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戈創作的《1944--騰衝之圍》又是一部關於我國抗日戰爭史上難得的取得全勝的攻堅戰的微觀戰史。 全書以海峽兩岸和日本、美國的各種戰鬥詳報、地方史誌、新聞通訊、戰地電文、“三親者”迴憶等材料為基礎,相互參證,詳加辨析,以逐日甚至逐小時的密度,生動描畫齣和平時代的人們無法想象的艱辛、繁難、麯摺、殘酷的戰爭圖景,讀者藉此可以瞭解“八年抗戰”短短的四個字中所包蘊的一切,重新理解“艱苦卓*”的血肉意義,明白無數前輩付齣瞭怎樣“輕易”而偉大的犧牲,纔為中國“搏得”大國地位奠定基礎。
餘戈,1968年7月齣生,在陝西、甘肅、雲南等地鄉村,軍營度過童年和少年時代。19852年考入軍校從軍.曾在部隊任雷達技師,宣傳乾事。1994年調入解放軍齣版社,現為《軍營文化天地》雜誌副主編,發錶散文隨筆、文化評論、報告文學類作品百餘篇。2000年起,業餘時間收藏抗戰文物、研究抗戰史。偏愛從技術、戰術、軍人生存方式等軍事文化視角,進行“微觀戰史”的寫作。
上部 遊擊騰衝
**章 騰衝陷寇
第2章 預2師挺進騰衝(1942年5月10日至25日)
第3章 圍攻橄欖寨(5月25日至6月14日)
第4章 隨軍抗日縣政府(6月5日至7月初)
第5章 騰南戰事:土司區的抗戰(7月7日至9月12日)
第6章 九一八反“掃蕩”(9月13日至10月26日)
第7章 反**至二期“討伐”(1943年2月至3月15日)
超鏈接1:“茶裏遊擊隊”暨謝晉生事略
第8章 36師接替預2師遊擊(暨反第三期“討伐”)(5月8日至8月)
第9章 田島誘降張問德(暨日軍醞釀“甲號討伐”)(9月11日至10月13日)
超鏈接2:日軍在騰衝的軍政統治
——暨日軍行政班本部長田島壽嗣事略
**0章 反“甲號討伐”(10月13日至11月末)
**1章 全域淪陷後的騰衝敵情
超鏈接3:騰衝遊擊時期的情報戰
**2章 大戰來臨直前的騰衝
中部海拔*高的戰場
反攻戰前綢繆
**3章 攻擊命令下達(1944年4月19日至26日)
超鏈接4:54軍與53軍概況
**4章 同日,敵我兩軍召開戰前會議(5月5日至10日)
超鏈接5:怒江與高黎貢山
**階段作戰
**5章 渡河攻擊(5月10日至11日)
**6章 198師攻擊小橫溝、灰坡(5月12日至20日)
**7章 36師齣擊大尖山、唐習山受挫(5月12日至14日)
**8章 593襲占橋頭、馬麵關(5月13日至19日)
**9章 左翼軍奉令齣擊,54軍調整態勢(5月16日至23日)
第20章 53軍續攻大塘子(5月14日至22日)
第21章 鬆井部隊反擊紅木樹(5月11日至30日)
第22章 戰場側翼:片馬(4月初至5月中旬)
第23章 **1集團軍醞釀左翼攻勢(5月16日至21日)
第二階段作戰
第24章 54軍自南北隘路兩翼推進(5月23日至27日)
第25章 藏重部隊救援橋頭、馬麵關(5月19日至29日)
超鏈接6:橋頭、馬麵關之戰評析
第26章 198師主力慘戰北齋公房(5月28日至31日)
第27章 遲到的援軍:預2師&橋頭、36師&瓦甸(5月23日至6月2日)
第28章 53軍攻占大塘子,兩路西進(5月23日至6月初)
第29章 藏重、鬆井部隊閤擊江苴(6月3日至9日)
超鏈接7:“委座”電頭電報小析
第30章 戰場側翼:片馬、紅木樹(5月末至6月上旬)
第31章 沉悶的後續戰事:橋頭、北齋公房、瓦甸(5月29日至6月7日)
第32章 54軍調整部署,各部攻擊再興(6月5日至11日)
第三階段作戰
第33章 迫於**1集團軍攻勢,日軍決定自騰北收縮
第34章 藏重再次北返接應日隈大隊突圍(6月9日至11日)
第35章 36師馳援橋頭無果(6月11日至13日)
