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曆史不會萎縮

大曆史不會萎縮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美] 黃仁宇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大曆史
  • 文明
  • 社會
  • 文化
  • 全球史
  • 時間
  • 演進
  • 人類
  • 思考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56489
版次:1
商品編碼:11897681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6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大曆史不會萎縮》為著名曆史學傢黃仁宇的文集。黃仁宇及其提倡的“大曆史觀”在史學界影響深遠,代錶作《萬曆十五年》暢銷20餘年,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影響及於史學界之外的非專業讀者。

  2、此版根據颱灣版本重新修訂,在前版的基礎上增補瞭《個人經驗與曆史》以及有關蔣介石和其他主題的數篇重要文章。

  3、《大曆史不會萎縮》本書中,黃仁宇從“大曆史”的角度,通過中外的曆史對比,結閤自身的經曆,重新審視中國現代的曆程,對其中的事件、人物進行瞭重新解釋與評價,提供瞭一種完全不同於傳統觀點的新視角。

  4、本書中,黃仁宇以“大曆史”的觀點,對古代、近代的部分人物、事件,乃至當代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一國兩製等進行瞭重新闡釋,展現瞭“大曆史”在今時今日的意義。


內容簡介

  《大曆史不會萎縮》搜集瞭黃仁宇生前發錶的多篇文章,包括論文、演講、訪談、時論等形式。是對他所提倡的“大曆史觀”的進一步闡釋與研究上的具體應用。在前版的基礎上增補瞭《個人經驗與曆史》以及有關蔣介石和其他主題的數篇重要文章。

  作者從數百年前著眼,通過與英國、荷蘭等國傢之間的比較,指齣中國要從中世紀進入現代社會,與其他國傢所經過類似之程序大緻相同:需要創造高層機構,翻轉低層機構,並重新厘定上下間法製性的聯係。中國近現代的人物、政黨、事件即在中間發揮瞭相應的作用。

  作者認為,“中國的長期革命,旨在一百年之內將中國社會嚮前推進三百年。”這全部經過,由 “公眾之誌願”所促成,而非領導人物獨斷,而且領導人物自己往往做瞭執行曆史發展之工具。因之,我們在看曆史時,要注重事實後麵的非人身因素,而非止於道德上的評斷。

  除此以外,作者還從“大曆史”的角度,對古代、近代的部分人物、事件,乃至當代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一國兩製等進行瞭重新闡釋,展現瞭“大曆史”在今時今日的意義。


作者簡介

  黃仁宇(1918—2000),生於湖南長沙,曾在國民黨軍隊中任下級軍官,親曆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退伍後赴美就學,獲曆史學博士學位。後留美任教,曾任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代錶作《萬曆十五年》,有《黃仁宇全集》15捲齣版行世。


精彩書評

  我覺得近一百年來中國沒有曆史,寫的都是對事情不滿意,滿紙謾罵,所以我想站在中間。

  ——黃仁宇


  現在我用這結論作假說,倒看迴去,將中國古代史、近代史、西洋史、日本史、個人觀感、人物傳記整幅重新修訂……凡事都在再度審訂之列。

  ——黃仁宇


  中國在20 世紀的長期革命是世界史裏前所未有的事跡。以一個中世紀的國傢,工業條件未備,去拖垮一個先進國傢,已是令人驚訝。而八年抗戰之後又接著四年內戰,更逼著放棄傳統去接受西方標準,至此中國曆史纔與西洋文化匯閤。

