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三十二辑)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三十二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 编
图书标签:
  • 魏晋南北朝史
  • 隋唐史
  • 史料
  • 历史研究
  • 中国古代史
  • 史学
  • 文献
  • 史料汇编
  • 历史档案
  • 唐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96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968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5
字数:2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本稿为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主编著名中古史学研究集刊,时段集中,研究者水平较高。集刊历史悠久,至今所出辑数虽不多,但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

内容简介

  本期有林昌丈对孙吴政权建立的再探讨,柳春新对陆机《晋纪》修撰的研究。南朝史有钟盛对梁代州佐制度的研究,张学锋对六朝建康城东方的探讨。唐代研究有吕博、张达志、聂顺新等学者,分别对唐代政治史、制度史等展开探讨。本期也有张荣强对西晋简册、黄楼对吐鲁番文书的研究,以及三谷真澄对早期《无量寿经》写本作出了详尽的考释。

精彩书评

  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由著名历史学家唐长孺教授(1911-1994)亲自组建并创办,前身为1961年创立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1980年经教育部(时为国家教委)批准正式建所。

目录

社會力量的合流與孫吳政權的建立約論………………………………林昌丈
陸機《晉紀》與晉史的修撰起源…………………………柳春新
南朝州佐制度的演進與變革
——以梁朝州佐制為中心……………………………………鍾盛
六朝建康都城圈的東方
——以破岡瀆的探討為中心………………………………張學鋒
跋“唐代天寶十三載宣城郡採丁課銀鋌”…………………吕博
從史館到中書
——中唐李景儉案的政治空間……………………………張達志
元和元年長安國忌行香制度研究
——以新發現的《續通典》佚文為中心…………………聶順新
溫庭筠改名補證……………………………………………牟懷川
五代正統性與司空圖形象的重塑
——《舊五代史》原文有無《司空圖傳》問題再探討……罗亮
甘肅臨澤新出西晉簡冊考釋………………………………張榮強
吐魯番出土文書所見唐代宦官諸使…………………………黃樓
德國吐魯番探險隊收集的早期《無量壽經》寫本考釋……………………………三谷真澄 著 陸帥 譯

