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 [The summary of the famous works on western sociology]

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 [The summary of the famous works on western sociolog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谢立中 著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西方社会学
  • 经典著作
  • 名著
  • 提要
  • 学术
  • 理论
  • 历史
  • 文化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019244
版次:2
商品编码:1007135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方学术名著提要丛书
外文名称:The summary of the famous works on western sociology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33##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为了使读者对《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中介绍的各篇“名著”的内容与观点有一个更好的理解,我们在这里首先就西方社会学发展的历史过程、西方社会学各个发展阶段上的主要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向读者们做一个粗略的描述。

内容简介

《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的主旨是向读者介绍西方著名社会学家的代表作,社会学理论的发展构成了社会学发展的主要过程,体现了社会学发展的基本面貌。所以《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主要选择社会学理论方面的著作加以介绍,《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以著作的代表性程度为主,而不以人头为主来确定入选书目。例:哈贝马斯就有《认识与人类旨趣》、《沟通行动论》、《事实与规范之间》三篇入选。《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还为这些经典作品提供了提要撰稿。

作者简介

谢立中,教授。1974年7月-1978年1月在江西崇仁玻璃厂等处当工人,1982年1月-1989年9月在江西大学哲学系工作,先后任助教、讲师等职,1992年9月-1994年7月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年8月至今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工作,先后任副教授、教授、教学秘书、研究所秘书、系副主任、系主任等职。

目录

再版前言
导论

迪尔凯姆:《社会学研究方法论》(1895年)
迪尔凯姆:《社会分工论》(1893年)
韦伯:《经济与社会》(1921-1922年)
齐美尔:《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1908年)
滕尼斯:《共同体和社会》(1887年)
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1902年)
舒茨:《社会世界的现象学》(1932年)
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1934,年)
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1923年)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1968年)
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1941年)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1937年)
帕森斯:《社会系统》(1951年)
帕森斯和斯梅尔瑟:《经济与社会》(1956年)
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1949年)
米尔斯:《权力精英》(1956年)
达伦多夫:《工业社会中的阶级与阶级冲突》(1959年)
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1956年)
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1966年)
霍曼斯:《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1961年)
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1964年)
布劳:《不平等与异质性》(1977年)
布鲁默:《形象互动论:观点与方法》(1969年)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1959年)
加芬克尔:《常人方法学研究》(1967年)
伯格和卢克曼:《社会实体的建构》(1967年)
哈贝马斯:《认识与人类旨趣》(1968年)
阿多尔诺:《德国社会学中的实证论之争·导言》(1969年)
顾尔德纳:《西方社会学面临的危机》(1970年)
柯林斯:《冲突社会学:走向一种解释的科学》(1975年)
亚历山大:《社会学的理论逻辑》(1983年)
卢曼:《社会分化》(1982年)
阿切尔:《文化与主体性:文化在社会理论中的位置》(1988年)
吉登斯:《社会的建构》(1984年)
吉登斯:《现代性之后果》(1990年)
哈贝马斯:《沟通行动论》(1981年)
哈贝马斯:《事实与规范之间》(1996年)
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1990年)
布迪厄:《实践的逻辑》(1980年)
布迪厄和华康德:《反思社会学导引》(1992年)
埃利亚斯:《论文明的进程》(1939年)
福柯:《疯癫和文明》(1965年)
福柯:《规训和惩罚》(1975年)
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1960年)
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1973年)
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1978年)
图兰尼:《返回行动:后工业社会的社会理论》(1984年)
拉什和厄里:《组织化资本主义的终结》(1987年)
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1996年)
卡斯特:《认同的力量》(1997年)
卡斯特:《千年的终结》(1998年)
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知识分子的历史角色》(1987年)
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1989年)
鲍曼:《流动的现代性》(2000年)

