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籍舉要(修訂本)

史籍舉要(修訂本)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柴德賡 著
圖書標籤:
  • 史學
  • 史籍
  • 史料
  • 中國曆史
  • 曆史研究
  • 文獻
  • 史學史
  • 修訂本
  • 古籍
  • 史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14844
版次:1
商品編碼:1180065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1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史籍舉要》主要是依據著名曆史學傢柴德賡先生在江蘇師範學院(今蘇州大學)講授中國曆史要籍介紹一課的手稿和部分講義整理而成的。本書主要目的是使高等院校曆史係和相關專業的學生以及有誌於研究中國古代曆史的青年,在自己能夠初步閱讀中國古代史料的基礎之上,對中國古代史籍有一個大緻的掌握,從而能夠較快進入曆史學習研究的階段。本書按類將中國古代比較重要的曆史文獻作瞭介紹,對史籍作者及其時代、史料來源及其編纂方法、優缺點及其在史學上的地位、注解及版本等做瞭詳細的梳理。同時,也在其中穿插瞭搜集史料與整理史料的基本方法。對於初學者以及研究者都有重要的指導和藉鑒作用。

作者簡介

  柴德賡(1908—1970),字青峰,浙江諸暨人。著名史學傢、教育傢、書法傢。民國時曆任輔仁大學曆史係教授、白沙女子師範學院教授,新中國成立後曆任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兼係主任、江蘇師範學院曆史係教授兼係主任。柴先生的一生,有將近四十年從事於史學研究和教育實踐,是陳垣史學的主要傳人之一。20世紀80年代以來,柴先生的著述和講義得以不斷齣版,有《史籍舉要》、《史學叢考》、《資治通鑒介紹》等。

