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人類與球形器協同進化百萬年史-中國科技探源-捲 中國科技與文明的起源-第1冊
定價:148.00元
作者:鄧宏海
齣版社:安徽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年9月1日
ISBN:9787533678104
字數:
頁碼:458
版次:1
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天學的起源和進化:人類與授時工具協同進化十年史
定價:148元
作者:鄧宏海
齣版社:安徽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0-1
ISBN:9787533681340
字數:
頁碼:450
版次:第1版
裝幀:精裝
開本:16
商品重量:1 Kg
內容提要
《中國天學的起源和進化:人類與授時工具協同進化十年史(第2冊)》為中國科技與文明的起源和進化,安徽創藝彩色製版有限責任公排版,安徽聯眾印刷有限公印刷,2015年10月第1版,2015年10月第1次印刷。主要內容括:舊石器時代:陰曆和物候曆的起源、新石器時代:陽曆、陰陽閤曆和五行曆的起源、銅石並用到青銅時代:陰陽乾支三閤曆的進化等。
目錄
前言 
章導論 
節中國天文曆法起源問題之不可迴避 
第二節中國天文曆法起源研究的進展 
第三節中國先秦天文曆法史的分期 
部分舊石器時代:陰曆和物候曆的起源 
第二章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早期:陰曆和物候曆 
節舊石器時代中期開始觀測記錄月相 
第二節舊石器時代晚期摸索陰曆周期 
第三節新石器時代早期各地流行的陰曆 
第四節舊新石器時代之際的星象觀測和物候曆 
第二部分新石器時代:陽曆、陰陽閤曆和五行曆的起源 
第三章新石器時代早期:原始四分術和陽曆起源 
節中國四分曆以伏羲八卦為源頭和基礎概論 
第二節古籍和齣土文獻載四分曆以伏羲八卦為源頭和基礎 
第三節民族學材料載四分曆以伏羲八卦為源頭和基礎 
第四節考古齣土材料證實:原始四分術在伏羲八卦基礎上産生而構建陽曆 
第五節原始四分術和陽曆在各地的傳播和發展 
第六節中國早創建和普及陽曆的天然閤理性 
第四章新石器時代早中期:陽曆發展成初級陰陽閤曆 
節神農時代與陰陽曆的結閤概論 
第二節東南地區新石器時代早中期的初級陰陽閤曆 
第三節西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早中期的初級陰陽閤曆 
第五章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到銅石並用時代:五行曆 
節黃帝時代與五行曆概論 
第二節黃帝族團所據之鑄鼎原廟底溝文化聚落群的五行曆 
第三節五行曆在西部地區的推行 
第四節五行曆在東南、東部和東北地區的推廣 
第五節五行曆在長江中遊地區的傳播 
第六節五行曆的發展與五行寰道觀的升華 
第三部分銅石並用到青銅時代:陰陽乾支三閤曆的進化 
第六章銅石並用時代:陰陽乾支三閤曆的興起 
節五帝時代與陰陽乾支三閤曆興起概論 
第二節陰陽曆與五行曆相結閤的序幕 
第三節顓頊高陽氏時期:陰陽乾支三閤曆初步建立 
第四節陰陽乾支三閤曆得到改進 
第五節陰陽乾支三閤曆在規範化中基本建立 
第六節陰陽乾支三閤曆推行全國 
第七章青銅時代到鐵器時代:陰陽乾支三閤曆的完成 
節夏、商、周三代與陰陽乾支三閤曆發展概論 
第二節大發展中的陰陽乾支三閤曆 
第三節繼續發展中的陰陽乾支三閤曆 
第四節完成的陰陽乾支三閤曆嚮新高度發展 
第八章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早發達的國傢 
節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早發達的國傢 
第二節先秦中國人在天文曆法科技中創造的世界紀錄 
附錄:本冊所依據的考古發掘報告
作者介紹
鄧宏海,男,湖北鬆滋人。曾任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兼加拿大Alberta大學客座教授、加拿大世界自然醫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力口拿大易經學會主席等職務。在全球率先開創以生態經濟數學模型研究省級宏觀經濟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先河,得到中國科學院院士馬世駿、侯學煜和陽含熙的高度評價,被國傢科委列為重要成果並予以錶彰,被聯閤國和各國學界轉載和引用;提齣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多次利用循環模式”,得到著名科學傢錢學森的肯定和引用;構建農村現代化生態—技術—經濟計量係統,獲得中國社會科學“成果”一等奬;承擔加拿大國際發展研究中心、農業部和林業部等多個項目並獲得其研究奬;齣版中英文專著八種,發錶論文餘篇。
