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统一史(第一卷)·科尔总理时期的德国政策:执政风格与决策(1982~1989)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Einheit (Band 1) - Deutschlandpolitik in Helmut Kohls Kanzlerschaft: Regierungsstil und Entscheidungen 1982-1989]

德国统一史(第一卷)·科尔总理时期的德国政策:执政风格与决策(1982~1989)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Einheit (Band 1) - Deutschlandpolitik in Helmut Kohls Kanzlerschaft: Regierungsstil und Entscheidungen 1982-198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卡尔-鲁道夫·科尔特 著,刘宏宇 译
图书标签:
  • 德国历史
  • 德国统一
  • 科尔
  • 政治史
  • 决策分析
  • 执政风格
  • 冷战
  • 1980年代
  • 德国政策
  • 政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83719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513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东西德统一的历史经验研究丛书
外文名称: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Einheit (Band 1) - Deutschlandpolitik in Helmut Kohls Kanzlerschaft: Regi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的科尔有着鲜明的个人执政风格,对德国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产生了重要影响。《德国统一史(第一卷)·科尔总理时期的德国政策:执政风格与决策(1982~1989)》从政治角度入手,运用大量政府档案、相关机构文件和第一手的访谈记录等珍贵文献,梳理了科尔总理领导下的联邦德国政府政策发展的历史脉络,并结合案例分析,力图完整呈现科尔总理执政时期的治理策略和政府行为。作者认为,在科尔执政期间,联邦德国对东德的政策有很大发展,并对两德的统一最终产生了积极效果。

作者简介

  卡尔-鲁道夫·科尔特(Karl-Rudolf Korte),政治学和哲学博士,1958年生于哈根,先后在美因茨大学和图宾根大学学习政治学、日耳曼文学和教育学;1984年通过国家考试,1988年在美因茨大学获博士学位,1991年在哈佛大学任肯尼迪研究员,1997年在慕尼黑大学通过政治学教授资格答辩,曾任慕尼黑应用政治研究中心德国研究组主任,慕尼黑大学政治学系编外教师;出版多部关于德国政治体制、比较民主研究、德国统一进程和欧洲一体化的著作,1998年出版《联邦德国选举制度》一书。
  
  刘宏宇,德国波鸿鲁尔大学文科硕士,德国波恩大学哲学博士。

目录

第一章 德国政策与执政的艺术
第二章 德国政策决策结构中的行政部门
第一节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治体系中的正式及非正式决策结构
第二节 民主德国政治体制中的行政决策结构

第三章 政府行为的发展过程
第一节 权力建构过程:波恩政府更迭
第二节 冲突调解程序:德国政策立场之争和第二份政府声明
第三节 政府行为的操作层面:就职出访和德意志内部关系谈判日程
第四节 德国政策执行方案成形:总理个人的贡献
第五节 首脑决策:科尔第一份民族形势报告
第六节 务实合作:十亿马克贷款担保和联手施特劳斯
第七节 有关增加军备的辩论:德德责任共同体
第八节 扩大政府中枢:特殊渠道谈判和朔伊布勒的代理权
第九节 贸易结算授信额一揽子谈判方案:首席谈判代表的较量
第十节 实力较量:科尔的领导风格和德波边界问题
第十一节 职能部门原则:文化协定
第十二节 决策压力:1986~1987年联邦议院竞选期间的政府行为
第十三节 巩固权力的过程:组阁和加强德国政策的主管权限
第十四节 科尔的权力感:昂纳克访问波恩的政治筹划
第十五节 联邦总理的外交克制:人权与民主德国的相关信息
第十六节 对德国政策价值观基础的考验:联邦总理遇到党派政治挑战
第十七节 谈判策略:为人道主义减负的关联交易(以过境贸易协定为例)
第十八节 党内及执政同盟的压力:决断之年

第四章 总结:科尔总理任职期间的德国政策
第一节 德国政策
第二节 决策过程
第三节 谈判分析
第四节 执政风格

附 录
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理论框架
注 释
原始资料目录
参考文献
媒体资料的分析使用
访 谈
组织机构图
德意志内部关系相关领域的数据资料与文献
致 谢
各类名称缩写一览表
德国政策大事年表(1982~1989年)
人名索引
内容索引