目錄

修訂本感言 // 001

修訂本前記 // 003

一版序 // 005

前言 // 009

上編 // 001

紀傳體類 // 003

一 《史記》 // 003

二 《漢書》 // 016

三 《後漢書》 // 024

四 《三國誌》 // 037

五 《晉書》 // 047

六 《宋書》 // 056

七 《南齊書》 // 065

八 《梁書》、《陳書》 // 069

九 《魏書》 // 075

十 《北齊書》 // 084

十一 《周書》 // 088

十二 《隋書》 // 093

十三 《南史》、《北史》 // 097

十四 《舊唐書》 // 105

十五 《新唐書》 // 110

十六 《舊五代史》 // 117

十七 《新五代史》 // 121

十八 《宋史》、《遼史》、《金史》 // 126

十九 《元史》 // 148

二十 《明史》 // 156

附:《清史稿》 // 164

下編 // 167

編年體類 // 169

一 《資治通鑒》 // 169

二 《續資治通鑒長編》 // 188

三 《三朝北盟會編》 // 190

四 《建炎以來係年要錄》 // 192

五 《續資治通鑒》 // 193

六 《明實錄》、《清實錄》 // 194

紀事本末類 // 197

一 《通鑒紀事本末》 // 197

二 《宋史紀事本末》 // 200

附:《元史紀事本末》、《續通鑒紀事本末》 // 203

三 《明史紀事本末》 // 203

四 《左傳紀事本末》 // 206

政書類 // 209

一 “十通” // 210

1.《通典》 // 210

2.《通誌》 // 217

3.《文獻通考》 // 221

附:乾隆時所修“六通”和《續皇朝文獻通考》 // 224

二 會要 // 224

1.《唐會要》、《五代會要》 // 224

2.《宋會要輯稿》 // 227

3.《西漢會要》、《東漢會要》 // 230

4.《三國會要》 // 232

5.《明會要》 // 233

三 其他 // 234

傳記類 // 239

一 分類專書 // 240

二 以朝代為主的傳記 // 249

三 地區性傳記 // 255

四 個人專傳 // 256

地理類 // 259

一 地圖 // 259

二 地誌 // 261

三 水道 // 265

四 都邑 // 268

五 邊疆 外國 // 271

後記 // 276

修訂本後記 // 278


探微燭隱:一部跨越時空的史學盛宴 《探微燭隱》並非對既有史籍的簡單匯編或重復,而是一部力求在浩瀚史料中提煉精髓、揭示深層曆史邏輯的全新力作。本書秉持“以微知著,以隱察顯”的原則,聚焦於中國曆史進程中那些易被宏大敘事所掩蓋、卻對曆史走嚮産生關鍵影響的細節、側麵和非主流敘事。它是一麵棱鏡,摺射齣曆史事件復雜而多維的光譜。 全書結構宏大而精微,分為“肇始之辨”、“權變之樞”、“文化之脈”、“社會之韌”四大捲,每一捲下設若乾專題,深入剖析特定曆史時段或領域的關鍵議題。 --- 捲一:肇始之辨——早期文明的邊界與重塑 本捲旨在考察中華文明形成初期的復雜性與多元性,挑戰一些既定的“一元起源”論調。 第一章:河姆渡與仰韶的“雙源”假說 本書詳細梳理瞭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早期文化遺址的考古發現,特彆是對稻作技術傳播路徑和玉器符號係統的跨區域比較研究。作者不滿足於簡單的年代並置,而是深入探討瞭兩種文化在生産力、社會組織以及精神信仰層麵的差異如何相互滲透、最終催生瞭早期國傢的雛形。重點分析瞭如“四神紋”的起源地之爭,以及對早期祭祀體係中“龍圖騰”的多元解釋。 第二章:夏商之交:權力與神話的構建 不同於側重王室世係的記載,本章著力於考察夏朝末期至商朝建立過程中,統治集團如何通過宗教改革和神權的確立來鞏固其統治閤法性。通過對甲骨文、金文以及後世文獻中關於“天命觀”演變的交叉比對,揭示瞭商代巫史階層的實際權力邊界及其與王室的關係,並考辨瞭“帝辛”之名背後的政治意圖。 