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安全指数研究

中国产业安全指数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孟刚 著
图书标签:
  • 产业安全
  • 中国经济
  • 风险评估
  • 指数研究
  • 安全发展
  • 宏观经济
  • 产业政策
  • 战略分析
  • 经济安全
  • 数据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85454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984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0
字数:59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农业、能源、装备制造、金融、房地产、钢铁、电子信息、批发零售、医疗、有色金属、铁路、汽车、旅游、文化、轻工等国家支柱型产业展开产业安全指数研究,研究主要从产业安全现状、产业安全界定与特征、产业安全评价逻辑及安全评价因素、产业安全指数编制、对策建议五个模块进行标准化展示。

作者简介

  李孟刚,男,1967年4月出生,山东省博兴县人,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交通运输工程和理论经济学双博士后。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现任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CCISR)主任,大连理工大学北京研究院首席专家,北京印刷学院文化产业安全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产业安全论坛秘书长、《管理世界》常务编委、《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委会委员。长期致力于产业安全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目录

第一章 中国产业安全评价及安全指数研究/1第一节 中国产业安全现状分析/1第二节 中国产业安全特征及评价机理/11第三节 中国产业安全总指数编制/18第四节 中国产业安全总指数改进建议/32第二章 有色金属产业安全评价及安全指数研究/34第一节 有色金属产业安全指数研究背景及意义/34第二节 有色金属产业安全基本情况概述/37第三节 有色金属产业安全指数的内容及指标体系/40第四节 研究结果/52第五节 对策分析/58第三章 钢铁产业安全评价及安全指数研究/61第一节 钢铁产业安全背景及意义/61第二节 钢铁产业安全基本情况概述/63第三节 钢铁产业安全指数的内容及指标体系/68第四节 钢铁产业安全指数/76第五节 钢铁产业安全问题和对策/85第四章 农业产业安全评价及安全指数研究/92第一节 农业产业安全背景及意义/92第二节 农业产业安全基本情况概述/93第三节 农业产业安全指数的内容及指标体系/95第四节 研究结果/105第五节 对策分析/111第五章 旅游产业安全评价及安全指数研究/112第一节 旅游产业与经济发展/112第二节 旅游产业安全评价体系指数编制的意义/115第三节 旅游产业安全评价指数的基础要素/119第四节 核心评价研究结果/122第五节 指数的研究方法概述/132第六章 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指标分析/144第一节 产业现状分析/144第二节 产业安全的界定和特征/151第三节 产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157第四节 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建议/166第五节 对策建议/174第七章 批发零售业产业安全指数研究/177第一节 批发零售产业安全现状分析/177第二节 批发零售产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198第三节 批发零售产业安全的界定与特征/200第四节 批发零售产业安全评价逻辑与指标体系/205第五节 批发零售产业安全指数编制/207第六节 批发零售产业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219第八章 铁路产业安全评价及安全指数研究/227第一节 铁路产业安全现状分析/227第二节 铁路产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231第三节 铁路产业安全的界定与特征/234第四节 铁路产业安全评价逻辑与指标体系/235第五节 铁路产业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240第九章 中国能源产业安全度研究/246第一节 能源产业现状分析/246第二节 能源产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253第三节 能源产业安全的界定与特征/255第四节 能源产业安全度测算与分析/263第五节 结束语/281第十章 汽车产业安全评价及产业安全指数研究/283第一节 汽车产业界定与特征分析/283第二节 汽车产业安全的概念与影响因素/286第三节 汽车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288第四节 汽车产业安全指数计算/292第五节 汽车产业安全问题与对策分析/299第十一章 金融行业安全评价及安全指数研究/311第一节 金融行业概述/311第二节 国际及国内宏观经济环境/315第三节 中国金融业的运行及安全现状/324第四节 金融行业安全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335第五节 金融安全指数编制/338第六节 改善金融监管的政策建议/346第七节 金融安全指数总结/352第十二章 中国房地产业安全评价及安全指数研究/354第一节 房地产业安全现状分析/354第二节 房地产业安全的界定与特征/363第三节 房地产业安全评价逻辑与安全评价因素/364第四节 房地产业安全指数编制/390第五节 提升我国房地产业安全水平的对策建议/398第十三章 文化产业安全指数研究/405第一节 文化产业现状分析/405第二节 文化产业安全的影响因素/415第三节 文化产业安全的概念界定与特征/421第四节 文化产业安全状况评价/425第五节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模型计算/442第十四章 装备制造产业安全指数研究/453第一节 装备制造产业现状分析/453第二节 装备制造产业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458第三节 装备制造产业的特征分析/464第四节 装备制造产业安全的界定与指数模型构建/470第五节 指标数据斟选分析和产业安全指数测度评估/476第六节 基本结论与对策建议/489第七节 装备制造产业2013~2014年安全发展趋势分析/495第十五章 医疗产业安全评价及安全指数研究/511第一节 医疗产业安全现状分析/511第二节 医疗产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515第三节 医疗产业安全的界定与特征/519第四节 医疗产业安全评价逻辑与指标体系/525第五节 医疗产业安全指数编制/529第六节 医疗产业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535第十六章 轻工业安全评价及安全指数研究/541第一节 轻工业安全现状分析/541第二节 轻工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549第三节 轻工业安全的界定与特征/555第四节 轻工业安全评价逻辑与指标体系/558第五节 轻工业安全指数编制/560第六节 轻工业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566

