有個擺著餐具的餐桌),壁爐中火燒得正旺(可惜是煤氣,但看上去卻相當逼真)。靠近房門的地方是華生醫生的寫字颱,寫字颱前的椅子上放著一個打開的醫生用的皮包,裏麵放滿瞭鉗子之類的醫療器械。書房的中間,是福爾摩斯和華生醫生相對而坐的沙發椅,而書房的另一角,就是小說中讓人難以忘記的福爾摩斯的“化學實驗室”——其實就是一張書桌,上麵擺著各種化學實驗用具,旁邊的架子上則放滿瞭裝著各種化學藥品的瓶瓶罐罐。看到此處時,我不禁聯想到,如今,電視節目中像科學探案之類的內容是很受觀眾歡迎的,成為現時的一種流行文化,這種在流行文化中巧妙而得當地穿插相關的科學內容,使福爾摩斯的形象更加真實、豐滿,而且讓人覺得敬佩與信服,就這樣來“普及”科學而言,柯南道爾先生應該算是真正的先驅者之一瞭吧。其實,從最廣義上來講,這也未嘗不是一種科普。如果我們今天的大多數科普能夠做到這個份上,如此為讀者所接受,那將大大改善時下眾多科普作品“科”而不“普”的局麵。
二樓原來是華生醫生的臥室,現在和三樓一起,全都陳列著一些小說中的著名人物的蠟像。“專業”一些的讀者,自然會從中辨認齣他們是哪些角色。尤其有意思的是,在全世界範圍內的許多人的心目中,福爾摩斯這樣一個虛構的人物並未死去。博物館中陳列的一些來信選輯就是證明。我粗粗地翻瞭翻,裏麵各國來信都有,除瞭問候類的之外,甚至還有為某些案子而求助於他的。比如一位日本女孩就在來信中講到,她認識的一個人被手槍打死,警察判定是自殺,而她卻認為不可能,並請求福爾摩斯這位世界上最大的偵探的幫助。我2002年來這裏參觀時,看到在陳列的信件中,最新的還有1999年寄給福爾摩斯先生的信。
齣瞭博物館的大門(其實嚴格地講,隻是一個很小的小門,畢竟當初柯南道爾先生是要創造一位偵探,而不是想要搞齣什麼博物館),纔突然發現,臨街通嚮這所房子地下室通道的樓梯上,那隻巴斯剋維爾的獵犬正張著大嘴站在那兒呢!
博物館街對麵,還有另外一傢專門齣售與福爾摩斯有關紀念品的商店。有趣的是,一位年近50歲的店員,身著福爾摩斯的典型服裝坐在店裏,頗有亂真之感。我退齣店門,想把這個商店連同店裏的“福爾摩斯”一起收進鏡頭,無奈不知是這位冒牌的福爾摩斯有些害羞,還是因我不買他的貨反要照相而有些不滿,見我要拍照時,他趕快用一本雜誌擋住瞭臉。我也就隻好作罷。
再轉一個街口,人行道上一座福爾摩斯的全身銅像高高地站在那裏。按照底座上所說,它建於1999年,看來,福爾摩斯還是活在各國人民心中的。
曾經在一本有關英國的導遊書上讀到過,在倫敦還有一傢福爾摩斯酒吧。於是在離開博物館之前我特地打聽瞭一下,果然有,但離博物館還有很遠的路,既然與貝剋街關係那麼遠,時間又不早瞭(1月份的倫敦下午4點半天就差不多黑瞭),也就決定暫且不去瞭。
與我原來想象中有所不同的是,貝剋街似乎要更寬一些。從福爾摩斯的書房嚮街上望去,也看不到那些流浪的小孩。
博物館的說明最後寫道,當你準備從那裏離開時,你可能禁不住會希望能雇上一輛馬拉的漂亮齣租車迴傢。可惜,現在街上隻有川流不息的汽車。畢竟,時代不同瞭。
……
前言/序言
序
莫弗特 ( John Moffett )
英國劍橋東亞科學史圖書館館長
在此書初版問世之後的10多年中,劉兵教授的《劍橋流水》是我們圖書館被最多藉閱的圖書之一。對此我並不驚訝。劉教授以一種迷人和優雅的風格,罕見地將博學、無盡的好奇心和嚮廣大受眾熱情地傳播他的想法的能力結閤起來。所有這些品質在這本書中都錶現得非常明顯,我很高興地看到此書的新版即將齣版。
與劉教授12年前訪問劍橋相比,這裏現在變化很大。源於大學成功而迅速發展的高技術産業(尤其是在軟件、電子和生物技術領域)以及這座城鎮與倫敦的鄰近,意味著人口的迅速膨脹。在城鎮的周邊許多新建築拔地而起,就在離我所坐之處不遠的地方,大學正在建設一個全新的校園,這是這所大學曆史上最大的規劃項目。與此同時,這座曆史名城的中心地區全年人滿為患,行人與車輛擠成一團。不過,也有更多的景物依然如同他所描述的那樣。各學院的寜靜和美麗,學院裏古老的草坪和舊式的庭院,一直連到劍河,劍河中的天鵝、野鵝和野鴨遊弋於慢悠悠穿行的蕩舟者周圍。100多所圖書館的大門依然嚮渴望知識的學者們敞開著,在學期當中,大學的各係、學院和研究所每天都提供著學術的盛宴,以滿足那些甚至最為晦澀的學術興趣。傳統、創新和適應結閤在一起,保持瞭一種文化的活力。
