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学经典精粹:战国策(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历史地理本)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战国策(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历史地理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学经典
  • 战国策
  • 历史地理
  • 先秦
  • 历史
  • 文化
  • 典籍
  • 中华文化
  • 传统文化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750
商品编码:10787810234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5-11-25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内容简介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战国策(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历史地理必读本)
ISBN:   9787550243750
出 版 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定    价:   12 元
作    者:   张洁/译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语种:中文
  出版时间:2015-07-01   版次:1   页数:160
  印刷时间:2015-07-01   印次:1   字数:130千




目录
目 录

【战国策 目录】

东周策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005

秦攻宜阳…………………… 007

东周欲为稻………………… 008

周文君免工师藉…………… 009

温人之周… ……………… 010

杜赫欲重景翠于周………… 010

昌他亡西周………………… 011

西周策

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 … 012

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 013

雍氏之役…………………… 014

司寇布为周zui谓周君……… 015

秦欲攻周… ……………… 016

秦策

苏秦始将连横……………… 018

秦惠王谓寒泉子曰………… 024

说秦王曰…………………… 024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032

楚攻魏…………………… 034

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 034

陈轸去楚之秦……………… 035

齐助楚攻秦………………… 037

楚绝齐……………………… 040

医扁鹊见秦武王…………… 042

秦武王谓甘茂曰…………… 042

甘茂亡秦且之齐…………… 044

秦宣太后爱魏丑夫………… 046

秦客卿造谓穰侯曰………… 047

范子因王稽入秦…………… 048

范雎至秦………………… 050

范雎曰……………………… 056

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 058

应侯失韩之汝南…………… 059

秦攻邯郸………………… 060

蔡泽见逐于赵……………… 062

秦昭王谓左右曰…………… 068

秦王欲见顿弱……………… 070

说秦王曰…………………… 071

或为六国说秦王曰………… 077

谓秦王曰…………………… 078

秦王与中期争论…………… 081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 081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 084

文信侯出走………………… 086

四国为一…………………… 090

齐策

靖郭君将城薛……………… 094

靖郭君善齐貌辨…………… 095

成侯邹忌为齐相…………… 097

田忌亡齐而之楚…………… 097

邹忌修八尺有余…………… 098

秦假道韩、魏以攻齐……… 100

秦伐魏… ………………… 101

苏秦为赵合从……………… 103

张仪为秦连横说齐王曰…… 105

张仪事秦惠王……………… 106

昭阳为楚伐魏……………… 108

秦攻赵长平………………… 109

楚王死……………………… 110

齐王夫人死………………… 114

孟尝君将入秦……………… 115

孟尝君舍人有与君之夫人相爱者………… 116

孟尝君出行国……………… 117

齐欲伐魏…………………… 119

齐人有冯谖者……………… 119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 123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125

齐人见田骈曰……………… 127

齐负郭之民有狐咺者正议…… 127

齐闵王之遇杀……………… 129

楚策

魏王遗楚王美人…………… 131

赵策

郑同北见赵王……………… 133

赵太后新用事……………… 134

魏策

知伯索地于魏桓子………… 138

韩策

史疾为韩使楚……………… 139

燕策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 140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 …… 143

宫他为燕使魏……………… 144

苏秦为燕说齐……………… 145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曰…… 146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 148

宋卫策

公输般为楚设机…………… 153

卫人迎新妇… …………… 154

中山策

阴姬与江姬争后…………… 156

中山君飨都士大夫………… 158




在线试读
精彩书摘

东周策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原文】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①,周君患之,以告颜率②。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③,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实④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⑤将,以救周,而秦兵罢。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⑥。”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⑦之下、沙海⑧之

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⑨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⑩壶酱甀11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12,漓然13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14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15,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注释】

