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安全管理(第三版)

现代安全管理(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云,许铭 编
图书标签:
  • 安全管理
  • 风险管理
  • 职业健康安全
  • 应急管理
  • 安全工程
  • 安全文化
  • 事故预防
  • 法规标准
  • 管理学
  • 工业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54412
版次:3
商品编码:1188720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安全健康新知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5
字数:39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可供政府安全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企业安全管理人员阅读,也是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安全培训和高校、科研单位安全科技人员以及安全工程专业大学生的重要参考书。
  1.国内安全管理专家罗云教授主编
  2.探讨了系统的安全管理理论、论述了实用的安全管理方法、介绍了成功的安全管理经验。全书涵盖安全管理理论、安全管理方法、安全管理经验及借鉴三大篇。
  3.具有知识性、科学性、通俗性的特点,可供政府安全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企业安全管理人员阅读,也是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安全培训和高校、科研单位安全科技人员以及安全工程专业大学生的重要参考书。

内容简介

  《现代安全管理》(第三版)是《安全健康新知丛书》(第三版)的一个分册。
  《现代安全管理》(第三版)探讨了系统的安全管理理论、论述了实用的安全管理方法、介绍了成功的安全管理经验。全书涵盖安全管理理论、安全管理方法、安全管理经验及借鉴三大篇,内容包括:安全管理哲学与原理、安全系统科学原理、安全法学理论、安全教育学原理、安全经济学原理、安全文化建设理论与方法、安全行为科学理论、安全生产系统战略、安全管理模式、风险管理技术、安全管理技术、国外安全管理经验、中国香港及台湾安全管理经验、中国大陆安全管理实例、行为科学管理实例、安全法治管理案例等。
  《现代安全管理》(第三版)具有知识性、科学性、通俗性的特点,可供政府安全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企业安全管理人员阅读,也是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安全培训和高校、科研单位安全科技人员以及安全工程专业大学生的重要参考书。

作者简介

  罗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安全生产理论专家组成员;
  全国总工会劳动保护专家顾问组组长;
  公安部安防协会专家成员;
  国家民航总局安全专家;
  国家安监总局培训指导委员会专家;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理事;
  世界安全联合会会员(World Conference on Safety Science);
  中国少儿基金会“安康计划”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市安全生产专家;
  《中国安全科学》、《劳动保护》、《现代职业安全》、《当代矿工》、《安全》、《安全环保学报》、《安全环境工程》等杂志编委。