劉教授在劍橋期間作為根據地的李約瑟研究所依然繁榮,它剛剛任命瞭自己的第四任所長,是一位中國人,他為將中國和英國的人民和文化更緊密地聯接在一起扮演關鍵性的角色。在這一成功之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得到瞭像劉教授這樣的學者們的參與和支持。
親愛的讀者們:在未來的許多年中你們仍然可以享受對此書的閱讀,你們仍然有機會來訪問在此書中被描述得如此動人的那許多讓人陶醉而又美麗的地方。
2015年6月
劍橋流水:英倫學術遊記 序言: 這是一次跨越山海的學術朝聖,一次在曆史長河中探索智慧之光的身臨其境。當“劍橋”這個名字在腦海中迴響,隨之而來的是那些莊嚴的學院、古老的圖書館、以及無數閃耀著思想光芒的名字。《劍橋流水:英倫學術遊記》並非一本簡單的遊記,它是一份對知識殿堂的虔誠探訪,一次與曆史對話的深度體驗,更是對“學以緻知”精神的一次生動演繹。本書將帶領讀者,以一種沉浸式的方式,漫步在劍橋大學乃至更廣闊的英倫學術沃土之上,感受那份獨特的學術氛圍,品味那份源遠流長的智慧積澱。 第一章:初抵劍橋,古老校園的低語 當火車緩緩駛入劍橋站,一股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氣息便撲麵而來。空氣中仿佛彌漫著書捲的清香,夾雜著淡淡的青草味。踏上這片土地,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些曆經滄桑的建築,它們靜靜地矗立在那裏,每一塊磚石都仿佛承載著厚重的曆史。 我們首先來到的是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這座學院的禮拜堂是劍橋最著名的地標之一,其精美的哥特式建築風格令人嘆為觀止。步入禮拜堂,高聳的拱頂、色彩斑斕的玻璃彩繪,無不訴說著幾個世紀以來無數心靈在此尋求慰藉與啓迪的故事。陽光透過彩繪玻璃灑下,在地麵投下斑駁的光影,仿佛古人的靈魂在低語。學院的庭院裏,學生們三三兩兩地在草坪上交談,抑或獨自坐在長椅上,沉浸在書本的世界裏。那份寜靜而專注的氛圍,是劍橋最動人的寫照。 接著,我們漫步至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這裏曾是艾薩剋·牛頓、弗朗西斯·培根等科學巨匠的搖籃。學院的庭院中央,那棵據說曾啓發牛頓的蘋果樹,雖已不再年輕,卻依舊挺立,仿佛在無聲地訴說那個偉大的物理定律的誕生。漫步在迴廊中,想象著那些偉大的頭腦曾在此思考、辯論,一種深深的敬畏感油然而生。學院的圖書館,更是知識的寶庫,裏麵收藏著無數珍貴的古籍善本,每一本都凝聚著人類智慧的精華。 穿梭於小巷中,那些蜿蜒麯摺的街道,兩旁是充滿曆史韻味的建築。偶爾能瞥見哥倫比亞大學(St John's College)的嘆息橋,傳說學生們走過這座橋時,會因為即將麵臨考試而發齣嘆息。橋下,康河(River Cam)靜靜地流淌,撐篙的船夫悠閑地劃著船,遊客們或在船上欣賞兩岸風光,或在河畔漫步。河水倒映著兩岸的古老建築,構成瞭一幅流動的畫捲。 第二章:學術聖殿的探索:學院、圖書館與博物館 劍橋的魅力,遠不止於其優美的校園風光。更深層的吸引力,在於其深厚的學術底蘊和獨特的教育模式。每一座學院,都有其獨特的曆史、文化和學術傳統。 在聖凱瑟琳學院(St Catharine's College),我們瞭解到學院在人文科學領域的卓越成就。其圖書館裏,收藏著許多珍貴的文學手稿和曆史文獻,每一件都承載著一段鮮活的過去。學院的演講廳,也曾見證瞭無數思想的碰撞與交流。 菲茨威廉博物館(Fitzwilliam Museum)是劍橋另一顆璀璨的明珠。這座博物館不僅收藏瞭世界級的藝術品,更是一座關於人類文明發展史的縮影。從古埃及的木乃伊,到古希臘的雕塑,再到文藝復興時期的油畫,這裏的每一件展品都充滿瞭故事。博物館的建築本身也極具特色,其莊嚴而典雅的設計,與館內展品相得益彰。在這裏,藝術與學術交織,曆史與現代對話。 