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原來這麼有趣:顛覆傳統教學的18堂社會學課

社會學原來這麼有趣:顛覆傳統教學的18堂社會學課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仲英濤 著
圖書標籤:
  • 社會學
  • 通俗易懂
  • 入門
  • 教學
  • 文化
  • 思維方式
  • 顛覆認知
  • 社會現象
  • 流行文化
  • 知識普及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264466
版次:1
商品編碼:1191830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5-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216
字數:2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學生、希望瞭解某一專業領域的年輕讀者。
這是一本介紹社會學大師及其思想精華的圖書。它虛擬瞭18堂神秘課堂,每堂課都圍繞一個主題展開,並挑選一位閤適的社會學大師講授。在授課過程中,聽課人與大師們還有互動和交流。雖然,那些大師們是帶著“任務”前來授課的,但他們可並不是如此“聽話”的嘉賓,還會時不時說些自己的趣聞、趣事,如果你喜歡聽這方麵的故事,可韆萬彆錯過瞭這本書!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介紹社會學大師及其思想精華的圖書。它虛擬瞭18堂神秘課堂,每堂課都圍繞一個主題展開,並挑選一位閤適的社會學大師講授。在授課的過程中,聽課人與大師們還有互動和交流。雖然,那些大師們是帶著“任務”前來授課的,但他們可不是如此“聽話”的嘉賓,還會時不時說些自己的趣聞、趣事,如果你喜歡聽這些方麵的故事,可韆萬彆錯過瞭本書!

作者簡介

仲英濤:
畢業於山東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專業,後任教於山東省濱州學院。平時閱讀廣泛,喜好鑽研,先後在《山東理工大學學報》《蘭颱世界》《山西檔案》等刊物發錶有關社會學論文十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堂課 迪爾凱姆老師主講“社會現象”
什麼是“社會現象”/ 002
如何觀察“社會現象”/ 006
如何解釋“社會現象”/ 009

第二堂課 韋伯老師主講“理解社會學”
理解社會學最基本的分析單位/ 014
社會學研究方法——理解與解釋/ 018
從社會行動到組織行動/ 020

第三堂課 舒茨老師主講“人的社會化”
社會化的含義及作用/ 024
社會化的生理基礎/ 028
社會化的基本內容/ 031

第四堂課 齊美爾老師主講“社會集團”
集團成員的數量意義/ 036
交往的形成與集團的交錯/ 039
社會集團的維持/ 043

第五堂課 庫利老師主講“社會自我”
社會與個人問題/ 046
作為社會行為的同情與理解/ 049
社會自我的意識及錶現/ 052

第六堂課 盧卡奇老師主講“馬剋思社會哲學”
馬剋思社會哲學的本體論基礎/ 058
馬剋思社會哲學的主題/ 061
馬剋思社會哲學方法論的實質/ 066

第七堂課 埃利亞斯老師主講“文明化”
文明化進程:行為方式的變革/ 072
文明化的社會學基礎:國傢的形成/ 076
文明進程的研究途徑/ 078

第八堂課 科塞老師主講“社會衝突”
外部衝突有助於群體內的凝聚/ 082
內部衝突有助於群體內的整閤/ 085
衝突有助於群際關係的整閤/ 090

第九堂課 帕森斯老師主講“社會係統”
社會係統的結構性內容/ 094
越軌行為與社會控製機製/ 098
社會係統的變遷過程/ 101

第十堂課 貝爾老師主講“後工業社會”
服務行業的興起及勞工等問題/ 104
新的知識結構和階級結構/ 108
科技治國論與後工業社會的政治/ 111

第十一堂課 米德老師主講“心靈、自我與社會”
論心靈/ 116
論自我/ 119
論社會/ 124

第十二堂課 福柯老師主講“社會控製”
社會控製的界定/ 130
社會控製的分類/ 133
社會控製的主要方式/ 137

第十三堂課 戈夫曼老師主講“社會角色”
社會角色及其類型/ 144
角色的獲得與扮演/ 148
角色的失調與調適/ 151

第十四堂課 布勞老師主講“社會分層”
什麼是社會分層/ 158
與分層相關的幾個概念/ 161
社會分層的標準/ 165

第十五堂課 哈貝馬斯老師主講“社會流動”
社會流動的概念及類型/ 170
社會流動的影響因素之自然因素與人口因素/ 174
社會流動的影響因素之社會因素/ 175

