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泉州在曆史上不僅是連接中國與印度洋的重要貿易港口,也是世界宗教文化勝地,匯集瞭伊斯蘭教、基督教、摩尼教、印度教、佛教、道教等。宋元時期,各地的貿易航海者穿梭在印度洋地區,將印度洋各地的貿易物資銷往泉州,很多傳教士、僧侶也給帶來瞭不同的宗教文化,泉州嫣然成為印度洋曆史的一個縮影,世界文化的融匯地,海納百川、兼容並包。那麼,曆史上的印度洋到底呈現齣什麼樣狀態呢?泉州與印度洋又呈現齣怎樣的貿易和文化聯係呢?如何透過泉州認識神秘的印度洋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將通過探討泉州與印度洋的貿易聯係和宗教傳播,展現此時印度洋曆史的發展狀態,以及泉州多元宗教文化的互動共生,揭開印度洋神秘的曆史麵紗。
李大偉,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人,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曆史係博士生,主要研究領域為中西交流史,博士期間主要緻力於古代猶太人入華研究,曾在《光明日報》、《曆史教學》、《中國史研究動態》、《猶太研究》、《宗教哲學》(颱灣)等發錶文章數篇,譯作有《舊世界的相遇》(商務印書館,待齣版)。
引子
第一章 泉州與印度洋貿易
第一節 印度洋貿易的興起
第二節 泉州港的形成
第三節 泉州與印度洋貿易
第四節 泉州港貿易集散
第五節 泉州市舶司
第二章 印度洋移民與泉州蕃商
第一節 泉州蕃商
第二節 泉州蕃坊
第三節 蕃漢通婚與泉州迴族
第四節 蕃學與華化
第三章 世界宗教博物館
第一節 泉南佛國
第二節 泉州伊斯蘭教
第三節 泉州基督教
第四節 泉州印度教
第五節 泉州摩尼教
第六節 泉州猶太教
第四章 泉州民俗與印度洋文明
第一節 印度洋貿易與泉州民俗
第二節 印度洋宗教與泉州民俗
第三節 印度洋民俗與泉州藝術
悅讀
印度洋貿易與泉州民俗
自泉州商人踏上印度洋那一刻起,就與海洋結下瞭不解的曆史情緣。雖然,印度洋常年有穩定的季風,但人們對遠洋貿易還是充滿敬畏之感,故商人下海貿易在泉州人看來是一件必須慎重以待的事情。為保佑商人旅途平安、順風順水,長此以往便形成瞭一整套完整的海上貿易民俗。
首先,在建造海舶之前,要選擇良辰吉日,擺上各種貢品,進行祭祀,然後再請來泉州當地專門的造船師傅(稱為“海木匠”)來施工。在待開工之時,海木匠先在船底鋪設木闆,並鳴放鞭炮、宴請工匠,名曰“鋪誌”;待海舶建造到船麵之時,再以紅布包裹銅錢,置入船底,以求吉利;最後在安梁之時,以紅布覆蓋,並在船上安放“太平錢”,以求太平。建造完畢,待新船下海之前,船主人要選擇良成吉日,為海船“點睛”,賦予海舶生命與靈氣;然後,在海舶上懸掛各式彩綢,並鳴放鞭炮,以驅除海洋中的妖魔邪氣,確保海舶時刻都能順利航行,遠離災難。
其次,即將齣海時,泉州商人要求神靈護佑,並焚香供奉,以保太平。在泉州商人供奉的神靈之中,除瞭龍王、八仙之外,還要供奉海神媽祖與通遠王等當地神靈。泉州人供奉海神媽祖源自於一則民間故事。五代,閩王都巡檢之女林默(960-987年),生前樂善好施,經常幫助那些落險的貿易漁民,並傳為佳話;林默死後,當地人為紀念其善舉,立祠祭祀。之後,林默的事跡隨著海外貿易發展廣為流傳,久而久之林默便演變成為海洋保護之神媽祖,當地人將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定為媽祖誕辰,每到此日便進行大規模祭祀。宋元時期,從泉州齣海貿易的商人日漸增多,由於對頻繁發生的海難素手無策、心存恐懼,所以祈求媽祖護佑漸成風氣,泉州市舶司每年也在天後宮祭拜媽祖,以求海上貿易繁榮發展。
……
讀瞭開篇幾章,我立刻被作者那種近乎考古學傢的嚴謹和曆史學傢的洞察力所摺服。他不僅僅是在羅列史實和文物,更是在嘗試重建一種失落的社會圖景。比如,他對當時泉州港口功能的多維分析,從純粹的貿易樞紐擴展到瞭文化交流中心乃至宗教融閤的前沿陣地,這種多角度的審視,遠超我之前對宋元時期某個地方性港口的一般認知。書中引用的那些一手文獻片段,有些是以前從未見過的,讀起來有一種揭秘的快感。尤其是那些關於不同民族商人群體的日常生活描述,生動得讓人仿佛能聞到海水的鹹味和香料的氣息。作者的筆觸在宏觀敘事和微觀細節之間切換得遊刃有餘,既有對大時代背景下經濟格局變遷的深刻剖析,又不乏對某一戶商人傢中陳設的細緻描摹,這種平衡感把握得非常精準,使得閱讀過程既有智力上的滿足感,又不至於枯燥乏味。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不僅僅在於它填補瞭某個知識領域的空白,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思維框架。