前言/序言

  代  序
  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以下简称:民主德国)按《基本法》第23条的规定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以下简称:联邦德国),两个德国在分裂了41年后终于重新实现统一。
  这次德国统一跟历史上的第一次德国统一完全不同。1871年的统一是奥托·冯·俾斯麦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的,而这一次统一,如果从赫尔穆特·科尔总理1989年11月28日向联邦议院提出《消除德国和欧洲分裂的十点纲领》算起,到1990年10月3日举行统一庆典,没有放一枪一炮,没死一兵一卒,不到一年即完成了统一。这是以科尔为代表的德国政治家的伟大历史性创举。德国统一,标志着以德国分裂为基础、美苏分治为特征的“雅尔塔体制”的解体,对于今后欧洲和世界局势的发展,乃至德国的和平崛起有着深远影响。
  联邦德国历届政府都针对民主德国坚定不移地推行一条反对分裂、实行德国统一的“德国政策”。二次大战结束后,战败的德国被四大战胜国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后来四大国为了其自身战略利益,逐渐把德国分裂成两个国家,并使之分别加入两大军事集团。面对这种人为的分裂,联邦德国政府一再援用四大国“关于击败德国并在德国承担最高权力的宣言”、“关于德国占领区的声明”以及“波茨坦协定”的有关条文作为解决德国问题的法律依据,要求实现在1937年12月31日时德国边界内的德国重新统一。1949年5月23日颁布的《基本法》的前言中也强调:“全体德国人民仍然要求,在自由的自决中完成德国统一和自由”。
  联邦德国的“德国政策”在科尔1982年10月担任联邦总理之前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阿登纳政府时期(1949.9~1963.10)的尖锐对立阶段。在这段时期,联邦德国视民主德国为“非法机构”,强调联邦德国“在德国获得完全统一之前是德国人民合法的国家组织”,即通常所谓的“单独代表要求”。1955年12月起,联邦德国推行“哈尔斯坦主义”,目的是在国际上孤立民主德国。2.艾哈德政府、基辛格政府时期(1963.10~1969.10)的解冻阶段。艾哈德政府虽然无意从根本上改变阿登纳政府对民主德国的强硬政策,但在1966年3月通过《和平照会》表示对民主德国不使用武力,表现了明显的灵活政策。基辛格政府修正了“哈尔斯坦主义”,为后来的“新东方政策”的成功实施提供了重要经验。但这两届联邦政府在三个重大问题上,即不承认民主德国是主权国家、不承认奥德河-尼斯河线为边界以及关于柏林地位问题上,没有根本改变。3.勃兰特政府时期(1969.10~1974.5)实施“新东方政策”和两德关系正常化阶段。勃兰特政府创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以接近求转变”的新思想,1972年12月同民主德国签订了《基础条约》;1974年3月,两国各自向对方首都派驻“常驻代表”,从而为两个德国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实现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国际法基础。4.施密特政府时期(1974.5~1982.10)的两德关系平稳发展阶段。这一期间,联邦德国同民主德国签订了一系列关于经济贸易、邮电通讯、交通、科技文化、非商业性支付往来、环境保护、保健等协定。1981年12月,联邦德国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首次访问民主德国,访问虽无令人鼓舞的成果,但两德总理找到了共同点,即“深信再也不允许从德国的土地上发生战争”。
  科尔政府时期(1982.10~1989.11)继承并发展了历届联邦政府的“德国政策”,果断抓住历史机遇,迅速实现了德国统一。科尔政府的“德国政策”具有三大显明特色。
  首先,对社民党人主政时期的“新东方政策”全面继承,大力推行与民主德国之间的经济、文化和人员的交流与合作,以增进民族统一的感情。
  “新东方政策”是社民党人维利·勃兰特的创造,而科尔作为当时的反对党领袖曾对其予以猛烈抨击,挖苦其为“承认政策”。不过科尔执政后抛弃党派偏见,全面继承了“新东方政策”。他在1983年5月4日发表的政府声明中明确表示:“联邦德国的德国政策始终基于:《基本法》《德国协定》……《基础条约》……”。科尔在1984年3月15日发表的《处于分裂状态德国的民族形势报告》中强调:“目前,在德意志土地上存在着两个国家,但是只有一个民族……德意志民族先于国家的建立,而且存在至今,这对我们的未来十分重要。”在科尔看来,德意志民族并不是通过国家来赢得认同的,而更多的是通过自身历史、共同文化与传统、价值观的发展确认的。所以,他把“德国政策”的重点放在培植民族统一感情上。于是,他对民主德国人道主义措施方面也全面体现了德国政策的连贯性,如继续向民主德国提供经济援助、提高民主德国旅游者的“欢迎费”、放松紧急家庭团聚限制,等等。