①九鼎:周王室的传国之宝。

②颜率:周王朝的大臣、谋士。

③画计:商量。

④实:实际利益。

⑤陈臣思:齐威王的名将田忌。古代陈字拟读dien,田字读dyen,二字几乎同音。

⑥梁:即魏国。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又称“梁”。

⑦晖台:台名。

⑧沙海:地名。在今河南开封西北。

⑨叶庭:地名。在今湖北华容。

⑩醯(xī):醋。

11 甀(zhuì):瓮。

12兔兴马逝:形容轻快。

13漓然:水渗流的样子。

14 挽:牵引。

15被具:士卒运鼎需要准备的器具。

【译文】

秦国出兵逼近东周,向东周君索求九鼎,周君为此十分担心,就与颜率商讨对策。颜率说:“大王不必担心,请允许臣向东去齐国求救。”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如今秦国不讲道义,打算向东周出兵,向周君索求九鼎。我东周君臣在朝中商量,认为与其把九鼎送给秦国,不如送给贵国。您保存了面临危亡的周国,这是美名;得到了九鼎,这是很实在的利益。希望大王能考虑一下这件事。”齐王非常高兴,出兵五万,任命陈臣思为将军前往救助东周,于是秦兵撤回。当齐王将要索求九鼎的时候,周君又担心起来。颜率说:“大王不必忧虑,请允许臣去齐国解决这件事。”颜率来到齐国,对齐王说:“东周仰赖贵国的义举,君臣父子才得以保全,所以情愿献上九鼎,但不知道贵国从哪条道把九鼎运到齐国呢?”齐王说:“我打算向梁国借道。”颜率说:“不可以。因为梁国君臣也想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脚下、沙海边上已经谋划很长时间了。九鼎一旦进入梁国,必然出不来了。”齐王又说:“那么我打算向楚国借道。”颜率回答说:“不可以。因为楚国君臣也想要得到九鼎,他们在叶庭密谋很久了。假如经过楚国,九鼎也必定出不来了。”齐王说:“那么我究竟该从哪里把九鼎运到齐国呢?”颜率说:“敝国也私下为大王忧虑这件事。这个九鼎并不像醋瓶子或酱罐子一类的东西,可

以怀揣手拿到齐国,也不像鸟聚鸦飞、兔跳马跑那样飞快地进入齐国。当初武王伐纣获得九鼎之后,一只鼎就用九万人牵引,共有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兵、工匠器械等准备物资也相当于这个数目。如今大王纵使有这等人力和物力,又从哪条道把九鼎运出来呢?臣暗地里一直为大王担忧。”齐王说:“你屡次前来劝谏我,无非是不想把九鼎给我!”颜率解释说:“臣怎敢欺骗贵国呢,只要您赶快决定好搬运路线,敝国一定把九鼎迁出来,以便您随时将其运走。”齐王只好作罢。

秦攻宜阳

【原文】

秦攻宜阳①,周君谓赵累②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③十万,粟支数年,公仲④之军二十万,景翠⑤以楚之众,临山⑥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⑦,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⑧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议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⑨,官为柱国⑩,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秦拔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仲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11煮枣12,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13东周。