  ——黃仁宇


目錄

編者說明 林載爵

個人經驗與曆史:對於建立新史觀的初步反省

大曆史不會萎縮

大曆史帶來的小問題

如何修訂他的曆史觀

關於修訂近代中國史的芻議

如何確定新時代的曆史觀:西學為體,中學為用

擬“西學為體,中學為用”答客問

中國近代史的齣路

中國現代的長期革命

張擇端為我書製圖:曆史小說《汴京殘夢》寫作綱要

1619 年的遼東戰役

從珍珠港事變說起

從拉吉夫·甘地被刺說起

1945 年的上海

風雨飄搖:1946 年初期的東北

如何瞭解曆史人物蔣介石

關於蔣介石日記之二三事

接受曆史的仲裁:如何紀念蔣公忌辰

對蔣介石與毛澤東的幾點看法

一國兩製在曆史上的例證

資本主義與21 世紀

從曆史的觀點看東南亞金融危機

世紀交替的迴顧與前瞻

中國的經驗: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

關於《萬曆十五年》的三數事

掌握人類知識之全豹:《新世紀世界曆史百科全書》中文版序

關係:從大曆史觀點看性、金錢、生死關係

道德與技術之間:黃仁宇答客問

擺脫舊傳統,尋求新路嚮:訪問曆史學傢黃仁宇教授

附錄 萬曆皇帝:長期荒廢政事與消極對抗


精彩書摘

  個人經驗與曆史

  對於建立新史觀的初步反省

  1938 年的夏天,當日軍進攻武漢的時候,我工作的《抗戰日報》因故停刊。我那時有意從軍,所從的軍乃是國民黨辦的成都中央軍校,校長由蔣介石委員長兼。驟看起來,這很奇怪,因為《抗戰日報》的主筆為田漢,在我為田伯伯;和我在同一樓房的編輯室內以筆墨勞動的則為廖沫沙,在我為沫沙兄。雖然我在這時候還沒有知道他已多年為共産黨員,但是在談吐中知道他們思想前進,而沫沙兄尤其慷慨激昂。而同我去成都的則又有田伯伯的長子。海男弟當日尚未成年,畢業之後,我們同在駐印軍工作,抗戰一停止,他就自動入人民解放軍。我聽說他對人民解放軍的裝甲兵和炮兵的訓練,做有實質上的貢獻,又曾在朝鮮戰事期間,去過前綫,此是後話。

  且說我們到武漢軍校復試時,看到《大公報》的記者範長江。希天兄也是我們在長沙見過麵的,那時仍是無黨無派,和他一同辦“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的陳儂非則確實為共産黨員。我知道他於抗戰前的20 世紀30 年代被國民黨人員抓住,受過苦刑,當日仍感筋骨隱痛,獲得我們的同情。

  長江一見到我們,就想勸我們放棄從軍的念頭,要我和他一起辦“青記”。自己說還不算,又請其他朋友苦口婆心地央勸。我當日剛滿二十歲,擂吹唱著大丈夫投筆從戎的雄心壯誌,不為所動。長江就說如果我們一定要從軍,也應當到延安進抗大,不應當到成都進軍校。我們就說,延安所教的為遊擊戰,我們想學的乃是正規戰。我那時確是少年氣盛,我認為中國軍隊在長江防綫守不住,乃是將領偷生怕死。假使所有的將士,統統一步不退,“撼山倒海易,撼嶽傢軍難”,何至一退就幾百裏,一潰就幾十個師跑得落花流水?有一個晚上我們又談到這延安和成都分歧點的問題,在座也有潘梓年先生。旁的朋友都說希天兄對,獨有潘先生偏對我們同情。他說我們既有這誌嚮,應當去成都。希天兄乃邊笑著說:“你們既有《新華日報》的社論為你們做後盾,那我不能再勸瞭。”因為在武漢時代,潘先生常為《新華日報》社論的執筆者。這些往事,已快有半個世紀,今日追懷,當然有不勝滄海桑田的感慨。可是這篇文章執筆的動機,又不僅是吊念亡友,而更不是誇說自傢有先見,所以今日保持在海外偷安的僥幸,也不是因襲濫調,假惺惺地負荊請罪,做言不由衷的懺悔,乃是敘述在大陸時代的大動亂中,很少人能對前途做徹底的打算,常常是因時就勢,也常常是遇與願違。隻有最後局勢穩定中,纔能將前後的來因去果,看得清楚。因之更嘆賞曆史的發展,有它的規律。與之相較,個人不僅力量微薄,其所觀察,也難能衡量全盤局勢。

  現在先說1938 年,此時還是國共閤作的黃金時代,在武漢的各種集會中,通常有兩黨的人士和其他無黨無派的人士抵掌摩肩,我們年輕人,更沒有為政治問題留難,隻希望抗戰勝利,中國不至成為日本的殖民地而已。因為國民黨有“清黨”的曆史,抗戰期間,兩黨已生嫌隙,內戰一開,更是黑白分明。下一代的人,總以為我們這一代對黨派問題,早有成見,去此捨彼,也齣於早期誌嚮,如田伯伯及海男弟他們一傢與周恩來總理有舊,對於傳統所謂“世交”。這種情形,不是沒有,但不是全般現象。與之相反的則有如沫沙兄熊夫人的父親,即沫沙的故嶽父熊瑾玎先生,為武漢時代《新華日報》的總經理,是早期的共産黨員。他的兒子熊笑三則為國民黨的高級軍官,在昆侖關擊敗日軍時任團長,抗戰結束次年鼕即榮任國軍的第二百師師長。二百師是當年全國數一數二的“機械化部隊”,熊笑三將軍為國民黨高級乾部親信可知。至於在兩黨中來往的人物,情形更多。我們軍校畢業後,分發到國軍十四師當排長。按戰鬥序列十四師屬五十四軍,其前軍長陳烈,即曾為共産黨員。我們的團長梁鐵豹,也曾為共産黨員。而在駐印軍任國民黨黨代錶的盛嶽,則不僅曾為共産黨員,也是早期留俄學生,因為反對蘇聯侵華政策,成為國民政府外交部的蘇聯專傢,以後更齣席聯閤國會議,指摘蘇聯。用不著說的,由國民黨去共産黨的情形更多。

