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随着服役年限的增加和电磁环境的日益复杂化,大型系统或平台内设备的电磁自扰、互扰等不兼容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开展专题性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电磁兼容维护技术》围绕电子信息系统电磁兼容维护这一中心内容,阐述了测试、预测、分析、评估等相关技术和方法。《电磁兼容维护技术》内容包括电磁兼容维护的内涵、系统级电磁兼容现场测量、系统非线性特性测量、系统级电磁兼容预测、线缆耦合分析、功率器件的行为级建模、电磁兼容预知性维护与模型综合、电磁兼容加改装以及电磁兼容维护效果评估等。
《电磁兼容维护技术》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创新性,又紧密结合科研和工程实践经验,例证丰富,讲解深入浅出,适合作为电子信息系统使用、维护与研制等单位和部门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以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教材。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电磁兼容维护概述
1.1 电磁兼容维护内涵
1.1.1 电磁兼容维护含义
1.1.2 电磁兼容维护原因
1.2 电磁兼容维护需求分析
1.2.1 电磁干扰
1.2.2 电磁环境效应
1.2.3 电磁防护
1.2.4 电磁频谱管理
1.2.5 电磁兼容标准
1.3 电磁兼容维护方法
第2章 系统级电磁兼容现场测量
2.1 现场测量概述
2.2 时域测量技术
2.2.1 时域测量与分析
2.2.2 时域信号处理
2.2.3 时域测量设备
2.3 基于虚拟暗室的现场测量技术
2.3.1 虚拟暗室技术
2.3.2 虚拟暗室测量系统
2.4 基于空间滤波的现场测量方法
2.4.1 基本原理
2.4.2 测向算法与波束形成
2.4.3 仿真结果
2.4.4 实测性能
第3章 系统非线性特性测量
3.1 多音测量技术
3.1.1 单音信号激励
3.1.2 双音信号激励
3.2 双频测试技术
3.2.1 双频测试原理
3.2.2 双频图生成
3.2.3 双频信号扫描方式
3.2.4 参数确定
3.3 自动双频测试系统
3.3.1 系统配置
3.3.2 系统校准
3.4 双频测试应用
3.4.1 测试项目
3.4.2 测试示例
第4章 系统级电磁兼容预测
4.1 概述
4.1.1 电磁兼容预测的基本概念
4.1.2 电磁兼容预测成果
4.1.3 电磁兼容预测中的数学方法
4.2 电磁兼容性预测的数学模型
4.2.1 干扰源模型
4.2.2 敏感设备模型
4.2.3 耦合途径模型
4.3 电磁兼容性预测算法
4.3.1 幅度筛选
4.3.2 频率筛选
4.3.3 详细分析
4.3.4 性能分析
4.4 系统级电磁兼容的拓扑分析
4.4.1 电磁拓扑理论
4.4.2 电磁干扰统一模型
4.5 电磁兼容预测实施
4.5.1 拓扑分解和统一模型描述
4.5.2 天线互耦分析
4.5.3 线缆耦合分析
第5章 线缆耦合分析
5.1 传输线模型
5.1.1 概述
5.1.2 分布参数提取
5.1.3 传输线方程
5.2 线缆间串扰预测方法
5.2.1 基于高阶FDTD的传输线串扰预测模型
5.2.2 改进节点分析法
5.2.3 高阶FDTD与MNA混合计算方法
5.2.4 串扰分析实例
5.3 场线电磁耦合预测方法
5.3.1 多导体传输线的场线耦合模型
5.3.2 复杂电路终端的MNA方法
5.3.3 场线耦合预测分析实例
第6章 功率器件的行为级建模
6.1 行为模型概述
6.1.1 行为模型概念
6.1.2 行为模型及其种类
6.1.3 行为模型的数学描述
6.2 典型的行为模型
6.2.1 无记忆模型
6.2.2 Wiener模型和Hammerstein模型
6.2.3 记忆多项式模型
6.2.4 神经网络模型
6.2.5 Volterra级数模型
6.3 功放模型的仿真与测试
6.4 行为模型比较与分析
6.4.1 功放模型的选择依据
6.4.2 功放模型的有效性
6.4.3 功放模型的比较
第7章 电磁兼容预知性维护与模型综合
7.1 电磁兼容预知性维护技术
7.1.1 电磁兼容故障预测和健康管理