目录

上篇安全管理理论
第一章安全管理哲学与原理/2
第一节国家领导人的安全哲学思想2
第二节我国安全生产方针的哲学理解3
第三节从历史学的角度认识安全哲学5
第四节基于思维科学的安全哲学7
第五节安全管理原理8
一、安全管理公理(Safety Management Axiom)8
二、安全管理定理(Safety Management Theorem)10
第六节安全管理的发展11
一、安全管理理论的发展12
二、安全管理模式的发展12
三、安全管理技术的发展13
第二章安全系统科学原理/15
第一节安全系统论原理15
一、系统科学基本理论16
二、系统基本分析16
三、安全系统的构成16
四、安全系统的优化17
第二节安全信息论原理18
一、基本概念18
二、安全信息的功能18
三、安全信息的分类19
四、安全信息应用的方式、方法20
五、安全信息的质量与价值22
六、安全信息的处理技术——安全管理信息系统23
第三节安全控制论原理23
一、一般控制论原理23
二、安全管理的一般控制原则24
三、安全管理策略的一般控制原理24
四、预防事故的能量控制原理24
五、事故预防与控制的工程技术原理25
第四节安全协调学原理26
一、组织协调学原理26
二、专业人员保障系统的协调原理29
三、安全经济投资保障协调合理机制32
第三章安全法学理论/33
第一节安全生产法规的性质与作用33
一、安全生产法规的概念33
二、安全生产法规的特征34
三、安全生产法规的本质34
四、安全生产法规的作用35
五、我国的安全生产法治对策及任务36
第二节我国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体系37
一、我国安全生产法律基本体系37
二、安全技术法规37
三、职业健康法规39
四、安全管理法规42
第三节我国安全生产标准体系46
一、安全生产标准的分类与体系46
二、安全生产标准的作用47
三、安全生产国家标准颁布状况48
第四节我国主要的安全生产法规50
一、《宪法》与安全50
二、《刑法》与安全51
三、《安全生产法》52
四、《消防法》54
五、《特种设备安全法》54
第五节国际主要的安全生产法规内容简介54
一、ILO《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导则》54
二、ILO《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56
三、ILO《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公约》56
四、ILO《建筑业安全卫生公约》57
五、ILO《职业安全和卫生及工作环境公约》57
第四章安全教育学原理/58
第一节一般教育原理与安全教育学基础58
一、教育的本质58
二、教育的机理58
三、学习与教育的规律59
第二节安全教育的目的60
第三节安全教育学的基本原则60
第四节安全教育模式及技术61
一、安全教育方法61
二、安全教育的合理设计62
三、安全教育的技术62
第五节企业安全教育的对象、目标与内容62
一、企业决策层(法人及决策者)的安全教育63
二、企业管理层的安全教育64
三、企业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66
四、企业普通员工的安全教育67
五、职工家属的安全教育71
第六节安全工程学历教育72
一、我国安全工程类专业的基本情况72
二、师资与学科建设74
三、发达国家的工业安全学历教育74
第五章安全经济学原理/76
第一节安全经济学投入产出原理76
一、安全经济规律的基本分析77
二、综合分析与推论77
三、安全效益分析78
四、安全经济学原则78
第二节事故损失分析原理78
一、事故经济损失计算的基本理论78
二、事故损失估算的技术79
三、非经济损失的价值估算81
四、事故赔偿的理论82
五、事故损失的抽样调查研究83
第三节安全投资的理论分析85
一、安全投资抽样调查分析85
二、合理安全投资的分析87
三、安全经济的激励理论88
第四节安全效益分析原理92
一、安全微观经济效益的评价92
二、安全宏观经济效益的评价94
第六章安全文化建设理论与方法/97
第一节安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97
第二节安全文化术语及概念98
第三节安全文化的范畴100
一、安全文化的形态体系100
二、安全文化的对象体系101
三、安全文化的领域体系101
第四节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理论与方法102
一、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基本原理102
二、企业安全观念文化建设103
三、企业安全行为文化建设105
四、企业安全制度文化建设109
第五节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四个一”工程118
一、一本安全文化手册118
二、一个安全文化发展规划(纲要)119
三、一套安全文化测评工具121
四、一系列安全文化建设载体123
第六节企业安全文化测评技术126
一、测评方法及工具126
二、测评指标体系127
三、测评指标及权重128
第七章安全行为科学理论/131
第一节安全行为科学基本理论132
一、安全行为科学的研究对象132
二、安全行为科学的研究任务134
三、研究安全行为的方法134
四、安全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135
五、安全行为科学的研究内容135
第二节人的行为模式136
一、人的生理学行为模式——自然属性模式136
二、人的心理学行为模式——社会属性模式137
第三节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分析138
一、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个性心理因素138
二、影响人的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139
三、影响行为的主要社会因素140
四、环境、物的状况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140
第四节事故心理指数分析140
一、事故原因与人的心理因素140
二、导致事故的心理分析141
三、事故心理结构及控制141
第五节安全管理的行为激励143
一、激励理论143
二、安全行为的激励144
第六节安全行为科学应用理论145
一、用行为科学分析事故原因和责任145
二、在安全管理中运用行为科学146
三、安全宣传与教育中运用行为科学146
四、安全文化建设用行为科学来指导146
五、塑造良好的安全监管人员心理品质147
第八章安全生产系统战略/148
第一节战略与系统基本概念148
一、战略思维基本概念148
二、系统思想的基本概念150
三、战略思维与系统思想的有机结合152
第二节战略系统方法对安全监管的作用及意义155
一、战略系统方法提升监管能力及效果155
二、掌握战略系统方法对安全监管的意义156
第三节安全生产监管战略系统模型156