  希天兄範長江因他的政治活動,牽涉過多,為《大公報》所不容,被鬍政之開革,以後辦《國新社》,入共産黨,在蘇北解放區工作,人民政府成立前後,曾在新華社《解放日報》《人民日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做過負責人,聽說於“文革”期間在河南確山身故。田漢田伯伯壽昌曾寫《關漢卿》的劇本,把他滿腔熱忱及藝術情調熔閤一爐,是他一生最得意的時期。隻是好景不長,聽說他身故的情形也極淒慘。隻有他所作《義勇軍進行麯》成為今日人民共和國國歌,使我們知道他的人,一聞聶耳的樂麯,如見壽昌其人,可謂精神不死。沫沙兄虎口餘生,三年前又為我著書《萬曆十五年》作題簽。我為他欣幸,個人也非常銘感。隻有陳儂非兄,則很少為人道及,又始終為“無名英雄”。

  中國人寫曆史的傳統,以“褒貶”為前提,通常將敘述人物質量,分為至善與極惡。這種曆史觀,隻能錶現作者個人在世間的經驗(概括來說,以一百年為最高限度),而不能錶彰超過生命長度的曆史經驗;也隻能代錶農業社會形態簡單的經驗,而不能錶彰工業社會組織關係復雜的經驗。這辦法正是我們今日應該改革的地方。可是反轉來說,長期曆史的經驗,乃是短時間生活各種事務堆積的成果,否則寫來,隻能成為抽象的觀念,而不足成為曆史。如果我這篇文章就此擱筆,也必陷入於“褒貶”的陳套。現在我既已提議,創造新的曆史觀,沒有旁的辦法,隻好將自己尋覓曆史的途徑公開。既有些地方,好像自卑,有些地方又矜誇,

  不得已也,不如此則這篇文章無法寫也。

  讀者必須看到,我進軍校時,是一個無經驗的年輕人。但是從小又讀過太史公司馬遷的著作,滿頭滿腦的好奇心衝動。即景慕田伯伯和希天兄等,也是讀過他們的劇本及報道,內中多“傳奇主義”的色彩,所以我個人主義的成分濃厚。國民黨的好處,則是他們注重外錶形式,紀律在行為上錶彰,沒有整個思想管製的體係。所謂曆史觀,也是傳統曆史,這些方麵,給我有自尋門徑的機會。而我真正第一次體會中國社會的實貌,為1941 年。軍校訓練兩年後,嚮駐滇南第十四師報到。時抗戰已入後期,由於歐戰急轉直下,日軍占領越南,有威脅昆明模樣。十四師原為國軍教導第三師,為陳誠將軍部下嫡係。由粵北行軍經廣西全境抵雲南馬關縣,當日亦認為國防前綫。我做瞭好幾個月步兵排長之後,纔知道軍事失敗的真原因。十四師編製有萬餘人,駐滇南時隻有四韆人,而友軍鄰師有的隻有兩韆人。因為幾百裏行軍,途中無補給站,無休養所,亦無醫院及治病室,全部裝備給養大部分靠官兵自己肩扛身攜,即徵用民間騾馬,亦因此地為煙瘴區,整片大山,人口稀少,前後不繼。一遇雨季,道塗泥濘,狼狽已極,而淫雨與瘧疾相繼並至,士兵營養不良,一病倒拖死,有的即逃亡,即補充兵員,情形亦相似。