精彩书摘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1895年)大卫·埃米尔·迪尔凯姆(1858-1917年)是法国第一位学院式社会学家,也是欧美最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1858年4月15日出生在埃皮纳勒一个犹太教士家庭,少年时代就读于家乡的中学,随后转入法国最好的高级中学之一——巴黎的大路易斯公立中学。1879年,迪尔凯姆在两次落榜后终于通过了享有盛誉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入学考试而进入这一培育法国知识界精英的摇篮。然而在这里,迪尔凯姆并不是一个好学生,他对长期统治着学校的偏重文学和美学的做法深感不满,渴望在科学方面得到训练并认为科学能够勾社会道德的重建提供一个基础。显然,这种信念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特征。1882年,他于该校毕业后到桑斯中学和盖纳丹中学执改。此间,迪尔凯姆曾赴德国访问研究,那里的一些科学家对人类行勾进行的科学一经验研究,给他很大启发。事实上,从迪尔凯姆开始也的研究生涯起,他就决心强调实用的科学和道德的教导而不是传兖的哲学方法,在处理道德和社会政策问题上他抱着社会学实用价直的信念开始了对知识的探求。
西方社会学经典著作导览 这部著作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西方社会学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作品的深入梳理与解读。它并非对单一著作的 exhaustive 罗列,而是精选了那些奠定了学科基础、塑造了核心理论、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研究方向的代表性文本。通过对这些 seminal 著作的提炼与阐释,本书力图勾勒出西方社会学思想的演进脉络,揭示其核心概念的生成与演变,并展现不同学派之间的对话、争鸣与融合。 第一部分:奠基与开创——社会秩序与现代性之问 本书的开篇将目光投向了西方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时代背景。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而来,传统的社会结构被剧烈冲击,资本主义的兴起、城市化的加速、民族国家的建立,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动荡与个体疏离,都促使思想家们开始系统性地思考“社会”本身。 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 的实证主义,作为社会学诞生的重要思想基石,将被重点阐述。本书将分析孔德如何试图将社会学建立在科学方法之上,他提出的“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分别对应着社会秩序与社会进步的研究,以及他“人类思想发展三阶段”理论的社会历史意涵。这里将深入探讨孔德对社会整合、社会和谐的关注,以及他如何将社会视为一个有机体,强调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 埃米尔·涂尔干(Émile Durkheim) 的著作是理解早期社会学理论不可或缺的一环。本书将着重解析涂尔干关于“社会事实”的定义及其科学研究的必要性,他如何将社会学从哲学和心理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研究独立于个体的社会现象的学科。重点将放在他对“集体意识”、“社会团结”的不同类型(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的分析,以及他对“社会分工”如何影响社会团结的深刻洞察。本书还将细致阐述涂尔干关于“社会失范”(anomie)的理论,以及他如何通过对自杀率的研究,揭示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的强大制约力。对他关于宗教的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的分析,也将得到充分的展现。 卡尔·马克思(Karl Marx) 的唯物史观与阶级斗争理论,虽然其影响力横跨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但其对社会结构、权力关系以及历史变迁的深刻分析,使其成为社会学领域无法回避的思想巨人。本书将侧重于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以及他如何将历史视为阶级斗争的历史。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alienation)的批判,以及他对“无产阶级革命”的预测,将作为理解现代社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视角进行介绍。本书会强调马克思对社会不平等、剥削以及社会变革动力学的洞察。 第二部分:理论的深化与拓展——社会行动、意义与权力 进入20世纪,社会学理论开始向更微观的层面深入,关注个体行为的意义、社会互动的方式以及权力在社会关系中的运作。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的著作代表了社会学对“意义”的重视。本书将深入解析韦伯的“理解社会学”(Verstehende Soziologie),强调社会学研究的根本在于理解社会行动者的主观意义。他关于“理想类型”(ideal type)的分析方法,将作为理解社会学研究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介绍。本书将详细阐述韦伯关于“权威的类型”(传统型、魅力型、法理型)的理论,以及他对“科层制”(bureaucracy)的分析,揭示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普遍性和双重性。此外,他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关系的探讨,将作为理解文化与经济互动的经典案例进行阐释。 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 的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为理解微观社会互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本书将重点阐述米德关于“自我”(self)的形成过程,特别是“我”(I)与“镜中自我”(me)的概念,以及“他人的态度”(the attitude of the other)在自我建构中的关键作用。