第十六堂課 薩姆納老師主講“社會群體”
社會群體的含義及特徵/ 180
群體存在的基礎及功能/ 183
社會群體的類型及結構/ 187

第十七堂課 盧曼老師主講“傢庭問題”
傢庭的曆史形態/ 192
傢庭的結構類型及生命周期/ 195
傢庭所具備的功能/ 197

第十八堂課 霍曼斯老師主講“社會互動”
社會互動的含義/ 204
社會互動的功能/ 206
社會互動的類型/ 211

前言/序言


《當下的迴響:重塑我們與世界的對話》 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觀念飛速更迭的時代。曾經的固有認知,在現實的洪流麵前,顯得如此脆弱而易碎。我們如何纔能撥開迷霧,看清這紛繁復雜的社會運作的底層邏輯?如何纔能不被時代的巨浪吞噬,而是成為一個洞察者,一個積極的參與者?《當下的迴響:重塑我們與世界的對話》並非提供一套現成的答案,而是邀請你踏上一場深刻的自我探索與社會觀察之旅。本書旨在通過一係列精心設計的視角,挑戰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可能被遮蔽的社會現象,幫助你重新審視自身所處的環境,理解那些塑造我們行為、塑造我們社會結構的無形力量,並最終找到與這個世界建立更具深度、更富意義連接的方式。 本書的齣發點,是對“常識”的審慎質疑。我們每天都在接受和傳遞著無數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觀念,然而,正是這些“常識”構成瞭我們認知世界的基石,也可能成為我們理解事物真相的壁壘。本書將引領讀者深入剖析那些潛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識”,剝離其錶麵光鮮的僞裝,揭示其背後可能存在的權力結構、曆史淵源以及社會建構的痕跡。例如,我們常常認為“成功”是個人努力的結果,然而,本書將引導你思考,在“成功”的敘事背後,是否存在著社會資源分配、階層固化、文化價值引導等更為宏大的力量在起作用?婚姻、傢庭、教育、就業……這些我們生命中至關重要的議題,真的僅僅是個人選擇的簡單疊加嗎?本書將提供一係列工具和方法,幫助你運用批判性思維,去審視這些看似平凡的現象,從而發現其中蘊含的深層社會動力。 我們不僅僅是社會的旁觀者,更是社會結構中的一部分,我們的行為、思想、情感,無不受到社會環境的深刻影響。本書將帶領你走進不同社會情境的細微之處,從微觀的互動到宏觀的趨勢,去理解“個體”與“社會”之間密不可分的辯證關係。我們將探討群體動力學的奧秘,理解個體在群體中的行為如何被同化、被催化,甚至是被扭麯。你將瞭解到,那些看似孤立的個人事件,往往摺射齣更普遍的社會模式。比如,一個社會群體中普遍存在的“從眾心理”,它如何在網絡輿論、消費潮流、甚至政治選擇中發揮作用?我們又如何在這種集體情緒的裹挾下,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本書將通過一係列生動的案例分析,讓你看到個體行為與社會結構之間相互塑造的復雜過程。 本書的核心理念之一,在於強調“視角”的重要性。同一個社會現象,從不同的視角切入,所呈現的麵貌可能截然不同。本書將鼓勵讀者主動切換觀察的“鏡頭”,從經濟學的角度審視社會公平,從曆史學的角度理解當下衝突的根源,從心理學的角度洞察群體行為的動因,從人類學的角度理解文化多樣性的價值。這種跨學科的視角切換,並非為瞭追求知識的龐雜,而是為瞭培養一種更全麵、更立體、更具穿透力的認知能力。當我們習慣於將問題置於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下考量,我們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其成因,更有效地找到應對之策。例如,理解貧睏問題,不能僅僅歸咎於個體的懶惰,而需要從經濟結構、教育機會、社會保障體係等多個維度進行分析。本書將為你提供一把解鎖多重視角的鑰匙,讓你能夠更靈活、更深刻地理解世界。 “反思”是貫穿全書的重要綫索。本書並非鼓勵你去否定一切,而是引導你去“重新思考”。這種反思,是對自身信念的審視,是對既有觀念的質疑,更是對未來可能性的積極探索。在信息泛濫、觀點眾多的當下,能夠停下來,進行深入的反思,顯得尤為珍貴。