前言/序言


《中国产业安全指数研究》一书,旨在深入剖析当下中国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多元化风险与挑战,构建一套科学、系统、可量化的产业安全评估体系。本书并非对某一具体产业进行孤立的分析,而是将视角置于宏观经济、国际环境、技术变革、社会结构等多个维度,探究影响产业整体安全韧性的关键因素。 核心目标与价值 本书的核心目标在于填补当前中国产业安全领域在指数化研究上的空白。长期以来,产业安全多停留在概念层面或案例研究,缺乏一个能够直观反映产业安全状况、量化评估风险程度、并能进行跨产业、跨时段比较的工具。本书通过构建“中国产业安全指数”,致力于实现以下价值: 1. 量化评估与风险预警: 将抽象的产业安全概念转化为可衡量的指标,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揭示产业在经济稳定、技术自主、供应链韧性、环境可持续性、社会公平等方面的潜在风险。为政策制定者、行业决策者提供及时的风险预警,以便提前采取应对措施,降低潜在损失。 2. 科学决策支持: 为政府部门在产业政策制定、资源配置、风险防范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指数的动态变化,可以评估现有政策的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产业发展战略,引导产业朝着更安全、更具韧性的方向发展。 3. 企业竞争力提升: 为企业提供评估自身产业环境安全状况的视角,帮助企业识别自身在产业链中的脆弱环节,优化风险管理策略,提升供应链的稳定性与抗压能力,增强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4. 学术理论贡献: 在产业经济学、风险管理学、计量经济学等领域,本书将提出新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深化对产业安全内涵与外延的理解,丰富产业安全的研究范式。 5. 国际比较研究基础: 通过建立一套可比的指数体系,为中国产业安全状况与国际其他国家进行横向比较提供可能,有助于认识中国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的位置与面临的挑战。 研究范畴与内容构成 本书的研究范畴极其广泛,力求全面覆盖影响中国产业安全的关键领域。其内容构成将围绕以下几个核心板块展开,每个板块下设若干子指标,最终汇聚成一个综合性的产业安全指数: 第一篇:理论基础与框架构建 产业安全的内涵与外延: 梳理产业安全概念的发展脉络,界定本书所研究的产业安全范畴,包括但不限于经济安全、技术安全、资源环境安全、社会文化安全、地缘政治安全等维度。 产业安全风险的识别与分类: 分析不同类型产业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例如: 经济风险: 宏观经济波动、金融市场风险、汇率波动、通货膨胀、需求冲击、产能过剩等。 技术风险: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技术泄露、颠覆性技术冲击、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偏弱、技术标准被他国主导等。 供应链风险: 关键原材料或零部件供应中断、地缘政治冲突导致的国际贸易受阻、物流瓶颈、供应链环节脆弱、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商等。 资源环境风险: 关键资源(如能源、矿产、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生态系统破坏、资源枯竭等。 社会文化风险: 人才流失、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社会稳定问题影响生产、意识形态渗透、文化产业安全等。 地缘政治风险: 国际关系紧张、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家间冲突、地区不稳定、区域经济合作受阻等。 产业安全指数构建的理论基础: 借鉴国内外风险管理、经济指数、安全韧性等相关理论,为指数的科学设计提供坚实基础。 中国产业安全指数的整体框架设计: 提出一个分层级、多维度的指数体系,明确各级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权重分配原则。 第二篇:关键维度指标体系解析 本书将对构成产业安全指数的每一个关键维度进行深入的指标设计与解析: 经济韧性维度: 宏观经济稳定性: GDP增长稳定性、通货膨胀水平、失业率、财政收支平衡状况等。 金融市场健康度: 资产价格泡沫风险、信贷风险、资本市场波动性、外汇储备充足度等。 市场主体活力: 企业盈利能力、投资增长率、市场竞争程度、营商环境指数等。 国际贸易表现: 贸易差额稳定性、出口市场多元化程度、进口依赖度、贸易壁垒影响等。 技术自主与创新能力维度: 核心技术可控性: 关键领域对外技术依赖度、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专利申请与授权量、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等。 研发投入与产出: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技术成果转化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 人才与教育: 高素质人才供给数量与结构、人才引进与留存情况、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适配度等。 数字经济发展: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技术应用普及度、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水平等。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维度: 关键产业集中度: 特定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以及其对整体经济的支撑作用。 核心要素可获得性: 关键原材料、能源、零部件的国内生产能力与供应稳定性,以及对外依赖度。 国际供应链风险暴露度: 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深度,以及在国际供应链中断情况下的脆弱性。 国内供应链协同性: 区域间、产业间供应链的整合与协同效率,应急响应能力。 