【注释】

①宜阳:位于洛阳西南熊耳山北端,为韩国西陲的军事要塞。

②赵累:周臣,身世不详。

③材士:指训练有素的士兵。

④公仲:韩相国,名倗。

⑤景翠:楚国将领。

⑥山:指伏牛山。

⑦甘茂:下蔡(今安徽凤台)人,曾就学于史举,学百家之说,

被张仪、樗里疾引荐给秦惠文王。秦武王曾派甘茂定蜀,委以左丞相。

⑧削迹:除名,革除官职。

⑨执圭:爵位名,为楚国zui高爵位。

⑩柱国:楚国的zui高武官。

11效:献。

12煮枣:魏国城邑,一说在今山东东明县南,一说在今山东菏泽

市西北。

13德:感恩,感激。

【译文】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份关于《中华国学经典精粹:战国策》之外,其他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其他重要的经典内容,并确保内容自然流畅,不含人工智能痕迹。 ---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诸子百家与先秦文献导读》 导读:穿越时空,探寻华夏思想的源头活水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其思想之深邃、智慧之博大,无不凝聚于光辉灿烂的先秦典籍之中。本书《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诸子百家与先秦文献导读》精选并导读了与《战国策》并驾齐驱,共同构筑起先秦思想万花筒的数部核心经典,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去领略中华文化之根基。我们深知《战国策》以其纵横捭阖的权谋与生动的历史叙事著称,然而,若不兼览诸子百家之学,对先秦思想的理解便如仅见一斑。 本书的编纂,力求在保持原著精髓的同时,融入现代学术研究的洞察力,以流畅的白话阐释,引领读者跨越千年的藩篱,直接与古代的智者对话。我们相信,唯有通读这些奠基之作,方能真正理解中华文明的底层逻辑与精神内核。 核心篇章一:儒家之道的传承与演变——《论语》与《孟子》 《论语》:仁义礼智信,做人的基本准则 如果说《战国策》展现了权术与政治的角力,那么《论语》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蓝图。本书对《论语》的导读,重点不在于机械地复述孔子的语录,而在于深度剖析“仁”的核心概念及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我们细致梳理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核心篇章的深层意蕴。书中不仅解释了“君子”与“小人”的根本区别,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孔子思想中蕴含的入世的积极精神与对个体道德完善的终极追求。读者将通过本书的解读,理解为何儒家思想能够穿越千年,成为中华民族道德伦理的主干。我们侧重阐释“礼”的社会功能与个体约束,以及孔子对教育的深刻见解,如何塑造了中国古代的士人精神。 《孟子》:性善论与民本思想的磅礴气象 紧随孔子之后,《孟子》以其雄辩的文笔和坚定的信念,将儒家思想推向了新的高峰。《孟子》的价值,在于其鲜明地提出了“性善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本书的导读部分,将重点解析这“四端”如何自然地生长为“仁、义、礼、智”。 更重要的是,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是古代政治哲学中的一道璀璨光芒。在本书的解读中,我们将对比孟子与《战国策》中诸侯君王的策略,凸显孟子对“仁政”的执着追求,以及他如何以“浩然之气”抗争强权,这对于理解古代知识分子的风骨至关重要。 核心篇章二:道家思想的超然与自由——《道德经》与《庄子》 《道德经》:无为而治的宇宙哲学 如果说儒家是积极入世的典范,那么道家便是超然物外的智慧源泉。《道德经》以其玄妙的语言,探讨了“道”的本质与规律。本书导读致力于破解老子语言的晦涩性,将抽象的哲学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世界观。 我们聚焦于“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精髓。书中详细辨析了“有”与“无”、“有益”与“无益”的辩证关系,阐释了老子如何倡导柔弱胜刚强、不争方能久争的生存智慧。对于治国者而言,《道德经》提供了与《战国策》中权术截然相反的治理方针——去智去欲,反璞归真。 《庄子》:个体精神的无限逍遥 《庄子》以其瑰丽的想象、汪洋恣肆的寓言故事,构建了一个令人神往的精神自由王国。本书的《庄子》部分,将重点引导读者进入“逍遥游”的境界。 我们深入分析了“鲲鹏展翅”、“胠箧 অভিহিত之徒”等著名篇章,旨在阐明庄子对世俗价值判断的颠覆,以及对个体精神独立性的极致追求。书中导读将庄子的哲学与当时纵横家们为国家利益奔走相较,凸显了道家对生命本真、万物齐一的深刻洞察,为在纷乱世事中保持内心宁静提供了终极路径。 核心篇章三:法家治国的严苛与效率——《韩非子》 《韩非子》:顺应人性,驾驭术法的现实主义 作为与《战国策》所描绘的时代背景关系最为紧密的学派,《韩非子》集中体现了战国末期对高效、统一国家机器的渴望。韩非集法、术、势于一体,其思想之精悍冷峻,与《战国策》中捭阖纵横的谋士的手段不谋而合,但其理论体系更为系统。 本书在导读《韩非子》时,着重剖析了“法”、“术”、“势”三者的内在联系。我们清晰地阐释了韩非“性恶论”的假设如何导向严苛的法治体系,以及“循名责实”、“赏罚必信”的治国方略。本书也会对比法家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与儒家对人性的期望,帮助读者理解为何法家思想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具备了强大的现实动员力。 结语:多维视角,构建完整的国学图景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诸子百家与先秦文献导读》并非孤立的文本汇编,而是旨在与《战国策》形成互补的知识体系。战国策展现了“事”的曲折与“谋”的精彩,而本书所涵盖的诸子百家,则提供了“道”的根源、“术”的原理、“理”的架构。通过对这几部经典体系的精读与阐释,读者将得以构建一个更为宏大、多维度的先秦思想全景图,深刻领会中华文明思想资源的丰富性与持久的生命力。它是一把钥匙,开启通往中华智慧深处的殿堂之门。 ---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此书,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其语言的醇厚与韵味,不同于现代白话文的直白与简洁,那种古奥却又掷地有声的文言叙述,初读时或许有些许门槛,但一旦沉浸其中,便会被其独特的节奏感和强烈的画面感所捕获。苏秦的纵横捭阖、张仪的舌辩群雄,那些曾经只存在于教科书简略记载中的谋略交锋,在这里被还原得淋漓尽致,仿佛能清晰地听到他们在朝堂之上唇枪舌剑的激昂声。我尤其喜欢它对细节的刻画,比如某次会盟前夜,某位谋士辗转反侧的心境,或是某个君王在重大决策前后的内心挣扎,这些细腻的情感描摹,让冷冰冰的历史事件瞬间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张力,使得原本遥远的历史人物变得鲜活立体,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历史的真实性。