他关于“概化他人”(generalized other)的理论,将帮助读者理解个体如何内化社会规范和期望。本书将强调符号互动论对语言、沟通以及社会现实的构建过程的关注。 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 对“液态现代性”(liquid modernity)的论述,捕捉了当代社会变迁的独特特征。本书将深入解析鲍曼如何描述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不确定性”、“短暂性”和“易变性”。他关于“液态爱”、“液态工作”和“液态消费者”等概念,将帮助读者理解个体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所面临的挑战。本书将侧重于鲍曼对个体自由、选择以及由此带来的焦虑与责任的讨论。 第三部分:结构、功能与冲突——宏观社会分析的视野 除了对微观互动和个体意义的关注,社会学也始终致力于宏观层面的社会结构、功能以及冲突的分析。 塔洛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 的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为理解社会整体的稳定与整合提供了系统性的理论。本书将详细介绍帕森斯关于社会系统的“AGIL模式”(适应Adaptation, 目标追求Goal Attainment, 整合Integration, 潜能维持Latency)的分析框架,以及他对社会角色、规范和价值观在维持社会秩序中的作用的强调。他对社会化过程的分析,以及他如何将社会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体,各部分协同运作以维持整体平衡,都将得到细致的阐释。 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 对结构功能主义的修正与发展,为理论的实践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本书将介绍默顿关于“功能”、“反功能”以及“潜在功能”(latent functions)和“显性功能”(manifest functions)的区分,这使得功能主义的分析更加精细和批判。他对“社会失范”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对“反叛者”(rebel)等适应模式的划分,将帮助读者理解社会结构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复杂联系。 刘易斯·科瑟(Lewis Coser) 的冲突社会学(Conflict Sociology),将为理解社会中的竞争与冲突提供重要的理论视角。本书将重点解析科瑟如何借鉴马克思的思想,但更侧重于对冲突的社会功能进行分析,他认为适度的冲突可以促进社会变革、整合群体以及增强群体凝聚力。他对“内部冲突”与“外部冲突”的区分,以及他对“冲突的强度”与“冲突的社会功能”之间关系的探讨,将是本书的重点。 第四部分:批判与反思——当代社会学的多元视角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聚焦于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多元化发展与批判性反思。 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 的交往行动理论(Communicative Action Theory),将为理解现代社会中的沟通、理性以及公共领域提供深刻的见解。本书将阐述哈贝马斯如何区分“工具理性”与“交往理性”,以及他对“公共领域”在民主社会中的重要性的强调。他对“殖民化”(colonization)的担忧,即生活世界被系统(如市场和官僚体系)的逻辑所侵蚀,将是理解当代社会危机的重要线索。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的实践理论(Theory of Practice),为理解社会不平等、文化再生产以及社会精英的权力运作提供了精妙的分析工具。本书将详细介绍布迪厄关于“场域”(field)、“惯习”(habitus)和“资本”(capital,包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等核心概念。他对“文化品味”如何成为社会区分的重要标志,以及“象征暴力”(symbolic violence)如何维系社会等级的分析,将帮助读者深刻理解社会结构与个体命运之间的联系。 结语 这部著作并非对社会学思想的终结性陈述,而是希望通过对这些西方社会学经典著作的梳理与提炼,为读者构建一个理解西方社会学思想发展脉络的清晰框架。通过对这些 seminal 文本的深入解读,读者不仅能够掌握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流派,更能培养批判性思维,理解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并对我们身处的社会世界获得更深刻的洞察。本书的价值在于启发读者,鼓励他们继续探索、质疑和思考,从而推动社会学知识的不断发展与创新。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资深阅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和启发性是双重的。首先,对于需要快速建立系统知识框架的学习者来说,它无疑是一张高质量的“导航地图”,能指引他们高效地掌握核心概念和争论焦点。其次,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的读者,它提供的“提要”绝非肤浅的概述,而更像是一系列精炼的“智力支点”。作者在提炼过程中,似乎总能抓住每一个思想家的最本质的贡献和最核心的悖论,用寥寥数语将其凝练出来,这种“大音希声”的概括能力,极大地激发了读者去追溯原著进行深度阅读的欲望。它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卓越的起点,它成功地在“信息提供”和“思想激发”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让人在合上书本时,留下的不是知识的满足感,而是对更深层次真理的强烈好奇心。

