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1949年10月~1956年9月)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新生政权的斗争
一、开启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二、新中国外交方针的制定和实施
三、中国大陆的统一
四、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而斗争
五、建立国营经济和新的经济秩序
六、党的七届三中全会
……
第二章 抗美援朝战争
第三章 完成反封建的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
第四章 恢复国民经济与各项建设的展开
第五章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六章 全面实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七章 过渡时期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国防建设
第八章 争取有利于建设的国际和平环境
第九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第二编 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和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1956年9月~1966年5月)
第十章 党的八大和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第十一章 全党整风和反右派斗争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第十三章 九个月的初步纠“左”和纠“左”过程中的探索
第十四章 庐山会议纠“左”的曲折和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思考
第十五章 对国民经济和社会政治关系的全面调整
第十六章 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党的外交方针和中国对外关系
第十七章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和“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第十八章 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左”的错误的发展
第十九章 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总结
第三编 “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1966年5月~1976年10月)
第二十章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第二十一章 从“全面夺权”到党的九大
第二十二章 “斗、批、改”运动与70年代初的国民经济
第二十三章 林彪反革命集团的阴谋活动及其覆灭
第二十四章 批判极左思潮和落实党的政策
第二十五章 外交战略的转变和对外关系的新局面
第二十六章 1975年的全面整顿
第二十七章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
第二十八章 对“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基本分析
第四编 在徘徊中前进和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1976年10月~1978年12月)
第二十九章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左”的指导方针的延续
第三十章 拨乱反正的局部进展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第三十一章 实现历史的伟大转折
结束语 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及基本经验
后记
。。。。。。。。。。。
我通常阅读历史书有一个习惯,就是会对比着看不同时期的党报和回忆录,试图从中找到“官方叙事”和“个人记忆”之间的张力。这套《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优秀之处在于,它似乎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内部校准工作,提供了一个相当稳定和可靠的基础版本。尤其是在描述那些重大历史转折点时,例如某次路线斗争的关键时刻,它能够提供足够的环境背景和人物动机分析,避免了简单地将历史人物脸谱化的倾向。我关注到,它对于特定历史时期内党内民主生活的设计和实施也有着细致的梳理,这对于理解其内部治理结构至关重要。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入的“考古挖掘”,你总能发现一些被过去阅读经验所忽略的侧面细节。这种详尽到近乎百科全书式的梳理,让它成为了一个极佳的参考工具书,随便翻到哪一页,都能找到值得细品的历史切片。
评分这部鸿篇巨制,厚重得让人手心微微发烫,光是摆在书架上,就自带一种历史的沉甸甸的威压感。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那套精装的质感所吸引,虽然我买的是平装版,但那种纸张的纹理和油墨的清香,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我原本以为阅读这类宏大的叙事会枯燥乏味,充斥着拗口的术语和僵硬的官方口吻,毕竟要涵盖二十八年的风云变幻,工作量本身就令人咋舌。然而,翻开扉页后才发现,作者们显然下足了功夫去梳理那些纷繁复杂的脉络,他们试图从宏观的战略部署,到微观的个体抉择,构建一个立体可感的历史画卷。我尤其欣赏其中对早期革命斗争阶段的细节描摹,那种在绝境中寻求生机的挣扎与智慧,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在阅读时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仿佛亲历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它不仅仅是一部记录,更像是一部深邃的解读,试图探究一个政党如何在血与火中淬炼、成长,并最终奠定其历史地位的底层逻辑。这种对历史必然性的探讨,远超出了单纯的事件罗列,而是深入到了意识形态的形成与演变之中。
评分坦白讲,阅读这四册书的过程,与其说是消遣,不如说是一次精神上的“体能训练”。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和对复杂政治经济术语的理解力,绝不是那种可以边喝咖啡边随便翻翻的书籍。我之所以能坚持下来,主要还是因为它在关键时刻总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特别是关于建国后初期,面对内外复杂局面的战略选择,书中对“统筹兼顾”原则的论述,显得尤为精辟。它揭示了在资源极度稀缺的年代,任何一项重大决策背后所包含的巨大风险与权衡。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是建立起了一种更加审慎的历史观——即任何历史的伟大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无数次痛苦抉择和艰难妥协的产物。这套书以其磅礴的气势和严谨的学风,为理解近现代中国政治格局的形成,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石。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来翻阅这四册书的,毕竟“第一、二卷”这个标题就预示着这是一项“长期工程”。我最期待的是能看到一些关于国共合作初期那些微妙的政治博弈,以及工农运动在城市和乡村的扩散过程中的具体实践案例。这套书在这方面展现了极强的史料功底,它没有回避那些充满争议的决策点,而是将决策背景、不同派系的声音、以及最终结果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这一点非常难得。那种学术的严谨性,让我想起大学里那些最顶级的史学著作,数据翔实,引证扎实。但与纯粹的学术论文不同的是,编撰者似乎非常注重叙事的节奏感,即便是最枯燥的经济政策调整,也能通过穿插一些当时领导人的批示或者干部会议的记录,让场景“活”起来。这使得阅读过程虽然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但绝不会让人产生“想打瞌睡”的感觉,更像是在跟随一位知识渊博的向导,一步步走过那些历史的拐角。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虽然是平装,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很适合那种需要反复翻阅查证的阅读习惯。我个人对于新中国成立前后,特别是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一直抱有强烈的好奇心,想知道在资源匮乏的背景下,中央是如何平衡理想主义与现实需求的。这套书在描述这一时期的社会动员和制度构建时,采取了一种非常克制的笔调,没有过度拔高或贬低,而是侧重于展示政策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地方性阻力与适应性调整。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路径差异的对比分析,这让我对中央集权下地方自主性的边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我这种非专业人士来说,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框架,将那些过去碎片化的知识点串联了起来,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逻辑链条。读完对建国前十年的部分,我感觉对“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有了更具象的感性认识,那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无数次试验、失败与修正的经验总结。
评分多看书,了解我党历史,加强党性修养
评分不错
评分好书好好看
评分多看书,了解我党历史,加强党性修养
评分不错
评分质量很好。纸质很舒服。
评分多看书,了解我党历史,加强党性修养
评分好。。。。。
评分好书好好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