本輯作者工作和學習單位…………………………………………
稿約…………………………………………………………………

前言/序言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三十二辑)》简介(不含该书内容) 史海拾遗:聚焦中古中国的转型与重塑 本书系一套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中古时期(约公元3世纪至10世纪)社会、政治、文化与经济面貌的系列性史料汇编的独立组成部分。本辑聚焦于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阶段中,诸多关键转折点与区域性发展脉络,旨在为研究者提供未经或少经筛选的原始材料,以期还原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历史图景。 本辑资料的选材范围广泛,横跨魏晋玄学思潮的酝酿与发展、南北政权对峙下的文化融合与冲突、隋唐帝国统一前的准备阶段、以及唐代中叶以前的社会结构变迁等核心议题。我们力求突破传统史籍中对“正统”叙事的过度依赖,转而关注那些常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边缘群体、地方行政细节、宗教实践的日常化,以及经济生活中的微观动态。 --- 第一部分:魏晋风度与士族政治的深层结构 本部分集中展示了从东汉晚期至西晋建立前夕,社会精英阶层内部的权力运作机制及其思想形态的演变。 一、人物志与门第录的再审视: 我们收录了若干篇残缺不全的《州里志》的抄本残片与地方士族家谱的碑刻拓片(特指非《晋书》“列传”中所载之主要人物)。这些材料揭示了地方豪强与中央权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例如江南士族如何通过联姻与土地兼并巩固其地域性优势,以及北方士族在曹魏“唯才是举”政策下的心理调适与策略选择。重点关注那些在《世说新语》中仅有一两笔记载,但实际在地方治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二线人物”的活动轨迹。 二、玄学思潮的社会渗透: 除了对“竹林七贤”的哲学辩论进行一般性梳理外,本辑重点引入了关于“清谈”之风在具体行政场合中的应用案例。例如,我们辑录了关于地方官吏在处理具体司法案件时,引用《老庄》义理进行判决的司法公文抄录(或称“判牍”)。这些资料有助于我们理解玄学思想如何从纯粹的哲学思辨,下沉为影响基层治理效率和公平性的实践准则。同时,对比了南方士族与北方儒学复兴派(如河北地区)在对待玄学流变上的态度差异,体现了中古思想领域的地域性分野。 三、经济基础与土地兼并: 本部分补充了关于占田制推行初期的部分地方户籍档案(模拟重建的残卷)。这些档案细致记录了不同等级士族所占田亩的类型(膏腴之地与次等水田),以及佃户(或称“部曲”)的人口构成和劳役负担。通过对比不同州郡的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土地兼并速度的区域不平衡性,以及这如何为后来的永嘉之乱埋下了社会矛盾的火种。 --- 第二部分:南北对峙下的文化与军事互动 本部分聚焦于十六国时期及南北朝对峙阶段,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复杂互动及其对中国文化版图的重塑作用。 一、北朝政权的“汉化”进程: 本辑特别关注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前与改革后,在军事、律法和官僚制度方面的数据对比。收录了部分“敕令”的汉译本(或称“汉化敕书”)中关于服饰、礼仪、婚姻禁令的变动记录。这些记录的价值在于,它们往往比官方史书更直接地反映了改革的阻力与实际执行中的“变通”之处。例如,对比了汉人士族在北魏政权中担任的具体官职及其品级变化记录。 二、南朝的军事部署与边防调动: 针对南朝政权(宋、齐、梁、陈)长期依赖长江天险的战略,本部分引入了关于长江中下游水军调动的军簿。这些军簿详细记载了战船的制造规格、兵员的籍贯(如荆州兵与江州兵的比例)、以及具体的物资补给线。通过这些微观的军事记录,可以更客观地评估南朝军队的实战能力,而非仅依赖其在特定战役中的胜败叙述。 三、佛教的本土化与地方化: 相较于对南北朝佛教思想主流的探讨,本部分侧重于地方性佛教寺院的经济活动。辑录了如寺院田产的契约文书、供养人口的名单,以及地方望族对特定佛塔修建的捐资记录。这些资料揭示了佛教在南朝不仅是精神寄托,更是一个重要的土地持有者和社会经济的参与者。在北朝,则关注佛教造像碑记中,少数民族首领以“供养人”身份出现时的铭文措辞,探究其政治意图。 --- 第三部分:隋唐过渡期的制度构建与区域整合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隋朝的统一、唐初的制度沿袭与创新,重点关注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中央集权机制的形成过程。 一、隋代科举的萌芽与吏部考核: 我们收录了关于隋代“铨选”制度的详细规范文件(或称“铨选令”的注释本)。这些文件对于理解隋代如何试图打破门阀对官位的垄断具有关键意义。通过对具体候选人“乡望”、“才干”、“德行”等考核指标权重变化的分析,可以追踪隋代中央政府在人才选拔上权力回归的努力轨迹。 二、唐初的漕运与财政压力: 唐朝立国之初,对前朝留下的财政体系进行了调整。本辑引入了关于国家漕运路线的详细记录(特指江淮地区向关中输送粮食的路线图与超载罚则)。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初唐时期中央政府在维持其庞大官僚体系和军事开支方面所承受的巨大财政压力,以及这种压力如何推动了后期的土地和赋税改革。 三、边疆的军事行政与羁縻政策的初探: 本部分收录了唐初在幽州、陇右等地设立都督府的相关文书残件。这些文书涉及对当地少数民族首领的册封仪式、赏赐清单,以及他们在征调兵马时与中央的往来函件。这有助于研究者区分“羁縻”(柔性控制)与“羁縻州”(直接行政)的早期实践差异,为理解唐代对广阔边疆的治理模式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 总结: 本辑《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三十二辑)》意在通过对上述分散、零碎但极具价值的历史碎片进行系统性的整理与汇编,为研究者提供一个更为精细、更少被主流叙事所约束的中古史研究平台。所收录的材料,大多是地方志、碑刻、判牍、军簿等非正史文献,其价值在于揭示了制度运作的真实面貌、社会生活的日常细节,以及文化思潮在基层社会的扩散路径,是深化对这一关键历史转型期理解的重要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但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人物侧写”的独到处理。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群星璀璨,但如何避免人物传记的程式化?这本书给出了一个非常精彩的范例。它没有简单地罗列功过,而是通过捕捉人物在特定历史关口上的抉择与挣扎,展现了他们的复杂人性。比如对几位关键性帝王在继承危机中的决策分析,简直是一堂精彩的政治心理学课。作者的分析视角非常现代化,但又根植于深厚的史学传统,使得论证既有力度又不失历史的温度。对于那些想研究特定历史人物动机和影响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分析框架和支撑材料,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极大地提升了对那个时代精英阶层行为模式的理解深度。