  科尔在改善两德关系、增进民族情感方面付出了许多努力。例如,他针对民主德国外汇紧缺的困境,力排众议先后于1983年和1984年分别向民主德国提供了10亿马克以及9.5亿马克的贷款。他还不惜动用提高“无息透支贷款”、增加无偿经济援助、减免民主德国国债等手段,来推动两德经济贸易。科尔执政期间,两德还签订了许多重要科技、经贸协议。大众汽车公司跟民主德国签订的总值为5亿马克的生产线合同即是其中之一。
  其次,积极推动两德高层晤谈与访问,激发民族感情,为两德统一寻找共同点。
  科尔执政期间十分重视与民主德国领导人的会晤与访问。例如,科尔于1984年2月和1985年3月,利用参加苏联领导人葬礼,积极开展“葬礼外交”,先后两次与民主德国领导人埃里希·昂纳克晤谈,达成了“我们的国家是分裂的,但德意志民族继续存在”,有责任“竭尽全力不再在德意志领土上发生战争”的共识。1987年9月,民主德国领导人昂纳克应科尔邀请,对联邦德国进行了自两个德国成立以来的首次正式访问。这次访问诚然是两个德国关系史上的“里程碑”;但更为重要的是,它极大地激发了两个德国人民之间早已存在的民族感情,这种民族感情是实现两个德国重新统一的强大推动力;这次访问还使两个德国找到了更多共同点:双方一致同意要为欧洲的和平共处做出努力,“在德国的土地上永远不应再发生战争,在德国的土地上必须创造和平”。这次访问,实质上是科尔政府“德国政策”结出的硕果。
  第三,果断抓住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迅速推进德国统一。
  1989年秋,在东欧剧变的影响下,民主德国政局发生骤变,11月9日夜晚“柏林墙”倒坍。当科尔得知这一消息时,正在访问波兰的途中,以致他说“自己是在不适当的时候待在不适当的地方”。但是,科尔敏锐意识到这对德国统一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于是,科尔在事先没有同他的西方盟国美、英、法商量的情况下,便于11月28日在联邦议院发表了著名的“消除德国和欧洲分裂”的《十点纲领》,即通常所说的“关于德国统一的十点纲领”,公开把德国统一提到了世人面前。由是,科尔以他的睿智和果敢,把德国迅速推上了历史性的统一之路!
  1990年3月18日,民主德国的自由选举产生了以“尽快实现统一为目标”的民主德国新一届政府,加速了民主德国的自我崩溃和两德统一进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学部副主任、学部委员周弘教授要我为她主持翻译的四卷本《德国统一史》的卷1《科尔总理时期的德国政策——执政风格与决策(1982~1989年)》写篇序言。恭敬不如从命,于是写了上面一点认识,不足为序。
  顾俊礼
  2015年6月30日
  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太阳宫宿舍九如斋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德国统一史(第一卷)·科尔总理时期的德国政策:执政风格与决策(1982~1989)》一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将聚焦于该书可能涉及的背景、主题和重要议题,但不会直接描述该书已有的具体内容。 《德国统一史(第一卷)·科尔总理时期的德国政策:执政风格与决策(1982~1989)》——历史的序幕与冷战的转折点 本书聚焦于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时期——1982年至1989年,这段时间不仅标志着联邦德国(西德)政治格局的重大转变,更是欧洲冷战架构在后期走向瓦解的关键节点。作为“德国统一史”宏大叙事的第一卷,本书的视角精准地锁定在赫尔穆特·科尔(Helmut Kohl)总理首次执政的七年间,深入剖析了这一时期联邦德国对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的政策、科尔政府的执政理念,以及他本人在塑造未来统一进程中的初步决策与风格形成。 一、时代背景:从施密特到科尔的政权更迭(1982) 1982年的政治变局并非偶然,它是战后德法和解、欧洲安全格局、国内经济困境以及社会思潮变动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理解科尔政府的开局,必须回溯至赫尔穆特·施密特(Helmut Schmidt)领导下的社会民主党/自民党联合政府所面临的挑战。当时的联邦德国正经历经济上的滞涨,同时,关于中程核力量(INF)部署的争论,特别是“双重总体决议”(Dual-Track Decision)的执行,使得跨大西洋关系和东西方关系的平衡变得异常微妙。 科尔领导的基民盟/基社盟(CDU/CSU)与自民党(FDP)组成的“基督教-自由联盟”上台,标志着联邦德国外交和安全政策可能发生转向。