第36章 198師乘勢收復北齋公房(6月10日至15日)
超鏈接8:日軍倏忽進退為哪般?——兼評日軍“內綫作戰”
第37章 日軍收縮後,我軍追擊收復失地(6月15日至22日)
超鏈接9:高黎貢山之戰盤點
下部 浴火之城
騰衝城外圍戰役
第38章 戰前部署(6月23日至7月1日)
第39章 收縮騰衝後的日軍(6月22日至27日)
第40章 130師沿龍川江南下掃蕩,切斷騰龍公路(6月24日至7月25日)
第41章 116師驅逐飛鳳山之敵,進擊城東南(6月26日至7月25日)
第42章 36師、198師會攻蜚鳳山,進迫城北(6月30日至7月5日)
第43章 預2師自右翼迂迴攻擊,逼近來鳳山(6月25日至7月5日)
第44章 54軍自北、西、南三麵閤圍騰城(7月6日至12日)
第45章 預2師攻剋來鳳山(上)(7月8日至25日)
第46章 隨《掃蕩報》記者潘世徵巡察戰場
第47章 預2師攻剋來鳳山(下)(7月26日至28日)
超鏈接10:來自地麵和空中的有力支援
超鏈接11:來鳳山之戰小結
圍攻騰衝城垣戰役
第48章 騰衝日軍城防及遠徵軍攻城部署
第49章 47天圍城作戰日誌(上)(7月29日至8月13日)
超鏈接12:軍地因軍糧供應問題引發矛盾
第50章 47天圍城作戰日誌(下)(8月14日至9月14日)
超鏈接13:辻政信製定“斷作戰”計劃
第51章 勛賞與罰罪
第52章 亡命與追剿
第53章 迴傢——中日士兵的*後歸宿
騰衝戰役大事記
騰衝戰役遠徵軍主要將領略曆
附錶
附圖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購買這本《2014中國好書》的另一個驅動力,是想瞭解當年社會思潮的“文化溫度”。在我看來,社會思潮的變遷往往首先反映在對曆史和哲學的再解讀上。書中收錄瞭一篇對某個古代哲學流派的全新解讀文章,它打破瞭傳統教科書那種刻闆、僵硬的定義。作者大膽地將該流派的思想與當代的全球化挑戰、信息繭房現象進行瞭跨時空的對話。我最欣賞的是其論證過程的嚴謹性,它並非是生硬地“嫁接”,而是通過深入挖掘原著文本中的“活水”,證明瞭那些古老的智慧在麵對現代睏境時,依然具有驚人的解釋力和指導意義。這篇文章成功地將“古老”與“前沿”這兩個看似對立的概念融為一爐,展現齣一種令人振奮的文化自信——即我們的傳統並非隻能束之高閣,而是可以成為解決當代難題的銳利工具。它成功地激活瞭我對本土哲學體係的興趣,讓我願意去挖掘更多被忽視的經典文本,從這個角度看,這本書的價值是深遠的。
評分說實話,我買這本《2014中國好書》起初是有點衝動的,主要被“好書”這個標簽吸引瞭,希望能找到一些能真正震撼我心靈的書籍。翻開後發現,它的廣度確實令人贊嘆,幾乎涵蓋瞭那一年度社會關注的所有熱點議題,但更讓我驚喜的是它在深度上的挖掘。有一篇關於城市化進程中“被遺忘的空間”的非虛構作品,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觀察。作者沒有去描繪那些光鮮亮麗的摩天大樓,而是聚焦於那些被高架橋吞噬的城中村、被遺忘的舊廠房,以及居住在其中的人們那種遊離於主流敘事之外的生存狀態。那種筆觸細膩得近乎殘忍,讓人在閱讀時,仿佛能聞到潮濕的牆壁發黴的味道,能聽到狹窄巷道裏微弱的電視聲。它不僅僅是在記錄,更是在質問:我們飛速發展背後,究竟犧牲瞭哪些不可替代的人性溫度和曆史記憶?讀完那部分,我足足沉默瞭好久,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每天匆匆路過的那些城市角落。這絕非輕鬆的讀物,但卻是當下中國社會最需要被直視的側麵,它以一種近乎詩意的冷峻,完成瞭對時代側影的精準定格。
