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四射的明星地理学家劳伦斯·史密斯扛鼎之作,其间穿插个人多次北极探险经历。
畅销书《枪炮、病菌与钢铁》《崩溃》作者贾雷德·戴蒙德鼎力推荐。
2050惊天预言:全球人口突破92亿,北冰洋海冰消融,石油枯竭,气候巨变。环北冰洋8国,将成为2050世界的超级强权!
湛庐文化出品。
l 对环北冰洋地区8国进行的全面而深入的研究,系统展示了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人口增长、气候变暖、资源短缺等各种严峻挑战,描绘了人类几乎无法抗拒的未来!
l 在翔实数据的基础上,论证严谨缜密,写作手法巧妙,得出的结论令人信服:新出现的气候和经济趋势,将催生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北方”。
l 清晰地告诉我们:人类的栖息地,究竟是如何被人类活动影响的气候变化所改变的。
劳伦斯·史密斯
l 1996年获康奈尔大学地球与大气科学专业博士。
l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地理学教授和地理系主任,擅长用计算机模型对宏观趋势进行预测,并数次亲临环北冰洋地区进行实地考察。
l 2006-2007年古根海姆奖获得者。
l 曾到美国国会报告北半球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冲击。他的研究成果还被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引用。
对环北冰洋地区所进行的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为劳伦斯·史密斯赢得了至高荣誉:他已成为魅力四射的明星地理学家!《2050人类大迁徙》在分析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人口增长、气候变暖、资源短缺等各种严峻挑战的基础上,活灵活现地描绘了人类几乎无法抗拒的未来!
贾雷德·戴蒙德,畅销书《枪炮、病菌与钢铁》《崩溃》作者
这是我近年来读到的迷人的一本书!
托马斯·巴内特,美国著名地缘战略学家
《2050人类大迁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杰作!在翔实数据的基础上,劳伦斯·史密斯论证缜密,写作手法巧妙,得出的结论令人信服:新出现的气候和经济趋势,将催生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北方”。他的睿智,体现在他在证据分析和解释性判断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约翰·阿格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地理学教授
《2050人类大迁徙》是一本震撼之书!它清晰地告诉我们:人类的栖息地,究竟是如何被人类活动影响的气候变化所改变的。
《华尔街日报》
《2050人类大迁徙》是一部既专业又妙趣横生的伟大作品!劳伦斯·史密斯不仅深谙贾雷德·戴蒙德的写作手法,更穿插了自己多次探访北极所亲身经历的传奇故事。
《新科学家》
前言 环北冰洋地区,人类最好的家园 / Ⅰ
导言 紧急警报:灰北极熊现身北极圈 / 001
第一部分 推力——哪里才是人类的最后乐园
01 人口变化 / 031
据预测,到2025 年,全世界居住人口超过1 000 万的超级城市将达到27 个,其他人也将纷纷涌向各种规模或大或小的城市。到2050 年,全球人口总数将达92 亿!日本、韩国将成为全世界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那么,这样的人口结构是好还是糟?
城市化,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
人口还将增加40% !
老人潮来了!
02 自然资源短缺 / 055
与其问“地球上的铝什么时候会用完?”不如问“我们将把铝消耗到什么程度?”尽管水力、风力、太阳能是最好的清洁能源,但石油、煤和天然气未来仍将是世界能源的主角。到2050 年,煤的需求量将是今天的3 倍,而天然气的需求量将是今天的2 倍。
天然矿藏即将枯竭了吗?
石油的未来
清洁能源:水力、风力、太阳能
洁净的天然气VS 肮脏的煤
03 水资源与全球气候变化 / 089
水太重要了!如果动物没有水喝,农田没水灌溉,我们就要饿死。如果水不干净,我们喝了就会生病,甚至死亡。人类社会需要的水不仅量要恰到好处,而且还必须洁净,人类文明才得以延续下去。可是,如果海平面升高了40 厘米,我们该怎么办呢?
水,最不可或缺的资源
SOS:愈演愈烈的水危机!
气候变化的未来:多雨区雨水多,干旱区愈干旱
第二部分 拉力——人类的希望在北方
04 万物生长,2050 年的北极圈 / 135
2007 年9 月,人类第一次见到了覆盖大西洋的北极海冰,这些海冰在几个月内就消融了40%,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著名“西北航道”宣告开通!随着气候变暖,南方的动物到北极安家,以前的猎人改行成了渔夫,马铃薯幸福地在格陵兰生长。但,北极熊无家可归了。
消失中的北极冰帽
冬季才是变暖季
动物迁徙:向北再向北
格陵兰的马铃薯
05 极地风云 / 161
尽管环北冰洋地区的主权问题并不明确,但北极地区发生战事的可能性不大。到2050 年,北冰洋或许会短暂无冰,船只因而得以通行无阻,500 年的航行北极之梦就要成真!不过,“冻土融化”和“冰路难行”将成为制约北极发展的两大因素。
北极是谁的?