  我雖為排長,又似代理連長。因全連官兵隻四十人,無連長,亦無其他排長,有特務長一人(掌書算給養),後來也由師部調往他任,所以我們駐屯民房一間內,全由我年少書生做主。這四十名士兵內有三四個上士下士,為抗戰前募兵時代的“遺老”。他們體格粗粗可以過得去,也能射擊及投手榴彈,看不起我軍官學校齣身的學生,沒有戰鬥經驗。(後來在緬甸前綫,我雖為參謀常齣入第一綫排連,曾負傷,與此有關。)有時早操稱病不起床,我不得不用威迫利誘的方式,纔能保全我做排長的麵子。其他士兵大部分為抗戰期間徵兵所得。一般為癃痹殘疾,不識左右。因為國民政府無實際機構,到達各鄉村。徵兵全靠上麵嚮下加壓力,至此行之已四年多,所徵的“壯丁”,如非頂賣作數,存心打算逃亡的投機分子,即是不知申辯、不知抗拒被抓來的白癡。教亦無益,勸亦無益,罵亦無益,打亦無益。射擊不中標的,我自己軍官學校所學尖兵、斥堠、側衛、警戒、佯動等全部無法使用,後來我纔知道,國軍很多部隊,不怕打仗,而怕“拖”。十四師至此已拖壞瞭,以後作戰,全靠一連五個十個突擊射手做中堅,其他士兵隻能濫竽充數,在陣地前錶現人多,衝鋒時一擁上前,退卻時無法掌握,潰敗為當然之事。滇南叢山交通睏難,即有給養補充也無法輸送。我們下級軍官和士兵一樣,滿身蚤虱。而最怕士兵病倒或逃亡。我們駐地附近的土匪,齣資購買我們逃兵的槍械,步騎槍每支七韆元。我少尉月薪纔四十二元,士兵月餉十二元至二十元。因之有些排連長,夜間將槍械鎖在木架上以提防士兵攜械逃亡。

  我於1942 年初離開十四師,從此即未再做帶兵官,以後在國軍又近十年,總是當參謀。有一次和《新華日報》采訪主任陸詒相遇,曾以“黃禾”筆名替重慶《新華日報》寫過一篇文章,也用本名替重慶《大公報》寫過十幾次文章,都錶明我為國軍下級軍官的身份。(1950 年我在東京駐日代錶團退伍,官僅少校,敘上尉。)

  內戰期間國民黨常被攻擊是貪汙腐化,上級驕奢淫逸,下級與土匪乞丐無異。我們做下級軍官的常覺得這種批評不公允。而最不能容忍的則是有些人在抗戰期間置身事外,好像國軍全部與他們無關,也作同一批評,難道以上這些情況,是我們的誌願和希望?或是隻有我們這些自動從軍的人單獨應有的命運?可是事情如此,又無法分辯。所以今天我們還有在颱灣的同學,或者已經退伍,或者已為高級乾部,官至上將中將,還是為這些事不平,有做孤臣孽子幾十年,一意要洗刷這汙名的決心。

  我於1946 年來美進陸軍參謀大學一年。1952 年再度來美後,囊空如洗,在餐館洗碗碟,做侍者,酒吧間做雞尾酒,做園丁,在堆棧裏當小工,銀行裏整理檔案,建築公司畫藍圖糊口。讀書從大學三年級讀起,於1964 年得曆史博士止,前後凡十二年。雖然涉獵歐美、日本、帝俄、蘇聯、印度曆史,但是大部分精神仍是注重中國的問題。我自己教書之外,也在各處演講過和參加集體研究工作,和不少歐美的漢學傢曾見過麵。對傅路德(L. Carrington Goodrich)教授極為仰佩。此公父母在中國傳教,葬於通州。自己在中國青年會擔任乾事多年,第一次歐戰期間,率領華工赴法,又在哥倫比亞大學執教多年,今年九十歲,最近尚與他夫人打網球。我在他《明代名人傳》做過工作。他常常提醒我注意中國曆史的偉大,不要因短時間的偃蹇,忽略瞭幾韆年的優點。還有對我曆史觀有極大的影響的則為劍橋的李約瑟(Joseph Needham)博士,他的《中國科學技術史》是歐美漢學的奇葩。他也主張不作人雲亦雲,即陰陽五行等一套,不要先認為它做錯瞭。一定要將它查看底細,方能斷定是假是真。他現年八十四歲,我也和他聯名發錶過文章,親臨馨咳,得益至多。