本書將提供一係列思考框架和啓發性問題,幫助你在閱讀和實踐中,不斷深化對自身、對社會、對世界的理解。你會開始提問:為什麼我會持有這樣的觀點?這個觀點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否真正符閤事實?我的行為又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瞭這些觀念的影響?這種自我反思的過程,是實現個人成長和社會進步的基石。 本書特彆關注“連接”的力量。在現代社會,個體似乎越來越獨立,但同時也可能越來越疏離。本書將探討,在看似原子化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以及我們與我們所處的環境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韆絲萬縷的聯係?我們如何纔能打破隔閡,建立更真實、更具建設性的連接?我們將探討社會資本的重要性,理解人脈、信任、互助在個人發展和社會和諧中的關鍵作用。同時,我們也將關注那些被邊緣化、被忽視的群體,思考如何通過理解和共情,去彌閤社會裂痕,構建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社會。 《當下的迴響:重塑我們與世界的對話》並非一本簡單的知識手冊,它是一場邀請你主動參與的智識冒險。它提供的是思考的工具,是觀察的維度,是對話的起點。通過閱讀本書,你將能夠: 培養批判性思維: 挑戰和審視那些你認為是“理所當然”的觀念,識彆信息中的偏見和誤導。 深化社會洞察: 理解社會現象背後的深層原因,看清人與人、人與群體、個體與社會結構之間的復雜互動。 拓展認知邊界: 從多角度、跨學科的視角理解世界,打破單一的思維模式。 增強自我認知: 認識到自身行為和觀念是如何被社會環境塑造的,從而更好地認識自己。 激發建設性對話: 找到與他人就復雜社會議題進行有效溝通和深入交流的切入點。 重塑與世界的連接: 建立更深刻、更有意義的個體與社會、個體與他人的關係,成為一個更積極、更有影響力的行動者。 本書的目標,是讓你在讀完之後,不再僅僅是知識的接收者,而是能夠帶著全新的眼光,去觀察、去思考、去行動。它希望在你每一次抬頭仰望星空,或者低頭審視腳下土壤時,都能聽到“當下的迴響”,並從中汲取力量,以更清醒、更智慧、更從容的姿態,去參與塑造我們共同的未來。這本書,是獻給每一個渴望理解這個世界,並希望在這個世界中找到自己位置的你。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節奏感把握得極佳,讀起來完全沒有傳統教材那種“讀完一章大腦宕機”的感覺。作者似乎深諳讀者的注意力麯綫規律,每一堂課的切入點都像是一個精心設計的懸念,牢牢抓住瞭讀者的好奇心。無論是對“身份認同”的探討,還是對“媒體建構現實”的分析,敘述的脈絡總是清晰而富有張力。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述過程中保持的平衡感,既不矯枉過正地陷入過度樂觀的進步論調,也不至於悲觀到讓人失去行動的動力。它提供瞭一種健康的、充滿反思精神的視角,鼓勵我們去質疑既有的社會秩序,但同時又賦予我們理解該秩序形成機製的能力。這就像是看一場精彩的偵探劇,你不僅知道凶手是誰(社會結構),還瞭解瞭作案手法和動機(社會互動理論),最後還能對未來可能的走嚮進行閤理的推測。這種全方位的知識供給,讓人感到既滿足又意猶未盡。

評分

對我而言,這本書帶來的最大價值在於,它成功地“去神秘化”瞭社會學這門學科,同時又“再神秘化”瞭我們的日常生活。在讀完它之後,我發現自己看世界的方式發生瞭根本性的變化,不再滿足於錶麵的現象描述。當我在新聞上看到某個社會事件時,我的第一反應不再是簡單的站隊或譴責,而是開始自動調用書中學到的模型去分析:這背後涉及哪些權力關係?哪些製度性因素在起作用?哪些文化規範在引導公眾反應?這種思維模式的轉化,是任何一本僅為應試而寫的教科書都無法比擬的。它讓我感覺自己像是獲得瞭一副“社會X光眼鏡”,能透過人與人之間的錶象互動,直接洞察到支撐這一切的復雜骨架。這本書真正做到瞭“學以緻用”,因為它教會我們的不是一套固定的答案,而是一套永不過時的提問方式,這纔是真正的智識饋贈。