北极会出现战火吗?
航行北极,人类500 年的梦想成真
曙光初现的海洋经济
06 人类第三波大迁徙 / 191
到2050 年,人口增长最快将是加拿大、冰岛和挪威等环北冰洋国家,这些新增加的人口可能选择向北迁徙。20 世纪30 年代,苏联开始开发西伯利亚,1942 年,美国开始开发加拿大西部的道森溪。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为石油和天然气而来到北方。
第1 波:自古就有的移民潮
第2 波:苏联开发西伯利亚与美国开发道森溪
第3 波:为石油和天然气而来
07 北方土著的未来 / 217
尽管环北冰洋国家的绝对人口并不多,但人口增长率却相当可观。这些土著的地位与未来又如何呢?阿拉斯加土著,已变成阿拉斯加最大的私有土地地主。从2009 年开始,格陵兰开始走向全面独立。挪威的萨米人,则渴望“政治权利”,希望在资源的开发方式上拥有“发言权”。
快速增长的土著人口
丢掉鱼叉拿起公文包的阿拉斯加土著
走向独立的格陵兰
俄罗斯土著最爱“传统生活方式”
第三部分 不确定的未来
08 6 种可能的发展趋势 / 243
未来是不确定的。气候剧变会带来巨大威胁,甚至会威胁到国家的安全。冻土层中的16 720 亿吨有机碳,即便只有2%排放到大气中,就已超过《京都议定书》中碳排放总目标的4 倍以上。未来,中国可能与俄罗斯在远东地区开展深度合作。洁净的淡水,将成为北方最宝贵的资源。
趋势1:气候剧变带来大威胁
趋势2:南极冰盖崩解
趋势3:冻土层融化导致碳排放剧增
趋势4:全球化趋势的逆转
趋势5:中国与俄罗斯的远东合作
趋势6:水成为北方最宝贵资源
结语 新北方,最有希望的经济引擎和生活乐园 / 271
2006 年,一个寒冷的4 月。65 岁的美国商人吉姆·马特尔(Jim Martell)猎杀了一只奇特的野兽。马特尔身穿厚重的连帽外套,抱着来复枪在雪地飞奔,与他的因纽特人向导罗杰·库普坦纳(RogerKuptana)一起来到野兽倒下的地方。这里是班克斯岛(Banks Island),位于加拿大北极圈高纬度极寒之地,距美国北方边界约4 000 公里。
马特尔来自美国爱达荷州的格伦斯弗里渡口,他热衷于狩猎大型动物。他为了把一头北极熊当作战利品拖回家,已先缴纳4.5 万美元,并取得了狩猎许可证。因纽特向导库普坦纳则住在萨克斯港(Sachs Harbor)附近的村落。在加拿大北极圈,猎捕北极熊是合法的,但必须不折不扣地遵守严格的法令。狩猎许可证和向导费用已成为萨克斯港以及因纽特人城镇的重要收入来源。马特尔虽然获准猎捕北极熊,但他只能捕猎一头。然而,倒卧在雪地里鲜血直流的并不是北极熊。
乍看之下,倒地的那头野兽确实很像北极熊,只是块头儿小了点儿。它身高约2 米,一身乳白色的毛,但背部、爪子和鼻子都有棕色斑块。像熊猫一样,它还有黑眼圈。这头野兽脸扁扁的,驼背,爪子很长。事实上,它有许多北美灰熊的特征。
马特尔猎到的这头熊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加拿大野生动物保育官员取得了这头动物的尸体,将其DNA 样本送到遗传基因实验室分析,以验明正身。结果表明,这是一头混种熊:父亲是灰熊,母亲是北极熊。这是野生灰熊和北极熊自然交配的第一个证据。各大新闻媒体都以“毛茸茸的混种熊”来形容它。全球各地的游客也都啧啧称奇,甚至为它命名。北极灰熊?灰北极熊?不一而足。 不久,一个名为“拯救灰北极熊”的网站成立了,出售灰北极熊的相关商品,包括T 恤、马克杯和绒毛玩具等。当然,也有人义愤填膺,因为已知的唯一生物样本已被射杀,而马特尔就是那个刽子手。马特尔则为自己辩护:要不是自己枪法神准,猎杀了那头动物——不管它究竟是什么——世人怎会知道这种生物的存在?