7.1.2 数据挖掘技术
7.2 电磁兼容性模型综合概述
7.2.1 基本概念与内涵
7.2.2 电磁兼容模型综合的实现思路
7.3 电磁兼容性能参数的模型综合
7.3.1 电磁兼容数据预处理
7.3.2 模型综合的统计分析方法
7.3.3 模型综合的神经网络方法
7.4 系统电磁兼容模型综合
7.4.1 电磁兼容可靠性
7.4.2 基于测量数据的电磁兼容性能预测
7.4.3 基于模糊技术的电磁兼容模型综合
第8章 电磁兼容加改装
8.1 电磁兼容加改装概述
8.1.1 加改装的目的和原则
8.1.2 电磁兼容加改装的实施
8.2 电磁兼容加改装技术
8.2.1 加改装的论证与设计
8.2.2 加改装的工程技术方法
8.3 电磁兼容加改装中的频谱管控
8.3.1 平台电磁频谱管控技术
8.3.2 电磁信息防泄漏技术
8.3.3 强电磁脉冲防护加固
第9章 电磁兼容维护效果评估
9.1 电磁兼容维护效果评估思路
9.2 电磁兼容维护效果评估方法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电子设备与系统良好的电磁兼容性能通过科学合理的电磁兼容设计与制造获得,并通过及时且有效的电磁兼容维护而得以保持。
本书研究分析电磁兼容维护技术,力图为将维护范围和领域从电气维护扩展到电子维护、从功能维护扩展到性能维护提供支撑。目前,维护工作主要直接面向设备的功能指标,性能维护通常是被动的,相关标准和规定几乎是空白。当前,多种体制、不同技术水平的电子设备和系统并存、协同工作,使得电磁兼容性能成为一个重要指标,是保证总体效能发挥的关键之一。另一方面,几乎不会开展专题性的电磁兼容性能维护,属于“不坏不修”的模式。到了真正发现电磁自扰、互扰时,其后果将可能会很严重,临时处置电磁干扰问题往往是“猝不及防”或“力不能及”。对于电力、交通、通信等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大型系统,如果平时疏于故障诊断和电磁兼容健康管理,一旦出现电磁干扰,就会带来重大损失,因此对设备和系统的电磁兼容维护是十分必要的。
本书研究电磁兼容维护技术和方法,为保持或恢复电子信息系统的电磁兼容状态提供技术支撑。电磁兼容性能维护不同于其他维护技术,也与其他电磁兼容技术有所不同。本书提出了电磁兼容模型综合、电磁兼容可靠性、电磁兼容体检和电磁兼容维护等概念,对电子信息系统电磁兼容性能的针对性测试、主动管理和预知性维护与保障具有直接作用,有助于将电磁兼容领域的被动和消极维护转变为主动和积极维护。
全书共9章。第1章阐述电磁兼容维护的内涵,进行了电磁兼容维护的需求分析,对电磁兼容维护方法进行了概述。第2章讨论系统级电磁兼容现场测量问题,主要包括时域测量技术和基于虚拟暗室的现场测量技术以及基于空间滤波的现场测量方法。第3章研究系统非线性特性测量方法,介绍了多音测量技术,重点阐述了双频测试技术和自动双频测试系统及其应用。第4章涉及系统级电磁兼容预测方面,涵盖电磁兼容性预测的数学模型、电磁兼容性预测算法、系统级电磁兼容预测的拓扑分析和电磁兼容预测实施。第5章分析线缆耦合问题,包括传输线模型、线缆间串扰预测方法以及场线电磁耦合预测方法。第6章是功率器件的行为级建模,介绍了典型的行为模型,阐述了功放模型的仿真与测试,并对行为模型进行了对比。第7章阐述电磁兼容预知性维护和模型综合技术,研究了电磁兼容预知性维护技术,阐述了电磁兼容模型综合的概念与内涵,研究了基于统计和神经网络的电磁兼容性能参数模型综合方法,探讨了电磁兼容可靠性和基于测量数据及模糊技术的系统电磁兼容模型综合技术。第8章讨论电磁兼容加改装问题,研究了电磁兼容加改装的论证与设计方法,分析了加改装中的频谱管控技术。第9章是电磁兼容维护效果评估,阐述了评估思路和基本方法。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经验的总结,内容具体,贴近实际,提出的部分方法和建立的模型在电磁兼容维护系统中得到了应用,并针对舰船、潜艇和飞机等重要平台的电子信息系统开展了电磁兼容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信息化设备设计、使用与加改装等工作也有指导作用。本书可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教学用书。
电磁兼容维护技术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