评分

阅读《战国策》的核心乐趣,无疑在于领略古代说客们那种高超的辩论技巧和层出不穷的说服艺术。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说服力教科书”。里面的每一篇辞说,几乎都是一个精心构造的逻辑迷宫,从开篇的巧妙铺垫,到中间层层递进的利害分析,再到结尾一锤定音的强力收束,无不体现出对人心、权势、时局的深刻洞察。我常常在想,如果将这些辞说用现代的商业谈判或企业管理场景来模拟,其效力恐怕也丝毫不减。书中的比喻手法尤其精妙,常常引用百姓生活中的常识或自然界的现象来佐证深奥的政治道理,使得原本艰涩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这不仅仅是修辞的胜利,更是智慧的闪光,值得反复揣摩,细细品味其中的说理艺术。

评分

总而言之,对于一位渴望触摸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精髓的读者而言,这套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窗口。它不仅呈现了那个群雄逐鹿、人才辈出的时代图景,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审视权力运作、解读人性博弈的古老范本。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在信息不对称、环境剧烈变化的情况下,如何做出最有利于自身的长远决策,这与现代人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面临的挑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历史文献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谋略”、“应变”与“生存哲学”的经典著作,让人在阅读历史的同时,也深刻地反思了当下的自我定位与未来路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传统的布面精装,触感温润而厚重,透露出一种历史的沉淀感。打开书页,内文的排版设计也相当考究,字体大小适中,疏密得当,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纸张的选择也十分讲究,略带米黄色的哑光纸张,不仅保护了视力,更使得印刷的文字和配图清晰锐利,墨色饱满。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插图或地图的呈现,不仅精美,而且极具参考价值,为理解复杂的战国时局提供了直观的辅助。这种从外在到内在的精心打磨,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经典的尊重与敬畏,让人在捧读之初就产生了一种庄重而愉悦的心情,仿佛穿越时空,与那位充满智慧的古代说客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可以说,从艺术品鉴赏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精品,收藏价值远超其内容本身所代表的历史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虽然是经典汇编,但它并非简单的原文堆砌,而是经过了细致的梳理和结构重组。我注意到,它在关键的政治事件或外交博弈前后,会穿插一些简短却精准的“背景导读”或“人物小传”,这些补充材料如同一条条清晰的脉络,有效地将零散的游说辞令串联起来,帮助读者快速抓住核心矛盾和历史脉络。这种“导读+原文+注释”的三重结构,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研读古籍的难度。它既满足了传统国学爱好者对原汁原味文本的追求,也照顾到了希望快速了解战国策核心精髓的初学者,体现了编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极高的用户友好意识,在众多“注疏本”中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评分

很简洁,看来不错,价格合适。

评分

很好,很不错。很喜欢。

评分

好好好

评分

绝对的物美价廉,儿子超级喜欢,对学习也有帮助,推荐大家去购买!

评分

读书使人进步,非常不错的书,建议大家选购

评分

内容非常不错,但是纸张质量和印刷都挺劣质的,看着眼晕。说实话,想退货,懒得折腾。不过这么便宜,送货及时,给了好评,但是不会推荐。

评分

在京东购物就是好,多快好省?

评分

超喜欢历史来着,这本书是很好的参考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