一、安全生产监管战略分析156
二、安全生产监管机制优化157
三、安全生产监管方法创新158
中篇安全管理方法
第九章安全管理模式/162
第一节宏观、综合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163
一、国家安全生产管理机制163
二、国家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的发展163
三、我国安全生产管理机制的建立164
第二节企业安全管理模式166
一、对象化的安全管理模式166
二、程序化的安全管理模式167
第三节安全生产标准化167
一、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发展历史168
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原理168
三、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要求170
四、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评审175
第十章风险管理技术/177
第一节风险管理概述177
一、风险管理的概念177
二、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178
三、风险管理的内容179
第二节风险辨识方法182
第三节风险分级评价方法183
一、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原则183
二、风险分级评价的基本理论模型184
三、风险评价的类型184
四、风险分级评价的基本方法185
五、风险评价分级189
六、关联及组合风险评价技术190
第四节风险预警预控技术191
一、“三预”基本理论191
二、“六警”基本理论192
三、风险预警预控方法论194
第五节RBS/M——基于风险的监管196
一、RBS/M的理论基础196
二、RBS/M理论的应用原理及模式198
三、RBS/M理论的应用方法及实证200
第十一章安全管理技术/203
第一节人因安全管理203
第二节物因及隐患安全管理206
一、生产设备安全管理206
二、现场隐患管理207
三、危险源管理208
四、消防安全管理212
五、交通安全管理213
六、现场安全管理方法214
第三节环境因素安全管理221
第四节安全管理综合测评技术223
一、指标体系的设计223
二、指标权重的设计225
三、测评工具的设计227
第五节特种设备政府安全监管绩效测评方法227
一、特种设备政府安全监管绩效测评(KPI)概述227
二、特种设备生产单位安全业绩测评指标体系228
三、特种设备检测检验机构安全业绩测评指标体系230
四、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业绩测评指标体系233
五、特种设备监察部门安全业绩测评指标体系236
第六节基于风险的特种设备分类监管策略239
一、设备管理相关理论239
二、分类监管策略体系思路242
三、基于风险分级的检验检测方案研究246
下篇安全管理经验及借鉴
第十二章国外安全管理经验/250
第一节国际劳工组织与职业安全卫生管理250
一、国际劳工组织及目标250
二、国际劳工组织的任务及特点251
三、国际劳工组织的职业安全卫生国际监察252
四、国际劳工组织的工作252
第二节德国的安全管理经验253
一、积极推进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进展253
二、建立综合的管理体系254
三、强化实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系统254
四、明确职业安全卫生系统负责人的职责255
五、发挥劳动安全专家的作用255
六、重视未来发展研究256
第三节日本安全生产管理经验256
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集中、统一、高效256
二、法规完善,注重服务256
三、工伤保险与安全监督管理有机结合257
四、充分发挥安全科学技术研究单位和社团中介机构的作用257
五、有效的安全监督管理措施257
六、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特点258
第四节国际壳牌石油公司的安全管理259
一、管理层对安全事项做出明确承诺259
二、明确、细致、完善的安全政策260
三、明确各级管理层的安全责任260
四、设置精明能干的安全顾问261
五、制定严谨而广为认同的安全标准262
六、严格衡量安全绩效262
七、实际可行的安全目标及目的262
八、对安全水平及行为进行审查263
九、有效的安全训练263
十、强化伤亡意外事故调查及跟进工作264
十一、有效的管理运行及沟通264
第五节美国杜邦公司的安全管理265
一、对安全的认识265
二、杜邦的安全哲学267
三、杜邦公司的安全目标267
四、杜邦的安全信仰267
五、杜邦公司的安全管理原则267
六、明确安全具有压倒一切的优先理念268
七、安全人人(层层)有责268
八、杜邦不能容忍任何偏离安全制度和规范的行为268
第六节美国石化企业的安全管理268
一、强化法规268
二、改进装备269
三、发展软科学269
第十三章中国香港及台湾安全管理经验/270
第一节中国香港特区的安全管理270
一、政府重视职业安全卫生的管理工作270
二、强调企业经营者的安全承诺270
三、推行全社会的《职业安全约章》271
四、建立全面的安全管理制度271
五、香港的十四项安全管理元素272
六、香港推进十四项管理主要元素应用于工业经营以外的组织272
第二节台湾职业安全卫生管理273
一、提高安全认识273
二、重视职业安全卫生策略与原则273
三、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与生产管理结合,强调员工参与274
四、把职业安全卫生事业变成企业的基本管理目标274
第十四章中国大陆安全管理实例/275
第一节城市安全生产模式创新实例275
一、“安如泰山”安全生产模式创建背景275
二、“安如泰山”安全生产模式创建的思路276
三、“安如泰山”安全生产模式的内涵276
第二节企业安全管理模式案例278
第三节安全管理系统工程设计案例279
第四节企业安全管理评估标准范例281
第五节企业安全方针实例282
第十五章行为科学管理案例/284
第一节安全环境对工作心理的作用284
第二节美国公司推行的“自我管理”284
第三节用行为科学分析事故行为的实例285
一、情绪心理与安全285
二、事故临界心理剖析286
三、动机与行为关系的事故实例287
四、挫折发生后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288
第四节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实例289
一、安全核心理念范例289
二、企业先进安全文化形象图腾设计范例290
第十六章安全法治管理案例/293
第一节刑事处罚案例293
第二节事故仲裁案例294
第三节行政责任追究与处分案例297
参考文献/301

