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雪,一栋孤房,一男一女,一场生死博弈。
心理惊悚小说的里程碑之作一九八八年世界奇幻奖决选作品
首印一百万册,三十年来长销不衰
曾于一九九○年被搬上大银幕,主演凯西·贝茨因其中的护士一角荣封奥斯卡影后。
在我所写的那么多本书中,《头号书迷》始终是我的心头所好,因为安妮这个人物写起来实在太有意思了。——斯蒂芬·金
爱有多深,占有的欲望就有多强。
作家保罗·谢尔登遭遇车祸后,被一个离群索居的女人所救。起初保罗还在为保住一条命而庆幸,但他很快就发觉自己的救命恩人不太对劲:她喜怒无常,脾气暴躁,似乎还有不可告人的过往。这个名为安妮的女人号称是保罗的头号书迷,当她发现保罗将自己最喜欢的小说人物“苦尔”写死之后,大发雷霆,对他百般折磨,逼他为“苦尔”续命。保罗深知,小说写完之日,就是自己命绝之时……
《头号书迷》是斯蒂芬·金最为著名的心理惊悚小说。首次出版于一九八七年,进入一九八八年世界奇幻奖小说决选名单。曾于一九九○年被搬上大银幕,主演凯西·贝茨因其中的护士一角荣封奥斯卡影后。
斯蒂芬·金 Stephen King,
一九四七年出生于美国缅因州波特兰市,后在缅因州州立大学学习英语文学,毕业后走上写作之路。自一九七三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魔女嘉莉》后,迄今已著有四十多部长篇小说和两百多部短篇小说。其所有作品均为全球畅销书,有超过百部影视作品取材自他的小说,因此被誉为“现代惊悚小说大师”。
一九九九年,斯蒂芬·金遭遇严重车祸,康复后立刻投入写作。二○○三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其后又获得世界奇幻文学奖“终身成就奖”和美国推理作家协会“爱伦·坡奖”的“大师奖”。
在斯蒂芬·金的众多作品中,以历时三十余年才完成的奇幻巨著“黑暗塔”系列(共七卷)最为壮观,也最受金迷推崇,书里的人物与情节,散见于斯蒂芬·金的其他小说。他的新作品包括《11/22/63》《暗夜无星》和《穹顶之下》等。
目前斯蒂芬·金与妻子居住在美国缅因州班戈市。他的妻子塔比莎·金也是位小说家。
★绝对引人入胜……《头号书迷》是斯蒂芬·金篇幅最短的小说,也有可能是他最棒的一部。
——《今日美国》
★《头号书迷》采用了狄更斯式的“书中书”结构。在贯穿始终的恐怖气氛中,如珠玉般点缀着斯蒂芬·金对于小说创作的真知灼见:写作者和阅读者的关系,讲故事之人的艰辛、愉悦和责任,灵感的本质,“严肃”写作和“流行”写作之间的区别。谢尔登的形象充满自传色彩;安妮则不是被简单地视为怪物,而是以细腻并通常感人的笔触加以塑造,使得绑架者和人质之间扭曲的互动关系真实可信。这本书展现了斯蒂芬·金对于人类心理的深刻理解。
——《出版人周刊》
第一部安妮1
第二部苦儿83
第三部保罗179
第四部女神259
1
呼噜呼呼
呼噜呼呼
嘻哈
即使在昏沉中,他还是不断地听到这些声音。
2
可是这些声音跟疼痛一样,有时也会消失淡去,接下来就只剩下一片昏沉。他记得有一大片墨黑,但那是在他陷入昏沉之前的事。这表示他的情况在好转吗?就像《圣经》里说的“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即使光的明暗不一)。神看光是好的”等等之类的吗?那些声音是夹在黑暗中的吗?答案他一概不知,但是问这些问题有意义吗?他还是不知道。
他只知道一件事,他的疼痛被压在声音底下,夹在意识层与潜意识之间。
感觉上有好长一段时间,外边的世界就只剩下那些声音了(实际上时间确实拉得很长,因为他只能感觉到疼痛与昏沉这两件事而已)。他完全不知道自己是谁、置身何处,也全然不在乎。他好想死,可是混沌的痛楚却如夏日暴风般占据他所有的心思,他连自己想死都不知道。
时间一点一滴地过去了,他渐渐意识到自己也有不痛的时候,而且痛与不痛,会周而复始地循环。打从他渐次挣脱全然的黑暗,进入昏沉以后,最先想到的竟是一件与目前处境完全不相干的事——他想到里维尔海滩那根突起的残桩。小时候爸妈常带他去里维尔海滩,他总是坚持要爸妈把毯子铺在能让他看见桩子的地方。那残桩像怪兽的獠牙,半掩在沙中。他喜欢静静坐着,看海水慢慢涌上来,将残桩淹没。几小时后,三明治和土豆沙拉都吃光了,爸爸保温瓶里的饮料也喝得一滴不剩,妈妈表示该收拾东西回家时,残蚀的桩头就会又开始浮露出来——一开始只是在涌浪之间乍隐乍现,然后便越露越多。等垃圾被他们统统塞进写着“维护海滩清洁”的大圆桶,保罗的海滩玩具都收拾完毕,
(保罗是我的名字,我叫保罗,今晚妈妈会在我晒伤的皮肤上涂强生婴儿油,他头昏脑涨地想)
而且毯子也都折好时,桩子就差不多又整根露出来了,泡沫般的碎浪围绕着发黑黏滑的桩子。爸爸努力地跟他解释说,桩子的隐露是潮汐造成的,但他总认定是桩子本身的关系。潮水来了又去,残桩依旧在,只是有时看不见罢了。没有残桩,就没有潮汐。
这回忆在他脑中萦绕不去,像一只缓缓飞动的苍蝇,而且越来越清晰。他摸索着其中的含意,却一再被那些声音打断。
呼噜呼呼
一——切——都——是——红的
嘟噜呼呼
有时声音会停住,有时却是他自己停摆了。
他对这个当下,这个处于昏沉之外的当下,第一个清楚的意识是他突然没办法吸气了。无所谓,其实也蛮好的,小事一桩;他挺能忍痛的,可是忍耐也得有个限度吧,如果他能死掉,不痛了,应该会挺开心的。
