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号:9787218117775
定价:68.00
作者/编者: 陈资璧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9月
编辑推荐:
比尔·盖茨说——
思维导图在资讯连接及整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思维导图法是创造新知识的利器!
亚洲*华人思维导图女性*认证讲师、博赞的学生,*公开思维导图法正统课程内容,让你“一做就会”东尼·博赞的思维导图法,享受开发惊人脑力、拿高分、没烦恼的快乐学习生活!
一张图可以让你的考试得90分以上;可以考取艰难的执照;可以重建一家公司;重建一个城市……为什么?真的只是画一张图而已?还是当中蕴藏着许多不为己知的大脑思维密码?
目前有关思维导图的书籍越来越多,从东尼·博赞(Tony Buzan)的思维导图理论及应用系列,到海内外各种思维导图应用的介绍与分享,思维导图“成品”的案例很多,但针对学习思考过程,透过图文搭配,拆解成一步一步的操作说明,这却是*本,也是*详细的一本。
本套书将透过思维导图构成的分解步骤,让你一窥思维导图法基础思维建构的奥秘,并搭配练习本,让你实实在在的一做就学会东尼·博赞的思维导图法!
从1970年代开始,包括英国的东尼·博赞,美国的前总统高尔以及比尔·盖茨等等,估计已经有超过6亿个思维导图人散布在全世界的各行各业里面,而且这个数字,因为你我的加入,正在增加中……
目前新加坡的每位学生都会使用思维导图法;韩国在2008年将思维导图法列为基础教育必学的思考法;菲律宾甚至有一所思维导图专门学校,以思维导图法教授各个学科;中国香港以升学补习班的形式经营思维导图法课程;而目前在日本被誉为大前研一接班人的神田昌典,更是日本博赞中心的负责人。
很多*性组织、全球*大学及政府,都将思维导图用在决策、开会和规划未来等用途上。其中一个*的例子是美国康?爱德森(Con Edison)公司,在9·11悲剧后,这家公司广泛的运用思维导图做为规划、组织的工具,成功完成重建曼哈顿的任务。
陈资璧 Phoebe Chen
大家叫她Phoebe老师,或是菲比、飞笔老师!亲和力满分,激励人心满分,笑容甜美的Phoebe老师,是**位获得英国思维导图法博赞中心认证的思维导图华人女性*讲师,是东尼·博赞的学生。现担任思维导图博赞亚洲总部台湾地区代表
●中兴大学外文研究所硕士
●授课对象为企业、学校、政府*及公开课程等
●授课地区为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及新加坡等华语地区
卢慈伟 David Lu
大家叫他David老师,或是大伟、大尾老师!在学习过程中跌跌撞撞却也读到博士的David老师,充满创意与童心,仿彿是个大孩子,努力打开每个大小孩子的想象力与创意!
●任教修平技术学院数位媒体设计系
●成功大学工业设计研究所博士候选人
●授课对象为学校、企业及公开课程等
●授课地区为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及新加坡等华语地区
I阅读一张思维导图
1 如何看思维导图 / 3
动手做思维导图
2 思维导图法的逻辑思考训练 / 9
3 思维导图法的自由联想练习 / 23
4 思维导图法的观察力与关联性训练 / 35
5 思维导图法的 BOIs 练习 / 57
找回你的图像潜力
6 形状的秘密 / 71
7 小小设计家 / 77
你的**本思维导图练习本(职场版)
8 形状新视野 / 87
9 文字图像画 / 91
思维导图法基础运用
10 思维导图笔记技巧 / 99
坦白说,这本书的内容深度远不如我预期的那样,感觉像是把网上随便能找到的入门知识点东拼西凑起来,缺乏系统性和实战性。比如,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介绍“什么是思维导图”,这个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几乎是多此一举,真正想学的人早就应该有所耳闻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如何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复杂的项目管理、深度学习或者创意发散的具体案例分析中,而不是停留在“画圆圈、连线条”的基础操作层面。书里提到的几个案例也过于理想化和简单,完全脱离了职场中遇到的各种灰色地带和实际阻力。感觉作者似乎更侧重于宣传思维导图的“万能性”,却避开了读者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的各种深层次的认知壁垒和工具兼容性问题。对于一个职场人士来说,我们需要的是能立刻投入实战的“干货”,而不是这些停留在理论表面的“鸡汤”。
评分从装帧和整体设计上看,这本书给人一种非常廉价的感觉,这让我对它的内容质量也产生了怀疑。纸张的触感粗糙,印刷的油墨似乎也有些晕染,拿在手里完全没有一本高质量工具书应有的分量感和专业度。更让我感到不解的是,它作为一套“职场套装”,两本书的风格和侧重点似乎也缺乏明显的区分和递进关系,更像是同一份材料被硬生生拆分成了两本,强行增加页数。这让我在阅读时经常感到重复和信息冗余,我不得不花时间去分辨哪些是第一本的内容,哪些是第二本的内容,这种割裂感极大地影响了我的阅读连贯性。如果出版社在内容编排上能更有条理,或者两册之间能形成真正的互补,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堆砌,我想读者体验一定会好很多。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灾难,字号小得像是老花镜下的米粒,而且行距也挤得让人喘不过气来,读起来简直是一种折磨。我本来还挺期待能学到一些实用的技巧,结果光是适应这种阅读体验就耗费了我大量的精力和耐心。感觉作者和出版社在制作这本书的时候,完全没有站在读者的角度考虑,难道他们觉得所有人都有一双鹰眼吗?更别提里面的图表了,本来思维导图就应该清晰明了,可这本书里的插图模糊不清,色彩搭配也极其俗气,完全起不到辅助理解的作用,反而让人更加困惑。我买了书之后,只能自己动手重新绘制和梳理那些核心概念,这完全违背了我买书的初衷,难道我花钱买来的是一本让我自己做二次加工的半成品吗?如果一个工具书连最基本的阅读体验都无法保障,那它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了。我希望未来的再版能够彻底改进这些基础性的设计问题,否则,这本书只会躺在我的书架上积灰。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失望的是,它似乎完全忽略了“思维”本身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作者用一种非常线性的、标准化的流程来教导如何绘制思维导图,仿佛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个标准化的芯片,只要输入同样的指令,就能输出完美的结果。然而,我们都知道,真正的创新和深度思考往往来自于非线性的跳跃和个人独特的联想路径。书中缺乏对“如何打破既有思维定势”的探讨,对于那些天生就擅长发散思维的人来说,这本书的指导显得过于束缚和刻板。它教会你如何画地图,却没有告诉你如何去探索未知的疆域,这对于追求高效能的职场人士来说,无疑是本末倒置了。我希望看到的是激发潜能的方法,而不是限制思维边界的操作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感觉有点过时了,就像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培训资料被重新包装了一下。它似乎更强调使用某种特定的、比较传统的软件工具来制作导图,对于现在主流的、更灵活的云端协作工具和AI辅助生成功能几乎没有提及。在这个时代,效率和协作是职场成功的关键,而这本书给出的方法论明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我尝试用它推荐的那些步骤去处理我手头的一个跨部门协调项目,结果发现效率反而更低了,因为流程太僵化,不够敏捷。作者似乎没有意识到,现代职场对工具的适应性和对效率的极致追求,已经远远超过了单纯的“结构化表达”本身。如果一本指导手册不能指导读者站在最新的技术和工作流前沿,那它提供的价值也就非常有限了,我更倾向于去搜索最新的线上教程来弥补这方面的缺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