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藝術學研究方法(增訂本)

設計藝術學研究方法(增訂本)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李立新著 著
圖書標籤:
  • 設計藝術學
  • 研究方法
  • 設計理論
  • 藝術研究
  • 學術研究
  • 高等教育
  • 增訂本
  • 學科建設
  • 方法論
  • 專業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旗艦店
齣版社: 江蘇鳳凰美術齣版社
ISBN:9787534428531
商品編碼:11839337324
齣版時間:2009-12-01

具體描述

作  者:李立新 著 定  價:78 齣 版 社:江蘇鳳凰美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年12月01日 頁  數:445 裝  幀:平裝 ISBN:9787534428531 序一張道一/001
序二李硯祖/003
導論/001
一設計藝術學研究的特徵及範疇/003
1.什麼是設計藝術學研究/003
2.設計藝術學研究的特徵/006
3.設計藝術學研究的範疇/007
4.設計藝術學研究的復雜性與難點/010
二設計藝術學研究的方法體係/011
1.設計藝術學研究的方法論/011
2.設計藝術學研究的方式/012
3.方法的交叉與綜閤/014
三設計藝術學研究的目標/014
1.研究在設計實踐中的作用/015
2.研究對積纍設計知識的作用/017
3.研究過程中建構起生活現實/018
4.研究完善設計藝術學學科結構/019
四設計藝術學研究過程/020
1.研究的五個階段/020
2.以理論為主的研究過程示例/022
部分目錄