前言/序言


现代安全管理(第三版)图书简介 导言:构筑现代企业安全治理的基石 在当今复杂多变、风险交织的商业环境中,安全不再是简单的合规要求,而是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全球化、数字化和工业化的深入推进,传统、碎片化的安全管理模式已难以为继。企业需要一套系统化、前瞻性、具备韧性的安全管理体系来应对日益严峻的各种挑战,包括自然灾害、人为失误、技术故障乃至恐怖主义威胁等。 《现代安全管理(第三版)》正是为满足这一时代需求而精心编撰的权威著作。本书深度融合了管理学、风险科学、工程技术与信息安全等多个学科的前沿理念,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全面、实用且具有前瞻性的现代安全管理框架与操作指南。 第一部分:现代安全管理理念与基础框架 本部分聚焦于安全管理哲学的重塑与体系构建的基石。 1. 安全管理范式的演进与重构: 本书首先梳理了安全管理思想从“事故控制”向“风险预防”及“韧性构建”的演进历程。详细阐述了当前主流的安全管理哲学,强调“本质安全”和“主动安全”的核心地位。重点剖析了基于系统论、控制论的安全系统观,指出安全管理是一个动态、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而非孤立的流程集合。 2. 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体系(LRM): 风险管理是现代安全管理的核心。《第三版》系统介绍了涵盖项目识别、风险评估(包括定性与定量分析)、风险应对策略(规避、转移、减轻、接受)到风险监控与审计的完整闭环流程。特别引入了对“黑天鹅”事件和“灰犀牛”风险的识别与压力测试方法,提升企业对极端事件的预判能力。章节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先进的数学模型和统计工具,量化和可视化风险敞口。 3. 安全文化与组织行为学应用: 安全文化的塑造被视为持续改进的内生动力。本书详细探讨了如何通过领导力承诺、员工参与、有效沟通以及绩效激励机制来构建积极、强健的安全文化。内容包括安全认知偏差的识别、建立“无责报告”机制的实践路径,以及如何利用组织行为学原理,将安全规范内化为员工的日常习惯。 4. 法规遵从与职业健康安全(OHS)集成: 本部分详细解读了国际公认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如ISO 45001)的核心要求及其在实践中的落地方法。不仅涵盖了传统的作业安全与职业卫生,更加入了对新兴职业病风险(如长时间远程工作带来的心理健康风险)的关注。同时,强调了如何将安全法规遵从纳入企业日常运营的自动化监控流程中,实现“合规即运营”。 第二部分:面向复杂系统的安全工程与技术应用 本部分侧重于将管理理论应用于具体的工程实践和技术领域,强调技术赋能下的安全保障。 5. 人因工程与操作安全优化: 人是安全链条中最关键也最易出错的一环。本书深度剖析了人机交互设计中的安全冗余、认知负荷管理以及疲劳与注意力分散对操作绩效的影响。提供了基于人因分析与报告技术(HART)的方法论,用于系统性地识别和消除设计缺陷导致的操作错误。 6. 过程安全管理(PSM)的深化与扩展: 针对高风险行业,PSM(Process Safety Management)是重中之重。《第三版》对PSM的十二要素进行了细致的阐述,重点提升了对工艺危害分析(PHA)技术的应用深度,如What-If/Checklist、HAZOP(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的实施要点,以及变更管理(MOC)在复杂技术迭代中的严密性要求。 7. 应急响应与业务连续性规划(BCP/DR): 面对突发事件,快速、有序的响应能力是降低损失的关键。《第三版》提供了一套构建全面应急响应框架的步骤,包括情景分析、资源调配、跨部门协同机制的建立。业务连续性规划部分,则强调了恢复时间目标(RTO)和恢复点目标(RPO)的科学设定,以及如何进行周期性的灾难恢复(DR)演练与评估。 8. 现代信息与网络安全融合(Cyber-Physical Safety): 随着工业物联网(IIoT)和智能制造的普及,物理安全与信息安全的边界日益模糊。