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憲昭著的《中國人類起源神話母題實例與索引 (附光盤)(精)》是為瞭適應當今大數據背景下學術研 究方法變革而進行的學術創新,基本依據是《中國神 話母題W編目》,在具體製作過程中又對原來的母題編 目作齣新的修正和補充。本書列舉的母題為《中國神 話母題W編目》中劃分的10大類型中的W2,本類母題 實例與索引共分為11個類型,4個母題層級,5000多 個母題。
本書從2萬餘篇中國各民族神話中提取8000多個 母題實例,對母題實例的錶述包括母題編碼、母題描 述、關聯性母題提示、母題實例的描述,以及實例的 民族屬性、流傳地區、詳細齣處等多種信息。本書全 麵展示中國各民族人類起源與特徵神話母題實例的研 究成果,也是各民族人類起源神話研究中有資料集成 性質的工具書。
王憲昭,1966年生,山東冠縣人。中國古典文學碩士,民族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各民族神話研究,對神話母題學著力尤多。曾主持完成該領域兩項**社科基金項目,省部級研究課題4項。已齣版《中國少數民族口傳文化母題研究》《中國民族神話母題研究》《中國神話母題W編目》等著作10部,論文70餘篇。
說明
凡例(簡本)
凡例(詳本)
基本母題檢索目錄
正文
我最近在深入鑽研一些關於文化人類學中“族群認同的建構”這一課題,尋找那些跨越地域和時間的敘事母題如何被特定群體“挪用”和“本土化”的案例。這本書的名字雖然指嚮性很明確,但更讓我好奇的是它處理的深度和廣度。我預期它會提供一個極為詳盡的語料庫,幫助我從神話的錶層敘事,一層層剝開,直抵其背後的社會結構與心理需求。特彆期待它在比較研究上的建樹——那些看似孤立的起源故事,它們在人類文明的早期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是平行演化,還是存在某種“失落的母源”的綫索?如果這本書能提供清晰的、經過交叉驗證的實例索引,那麼它就不僅僅是一本學術專著,更是一張通往古代世界觀迷宮的導覽圖,能極大地拓寬我思考的邊界。我希望看到的不是簡單的文本羅列,而是對這些母題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功能性分析。
評分坦白說,學術書籍的索引做得好不好,有時候比正文的精彩程度更能決定它的實用價值。對於像“中國少數民族語言與文化研究”這樣涉及海量人名、地名、族群名稱以及特定神話符號(比如“創世之初的動物原型”、“洪水與重生”等)的著作,一個功能強大的索引係統簡直是救命稻草。如果這本書的索引部分(既然書名中特意提到瞭“索引”)能夠做到精準、多維度,例如不僅按族群排序,還能按核心母題的關鍵詞進行交叉檢索,那簡直是太體貼讀者瞭。我深知整理這類資料的艱辛,它需要耗費研究者無數心血去核對每一個引用和術語的準確性。如果這份索引的嚴謹程度能與前沿的數據庫建設標準對標,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將呈幾何級數增長,成為未來十年內相關領域研究者案頭必備的工具書,而非僅僅是一本讀罷即束之高閣的論著。
評分這部書真是令人眼前一亮,它的裝幀設計本身就透露著一種沉穩而厚重的學術氣息。紙張的質感非常齣色,拿在手裏有一種踏實感,這對於一本研究如此宏大主題的著作來說至關重要。我特彆欣賞封麵設計上那種既古典又現代的平衡感,似乎在無聲地宣告著,這裏麵蘊含的不僅僅是陳舊的傳說,更是對人類精神根源的深刻追溯。內頁的排版也相當講究,字體選擇得體,行距舒適,即使是閱讀那些拗口的地名或族名,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更彆提它附帶的那張光盤瞭,在如今數字資源如此豐富的時代,能看到這樣精心製作的實體媒介配套,實屬難得,想必裏麵收錄瞭大量原始文本或音頻資料,對於研究者來說簡直是如虎添翼的寶藏。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我對接下來翻開正文充滿瞭期待,它不是一本隨隨便便就能付梓的書,而是傾注瞭大量心血的結晶,單從這物理呈現上,就已經成功地吸引瞭我這個有著閱讀癖的讀者。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定位(“中國少數民族語言與文化研究書係”)立刻讓我想起早年間那些經典的人類學田野報告的沉重感和權威性。我關注的焦點在於它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論。麵對如此龐雜的口頭傳統和不同程度的文化流變,作者是如何平衡“尊重原始文本的異質性”與“構建可供分析的普適性框架”之間的張力的?我尤其好奇它是否引入瞭最新的計算語言學或敘事學模型來輔助分析,抑或是堅守傳統的民族學細緻入微的文本解讀?在當今全球化語境下,這些古老的神話如何應對現代性的衝擊,又如何被重新詮釋以服務於當代族群的文化自信,這本書能否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如果它能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一個精妙的平衡點,既提供堅實的田野基礎,又能發齣富有洞察力的理論之聲,那麼它無疑將是這一研究領域的重要裏程碑式的著作,值得所有關注文化傳承與身份構建的學者仔細研讀。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的民間文學愛好者,我對那些被主流曆史敘事邊緣化的聲音懷有一種近乎偏執的迷戀。中國少數民族的文化寶庫之豐富,常常令人望而生畏,而係統地梳理其“人類起源”這類核心創世神話,無疑是梳理民族文化脈絡的基石。我特彆關注的是,在不同的地理環境和生存壓力下,這些神話是如何變異和適應的。例如,生活在高原的族群,他們的創世神話是否更側重於對“高天”和“河流源頭”的描繪?而生活在密林中的族群,他們的敘事中又是否充滿瞭對“大地深處”和“原始森林”的隱喻?這本書如果能提供足夠豐富的、附帶田野調查背景的實例,將是極其寶貴的田野筆記的匯編。我期望它能幫助我建立起一個基於地理和生存模式的、初步的“神話類型學”框架,而非僅僅停留在詞語和情節的錶麵比較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