漫步在大學圖書館(University Library)中,更是感受到瞭一種無與倫比的學術氛圍。這座巨大的圖書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學術圖書館之一,藏書量驚人。在這裏,你似乎能聽到無數先賢的智慧在低語,感受到知識海洋的浩瀚。無論是研究古籍,還是查閱最新的學術論文,這裏都是不可或缺的知識殿堂。 第三章:人文的溫度:對話先賢與時代精神 劍橋的學術,並非冰冷的知識堆砌,而是充滿瞭人文的溫度和對人類命運的關懷。在這裏,我們不僅能接觸到偉大的思想,更能感受到塑造這些思想的時代背景和人文精神。 在邱吉爾學院(Churchill College),我們得以一窺二戰時期英國的決策過程。學院的檔案館保存著大量與溫斯頓·丘吉爾相關的文獻資料,讓我們得以更深刻地理解這位偉大政治傢的思想與遠見。學院的建築風格也更具現代感,反映瞭其對科技與工程領域的重視。 與當地學生和教授的交流,是這次旅程中尤為珍貴的一環。他們分享著各自的研究領域、學術見解,以及對當下社會問題的思考。從他們身上,我感受到瞭一種強烈的求知欲和批判性思維,以及對知識傳播和人類進步的熱情。他們的眼神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言語中流露齣對學術的嚴謹和熱愛。 我還特彆關注到劍橋在科學研究領域的貢獻。從發現瞭DNA雙螺鏇結構的沃森和剋裏剋,到提齣進化論的查爾斯·達爾文,再到發明青黴素的亞曆山大·弗萊明,劍橋大學培養齣瞭無數改變世界的科學傢。在卡文迪許實驗室(Cavendish Laboratory)外,我駐足良久,想象著那些偉大的發現是如何在這裏誕生的。 第四章:康河泛舟,詩意與哲思的交織 正如“劍橋流水”這個書名所暗示的,康河是劍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康河上泛舟,不僅是一種放鬆身心的體驗,更是一種感悟劍橋獨特氣質的方式。 撐篙的船夫,就像是城市的導遊,他們一邊熟練地劃動著船槳,一邊用幽默風趣的語言介紹著兩岸的景緻和學院的故事。河水輕輕蕩漾,兩岸的垂柳依依,古老的建築倒映在水中,構成瞭一幅寜靜而美麗的畫麵。 在船上,我們可以靜靜地欣賞學院的美景,感受那份古老與寜靜。同時,也會引發一些關於時間、曆史、以及人生意義的思考。康河的流水,如同曆史的長河,靜靜地流淌,帶走的是時間,留下的是智慧與思考。 第五章:走齣劍橋,英倫學術之旅的延伸 此次英倫學術遊記,並非僅限於劍橋一隅。在行程中,也穿插瞭對其他重要學術機構的拜訪和對英倫文化曆史的探尋。 例如,我們前往瞭倫敦,參觀瞭大英博物館,那裏同樣是知識的海洋,匯聚瞭世界各地的珍寶,每一件文物都訴說著一段曆史,激發著人們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我們還拜訪瞭一些曆史悠久的圖書館和檔案館,與當地學者進行瞭交流,瞭解他們對學術研究的看法和對未來的展望。 在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短暫的停留,也讓我們得以比較兩所世界頂尖學府的異同,感受英倫學術界獨特的生態。雖然牛津與劍橋在某些方麵存在差異,但它們共同構成瞭英倫學術的輝煌篇章,都緻力於培養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傑齣人纔。 結語: 《劍橋流水:英倫學術遊記》的旅程,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智慧的啓迪。在那些古老的校園中,在那些莊嚴的圖書館裏,我觸摸到瞭曆史的脈搏,感受到瞭知識的力量。劍橋的流水,不僅流淌著康河的水,更流淌著智慧的精髓,流淌著永不熄滅的學術精神。 這本書,希望能夠成為您通往英倫學術殿堂的一扇窗,讓您在輕鬆的閱讀中,感受到那份厚重的曆史積澱,那份純粹的學術追求,以及那份源遠流長的智慧之光。它不僅僅是一次遊記,更是一次關於求知、關於探索、關於成長的深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