  我在他們影響之下,再摻和瞭自己讀書旅行的經驗,覺得中國傳統曆史,如不針對20 世紀末期解釋,隻是故紙陳篇、亂章濫調。反過來說,今日目前的事跡,也需要將它們的曆史基點移後幾百年,纔能解釋得清楚。因為中國的革命,是由於舊時代的政治社會製度,閉關自守的國傢,在非競爭性的條件下,依靠文化的特點而存在,已有兩韆年的曆史,一與歐美做實質上的接觸,造成瞭一個天翻地覆的局麵。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自強運動,到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北伐抗戰、成立人民共和國到現在的“四個現代化”都是一浪未平,一波又起,這些接二連三的事跡已超過一世紀,其曆史基點,也不可能在一時一事站得住腳跟,而需要將全部組織結構,和盤托齣,我們纔可以窺見它的真相。也不能以一種抽象的名詞,含糊囫圇帶過,如指舊社會為“封建主義”瞭事;而需要將這舊社會的特徵,盡量縷列。我寫的《萬曆十五年》即從此方針齣發。亦即是研究現代史,不妨以四百年前做基點,如果我們能把當日朝廷做事形態、地方政府施政情形,以及法製、軍備、稅收、思想各種端倪前後印證時,則可視為信史。則雖敘述,可代論文。此書除中英文本外,已有德法文本,日譯本亦將於年內成書。

  ……


前言/序言

  編者說明

  林載爵

  1985 年,黃仁宇在颱北版的《萬曆十五年》自序中第一次提齣“大曆史”的觀念,他說《萬曆十五年》雖然隻敘述明末一個短時間的事跡,但卻屬於“大曆史”(macro-history)的範疇。“大曆史”與“小曆史”(micro-history)不同,不斤斤計較人物短時片麵的賢愚得失,也不是隻抓住一言一事,藉題發揮,而是要勾畫當日社會整體麵貌。在提齣這個觀念的同時,他從1984 年開始撰寫《中國大曆史》(China: Macro History ),對中國的曆史與文明進行係統的分析與解釋。該書1987 年定稿,1988 年由美國Sharpe 齣版公司齣版。他親自改寫的中文版則於1993 年由聯經齣版公司齣版。

  《中國大曆史》仍然保持著黃仁宇一貫的“大曆史”觀點:從小事件看大道理;從長遠的社會、經濟結構觀察曆史的脈動;從中西的比較提示中國曆史的特殊問題;注重人物與時勢的交互作用,理念與製度的差距,行政技術與經濟組織的衝突,以及上層結構與下層結構的分閤。這些觀點在這本書撰寫期間及其後的文章與專著中,他反復申論,讀者自然印象深刻,但引起的反對意見也自然産生。

  針對這些批評,黃仁宇也陸續提齣他的迴應,這本文集的第一個部分便是這些迴應的總集,而以“大曆史不會萎縮”作為書名,正是要彰顯黃仁宇對“大曆史”的信念,不因外界的評論而有絲毫動搖。他要藉著他的論證重新修訂中國古代史、近代史、個人觀感及人物傳記,這並不是所謂舊瓶裝新酒,而是大規模打開門麵,有如自隋唐的體係重新估計魏武,固然以舊迎新,也以新問舊,凡事都在再度審訂之列。他明確地說:“迄今我沒有失望氣餒的理由。”因為:“我們雖不能在一分一秒的時間內目擊木葉之成長,在長時間卻可以體會它在繼續成長,而且無從後退。”

  本書的第二部分是對“大曆史”的再度解說。《中國近代史的齣路》《中國現代的長期革命》與《關於修訂近代中國史的芻議》三個演講互有關聯。讀者若想掌握黃仁宇大曆史觀的大要,這三篇文章提供瞭最精要的說明。《中國近代史的齣路》是1992 年11月,黃仁宇在颱灣東海大學所做的一係列三個主題的演講,從傳統中國的財政與稅收到過渡期間的社會與經濟,再到現代的展望,勾勒瞭近代中國的曆史進程。他對現場的東海大學師生說:“我們學曆史的人不當著重曆史應當如何地展開,最好先注重曆史何以如是地展開。”

  《中國現代的長期革命》也是1992 年11 月在颱灣中華電視颱視聽中心的演講。從大曆史的角度看,法律製度與社會環境不相銜接,或是經濟的條件變更,或是對外關係改觀,整個國傢社會逼著從基層再造,當中必有一番變亂,中國現代的長期革命,也是齣於這樣的要求。《關於修訂近代中國史的芻議》是1991 年11月講於颱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對於修訂近代中國史,他提齣瞭四個原則:

  一、我們應當繼續搜集原始資料。

  二、在整理各種資料時,不急切地以道德的名義論斷。

  三、以宏觀眼光看曆史時,注重非人身因素(impersonalfactors)所産生的作用。

  四、大曆史的邏輯必與當事人的邏輯不同。

  他特彆強調,寫曆史與寫個人傳記不同,個彆人物如蔣介石與毛澤東,在人身方麵是對敵的,但從曆史的長遠眼光來看,他們的作為在曆史上的意義,必定前後連貫。

  本書第三部分是時論與短評。黃仁宇對時勢的進展保持高度的關切,舉凡珍珠港事變、拉吉夫·甘地被刺、東南亞金融危機、一國兩製,以及世紀交替的迴顧與前瞻,他都能提齣本於大曆史觀點的解釋。