接着有张嘴盖到他嘴上,那对唇虽然又涩又硬,但绝对是女人的。女人用嘴对他灌气,气冲入他喉咙,灌进他肺里,接着女人的嘴唇往后移开,保罗第一次闻到她的味道。他在那股强灌到自己体内的气息中闻到对方的气味,那是一股混杂着香草饼、巧克力冰淇淋、鸡汁酱及花生奶油糖的恶臭。保罗有种被强暴的感觉。
他听到有个声音在尖叫:“吸气,快呀!吸气,保罗!”
女人的嘴再度罩上来,臭气一股脑灌了进来,那恶气像尾随在地铁后、卷起一堆垃圾纸屑的冷风。接着,嘴唇又往后移开了。保罗心想,我的妈呀,千万别再让恶臭钻进我鼻子里啦,可是他控制不了,天哪,好臭,真要命。
“吸气,妈的!”那个不知从何而来的声音尖厉地喊道。保罗心想,我会努力吸气,求你别再灌气,别再碰我了。他努力想吸气,可是还没开始动作,对方的嘴唇又压了上来,那唇干涩死硬,简直跟盐渍的生肉一样。她用她的恶臭再次彻底地强暴了保罗。
这一回女人把嘴唇移开后,保罗抵死不让她再灌气进来了。他用力将气堵回去,然后自己吸进一大口气,再吐出来,等待着胸腔跟以前一样,不用帮忙,便能自行鼓胀。保罗发现胸口没动静时,又奋力吸了一大口气。等到终于恢复呼吸后,保罗迅速喘着气,拼命想将女人的气味从身上驱走。
平凡的空气啊,竟可以如此香甜。
保罗又陷入昏迷中了。他在昏沉前,听见女人喃喃地说:“好险!好险!”
还不够惊险哪,保罗心想,然后便睡着了。
他梦见那根残桩,梦中的残桩真实得伸手可及,可以用手触摸它墨绿色的裂缝。
当保罗又回到先前半昏半醒的状态时,总算把残桩跟眼前的处境串联起来了——那好像是很自然的事。原来他身上的痛楚并不是时有时无,他的梦就是在告诉他这件事。他的痛只是看起来去而复返而已,其实跟忽隐忽现的残桩一样,一直都在。当他陷入昏沉的云团而不再疼痛时,他默默称谢,但是他不会再受骗了——因为痛楚仍在,只是在伺机而动罢了。而且实际上,残桩不止一根,而是两根;令他痛苦不堪的,正是那两根残桩。保罗在发现碎裂的残桩其实就是他自己的双腿之前,心里其实已经有底了。
不过他又昏沉了好长一段时间,才终于有办法张开那干得黏住的双唇,声音嘶哑地问坐在他床边、手里拿着书的女子:“我在哪里?”那本书的作者是保罗?谢尔登,他认出自己的名字,但并不讶异。
“科罗拉多州的塞温德。”听到保罗终于能发问了,女人答道,“我叫安妮?威尔克斯,我是——”
“我知道,”他说,“你是我的头号书迷。”
“没错,”她说着微微一笑,“我就是。”
……
我想向三位医疗人员致谢,感谢他们提供给我本书的实际素材。他们是助理医生拉斯·多尔、护士弗洛伦斯·多尔与医学博士兼精神病学医生珍妮特·奥德威。
跟往常一样,读者不特别注意之处,都有这三位人士的协助。读者若看到重大错误,必是因为笔者的不慎。
当然,拿威力这种药物并不存在,但确实有几种与拿威力相似、以可待因可待因是一种药物,用于镇痛、镇咳和催眠等。为基底的药物。可惜的是,医院的配药处和医疗诊所在药物看管和清点工作上,时有把关不够严密的情形。
本书之地点与人物纯属虚构。
S.K.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沉迷于文字世界的人量身定做的!我通常对那些动辄上千页、情节拖沓的小说敬而远之,但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从翻开扉页的那一刻起,我就被作者那种不加修饰却又无比细腻的笔触深深吸引住了。它不像那些故作高深的文学作品,生怕你不懂它的深奥,而是像一位老友在耳边娓娓道来,每一个场景、每一个对话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人物心理描写的功力,那些微妙的情绪波动,比如主角在犹豫不决时额头细微的汗珠,或是看到某个熟悉的场景时眼中一闪而过的怀念,都被捕捉得淋漓尽致。读起来,我仿佛能够切身感受到角色的喜怒哀乐,完全代入了他们的处境。我不是那种会仔细做笔记、分析结构的大神级读者,我更享受的是那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这本书完美地提供了这种“逃离现实”的通道。我常常会为了追随情节的下一步发展而熬夜,那种明知该睡了但又忍不住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纠结感,简直是阅读的最大乐趣。而且,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深得我心,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温暖的质感,让人不忍释卷。对于那些希望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找一处宁静港湾的阅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宝藏。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封面上的那句“献给所有与书为伴的孤独灵魂”吸引的,感觉像是被精准定位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不是简单的时间线推进,而是像一个多棱镜,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同一个核心主题。