第三章:夷夏之防:早期邊疆的互動模式 本章跳齣傳統“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二元對立,審視瞭周代初期在中原與周邊族群(如東夷、西戎)之間復雜的聯姻、朝貢、衝突與融閤的實際案例。通過對墓葬器物風格的區域性變化分析,展示瞭早期華夏認同是如何在一個動態的、開放的邊疆環境中逐漸塑造和強化的。 --- 捲二:權變之樞——帝國中期的權力遊戲與製度適應 本捲聚焦於秦漢至唐宋時期,探討國傢機器在麵對內部危機與外部衝擊時所展現齣的製度彈性與權力製衡的微妙之處。 第一章:秦製之失:郡縣製的“地方執行力”缺陷 本書對秦朝的迅速覆滅進行瞭製度層麵的反思。重點分析瞭三川郡、南陽郡等地的地方文書,揭示瞭秦代嚴苛的律法和統一標準在麵對復雜多變的地形、人口結構以及地方豪強勢力時,其執行效率迅速遞減的內在機製。探討瞭“亭長”製度在地方治安維護中的實際作用與局限性。 第二章:魏晉士族的“非政治聯盟” 針對魏晉南北朝的分裂局麵,本章細緻剖析瞭士族階層並非僅僅是“清談誤國”,而是形成瞭一種復雜的“非政治性”的權力網絡。通過分析族譜編纂、蔭敘製度的實際操作,展示瞭門閥在文化傳承、婚姻締結以及資源分配上如何構築起一套繞開中央朝廷的平行治理結構,以維持其傢族的世代延續。 第三章:唐代藩鎮的“財政自洽性”研究 藩鎮割據是唐代由盛轉衰的關鍵。本書側重於經濟學視角,而非單純的軍事分析。通過對節度使治下鹽鐵專賣的財政數據重構(基於殘存的賦稅殘片和地方誌記載的估算),論證瞭藩鎮何以能在中央財政枯竭之時,依然能維持一支龐大軍隊並進行地方建設,關鍵在於其對地方經濟資源的絕對控製權。 --- 捲三:文化之脈——士人精神與知識的斷裂與延續 本捲關注知識分子群體的精神世界、學術流派的興衰以及技術知識在社會中的流轉機製。 第一章:宋代“格物窮理”的實踐睏境 宋代理學興盛,但本書關注其在具體應用層麵的受阻。通過考察宋代官方主持的水利工程、天文觀測記錄,分析瞭士大夫的哲學思辨與實際工程需求之間存在的認知鴻溝。探討瞭如瀋括等少數能夠融會貫通的案例,其成功恰恰在於對傳統知識體係的“批判性繼承”。 第二章:元代工匠階層的“身份固化”與技術傳承 在元代推行的匠籍製度下,技術知識的傳承方式發生瞭根本性變化。本章對比瞭唐宋時期相對開放的技術流動,深入分析瞭元代匠戶的子孫世襲製如何導緻瞭某些傳統技藝(如特定類型的絲織品製作、復雜冶金術)因缺乏外部刺激而齣現停滯甚至退化。 第三章:明代地方誌的“地方建構” 明代修誌之風盛行,本書認為地方誌不僅是史料的匯編,更是地方精英重塑自身曆史認同的工具。通過對比不同區域(如江南、湖廣、福建)地方誌對同一曆史事件的描述差異,揭示瞭“地方史學”在維護區域利益、劃分文化邊界中的主動性與策略性。 --- 捲四:社會之韌——民間力量與日常生活下的曆史張力 本捲著眼於“小曆史”,探討普通民眾的生存策略、信仰體係以及經濟活動如何構成瞭曆史變遷的底層驅動力。 第一章:明清鄉村的“契約社會”模型 本書援引晚明清初的田産糾紛判詞、宗族公約等鮮活的民間文書,構建瞭明清鄉村治理的“契約社會”模型。重點分析瞭宗族、行會、民間互助組織(如錢會、義莊)如何在基層有效地填補瞭國傢行政力量的不足,並以一種非官方的法律形式約束著社會行為。 第二章:漕運體係下的“時間壓縮”與社會流動 漕運不僅是糧食運輸,更塑造瞭沿綫城鎮的文化和經濟生態。本章分析瞭運河沿綫城市(如揚州、濟寜)因漕運而産生的臨時性人口集聚、物價波動以及信息交流的加速效應,揭示瞭國傢經濟命脈對特定地理區域社會結構産生的劇烈“時間壓縮”效應。 第三章:清代中期的“秘密會社”與信息傳播 以天地會、哥老會等民間秘密結社為研究對象,本書不再側重於其反清或叛亂的麵貌,而是探究其組織結構、儀式傳播的路徑,以及其在社會信息傳遞受阻時的替代作用。分析瞭這些社團如何利用其廣泛的社會網絡,在商業信息、移民通道乃至地方救災中扮演瞭“非正式信息中介”的角色。 --- 結語:曆史的“未完成性” 《探微燭隱》的最終目的,在於提醒讀者,曆史並非一條筆直的、被預先設定的軌道。它是由無數的偶然、地方性的選擇、被壓抑的聲音以及製度的彈性共同編織而成。本書力求在宏大敘事之外,為每一個細微之處注入審視曆史的全新視角,讓讀者在“燭隱”的探索中,感受曆史深沉而流動的生命力。全書旨在提供一種方法論上的啓發:真正的史學洞察,往往潛藏於那些我們習慣性忽略的角落。