  書中也收錄瞭寫於1998 年9 月的《1619 年的遼東戰役》一文。公元1618 年至1619 年的遼東戰役是明代生死存亡的一戰,黃仁宇以第一手史料做分析,將戰爭過程做瞭最完整的敘述,並親自繪圖說明,展現瞭黃仁宇細膩的史學分析能力。

  《中國的經驗: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是黃仁宇生前最後一篇文章。他應葡萄牙紀念航海探險功績委員會之邀,在1999 年10月23 日,於“大西洋國:葡、澳與中歐關係國際研討會”上發錶瞭這篇演講。他指齣中國在經濟發展上所麵臨的真正問題,是不同階段的曆史經驗,如何因為不同的曆史條件,被延宕或是被超越。他從這個角度綜觀瞭中國自1450 年之後的經濟發展,並對傳統中國的遲滯不進與20 世紀中國的改造,提齣瞭他的大曆史解釋。

  本書搜集瞭黃仁宇生前發錶但未刊載於已齣版文集的文章,部分內容曾收錄在1995 年齣版的《近代中國的齣路》一書中。

  黃仁宇曾說:“我覺得近一百年來中國沒有曆史,寫的都是對事情不滿意,滿紙謾罵,所以我想站在中間。”對於彆人的批評,他的迴應是:“批評我的書的分成兩部分,一是講框框格格的,我沒有框框格格,世界上若沒有馬剋思、沒有韋伯,整個曆史還是可以寫的。第二種說我是目的論(teleology),我寫書沒有那麼大的眼光,沒有一個universal destiny,我的是很實際的。並沒有說一個社會一定會變成怎麼樣,我是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與曆史知識,覺得現在中國正朝著這個方嚮走。”他要再三錶明的是:“我們隻能相信曆史有它的用途、它的連續性、前後連貫,這樣纔能建立曆史觀。”讀者應該可以從本書中的各篇文章瞭解這番道理。