作者在全書的論述中,反復強調瞭“交流的復雜性”——貿易的背後是文化、信仰、甚至疾病的交換,這是一個遠比簡單的“買賣關係”要復雜得多的網絡。這種立體化的曆史觀,讓我對很多過去被簡單化的曆史事件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文化衝突與融閤時的剋製與客觀,沒有陷入簡單的贊美或批判,而是呈現齣一種“在動態中求平衡”的曆史常態。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世界史”的理解被拓寬瞭邊界,不再局限於陸地上的帝國興衰,而是認識到瞭海洋在塑造人類文明進程中,所扮演的那個關鍵且常常被低估的角色。這本書無疑會成為我未來思考相關議題時,必然會反復查閱的案頭經典。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深度令人敬佩,但更難能可貴的是它試圖打破學科壁壘的嘗試。我注意到,作者在討論技術傳播時,穿插瞭關於冶金學、陶瓷燒製工藝的專業知識,這些內容沒有被簡化為大眾化的科普,而是以一種尊重曆史原貌的方式呈現齣來,這對於真正想鑽研學術脈絡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而且,作者似乎非常擅長將看似分散的考古發現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我特彆關注瞭其中關於造船技術演進的那一部分,他通過對比不同時期船隻的結構圖譜,清晰地展示瞭中國造船技術如何適應遠洋航行的需求,這種技術史與文明史的結閤,是很多同類題材書籍所缺乏的。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貿易史的書,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智慧與環境互動演化的史詩,讓人在瞭解曆史的同時,也對人類的創造力肅然起敬。
評分這部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溫潤的質感,仿佛能透過指尖觸摸到曆史的脈絡。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光是翻閱那些精美的插圖和地圖,就足夠讓人沉醉。那些描繪古代港口繁忙景象的古畫復刻,色彩雖顯陳舊,卻飽含著那個時代特有的厚重感。尤其是幾幅關於海上貿易路綫的航綫圖,標注得細緻入微,讓人不禁想象當年船隻在波濤中穿行的場景。書中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體選擇大氣又不失古韻,段落之間的留白恰到好處,讀起來非常舒服。我特彆喜歡作者在引言部分對“絲瓷之路”這個概念的重新界定,那種宏大的視野和對細節的捕捉能力,讓人對接下來即將展開的敘事充滿瞭期待。總的來說,這是一本光是“看”起來就能享受很久的書,絕對值得收藏,無論是書本身的藝術價值還是作為瞭解那個黃金時代的敲門磚,都做得非常齣色。希望接下來的閱讀體驗能像這封麵一樣,給我帶來更多驚喜。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感處理得非常巧妙,讀起來一點都不拖遝,但又不失沉穩大氣。不同於一些史學著作那種平鋪直敘的風格,作者似乎深諳戲劇衝突的張力,總能在關鍵的曆史節點設置懸念或拋齣令人深思的問題。比如,當描述到某一重要商品在不同文明間流轉時的價格波動和政治影響時,那種緊張感如同在看一部曆史懸疑劇。更吸引人的是,它提供瞭一種不同於傳統西方中心視角的觀察角度,將焦點牢牢鎖定在東方世界的互聯互通上,挑戰瞭我們對“全球化”起源的固有理解。讀到某些篇章時,我甚至會産生一種強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就是那個站在碼頭邊,目送船隊遠航的船東或官員,那種對未知世界的憧憬與對風險的敬畏交織在一起的情感,被作者細膩地捕捉並傳遞瞭齣來。
評分絲瓷之路博覽係列,通俗性讀物,不過不缺乏學術價值。兩輯三四十本,可惜好多沒貨。
評分泉州文史,泉州人都愛
評分因為後天就到泉州旅遊瞭,想看看泉州的曆史和文化,希望能有用。
評分泉州文史,泉州人都愛
評分包裝很好,內容也不錯
評分絲瓷之路博覽係列,通俗性讀物,不過不缺乏學術價值。兩輯三四十本,可惜好多沒貨。
評分泉州文史,泉州人都愛
評分很好 很有用
評分聽說要有十個字纔能給京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