內容簡介

學科方法的研究是學科成熟和深化的標誌,在歐美國傢有關人文社科方法論的研究已經進入專業細分、操作性強的背景下,不少中國學者也認識到不重視方法研究將不可能推進學科進步,並由此加強瞭方法及方法論的研究。這本著作,圍繞設計藝術學研究的方法,從設計藝術研究的範疇、特徵、方法體係、文獻綜述,以及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曆史研究方法、實驗性研究、調查研究諸多方麵作瞭細緻、深入的闡述,通俗易懂、操作性強,可以說是一本有益於設計藝術研究入門和深入下去的重要教科書。 李立新 著 李立新,1957年齣生,江蘇常熟人。東南大學藝術學博士,現為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藝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科研處處長,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常務副主編,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方嚮:設計曆史及理論、設計方法論、藝術學;著述代錶作有:《中國設計藝術史論》(2004年天津人民齣版社)、《設計概論》(2004年重慶大學齣版社)、《探尋設計藝術的真相》(2008年中國電力齣版社)、《設計藝術學研究方法》(2叭0年江蘇美術齣版社)、《中國傳統器具設計研究》四捲(2004-2009年江蘇美術齣版社,副主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係列》五十捲(2010-2013年江蘇等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設計藝術學研究方法(增訂本)》的圖書的圖書簡介,該簡介旨在詳細描述一本不包含原書所述內容的圖書,並且力求自然流暢,不帶有明顯的AI痕跡。 --- 圖書簡介:《新媒體敘事與視覺文化批評:當代藝術語境下的跨學科探索》 一、 導論:理論轉嚮與方法論重塑 本研究聚焦於21世紀以來,隨著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媒介環境的深刻變遷,設計藝術學領域所麵臨的理論重構與方法論挑戰。我們目睹瞭傳統的設計範式在麵對虛擬現實、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時所展現齣的深刻局限性。本書並非傳統意義上對既有研究方法的梳理與修訂,而是旨在構建一套麵嚮未來、跨學科、批判性的分析框架,以應對當代視覺文化與新媒體敘事日益復雜的圖景。 全書的基石建立在對“媒介即信息”理念的再審視之上,同時深刻吸收瞭後結構主義、現象學以及符號學在數字環境中的新闡釋。我們摒棄瞭將研究方法視為固定工具箱的觀念,轉而倡導一種情境化、生成性的方法論實踐。這意味著研究者必須具備在不同技術場域、社會結構和文化語境中靈活調適研究路徑的能力。 本書將重點探討如何從哲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視角,深入剖析視覺內容在數字平颱上的生産、傳播與接受機製。我們拒絕將設計研究局限於技術實現或形式分析的錶層,而是力求揭示隱藏在媒介錶象之下的權力關係、意識形態建構以及主體經驗的重塑過程。 二、 核心議題一:新媒體敘事結構與解構 當代設計藝術的顯著特徵之一,是敘事邏輯從綫性、封閉的文本結構嚮碎片化、互動性、循環性的超文本結構遷移。本部分深入剖析瞭電子遊戲、沉浸式裝置藝術、交互式網頁設計等新媒體形態中敘事策略的演變。 我們引入“非綫性時間性”的概念,用以描述用戶在超鏈接網絡中體驗到的時間斷裂與多重路徑選擇。研究方法上,我們強調敘事軌跡追蹤(Narrative Trajectory Mapping),要求研究者不僅要分析作品最終呈現的麵貌,更要細緻描繪用戶(或觀眾)在體驗過程中所有可能的選擇分支與路徑的意義權重。 此外,本書批判性地考察瞭“用戶生成內容”(UGC)的興起對作者權力的消解與重構。我們運用“參與式文本分析”,將研究者本身置於互動體驗之中,通過日誌記錄、體驗反思與結構拆解相結閤的方式,探究參與行為本身如何成為瞭意義生産的一部分。這要求研究者掌握從底層代碼邏輯到高層文化解讀的全景式觀察能力。 三、 核心議題二:視覺文化批評的本體論轉嚮 在算法推薦和圖像爆炸的時代,視覺的“在場性”和“真實性”受到瞭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書將重點探索後圖像時代的視覺文化批評方法。 我們首先關注“算法美學”的批判性研究。這要求研究者掌握“反嚮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的思維,嘗試去理解和揭示那些驅動內容篩選和風格生成背後的計算邏輯及其社會偏見。這並非要求設計研究者成為純粹的程序員,而是要求他們能夠從媒介的“黑箱”中提取齣關於文化傾嚮和意識形態的批判性洞見。 其次,本書提齣“具身化感知”(Embodied Perception)在數字媒介中的新挑戰。通過對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中觸覺反饋、空間定位和身體反饋的研究,我們主張采用“現象學還原”的方法,剝離技術層麵的炫技,迴歸身體經驗與空間認知的原始關聯。這藉鑒瞭現象學中對“在世感”(Being-in-the-world)的深刻探討,並將其應用於虛擬環境的分析。 四、 研究範式:質性與量化的新融閤——“混閤批判路徑” 為瞭避免陷入純粹的主觀闡釋或機械的量化統計,本書提倡一種“混閤批判路徑”(Hybrid Critical Path)的研究範式。 1. 大數據驅動的文本/圖像聚類分析(Macro Analysis):利用文本挖掘和圖像識彆技術,對海量設計案例或文化現象進行初步的結構性分類和趨勢識彆,以建立宏觀的研究背景。 2. 深度田野與人種誌式觀察(Micro Analysis):針對特定設計社區、在綫亞文化群體或特定技術實驗,實施深入的民族誌研究。我們強調“數字人種誌”(Digital Ethnography)的倫理考量,重點在於理解文化實踐的內在邏輯和參與者的主觀意義構建。 3. 批判性案例深度剖析(Critical Deep Dive):選取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設計作品或媒介事件,運用結構主義符號學與福柯式的知識考古學相結閤的方法,剖析其生成語境、權力機製與符號層級,提供理論模型與實踐的直接對話。 五、 結論:麵嚮未來的研究者角色定位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一批能夠駕馭復雜技術環境,並保持深刻批判意識的設計藝術研究者。我們認為,未來的設計研究必須是社會介入的、倫理敏感的、且跨越學科邊界的。它不再僅僅是描述“設計做瞭什麼”,而是要深入探究“設計如何塑造瞭我們的存在方式”以及“我們應該如何負責任地設計未來”。 本書為讀者提供瞭一係列挑戰傳統思維定勢的工具和視角,鼓勵研究者以開放的心態,將哲學思辨、社會批判、技術理解和藝術感知融為一爐,構建屬於新媒體時代的、富有洞察力的研究體係。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具有個人色彩,不像那種標準的學術教材那樣闆著臉孔,反倒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在嚮你娓娓道來他的“私房絕學”。作者在行文過程中常常會穿插一些非常生活化或者帶有強烈主觀判斷的語句,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論講解變得生動有趣起來。比如,他對某個設計流派的評價,那種毫不掩飾的贊賞或批評,讀起來讓人覺得很有代入感,仿佛作者正坐在你對麵,一邊喝著咖啡一邊跟你討論學術問題。這種交流式的寫作手法極大地拉近瞭讀者與作者之間的距離,讓學術探索不再是冷冰冰的公式推導,而變成瞭一場充滿激情的思想碰撞。不過,這種風格也意味著讀者需要具備一定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去分辨哪些是普遍適用的方法,哪些是作者基於自身經驗的獨特見解。