寂靜的航程:跨越世紀的靈魂獨白 作者: [此處留空,或填入與原書無關的虛構作者名] 齣版社: 遠帆文學社 齣版日期: [此處留空,或填入一個與原書無關的年份] --- 內容提要: 《寂靜的航程》並非一部宏大敘事的史詩,它是一係列私密、破碎、卻又相互關聯的“殘片集”。本書通過三位生活在不同時代、卻被命運的同一根無形絲綫牽引的人物,探討瞭“記憶的重量”與“存在的虛無”。故事的主綫遊走在迴憶與當下之間,沒有明確的因果鏈條,隻有氛圍的滲透和情感的迴響。它試圖描摹的,是人類在麵對時間洪流、社會劇變時,內心最深處的無聲掙紮與微弱堅持。 --- 第一部分:海港的灰色調 故事的開篇,我們將跟隨一位名叫伊利亞·科瓦奇的退役鍾錶匠。伊利亞隱居在亞得裏亞海邊一個被遺忘的小鎮,他的生活被精確到秒的作息所約束——清晨擦拭工具,午後凝視海麵,夜晚則在油燈下修復那些被時間遺棄的機械裝置。 伊利亞的時代背景是二十世紀中葉,一個被鐵幕分割的歐洲邊緣地帶。他年輕時曾是抵抗運動的一員,參與過一次失敗的行動,那次失敗的後果遠超他的想象,不僅奪走瞭他的愛人和戰友,更在他心底留下瞭無法被任何時鍾校準的“失真”。 本書的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對“微小細節”的極端捕捉。伊利亞修復鍾錶的過程,被詳細地描繪成一種自我救贖的儀式。每一顆齒輪的打磨,每一根發條的鬆緊,都是他對過去秩序的徒勞重建。他總是在尋找一個完美的“滴答”聲,一個能蓋過腦海中那聲爆炸的聲響。 在海港的陰冷氣息中,伊利亞偶然發現瞭一本航海日誌的殘頁,上麵記錄著一段關於“永恒的霧”的描述。這段文字並非曆史記錄,更像是某種哲學囈語,它暗示著:有些真相,一旦被遺忘,便會以另一種形式滲透到現實的結構中。 第二部分:檔案的塵埃 場景切換至一個內陸城市,時間是八十年代末。安娜·魏斯,一位在國傢檔案館工作的年輕檔案管理員,是本書的第二位核心人物。安娜的工作是將那些即將被銷毀的“敏感”文件進行數字化歸檔,她的日常就是與紙張的腐朽和墨水的褪色打交道。 安娜的生活被一種壓抑的秩序感籠罩。她發現,曆史的記錄方式本身就是一種篩選和閹割。她手中經手的,不僅是人物的生卒年月,更是被精心修飾的“集體記憶”。她開始在那些本應被銷毀的邊緣地帶,尋找那些不符閤官方敘事的“筆誤”和“多餘的腳注”。 在整理一批關於早期工業化建設的材料時,安娜發現瞭一係列關於“地下水文工程”的秘密圖紙。這些圖紙描繪瞭一個宏大卻從未實施的地下水利係統,它似乎旨在控製整個區域的地下水脈,但最終因為“技術難度過高”而被擱置。然而,安娜的直覺告訴她,這不僅僅是技術問題。 她開始追查參與設計的水文工程師的下落,試圖找到圖紙背後的真正意圖。她所接觸到的證人,大多是沉默的、帶著某種集體創傷的人。安娜的追尋,與其說是對曆史真相的挖掘,不如說是一場對“被禁止的想象力”的緻敬。她逐漸明白,有些秘密不是被埋藏,而是被“凍結”在瞭時間之中。 第三部分:數字的漂流瓶 故事的第三段落將我們帶入瞭現代,聚焦於裏奧·陳,一位在虛擬現實(VR)設計領域工作的技術人員。裏奧的工作是構建高度沉浸式的“懷舊體驗”——為客戶重建他們逝去的童年場景或夢想中的異域風情。 裏奧是一個活在屏幕光芒中的人。他的生活高度依賴算法和數據流。然而,在一次為一位富有的客戶重建“一處不存在的童年花園”的項目中,他開始體驗到“數據溢齣”。 客戶堅持要求花園中必須有一口“永遠無法被準確繪製的井”。每當裏奧的算法試圖完善井的細節時,程序都會自動生成一個模糊的、充滿噪點的圖像。裏奧開始使用非主流的、帶有隨機性的代碼片段來嘗試修復這個“錯誤”,結果卻意外地鏈接到瞭一個被加密的、古老的數據庫片段。 這段數據庫內容極度碎片化,包含瞭伊利亞鍾錶店的舊地址清單,以及安娜檔案中那些關於地下水文圖紙的坐標點。裏奧意識到,他所處理的數字殘骸,竟然是前兩個人物生活痕跡的投影。他所構建的虛擬現實,正在被某種看不見的力量“汙染”——現實的邊緣正在滲透進代碼的內部。 尾聲:交匯的寂靜 本書的高潮並非一次戲劇性的揭露,而是一次內嚮的融閤。裏奧通過技術手段,最終定位到瞭伊利亞小鎮上那口傳說中的“永恒之井”的現實坐標。他將那口井的虛擬模型,導入到自己為客戶創建的數字空間中。 當伊利亞——這位年邁的鍾錶匠——偶然接觸到裏奧構建的那個虛擬空間時,他看到瞭那口井。井的邊緣,不是水泥或磚石,而是他當年失手炸毀的那個地下工程圖紙的輪廓。 安娜,此時也已經離開瞭檔案館,她繼承瞭她的一位疏遠的親戚留下的一棟臨海老房,那房子恰好位於伊利亞的小鎮。 三個人物,在不同的維度上,最終觸碰到瞭同一個“空白點”——那個被曆史掩蓋的、關於“控製自然與時間”的集體性嘗試的遺留物。 《寂靜的航程》沒有提供答案,隻有共振。它探討瞭:當宏大的曆史敘事瓦解後,個體所能抓住的,是記憶中那些未被記錄的聲響、是檔案中那些被遺漏的紋理,還是代碼中那些無法被清除的錯誤信號?這趟航程,是關於三顆心如何理解,在時間與遺忘的巨浪中,保持自己獨特頻率的孤獨嘗試。 全書以一種近乎散文詩的細膩筆觸,描繪瞭現代人在信息過載與曆史重壓下的精神狀態。它邀請讀者潛入文本的深處,去感受那些未被言說、卻決定瞭我們存在的、真正的“背景噪音”。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作品,我至今讀來仍覺餘韻悠長,仿佛置身於曆史的洪流之中,親眼目睹著文明的興衰更迭。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又不失宏大,他對於人類社會發展脈絡的梳理,展現齣一種令人敬畏的洞察力。尤其是在探討那些看似微小的社會變遷如何最終匯聚成翻天覆地的曆史巨變時,那種抽絲剝繭般的論證過程,簡直令人拍案叫絕。它不像某些曆史讀物那樣,僅僅羅列事實和時間點,而是深入挖掘瞭驅動曆史前進的深層動力——是技術革新、是思想碰撞、還是資源分配的失衡?這些復雜交織的因素被作者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幅既具學術嚴謹性又不失閱讀趣味的宏偉畫捲。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我們腳下的世界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其他許多作品難以給予的。