本书将细致探讨这次“建设性的不信任投票”是如何发生的,以及新政府在继承前任政策遗产的同时,如何开始酝酿其自身的欧洲和德国战略。 二、科尔的执政风格与国家身份重塑 赫尔穆特·科尔,这位来自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的政治家,以其沉稳、务实甚至略显迟缓的风格著称。然而,在这看似“非戏剧化”的表面下,潜藏着对历史责任的深刻认知和对国家统一愿景的坚定不移。本书旨在描绘科尔在1982年后如何确立其在基民盟内部的权威,并逐步将其政治意志转化为国家政策。 执政风格的研究不仅关乎个人特质,更涉及内阁的运作模式、党内派系间的制衡,以及总理府在决策流程中的角色变化。科尔政府如何应对国内社会福利体系的压力,如何处理与绿党等新兴政治力量的冲突,以及他如何在新旧保守主义之间寻求平衡,都是本时期执政风格分析的关键。 三、科尔时期的“德国政策”(Deutschlandpolitik):继承、调整与微调 “德国政策”是联邦德国对东德奉行的全部交往策略的总称,其核心目标是在不放弃统一愿景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改善两德人民的接触和关系。在勃兰特和施密特时代,“缓和政策”(Ostpolitik)奠定了基础,但1980年代初期,由于苏联入侵阿富汗和中程导弹危机的升级,两德关系一度陷入冰点。 本书将重点考察科尔政府如何继承并“调整”了这一政策。初期,科尔政府在意识形态上采取了更为强硬的立场,尤其是在人权问题上对东德施加压力。然而,现实的需要迫使他必须维持沟通渠道。具体而言,对人道主义援助(如贷款、减免债务、促进家庭探亲)的策略性运用,如何被用作影响东德政权和改善民生状况的工具,是本卷描述的重点。这期间对“人道主义交换”(如释放政治犯)的微妙处理,体现了联邦德国在主权承认与民族认同之间的艰难权衡。 四、欧洲一体化与跨大西洋关系中的德国角色 在科尔的战略构想中,德国的未来与欧洲的未来是紧密捆绑在一起的。他深知,一个日益强大且可能走向统一的德国,必须嵌入一个稳固且更深入的欧洲一体化框架中,以消弭邻国对其“再次强大”的担忧。 1982年至1989年,是欧洲共同体向更紧密联盟迈进的关键阶段。本书将探讨科尔如何与法国密特朗总统建立起“德法轴心”,共同推动欧洲货币体系的稳定,并为后来的《单一欧洲法案》(Single European Act)的通过奠定了政治基础。同时,面对美国里根政府在冷战中的强硬姿态,科尔政府如何平衡对华盛顿的忠诚(特别是在安全防务和导弹部署问题上)与维护自身在东欧事务中的能动性,是分析其外交智慧的重要维度。 五、为统一积蓄力量:内部改革与外部环境的酝酿 尽管统一的最终时刻在1989年后才到来,但1982年至1989年正是为这一历史性时刻积累政治资本和构建政策框架的时期。科尔政府在这一时期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对社会资本的投入,以及对东欧局势变化的敏感度,都间接影响了后来的进程。 本书的结尾部分,将侧重于铺陈至1989年秋天前夕,科尔及其智囊团对于“德国问题”的思考深度与广度。在国际气候逐渐松动的背景下,科尔政府对东欧剧变的初期反应、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评估,以及他对“德国民族身份”这一敏感议题的公开与私下表态,共同构筑了历史大变局来临时,联邦德国领导层应有的准备姿态。 通过对这关键七年的细致梳理,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科尔时代德国政策基石的视角,即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冷战末期,联邦德国如何在务实的内政外交中,悄然间为欧洲历史上最重大的地缘政治事件——德国统一——奠定了坚实而富有远见的政策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德国统一史(第一卷)”这个标题,我就立刻联想到,这很可能是一部结构严谨、考据扎实的学术著作,而非泛泛而谈的通俗读物。对于严肃的历史爱好者而言,我们需要的是对史料的深度挖掘和对史实的精准呈现。我对1982年到1989年这个时间段的关注点在于,这不仅是科尔的第一个任期,更是东欧剧变的前夜。西德在经济上日益强大,但其外交政策,尤其是在缓和政策的遗产与“恢复德意志民族国家地位”的诉求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是极其考验执政智慧的。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详细的档案材料和翔实的文献支持,来论证其关于科尔政府当时战略目标的判断。只有基于扎实的证据链,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在“不惹怒莫斯科”和“不放弃统一目标”这两条红线之间,当时的德国政府是如何巧妙周旋,构建出后世所称的“耐心外交”。