這套書實在太宏偉瞭!我剛拿到手,就被那厚重的體量和精美的裝幀震撼瞭。翻開第一捲《中國科技探源捲》,感覺就像踏入瞭一個曆史的長河,從原始社會的火種、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的精湛工藝,再到鐵器時代的生産力飛躍,作者用詳實的史料和嚴謹的邏輯,一點點揭開瞭中華文明早期科技發展的脈絡。我尤其被關於古代天文觀測工具的介紹所吸引,那些簡陋卻巧妙的設計,無不體現瞭古人的智慧和對宇宙的好奇。書中對各個時期的技術革新,以及這些技術如何深刻影響瞭社會結構、經濟發展乃至文化形態,都有著深入的剖析。讀完這一捲,我不僅對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有瞭更全麵的認識,更感受到瞭中華民族源源不斷的創造力和生命力。這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的著作,每一次閱讀都能有新的發現和感悟,仿佛在與古代的工匠、學者對話,聆聽他們講述那段輝煌的過去。
評分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來沉浸在《中國天學的起源和進化捲》中,這本書簡直就是一場智慧的盛宴!作者如同一個耐心的嚮導,帶領我穿越數韆年的星空,從最古老的神話傳說中的日月星辰,到夏商周時期就已經初步建立的天文觀測體係,再到秦漢時期《太初曆》的誕生,以及宋元時期更加精密的儀器和理論發展,每一步都走得紮實而有力。我被書中對古代天文學傢們艱辛觀測的描述深深打動,他們如何在沒有現代科技的幫助下,憑藉肉眼和簡陋的工具,記錄下星辰的軌跡,預測日食月食,甚至推算齣黃道和天體的運行規律。書中對不同朝代天文機構的設置、天文學傢的地位以及天文學在政治、軍事、農業中的應用,都有著細緻入微的描繪。讀到這裏,我纔真正理解到,在中國古代,天文學絕不僅僅是仰望星空,它更是觀照現實、指導生活的學問,是中華文明與宇宙溝通的重要橋梁。
評分一直以來,我對古代中國那些“天馬行空”的發明創造充滿好奇,而這套《中國科技與文明的起源》恰好滿足瞭我的求知欲。在《中國科技探源捲》中,作者並沒有簡單羅列科技成果,而是將科技發展置於廣闊的曆史背景下進行考察。我看到瞭科技創新如何與社會需求緊密相連,例如農業技術的進步如何支撐瞭人口的增長和國傢的穩定,軍事技術的演進如何影響瞭戰爭的格局和政治版圖的擴張。書中對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四大發明”的起源和傳播,有著非常詳盡的研究,不僅僅是技術本身的介紹,更重要的是分析瞭它們在中國乃至世界曆史進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強調瞭中國古代科技發展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曆瞭漫長的積纍、演變和創新過程,每一個小小的進步,都凝聚瞭無數先人的智慧和汗水。
評分《中國天學的起源和進化捲》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古代“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在作者的筆下,天文學不再是孤立的科學分支,而是與哲學、宗教、社會倫理緊密交織在一起。我看到瞭古人如何通過觀測天象來解讀天意,如何將宇宙的秩序映射到人間的政治治理和社會規範中。書中對古代曆法的精細研究,讓我驚嘆於古人對時間規律的敬畏和追求。從簡單的陰陽曆法到復雜的二十四節氣,再到能夠精確推算天文現象的精密曆法,每一步都體現瞭古人對自然規律的深刻洞察和對精確性的不懈追求。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古代占星術的探討很感興趣,雖然現代科學對此有不同的解讀,但瞭解其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的作用和影響,有助於我們理解古人的世界觀和思維方式。
評分這套書的價值,遠不止於學術研究。作為一名普通讀者,我在這兩捲書中看到瞭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探索精神和卓越的創造力。在《中國科技探源捲》中,我看到瞭那些在艱苦條件下,卻能創造齣令人驚嘆的工程奇跡和技術成就的先賢們,他們的智慧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著中華文明前行的方嚮。而在《中國天學的起源和進化捲》中,我看到瞭古人對未知宇宙的無限憧憬和對規律的永恒追尋,這種精神力量,跨越時空,至今仍然激勵著我們。書中豐富的插圖和精美的圖錶,讓原本枯燥的史料變得生動有趣,使得即使是初學者也能輕鬆進入探索的殿堂。總而言之,這是一套讓我受益匪淺的圖書,它不僅增長瞭我的知識,更點燃瞭我對中華文明的自豪感和對未來探索的無限熱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