评分

这本书在理论体系的构建和逻辑推演的严密性上,展现出一种令人信服的学术态度。我关注的焦点往往在于,作者如何平衡对不同学派的“介绍”与“批判性吸收”之间的关系。好的提要不应该是简单的百科全书式的罗列,而应该是一种思想的再加工和再创造。从这本书的整体架构来看,它非常成功地避免了“平均主义”的陷阱——它知道哪些理论是里程碑式的,哪些是值得深入挖掘的支脉。尤其是在那些关键转折点,比如从古典社会学向现代社会学的范式转移,作者的处理方式堪称教科书级别:他没有简单地陈述“谁说了什么”,而是深刻剖析了“为什么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情境下,那个理论的产生具有不可避免的必然性”。这种对历史语境和理论互动的深入洞察,使得整本书的论述立体且富有张力,而不是平面化的知识点堆砌,读完后能真切感受到一种思想的连贯性。

评分

就内容选取上的视野广度而言,这本书无疑是超越了许多同类题材的作品。它并没有将目光仅仅局限在“三大经典”或“四大范式”的传统框架内,而是巧妙地引入了一些在主流教科书中常常被边缘化的声音和视角。这种包容性和开放性,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西方社会学”这一概念的理解。我尤其欣赏它在后半部分对当代议题的关照,它展示了这些百年理论是如何被重新激活,以应对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化、数字鸿沟、身份政治等新型社会挑战的。这种“古为今用”的智慧,恰恰体现了一部优秀学术导读的价值所在:它不仅梳理了过去,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当下的思想工具。这种跨越时代的对话感,让整本书的阅读体验从学术回顾升华到了现实关怀。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流畅度和语言驾驭能力,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的一大亮点。它不像某些学术译著那样,常常因为过于追求原文的逐字对应而显得晦涩难懂、佶屈聱牙。相反,这位作者(或译者)的文字功力深厚,他总能用一种既保持了原著的严谨性,又极富可读性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社会结构理论、权力关系分析,乃至是宏大的历史叙事,一一拆解并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读起来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尤其是在处理那些涉及本体论或认识论的深层思辨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阐释,总能精准地击中要害,让人豁然开朗。我甚至会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品味某些段落的精妙措辞,那种对语言节奏的把控,使得即便是在讨论最枯燥的理论公式时,也充满了内在的韵律感,丝毫没有让人感到疲惫,反而更像是在聆听一场高水平的学术讲座,引人入胜。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装帧质感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排版,在众多社科类书籍中显得格外有格调。我记得拿到手的时候,光是摩挲着那厚实的纸张和略微磨砂的封面,就感觉自己仿佛已经踏入了那个波澜壮阔的西方思想殿堂。从目录的梳理来看,编辑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去构建一个清晰的知识脉络,从古典的奠基人到后现代的流派纷呈,过渡自然得如同行走在一条精心铺就的长廊上。我特别欣赏它在章节划分上体现出的那种匠心独运,不只是简单地罗列人名和著作,而是试图去勾勒出不同学派之间相互激荡、继承与批判的动态过程。这样的编排方式,让一个初涉此道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议题,避免在浩瀚的理论海洋中迷失方向。装帧的细节,比如字体选择的考究,以及那些细微的装饰性图样,都透露出出版方对于“经典”二字的敬畏之心,让人在翻阅时,心中自然生出一种对待学术珍品的庄重感。这本书,从物理形态上来说,就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对读者心智的预设:这是一次严肃而深刻的探索之旅。

评分

这本书出版量很少吧,没怎么看到,老师一直推荐,这次趁有活动就买了

评分

图书质量不错,速度很快!!!

评分

很好不错很好不错很好不错很好不错

评分

很满意的一次购物体验

评分

买买买!

评分

不错

评分

买买买!

评分

这本书找了这个版本的很久了,终于找到了,有的版本太旧根本没有卡斯特等人的,而且还比其他地方买便宜

评分

这套书都特别的不错的,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