评分

这本书的德语原名给人的感觉非常“德式”——严谨、精确、目标明确。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德国统一的历史”,而是“科尔总理时期的德国政策”。这种聚焦于特定人物及其特定政策框架的写法,往往能提供更具穿透力的洞察力。我尤其想了解,科尔政府在处理与前东德政权关系时,其政策逻辑是否受到了他对“欧洲一体化”愿景的深刻影响。当时,西德的欧洲政策和其对东方的政策是否是相互关联、彼此促进的?例如,是否通过大力推动欧洲共同体建设,来向苏联和东欧国家展示统一后的德国仍将是一个可靠的、被欧洲体系锁定的伙伴?如果这本书能从欧洲政治这个更宏大的背景下,来审视科尔对“两德关系”的具体操作,那无疑将提供一个极具创新性和说服力的分析视角,彻底打破那种认为两德政策是孤立于欧洲大局的传统看法。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非常吸引人,特别是对于对德国战后历史、冷战格局以及最终统一进程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我个人一直对“两德关系”这个复杂的议题抱有极大的好奇心,而聚焦于科尔时代的前八年,也就是他步入总理府到柏林墙倒塌前夜的这段关键时期,无疑是理解后续所有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石。我对这些早期政策的制定过程特别感兴趣,想知道在那个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的年代,西德政府内部是如何权衡东西德关系、如何处理与美苏之间的微妙平衡。历史书读多了会发现,有些关键转折点往往不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件本身,而是早期那些不为人知的政策调整和领导人独特的决策风格所决定的。我很期待通过这本书,能深入剖析科尔这位政治家在处理涉及国家未来走向时的深层考量和政治手腕,这比单纯罗列事实要来得更有价值。

评分

作为一个对政治人物的“手艺”——即具体的执政风格——怀有浓厚兴趣的观察者,这本书的副标题“执政风格与决策”简直是正中下怀。我总觉得,理解历史进程,光看宏大的历史叙事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探究那些身处权力中心的人是如何思考、如何运作的。科尔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政坛上,给外界的印象是稳健有余但魄力似乎略显不足,然而,他在处理东西德问题上展现出的耐心和长远眼光,却成为后来统一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揭示出,在那些密室会议和幕后谈判中,科尔是如何塑造他的核心团队,又是如何通过他标志性的“拖延”或“耐心等待”的策略,一步步为后来的历史机遇铺路的。这种对决策过程细致入微的描摹,远比一般的官方历史记录来得生动和具有启发性,让人仿佛能置身于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感受决策者的压力与智慧。

评分

说实话,市面上关于德国统一的书籍多如牛毛,但很多都将焦点放在了1989年秋天到1990年十月这一段“爆发期”,对于前期长达八年的政策铺垫着墨不多,总觉得像是在讲述一场毫无预兆的奇迹。这本书选择聚焦在“科尔时期”(1982-1989),这恰恰是弥补了历史叙事中的一个重要空白。我个人非常好奇,在东德领导人昂纳克还沉浸在僵化体制中无法自拔时,波恩的政策制定者是如何通过非公开渠道,与东德社会的不同阶层进行接触和渗透的。这种“软接触”策略是否已经在那八年间悄然发酵?如果是,那么这种持续的、低调的互动,是如何慢慢地侵蚀了东德政权合法性的?我希望作者能揭示出,在官方正式的两德会谈之外,那些被媒体忽略的、真正具有穿透力的“渗透性”政策是如何被设计和执行的。

评分

终于收齐了终于收齐了终于收齐了

评分

双11活动买的,性价比高,送货也快

评分

偶然发现的富有深度的学术著作,两德统一的历史是现代外交的重要经验,值得历史爱好者学习了解。四套一气呵成,完美收藏。

评分

京东大品牌,值得信赖,正品保证,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之间的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是“德国统一的基石”(特奥·魏格尔,Theo Waigel),尽管它与经济学原理相违背,但联邦政府还是迈出了这一步。根据那些原理,必须等到民主德国经济生产率逐步达到与西德同等的水平之后,才可实现货币统一以及接踵而来的国家统一。然而,大多数东德人不愿经受如此漫长的等待,因为他们的目标是尽快像西德人那样生活。

评分

终于把这套德国统一史买齐了,很不错,推荐

评分

充分了解德意志的历史

评分

一套書都收全了、對德國歷史很感興趣、質量很好就是價格虛高

评分

最近的书都是在京东上买的又快又好又便宜此乃批量评价,没有问题就留下这样一段话和一张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