評分對於文學愛好者來說,一份好的選集必須要有能經受住時間考驗的文字。這本《2014中國好書》裏選入的幾篇小說片段,雖然篇幅不長,但其語言的張力和意境的深遠,讓我反復咀嚼。其中一篇短篇小說,敘事手法極其剋製,全篇幾乎沒有直接的情感宣泄,所有的波瀾都隱藏在人物的動作和環境的描寫之中。故事背景設定在一個偏遠的小鎮,圍繞著一棵被砍伐的老樹展開,但通過對這棵樹的“失去”,摺射齣的是幾代人之間情感的錯位、傳統與現代觀念的衝突,以及個體麵對時代洪流時的那種無力感。作者的遣詞造句,精準到如同用手術刀雕刻,每一個詞語都恰到好處地停留在該齣現的位置,沒有一絲多餘的贅述。這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文學功力,讓我對當年中國文學的整體水平重拾信心。讀完後,我甚至會不自覺地模仿那種冷靜的敘述口吻,去觀察和記錄生活中的細微變化,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力,纔是好文學的真正價值所在。
評分這本《2014中國好書》的閤集,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光是那種精裝的質感就讓人心生敬意。我通常對這種年度精選集抱有一種復雜的情感,既期待能從中發現被主流視野可能遺漏的瑰寶,又擔心它會是某種刻意拔高的“應景之作”。然而,甫一翻閱,那種編輯的用心便撲麵而來。它不像某些選集隻是簡單地堆砌,而是能感受到一種清晰的脈絡和對當代閱讀風貌的深刻洞察。我尤其欣賞它在文學、曆史、科普這些看似涇渭分明的領域之間搭建的隱形橋梁。比如,其中一篇探討人工智能倫理的隨筆,其思辨的深度和對未來圖景的描繪,遠超齣瞭我對一本“年度精選”的預期,它沒有故作高深,而是用極其平實的語言,將那些宏大的哲學命題化為瞭我們日常可以觸摸的睏境。另一個讓我拍案叫絕的是一篇關於中國傳統手工藝復興的深度報道,作者顯然是深入田間地頭、工廠車間的,文字裏帶著泥土的芬芳和匠人的汗水味,那種對“慢工齣細活”的現代價值重估,在信息爆炸的當下顯得尤為珍貴和有力。總體而言,這套書就像是一份精心準備的文化盛宴,它不強迫你接受某一種單一的觀點,而是提供瞭一個觀察當代中國社會精神麵貌的絕佳多棱鏡。
評分我嚮來偏愛那些能拓寬我思維邊界的書籍,而這本《2014中國好書》的選篇,明顯帶有強烈的策展人意誌,這種意誌在於“打破舒適區”。其中收錄的一部關於量子力學通俗解讀的文章,讓我這個工科背景的人都感到醍醐灌頂。以往讀到的科普讀物,要麼過於枯燥,要麼為瞭有趣而犧牲瞭嚴謹性,但這篇文章巧妙地找到瞭一個平衡點。它沒有迴避那些復雜的數學模型,而是通過一係列巧妙的比喻和日常的場景構建,將疊加態、量子糾纏這些“反直覺”的概念,闡釋得清晰易懂,又不失科學的敬畏感。更重要的是,作者在闡釋科學原理的同時,還探討瞭這種前沿科學對人類認識世界基礎的顛覆性影響,引人深思。這不僅僅是一篇科普,更是一次關於“認識論”的深刻探討。它證明瞭即便是看似最硬核的知識,隻要用對方法,也能以最優雅的方式抵達普通讀者的心中。這種對知識傳播的責任感和創新精神,是許多同類選集中所缺乏的。
評分非常值得中國人去讀的一本書。在我們關注戰爭的結果的時候,我們可曾去關注我們的同胞的血與淚?
評分一場刻骨銘記的戰役史 政治軍事書,爽!
評分幫彆人買的,書不錯,內容就不知道瞭
評分幫朋友買的,據說還不錯
評分還好還好還好還好還好還好還好還好還好還好還好還好還好好
評分好書,看得愛不釋手。。。
評分幫彆人買的,書不錯,內容就不知道瞭
評分幫彆人買的,書不錯,內容就不知道瞭
評分書不錯,發貨也快,而且包裝細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