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人类与球形器协同进化百万年史-中国科技探源-卷 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起源-第1册
定价:148.00元
作者:邓宏海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9月1日
ISBN:9787533678104
字数:
页码:458
版次:1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天学的起源和进化:人类与授时工具协同进化十年史
定价:148元
作者:邓宏海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1
ISBN:9787533681340
字数:
页码:450
版次: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1 Kg
内容提要
《中国天学的起源和进化:人类与授时工具协同进化十年史(第2册)》为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起源和进化,安徽创艺彩色制版有限责任公排版,安徽联众印刷有限公印刷,2015年10月第1版,2015年10月第1次印刷。主要内容括:旧石器时代:阴历和物候历的起源、新石器时代:阳历、阴阳合历和五行历的起源、铜石并用到青铜时代:阴阳干支三合历的进化等。
目录
前言 
章导论 
节中国天文历法起源问题之不可回避 
第二节中国天文历法起源研究的进展 
第三节中国先秦天文历法史的分期 
部分旧石器时代:阴历和物候历的起源 
第二章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期:阴历和物候历 
节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观测记录月相 
第二节旧石器时代晚期摸索阴历周期 
第三节新石器时代早期各地流行的阴历 
第四节旧新石器时代之际的星象观测和物候历 
第二部分新石器时代:阳历、阴阳合历和五行历的起源 
第三章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四分术和阳历起源 
节中国四分历以伏羲八卦为源头和基础概论 
第二节古籍和出土文献载四分历以伏羲八卦为源头和基础 
第三节民族学材料载四分历以伏羲八卦为源头和基础 
第四节考古出土材料证实:原始四分术在伏羲八卦基础上产生而构建阳历 
第五节原始四分术和阳历在各地的传播和发展 
第六节中国早创建和普及阳历的天然合理性 
第四章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阳历发展成初级阴阳合历 
节神农时代与阴阳历的结合概论 
第二节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初级阴阳合历 
第三节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初级阴阳合历 
第五章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到铜石并用时代:五行历 
节黄帝时代与五行历概论 
第二节黄帝族团所据之铸鼎原庙底沟文化聚落群的五行历 
第三节五行历在西部地区的推行 
第四节五行历在东南、东部和东北地区的推广 
第五节五行历在长江中游地区的传播 
第六节五行历的发展与五行寰道观的升华 
第三部分铜石并用到青铜时代:阴阳干支三合历的进化 
第六章铜石并用时代:阴阳干支三合历的兴起 
节五帝时代与阴阳干支三合历兴起概论 
第二节阴阳历与五行历相结合的序幕 
第三节颛顼高阳氏时期:阴阳干支三合历初步建立 
第四节阴阳干支三合历得到改进 
第五节阴阳干支三合历在规范化中基本建立 
第六节阴阳干支三合历推行全国 
第七章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阴阳干支三合历的完成 
节夏、商、周三代与阴阳干支三合历发展概论 
第二节大发展中的阴阳干支三合历 
第三节继续发展中的阴阳干支三合历 
第四节完成的阴阳干支三合历向新高度发展 
第八章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早发达的国家 
节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早发达的国家 
第二节先秦中国人在天文历法科技中创造的世界纪录 
附录:本册所依据的考古发掘报告
作者介绍
邓宏海,男,湖北松滋人。曾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兼加拿大Alberta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世界自然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力口拿大易经学会主席等职务。在全球率先开创以生态经济数学模型研究省级宏观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先河,得到中国科学院院士马世骏、侯学煜和阳含熙的高度评价,被国家科委列为重要成果并予以表彰,被联合国和各国学界转载和引用;提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多次利用循环模式”,得到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肯定和引用;构建农村现代化生态—技术—经济计量系统,获得中国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承担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农业部和林业部等多个项目并获得其研究奖;出版中英文专著八种,发表论文余篇。
这套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学术研究。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在这两卷书中看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和卓越的创造力。在《中国科技探源卷》中,我看到了那些在艰苦条件下,却能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工程奇迹和技术成就的先贤们,他们的智慧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中华文明前行的方向。而在《中国天学的起源和进化卷》中,我看到了古人对未知宇宙的无限憧憬和对规律的永恒追寻,这种精神力量,跨越时空,至今仍然激励着我们。书中丰富的插图和精美的图表,让原本枯燥的史料变得生动有趣,使得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进入探索的殿堂。总而言之,这是一套让我受益匪浅的图书,它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更点燃了我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对未来探索的无限热情。
评分《中国天学的起源和进化卷》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作者的笔下,天文学不再是孤立的科学分支,而是与哲学、宗教、社会伦理紧密交织在一起。我看到了古人如何通过观测天象来解读天意,如何将宇宙的秩序映射到人间的政治治理和社会规范中。书中对古代历法的精细研究,让我惊叹于古人对时间规律的敬畏和追求。从简单的阴阳历法到复杂的二十四节气,再到能够精确推算天文现象的精密历法,每一步都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对精确性的不懈追求。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古代占星术的探讨很感兴趣,虽然现代科学对此有不同的解读,但了解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人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古代中国那些“天马行空”的发明创造充满好奇,而这套《中国科技与文明的起源》恰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在《中国科技探源卷》中,作者并没有简单罗列科技成果,而是将科技发展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我看到了科技创新如何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例如农业技术的进步如何支撑了人口的增长和国家的稳定,军事技术的演进如何影响了战争的格局和政治版图的扩张。书中对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四大发明”的起源和传播,有着非常详尽的研究,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分析了它们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强调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积累、演变和创新过程,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凝聚了无数先人的智慧和汗水。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来沉浸在《中国天学的起源和进化卷》中,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场智慧的盛宴!作者如同一个耐心的向导,带领我穿越数千年的星空,从最古老的神话传说中的日月星辰,到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初步建立的天文观测体系,再到秦汉时期《太初历》的诞生,以及宋元时期更加精密的仪器和理论发展,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有力。我被书中对古代天文学家们艰辛观测的描述深深打动,他们如何在没有现代科技的帮助下,凭借肉眼和简陋的工具,记录下星辰的轨迹,预测日食月食,甚至推算出黄道和天体的运行规律。书中对不同朝代天文机构的设置、天文学家的地位以及天文学在政治、军事、农业中的应用,都有着细致入微的描绘。读到这里,我才真正理解到,在中国古代,天文学绝不仅仅是仰望星空,它更是观照现实、指导生活的学问,是中华文明与宇宙沟通的重要桥梁。
评分这套书实在太宏伟了!我刚拿到手,就被那厚重的体量和精美的装帧震撼了。翻开第一卷《中国科技探源卷》,感觉就像踏入了一个历史的长河,从原始社会的火种、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精湛工艺,再到铁器时代的生产力飞跃,作者用详实的史料和严谨的逻辑,一点点揭开了中华文明早期科技发展的脉络。我尤其被关于古代天文观测工具的介绍所吸引,那些简陋却巧妙的设计,无不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对宇宙的好奇。书中对各个时期的技术革新,以及这些技术如何深刻影响了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乃至文化形态,都有着深入的剖析。读完这一卷,我不仅对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著作,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仿佛在与古代的工匠、学者对话,聆听他们讲述那段辉煌的过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