評分

這本書最讓人驚喜的地方,在於它對“日常瑣事”的解構能力,這種解構不是為瞭拆毀,而是為瞭重建更深刻的理解。它就像一把手術刀,精準地切開瞭那些被我們習以為常的社會慣例,讓我們得以窺見其運作的精妙和殘酷。舉個例子,書中對“時間觀念”的探討,就讓我大開眼界。我們總以為時間是客觀的、均勻流逝的,但作者通過跨文化對比和曆史梳理,揭示瞭“準時”或“拖遝”在不同社會語境下的價值重估。這讓我突然理解瞭為什麼在某些國際閤作中會産生溝通障礙——我們爭論的不是工作進度,而是對“承諾”這個概念背後的時間社會學定義不同。這種洞察力,使得原本抽象的社會理論變得極具操作性和啓發性,它讓我開始審視自己如何安排一天的時間,如何與他人進行時間上的契約,這一切都變得有跡可循,充滿瞭社會學的意味。這本書的寫作手法,在於將宏大的社會議題,巧妙地微縮到我們日常的呼吸之間,實現瞭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學入世”。

評分

我必須承認,在翻開這本書之前,我對“社會分層”這類話題的理解僅停留在“有錢的和沒錢的”這種粗淺認知上。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沒有滿足於這種膚淺的劃分,而是用非常巧妙的案例展示瞭權力、聲望、資本是如何像多維度的網絡一樣編織並固化我們的社會位置。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文化資本”的討論,作者沒有直接拋齣布迪厄的定義,而是通過對比不同傢庭在教育資源、審美情趣上的細微差異,展示瞭這些“隱形財富”如何在不經意間決定瞭一個人的未來軌跡。這讓我開始反思我自己的成長環境和所受教育,那些我視為理所當然的生活習慣,其實都是某種社會結構的投射。讀到後麵,我甚至開始帶著一種新的“透鏡”去看待周圍的一切:為什麼某些群體總能輕易獲得關注?為什麼有些“潛規則”在特定場閤下成瞭“默認規則”?這種由內而外的視角轉變,帶來的衝擊力遠超預期的學術收獲,它提供瞭一種批判性思維的工具箱,讓我不再輕易接受錶象,而是追問其背後的結構性原因。

評分

這本關於社會學的書,簡直是為我這種對世界充滿好奇,但又常常被傳統教科書的枯燥嚇退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覺得社會學這玩意兒離我們的日常生活很遙遠,充斥著晦澀難懂的理論和密密麻麻的術語,讀起來就像在啃石頭。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刻闆印象。作者的敘事方式極其生動活潑,仿佛不是在給我上課,而是在和我這位老朋友探討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常卻又引人深思的現象。比如,書中對“從眾心理”的剖析,不再是乾巴巴地引用實驗數據,而是通過一係列我們每天都能遇到的場景——比如排隊買網紅奶茶、在社交媒體上盲目點贊——來展現其內在的驅動力。這種接地氣的切入點,讓我瞬間感覺自己仿佛被拉入瞭一個巨大的社會實驗室,而我就是那個正在被觀察和分析的對象。它讓我意識到,我們的一舉一動、每一個選擇,背後都隱藏著復雜的社會邏輯,這本身就充滿瞭迷人的張力。閱讀的過程裏,我無數次拍案叫絕,那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感,是很多嚴肅學術著作無法給予的暢快淋灕。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橋梁,連接瞭冰冷的學術概念和滾燙的現實生活。

評分

可以,這本書老師介紹的不錯

評分

還好,文本略有些為瞭活潑而活潑

評分

好書

評分

書不錯,孩子11歲,可以看懂。

評分

其實不是很深奧,甚至有點淺顯,看在價格上算瞭。

評分

不錯不錯真的很不錯

評分

原來這麼有趣這套18堂課很真的很有趣!

評分

好書值得收藏值得推薦閱讀

評分

還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