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维度: 能源安全: 能源自给率、能源结构(清洁能源占比)、能源消费弹性、关键能源供应渠道的稳定性。 资源保障: 重要矿产、战略性金属、水资源等资源的国内储量、开采能力、进口依赖度。 生态环境承载力: 环境污染治理水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极端天气事件对产业活动的影响。 绿色发展转型: 产业结构绿色化程度、单位GDP能耗、绿色技术研发与应用。 国家安全与地缘政治风险维度: 关键基础设施安全: 通信、交通、能源、金融等关键基础设施的自主可控与安全防护水平。 国家安全法制环境: 反间谍法、国家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与配套政策。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影响: 主要贸易伙伴的政治稳定性、地缘政治冲突的潜在冲击、国际规则变动的影响。 数据安全与信息安全: 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数据保护、网络安全威胁防范、个人信息保护等。 社会稳定与文化安全维度: 就业结构与稳定性: 不同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结构性失业风险、劳动者权益保障。 区域发展均衡性: 区域产业发展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稳定风险。 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与安全性: 关键文化资源、意识形态阵地的保护与发展。 第三篇:指数测算、动态分析与应用 数据搜集与处理: 明确各项指标的数据来源(统计年鉴、政府报告、行业数据、国际组织数据等),建立数据质量控制机制。 指数模型构建与权重分配: 采用合适的统计学方法(如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法等)构建指数模型,并根据理论重要性、数据可得性、专家意见等因素合理分配各级指标的权重。 指数测算与基准线设定: 对历史数据进行测算,确定基准年份,并计算不同年份的产业安全指数。 动态趋势分析: 分析中国产业安全指数及其各维度指数的长期、中期和短期变化趋势,识别驱动因素。 产业部门的横向比较: 对不同产业(如高技术产业、传统制造业、服务业等)的产业安全指数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优势与劣势。 区域产业安全差异分析: 考察不同区域(如东部、中部、西部)产业安全水平的差异及其原因。 政策建议与应用场景: 政府宏观调控: 如何利用指数指导产业政策的制定、风险防范的部署。 企业战略决策: 如何利用指数评估自身所处环境的风险,优化投资与经营策略。 金融机构风险评估: 为信贷审批、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国际比较与合作: 识别中国产业在国际链条中的位置,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与合作。 未来研究展望: 提出未来在产业安全指数研究、应用领域及方法上的进一步设想。 研究方法与特色 本书的研究方法将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兼具宏观视野与微观审慎。 量化研究为主,定性分析为辅: 以严谨的计量经济学方法为基础,运用统计模型、面板数据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与建模。同时,辅以深入的案例分析、专家访谈、政策文本解读,以深化对量化结果的理解。 系统性与动态性: 强调对产业安全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考察,避免碎片化分析。同时,注重指数的动态变化,以反映产业安全水平的演进过程。 前瞻性与可操作性: 在理论框架构建和指数设计上,力求具有前瞻性,能够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在政策建议上,力求具体、可行,能够为实践提供直接指导。 独立性与客观性: 坚持学术研究的独立性与客观性原则,力求数据来源的广泛性、分析方法的科学性、结论的公正性。 《中国产业安全指数研究》一书,将为理解和应对中国产业发展新阶段的复杂挑战,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系统化的、可视化的分析工具。它不仅是对中国产业现状的一次深度扫描,更是对未来产业发展安全韧性的一次重要探索。本书的出版,预期将成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政策制定者、企业管理者以及关注中国经济发展人士的必备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经济的“内功”。在当前全球化进程遭遇挑战、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的大背景下,理解一个国家的产业是否“安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作者通过深入研究,构建的“产业安全指数”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分数,它背后蕴含着一套复杂而精密的分析框架。书中对科技创新、关键原材料自主可控、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等方面的论述,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有机结合。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高端芯片制造和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作者通过详细的数据对比和趋势预测,清晰地勾勒出了我国在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书中关于“卡脖子”技术的分析,让我对接下来的产业发展方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国家在这些领域加大投入的必要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从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提炼出最核心的、最能影响国家长远发展的关键要素。