評分

在實際應用層麵上,這本書似乎更側重於“思辨”而非“操作指南”。我注意到書中提供瞭許多關於研究哲學和範式轉換的深入探討,這對於想要構建自己研究體係的人來說是極大的啓發。它迫使你去思考“為什麼是這種研究方法?”而不是簡單地告訴你“你應該使用這個工具”。然而,對於那些期待能找到一整套“菜譜式”步驟,比如詳細的問捲設計流程、數據采集的軟件推薦清單,或者特定田野調查的技巧集錦的讀者來說,可能會感到有些意猶未盡。這本書似乎更像是提供瞭一張精密的“地圖”,指明瞭研究的各個方嚮和重要地標,但具體如何跋涉其中的具體路徑,還需要讀者自己去摸索和定製。它提供的更多是一種底層邏輯的重塑能力,而不是直接可復製的行動方案。

評分

從整體的結構組織來看,這本書的邏輯銜接是相當緊密的,每一章節都像是為下一章做瞭必要的鋪墊,形成瞭一個嚴密的論證鏈條。特彆是關於跨學科研究方法的討論部分,作者巧妙地將看似不相乾的幾個領域知識點進行瞭融會貫通,展現齣一種令人贊嘆的整閤能力。這種結構上的嚴謹性,保證瞭讀者即使在麵對復雜概念時,也能順著作者的思路一步步深入,不會輕易迷失方嚮。但同時也帶來瞭一個挑戰:如果跳過前麵的章節直接去看後麵的高級內容,可能會因為缺乏必要的理論基礎而感到理解上的斷裂。所以,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次係統性的學習過程,需要讀者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按部就班地去消化和吸收,纔能真正領略到其結構上的精妙之處和內在的智慧。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沒得說,封麵采用瞭一種略帶磨砂質感的紙張,手感非常紮實,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下瞭功夫的用心之作。內頁的排版也很舒服,字號大小適中,留白處理得當,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不過,我個人最欣賞的是它在細節上的處理,比如扉頁上那段引言的字體選擇,那種古典與現代交織的感覺,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讓人對書的內容充滿瞭期待。雖然我還沒有完全深入閱讀,但僅從這本書的“外衣”來看,它無疑在設計美學上就已經達到瞭一個很高的水準,看得齣來,齣版方在提升讀者閱讀體驗上是下瞭血本的。這種對物性的尊重和對閱讀儀式感的重視,在當今這個數字閱讀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

評分

我剛翻開這本書的目錄時,心裏咯噔瞭一下,感覺信息量比預期的要大得多。它似乎試圖構建一個宏大而完整的理論框架,從最基礎的概念梳理開始,一直延伸到具體的案例分析和方法論的比較。這種雄心壯誌固然值得稱贊,但隨之而來的就是一種知識的密度和復雜性,讓人在初次接觸時有點不知所措。我花瞭好大力氣纔把前幾章那些繞來繞去的定義理順,感覺就像在攀登一座知識的陡峭山崖,每走一步都需要集中全部的注意力去辨認腳下的落腳點。希望隨著閱讀的深入,這些復雜的體係能夠逐漸變得清晰起來,但目前來看,它對讀者的基礎知識儲備要求是相當高的,不太適閤心浮氣躁的讀者隨便翻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