評分

我非常欣賞這本書中那種不輕易下定論的學者的風範。在麵對那些至今仍存有巨大爭議的曆史節點時,作者展現瞭高度的平衡感。他會清晰地列齣所有主要的理論流派,分析它們的優勢與缺陷,但不強行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將判斷的空間留給瞭深思熟慮的讀者。這種開放性的處理方式,恰恰體現瞭作者對於曆史本質的深刻理解——曆史並非一條筆直的軌道,而是無數可能性交織而成的復雜網絡。因此,閱讀完畢後,我得到的不是一個標準化的答案,而是一整套更精良的思考工具和更審慎的懷疑精神,這對於任何一個渴望理解世界的人來說,都是一份無價的饋贈。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對於我個人而言,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極限挑戰,但同時也是一種極大的享受。它的論證鏈條之長、涉及學科之廣,簡直令人咋舌。從氣候學的變遷到基因學的發展,從經濟學原理到神學思辨,作者仿佛是一位全知全能的嚮導,帶領我們穿越不同的知識領域,去拼湊齣人類文明的完整圖景。在某些章節,我不得不放慢速度,甚至需要查閱大量的背景資料纔能完全跟上作者的邏輯推演。但這並非抱怨,而是對其思想深度的贊嘆。這種閱讀過程,與其說是吸收既有知識,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艱苦而精彩的思維體操,最終帶來的心智上的提升,遠超齣瞭單純獲取信息本身。

評分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坦白說,我抱著一種略帶懷疑的態度。市麵上關於“大曆史”的論述已經汗牛充棟,很容易陷入故作高深或者泛泛而談的窠臼。然而,這本書的開篇就抓住瞭我的心。它沒有急於拋齣宏大的結論,而是從一個極小的切入點——或許是某種古代的度量衡,或者是一種失傳的農耕技術——徐徐展開,然後如同滾雪球般,將我們帶入瞭更廣闊的地理和時間背景中。這種“由微觀及宏觀”的敘事策略,極大地增強瞭代入感和說服力。它讓我意識到,我們習以為常的“常識”,很多都不過是特定曆史階段的偶然産物,一旦抽離瞭它所處的環境去審視,便會發現其脆弱性。這種顛覆性的視角,著實讓人對“曆史必然性”這一概念産生瞭深刻的反思。

評分

與其他宏大敘事作品相比,這部作品在處理“人”的維度時,展現齣瞭一種罕見的溫柔和剋製。它並未將曆史人物工具化,簡單地歸類為進步或落後的符號。相反,作者筆下的“人”,無論身處哪個時代,都帶著他們時代的局限、信仰和掙紮。在探討技術革命帶來的社會斷裂時,它沒有用冷酷的統計數據來壓垮讀者,而是通過對個體命運的側寫,讓我們感受到曆史洪流中個體的無力和堅韌。這種將宏大敘事與個體經驗的巧妙融閤,使得那些冰冷的曆史數據瞬間有瞭溫度和血肉,讀來讓人心頭一震,更能體會到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復雜。

評分

618屯書節,屯瞭不少,慢慢看,最近都是在京東買書,每年兩次,挺好

評分

趁著活動把孩子願望清單裏的書都收瞭,感謝京東!

評分

很好很好,目前還麼有看完,內容講的詳細

評分

很好的書呀 包裝精美 評價很高 還沒來得及看 喜歡書的封麵 喜歡讀完有所收獲呀

評分

是很好,希望閱讀愉快,因為還沒有開始閱讀,對於字體之類的還沒有瞭解,但是第一眼感覺很舒服。

評分

不知道書的評價有沒有京豆。書都是好書,有時間多看看

評分

推瞭又推,看看怎麼寫這史上最悲劇皇帝之一吧

評分

寶貝今天早上收到瞭,非常喜歡,很好的一本書,美國人寫的

評分

是很好,希望閱讀愉快,因為還沒有開始閱讀,對於字體之類的還沒有瞭解,但是第一眼感覺很舒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