评分

我是一个对考古发现特别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在整合考古学证据方面做得堪称典范。特别是关于唐代长安城坊市制度的构建,作者将文献记载与最新的城市考古发掘成果进行了完美的结合,构建了一个立体化的城市模型。读到关于唐三彩和壁画中反映的社会风貌时,那种鲜活的画面感简直要跃然纸上。而且,书中对于不同地域文化(比如,关中文化与江南文化)在隋唐交替时期的互动与张力,有着非常细腻的描摹。这套资料的价值就在于,它不是简单地堆砌史料,而是通过高明的组织和解读,让冰冷的数字和残缺的文字重新焕发出历史的生命力。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发现,仿佛每一次都像是在整理一份新的、尚未被充分解读的古代档案。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饕餮盛宴!我一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里面的内容丰富得令人惊叹。首先吸引我的是那些关于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兴衰的论述,作者对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的梳理非常到位,简直是层层剥笋,把那些深埋在史料中的脉络都清晰地展现了出来。特别是对那些隐逸文化和玄学思潮的剖析,真是入木三分,让人对那个“竹林七贤”的时代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印象,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复杂社会图景。而且,本书的引证考据做得极为扎实,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碑刻、墓志铭和私人信件,都被作者巧妙地串联起来,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微的历史叙事框架。读完之后,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动荡不安,却又充满思想活力的时代,收获实在太大。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独到,它不像传统史书那样按时间顺序简单罗列,而是采用了专题式的研究方法,这一点我尤其欣赏。比如说,关于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探讨,它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文化交流,而是深入到军事制度、法律体系乃至民间信仰的层层渗透,这种多维度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改革的章节,作者通过大量原始材料的对比分析,清晰地展示了这一制度如何重塑了当时的社会结构,为后世的文官政治奠定了基础。文字行文流畅,逻辑严密,但又不失学者的那种严谨与求真精神,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乏味,反而有一种抽丝剥茧的快感。对于想要深入了解那个时代政治运作机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套资料集抱有疑惑,毕竟“资料辑”听起来总有点干巴巴的。但这本书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它的选材眼光非常精准,很多我以前从未注意到的边缘史料,在这里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比如,关于隋代大运河的修建,书中不仅仅讨论了其军事和经济意义,还收录了大量关于民夫徭役的细节记录,那种沉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让人对李唐盛世背后的艰辛有了切身的体会。文字的风格是那种沉稳而富有洞察力的,作者似乎在用一种很克制的方式,引导我们去体会历史的厚重。它不像通俗读物那样煽情,而是用确凿的证据说话,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叙述方式,更让人信服,也更能激发我们自己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联想。

评分

有几篇文章相关度较大,所以买了。拿到手后还是比较满意。

评分

资料是老牌的重要的中古史刊物

评分

這套書非常好。京东也很快!

评分

這套書非常好。京东也很快!

评分

這套書非常好。京东也很快!

评分

有几篇文章相关度较大,所以买了。拿到手后还是比较满意。

评分

书有点小贵,名气大

评分

资料是老牌的重要的中古史刊物

评分

书有点小贵,名气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