本章详细探讨了如何将信息安全风险纳入整体安全管理体系,重点关注工业控制系统(ICS/SCADA)的脆弱性、供应链安全风险,以及数据安全在安全决策过程中的保护策略。 第三部分:安全绩效评估、审计与持续改进 本部分关注安全管理的量化、反馈与迭代优化机制。 9. 安全绩效衡量与指标体系构建: 本书强调“没有衡量,就没有管理”。详细区分了滞后指标(Lagging Indicators,如事故率)与领先指标(Leading Indicators,如安全检查完成率、近因分析深度)。提供了构建平衡计分卡(BSC)应用于安全管理的具体模型,确保评估的全面性和前瞻性。 10. 安全审计与体系的有效性评估: 系统介绍了内部审计、第二方审计和第三方认证审计的流程、方法与关注重点。重点在于如何从“合规性检查”转向“有效性评估”,即检验管理体系是否真正地在实践中降低了风险,而非仅仅停留在文件层面。 11. 安全改进的持续学习机制: 基于事故和未遂事故的深入调查(如事件树分析ETA、故障树分析FTA),是实现系统改进的关键。《第三版》阐述了如何构建一个知识管理系统,确保从一次事件中获得的教训能够被快速、有效地转化为组织知识,并固化到流程和培训中,形成“从失败中学习”的良性循环。 结语:面向未来的安全韧性 《现代安全管理(第三版)》不仅是一本理论教材,更是一份实战手册。它要求管理者跳出单一安全领域的局限,以全局、系统的视角,将安全管理视为一种持续投资,而非单纯的成本支出。本书旨在培养新一代安全领导者,使其能够驾驭技术变革,有效应对不确定性,最终实现企业的卓越运营与可持续发展。通过本书的学习与实践,读者将能构建一个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内在安全性的现代管理体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尝试将书中的一些新概念与我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难题进行对接,发现映射关系非常弱。例如,书中提到了“动态安全边界”的概念,听起来很前沿,但在随后的章节中,作者似乎没有给出任何工具或框架来帮助管理者构建和维护这种边界。这就像是介绍了一个高级餐厅的菜单,但却没有提供任何菜品描述或价格信息,食客无从下手。对于那些希望通过阅读来解决具体管理痛点的实践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往往是“方向性指导”而非“战术性支持”。它成功地指出了“应该做什么”,但鲜有提及“如何具体操作,以及在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阻力是什么”。这种高屋建瓴却缺乏落地细节的写作风格,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学术研讨的综述,而非一本面向广泛管理者的实用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一言难尽,封面设计得过于朴素,几乎没有任何视觉上的亮点,让人在书架上很难注意到它。内页的纸张质量也一般,字迹在某些光线下有些模糊,阅读体验大打折扣。更让人感到困扰的是,目录的编排显得有些混乱,知识点的逻辑跳转不够顺畅,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可能会觉得抓不住重点,难以形成系统的认知框架。比如,在讨论风险评估方法时,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显得有些生硬,缺乏足够的案例支撑来帮助读者理解抽象的概念。而且,排版上似乎也存在一些问题,段落之间留白不足,字体大小时常变化,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非常容易疲劳。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外在表现”和阅读体验,与它所承载的主题深度和专业性似乎不太匹配,给人一种“内容不错但包装和呈现方式需要大幅改进”的印象。如果能在这方面下功夫,相信能吸引更多对安全管理感兴趣的读者。