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于其展现出的罕见的“建设性悲观主义”的基调。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我们集体选择的后果,指出了通往悬崖的路标,但这绝非故作姿态的末世论调。相反,在描述完诸多严峻挑战之后,作者依然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类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克制的信任。它没有给出任何简单、廉价的乌托邦式解决方案,而是将焦点集中在“韧性”和“适应力”这两个关键词上。它教会我们如何理解未来的“不确定性”不是一个需要被消除的错误,而是未来世界的基本属性。这种坦诚面对黑暗,同时又努力探寻微光的态度,让阅读体验充满了力量感。我合上书时,没有被未来的重压压垮,反而有一种被清晰指引、准备好迎接复杂挑战的清晰感。这是一部能真正改变你看待世界方式的深度作品。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它避开了学术论文的枯燥和畅销书的肤浅,找到了一种既有知识的厚重感,又不失感染力的独特文风。行文间,那些对未来场景的描绘,充满了精准的象征意义,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个鲜活的、可感知的未来世界。这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复杂理论,比如“去中心化治理模式的兴衰”或是“超级人工智能对认知劳动力的替代效应”,都变得生动起来,仿佛是发生在眼前的新闻报道,而非遥远的推测。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断地在“思考”和“感受”之间切换。思考的是模型的合理性,感受的却是人类面对巨大范式转移时的集体无力感与个体韧性。这种多层次的体验,是优质非虚构作品的标志,它不仅充实了你的知识储备,更深刻地触动了你对“何以为人”的再定义。
评分对于那些长期关注社会变迁和技术伦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为稀缺的“整合视角”。它没有将科技、环境、政治和社会文化视为孤立的变量,而是展示了它们之间如何像复杂生态系统一样相互作用、相互耦合,共同塑造出最终的2050景象。例如,它深入探讨了数字身份的碎片化如何反噬了传统国家的合法性基础,以及生物科技的进步如何加剧了原有的社会不平等,制造出新的“数字原罪”。这种跨学科的融会贯通,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阔的视野。我敢说,这本书将成为未来十年内,相关领域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案头必备的参考资料。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检验我们现有假设和决策框架的“压力测试”工具。读完后,你对日常新闻的解读都会不自觉地带上一个更长远的历史尺度和更精密的系统分析滤镜。
评分这部巨著的问世,无疑是为我们当下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投下了一颗重磅的思考之石。它不仅仅是一部对未来几十年图景的描摹,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文明体检报告,将我们置于一个宏大而又无比细致的观察视角之下。作者以惊人的洞察力,层层剥开了笼罩在“2050”这个时间节点上的迷雾,展现出的是一种扎根于现实基础之上,却又直指人类文明深层结构性变革的预言。我读完后最大的感受是,这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科幻臆想,而是基于现有趋势、科技发展轨迹以及社会动力学分析得出的一个极其严谨的推演。那种对全球资源分配重心的微妙转移,对地缘政治力量对比的精妙平衡术的刻画,以及对社会组织形态可能发生的根本性断裂,都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合上书本,沉思良久。特别是关于数据主权和生物技术伦理的探讨,其深度和广度,远超我之前读过的任何同类题材的作品。它迫使我们直面那些我们习惯性忽略的、正在缓慢酝酿的危机与机遇,仿佛作者手中握有一把能看穿时间迷雾的钥匙。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信息密度处理得相当高超,绝非那种线性叙事、平铺直叙的科普读物可以比拟。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多维度信息交响乐,在不同的乐章中,作者巧妙地切换了观察的焦距。时而,它切换到微观层面,聚焦于某个特定区域社会阶层的日常挣扎与适应,笔触细腻到令人心痛,仿佛你能闻到未来城市中空气混合的颗粒物味道;时而,镜头又猛然拉升到全球尺度,展示由气候变化和人口迁徙共同驱动的宏观地缘政治洗牌。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技巧,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和说服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复杂性时所采取的“非黑即白”之外的灰色地带的描绘,它承认了进步与衰退的并存,胜利与代价的对等。那些关于基础设施韧性构建的章节,不再是冰冷的工程学描述,而是与人类的生存意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存哲学,读起来振聋发聩,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必须在下一场系统性冲击来临前做出关键决策的规划师。
评分吗啡
评分不错
评分好书!!!!!!!!
评分买了两本??不是需要 是点多了
评分非常好的书,作者实力深厚
评分关心则乱,但还是要关心人类的未来
评分有优惠时买了一堆,留着慢慢看。推荐,不错。
评分对地球资源的过度消耗终将导致灾难。
评分非常好的书非常好的书非常好的书非常好的书非常好的书非常好的书非常好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