评分

这是一部充满了洞察力的著作。作者在《中国产业安全指数研究》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经济发展脉络的全新视角。我尤其赞赏作者在方法论上的创新,通过构建一个多维度、动态变化的“产业安全指数”,将原本抽象的宏观概念具象化。书中对制造业的深度剖析,让我对中国从“世界工厂”向“制造强国”转型的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者不仅关注了产业的规模和效率,更着重于其内在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例如,在讨论汽车产业时,书中分析了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化程度、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供应链的全球化布局,并以此为基础评估了其安全韧性。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中国制造业在应对外部冲击时,所存在的潜在优势和需要改进的方面。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在描述现状,更是在为未来的产业布局和战略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帮助我们理解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逻辑。

评分

《中国产业安全指数研究》这本书,以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解构了“产业安全”这个听起来有些宏大且不易把握的概念。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探讨,而是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实际数据的梳理和分析中。我个人对书中关于粮食安全和金融安全的部分尤为感兴趣。在粮食安全方面,书中不仅关注了产量和储备,还深入剖析了耕地保护、种子技术、国际贸易以及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供应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通过对历史数据和未来趋势的分析,我看到了国家在保障“中国饭碗”方面所做的艰辛努力和面临的严峻考验。而在金融安全方面,书中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汇率波动、外债风险以及金融监管体系的有效性等多个维度进行了量化评估。这些内容让我对我国金融体系的韧性有了更客观的认识,也理解了为何国家在推动金融改革的同时,始终将风险防范放在首位。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量化解读”中国经济安全的方式,让普通读者也能对这些复杂议题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就被它的书名所吸引——《中国产业安全指数研究》。作为一名对国家经济发展和潜在风险略有关注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产业安全”这个概念感到既重要又有些模糊。这本书就像一座灯塔,照亮了我对这个领域的探索之路。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构建一个能够量化和评估中国产业安全状况的指标体系。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并非空谈理论,而是引入了丰富的实证数据和详实的案例分析。例如,在探讨能源产业安全时,书中不仅分析了国际能源市场的波动对我国的影响,还深入剖析了国内能源结构优化、技术创新以及供应链韧性等多个维度,通过图表和数据的呈现,让我对我国能源产业的脆弱点和优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种严谨的研究方法,使得书中提出的“产业安全指数”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据可依的评估工具。读完关于能源部分的章节,我感觉自己仿佛真的走进了产业的“指挥室”,能够理解决策者们在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是如何权衡利弊,做出战略性选择的。

评分

读完《中国产业安全指数研究》,我深切感受到“产业安全”并非仅仅是宏观经济层面的数字游戏,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切身利益。书中对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安全风险评估,让我对科技发展带来的双刃剑效应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作者在分析这些前沿产业时,不仅看到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也警惕了技术被垄断、数据泄露以及伦理道德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书中关于“技术自主”和“数据主权”的讨论,让我对接下来的科技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理解了为何国家如此重视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产业发展的大门,让我能够更理性地看待科技进步,并认识到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如何保障国家和个人的安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对国家战略的思考,并从更宏观的层面理解经济安全的重要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