用戶評價

評分

第五段評價: 作為一名業餘的古代文化愛好者,我最看重的是一本書的“可讀性”與“專業性”之間的平衡。很多專業書籍因為術語過多,門檻太高,讓非專業人士望而卻步;而通俗讀物又往往在深度上有所欠缺。我期待這本書能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一個絕佳的契閤點。從我初步翻閱的幾頁來看,它似乎成功地做到瞭這一點,它在保證學術嚴謹性的同時,使用瞭相對流暢和現代的語言進行闡釋,使得復雜的概念也能被普通讀者所理解。如果它真的能做到這一點,那麼它將成為我案頭必備的常備參考書,無論是深入研究還是閑暇翻閱,都能從中獲益匪淺。

評分

第三段評價: 說實話,我購買這本書是衝著它在學術圈內的口碑去的。我周圍的幾位研究古代文獻的朋友都極力推薦,他們強調這本書在梳理某個特定曆史階段的關鍵脈絡上做到瞭前人未及的精準和洞察力。雖然我個人的專業背景與此領域關聯不深,但我相信一個被專業人士反復稱贊的作品,其價值一定是毋庸置疑的。我正在尋找關於某一特定曆史轉摺點的權威參考,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全麵且深入的解讀視角,而非停留在錶麵泛泛而談的論述。對於想要係統學習某一領域知識的讀者來說,這種經過時間檢驗的經典讀物,永遠是最好的起點。

評分

第一段評價: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藝術品,拿到手裏沉甸甸的,紙張的質感也無可挑剔,內頁的排版疏密有緻,閱讀起來非常舒適。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研讀內容,但光是翻閱的體驗就已經值迴票價瞭。封麵采用的那個復古的字體和略帶磨損的紋理處理,讓人仿佛穿越迴瞭那個曆史的洪流之中,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我特彆留意瞭它的印刷質量,字跡清晰銳利,沒有任何重影或模糊的地方,看得齣齣版方在製作上是下瞭大功夫的。對於我這種對實體書有情懷的讀者來說,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我期待著在接下來的閱讀過程中,這本書的內涵也能像它的外錶一樣精緻而深刻。

評分

第四段評價: 這本書的目錄結構設計得非常巧妙,層級分明,邏輯清晰得令人贊嘆。我花瞭不少時間研究這個目錄,發現作者在章節安排上顯然經過瞭深思熟慮,它不是簡單地按時間順序排列,而是似乎在構建一個圍繞核心主題的知識網絡。有些章節標題使用瞭非常富有啓發性的提問方式,立刻激發瞭我的求知欲,讓我忍不住想立刻翻到那一頁去尋找答案。這種結構上的精心設計,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效率和樂趣,避免瞭信息過載帶來的迷茫感。好的結構是好書的骨架,這本書的骨架看來是十分強健有力。

評分

第二段評價: 我通常對曆史類的書籍持保留態度,因為很多所謂的“史籍”讀起來枯燥乏味,充斥著密密麻麻的人名和事件羅列,讓人昏昏欲睡。但是,這本書的序言和引言部分給我留下瞭截然不同的印象。作者的筆觸非常生動,仿佛在講述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而不是冰冷地陳述事實。那種娓娓道來的敘事風格,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它沒有急於拋齣復雜的理論,而是用一種非常人性化的視角去切入曆史的脈絡,這讓我對後續的閱讀充滿瞭信心。我尤其欣賞作者那種對史料的尊重和考證的嚴謹性,即便是故事化的描述,也讓人感覺到背後紮實的學術功底,而非空穴來風的杜撰。

評分

01.[唐]劉知幾《史通·疑古》:“夫聖人立教,其言若是,在於史籍,其義亦然。”

評分

非常好用的一本書,長知識。

評分

史籍:記載曆史的典籍;史書。

評分

史籍:記載曆史的典籍;史書。

評分

01.[唐]劉知幾《史通·疑古》:“夫聖人立教,其言若是,在於史籍,其義亦然。”

評分

解釋編輯

評分

大傢的書值得信賴。可以當讀書指南

評分

《史籍舉要》主要是依據著名曆史學傢柴德賡先生在江蘇師範學院(今蘇州大學)講授中國曆史要籍介紹一課的手稿和部分講義整理而成的

評分

配套書,讀中華書局古籍必備。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