我发现作者在运用象征手法上非常大胆且成功,比如贯穿始终的“那扇总是半开的窗户”,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的存在,更像是一种对未知的期盼和对过去的留恋的集合体。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理清其中几条支线之间的微妙联系,但这过程丝毫没有让人感到枯燥,反而像是在解一个精巧的谜题。每一次豁然开朗的瞬间,都伴随着对作者构思之精妙的赞叹。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偏向于一种古典的韵律感,句子很长,充满了从句和修饰语,初读时需要放慢速度,细细咀嚼每一个词语的选择。它要求读者投入百分之百的注意力,但回报是极其丰富的——它不仅仅是在讲一个故事,更是在探讨一种关于存在和时间本质的哲学命题。对于那些追求阅读深度和思考广度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智力上的盛宴。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开篇并不算轻松,它需要一点耐心去适应作者的节奏和语调。前几章我甚至有些疑惑,故事的主线在哪里?但一旦你度过了那个初期的适应期,你会发现自己已经被牢牢地吸附进去了。这本书的叙事视角是极其流动的,常常在几个互不相干的人物之间进行快速切换,但作者总能通过一些细微的物品或者一句重复的话语,将这些看似分散的线索重新编织起来。这种复杂的结构,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让读者迷失方向,但在这里,它反而产生了一种迷宫般的美感——每一次“迷路”都恰好是通往下一个惊喜的拐角。我特别赞赏作者对待复杂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得已和动机,即便是最令人不齿的行为,也能从角色的经历中找到合理的解释,这体现了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审视世界的客观性。这本书不是为了取悦读者而存在的,它是为了呈现一种复杂的、多面向的“真实”,这种挑战读者的阅读习惯、迫使我们去思考“为什么”的创作态度,才是文学真正宝贵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文本密度非常高,我通常需要阅读两遍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深意。第一次读,我专注于情节的推进和人物关系的梳理;第二次读,我则完全沉浸在作者构建的那个独特的“世界观”里。这个世界观的设定非常独特,它融合了现实主义的细节和一种近乎魔幻的色彩,但这种“魔幻”并非天马行空,而是深深植根于文化背景之中的,带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感。作者的遣词造句充满了画面感,我仿佛能听到背景音乐在实时播放。比如描写一场雨夜的戏份,不仅仅是写雨声,而是写出了雨水打在不同材质屋顶上所产生的音阶变化,这种多感官的调动,是需要极高文学素养才能达到的境界。我很少见到一部作品能将“美学”和“叙事”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它们互相成就,缺一不可。对于那些喜欢在阅读中探索语言边界、体验不同文化叙事手法的“老饕”们,这本书无疑是餐桌上最值得细细品味的一道硬菜。
评分作为一名习惯了网络快餐文学的读者,我本来对手捧实体书这件事都有点疏离了。但是这本书彻底扭转了我的看法。它的魅力在于一种近乎“粗粝”的真实感。作者似乎毫不避讳地展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生活中的那些不完美、那些尴尬的瞬间。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日常仪式感”的描写,比如主角每天早上冲泡咖啡时对水温的执着,或是整理旧物时那些被遗忘的气味。这些细节极其生活化,让人感觉作者可能就住在我们隔壁。这种代入感是很强的,不像很多小说里的人物活在云端,这本书里的人物会摔跤、会犯错、会为了一点小事斤斤计较。这种烟火气,恰恰是很多文学作品所缺失的“骨架”。更让我惊奇的是,尽管内容如此接地气,但其探讨的主题却是宏大的——关于选择与代价。它没有给我标准答案,而是把我推到了一个需要自己做出判断的境地。读完后,我没有那种“故事结束了”的空虚感,反而有一种“我的生活好像也因此有所不同”的微妙变化,这才是真正优秀的作品该有的力量。
评分爱有多深,占有的欲望就有多强。
评分很好看
评分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评分品相很不错,书没什么损坏
评分5月底买一波 618又买大概百本 唯一不爽商务学术丛书都没塑封
评分商品给力,品质不错!
评分好很好
评分一共买了七本 居然有一本是没有包装的
评分经典小说推荐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