评分

与市面上其他一些行业内的权威著作相比,这本书在案例分析的丰富性和说服力上明显处于下风。安全管理的精髓在于经验的总结和教训的汲取,没有生动、贴近实际的案例支撑,再好的理论也只是空中楼阁。书中引用的案例数量太少,且大多是高度抽象的、经过“净化”处理的通用情景,缺乏细节和背景信息的描述,这让读者很难将其与自己工作场景中的真实困境联系起来。一个优秀的案例应该能体现出决策的挣扎、资源的限制以及非预期后果,从而激发读者的批判性思维。遗憾的是,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保守,似乎是害怕披露过多细节,结果反而削弱了内容的冲击力和教育意义,让学习过程变得枯燥乏味,难以激发深入研究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尤其在跨学科整合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安全管理本身就是一个高度综合性的领域,它需要融合工程学、心理学、法律法规乃至经济学等多方面的知识。然而,我阅读下来,感觉作者的视角过于集中在某个单一的维度,比如偏重于流程合规,而忽略了人的因素在安全事件中的核心作用。例如,在探讨安全意识培训时,书中只是简单地强调了“培训的重要性”和“定期进行”,却没有深入探讨如何设计有效的行为干预策略,如何利用行为科学原理来真正改变员工的习惯和决策模式。这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论述方式,使得整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都大打折扣。读完后,我感觉对安全管理的认知并没有得到质的飞跃,更多的是知识点的堆砌。

评分

我花了大量时间研究了书中关于应急响应流程的那几个章节,坦白说,内容显得有些陈旧和理论化了。它罗列了一堆标准化的步骤和原则,这些在任何一本基础管理学教材中都能找到影子,缺乏针对当代复杂多变的安全挑战所特有的创新思路和前沿实践。比如,在提到信息安全事件处理时,书中描述的流程似乎停留在多年前的范式中,对于快速响应、自动化取证以及跨部门协作的数字化工具和方法论几乎没有提及。这使得这本书在指导实际工作时显得力不从心,更像是一份过时的操作手册。真正优秀的专业书籍,应该能够预见未来的趋势,并提供应对新风险的思维工具,而不是仅仅复述已经被广泛接受的旧知识。期望能看到更多关于“韧性组织构建”以及“安全文化重塑”的深度剖析,而非停留在表面的流程梳理上。

评分

好书,值得看看

评分

好,印刷、排版好,内容也不错………………

评分

好,印刷、排版好,内容也不错………………

评分

内容和质量都不错!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京东送货快,书品相对还可以。

评分

内容和质量都不错!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还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