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nett & Brachman 医院感染

Bennett & Brachman 医院感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William R.Jarvis 编,胡必杰,陈文森,高晓东,葛茂军 译
图书标签:
  • 医院感染
  • 感染控制
  • 医疗卫生
  • 公共卫生
  • 消毒
  • 医院管理
  • 临床医学
  • 预防医学
  • 微生物学
  • 流行病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3047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2411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8
字数:128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医院感染管理和防控专业人员
  国际上一部经典的医院感控领域的专著,原著已再版5次。本书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由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SIFIC)的专家团队翻译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际上一部经典的关于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专著,由国际上极具影响力的感控专家William R. Jarvis主编,并邀请了世界各地该领域的知名专家参与编写,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基本知识、前沿进展以及循证医学证据。
  本书重点突出,特色鲜明。首先,全面阐述了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的基本内涵和理论,几乎涵盖了所有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相关领域,包括重点部门、易感人群和重要病原体感染等,紧扣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领域的热点、重点和难点,侧重于临床实践,并涵盖了该领域国际上的研究进展。其次,本书采用大量的循证实践的案例数据,对临床中常见的一些医院感染防控相关问题进行了解读,聚焦推荐干预所基于的循证证据,并给予切实可行的指导和建议。
  本书由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SIFIC)的专家团队为主要翻译力量,翻译团队囊括了全国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检验医学、公共卫生、医院管理学等近百名不同专业的骨干和专家。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已经成为全球各个国家共同关注和努力的焦点,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感控专家阐述各自成功的经验,视角不同,临床实践水平不同,可供我国从事医院感染相关工作人员学习和借鉴。
  本书配有大量图表,指导性强,是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专业人员、临床医务人员及相关管理与研究人员必备的参考书和工具书。

作者简介

  胡必杰,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学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主任医师,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院内感染质控中心主任,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网上论坛创始人。

目录

2016年5月目录第1篇医疗保健相关感染总论1第1章医疗保健相关感染流行病学2
第2章医疗保健流行病学家17
第3章手卫生21
第4章职业健康服务29
第5章感染监测与预防方案的制订40
第6章医疗保健相关感染的监测45
第7章患病率调查在医疗保健相关感染监测中的应用54
第8章地方性和流行性医疗保健相关感染调查61
第9章医疗机构感染调查的流行病学方法74
第10章信息系统在医疗保健流行病学的应用81
第11章实验室在预防医疗保健相关感染中的作用86
第12章社区医院的流行病学实践100
第13章专家、政府以及监管组织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的作用112
第14章抗菌药物管理: 程序化管理优化抗菌药物使用123
第15章多重耐药菌: 流行病学与控制132
第16章耐药分子生物学: 耐药机制的简史和基因转移的发现149
第17章卫生保健相关感染及感染控制、抗菌药物管理干预的经济学评价157
第18章资源贫乏机构中医疗保健相关感染的流行病学与控制165
第2篇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203第19章无生命的环境204
第20章医疗机构消毒与灭菌213
第21章医疗机构中食源性疾病的预防226
第22章临床实验室获得性感染232
第23章透析相关并发症及其控制238
第24章重症监护病房A部分: 医疗保健相关感染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
监测、感染控制实践设计和管理及其影响257
第25章重症监护病房B部分: 细菌耐药及预防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导管相关尿路感染和艰难梭菌感染269
第26章新生儿室及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80
第27章围手术期管理296
第28章门诊医疗场所303
第29章长期照护机构的感染312
第3篇地方性和流行性医院感染流行病学319第30章地方性HAI和流行性HAI发病率和本质320
第31章尿路感染339
第32章医院获得性肺炎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345
第33章医源性结核病356
第34章感染性胃肠炎365
第35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377
第36章手术部位感染383
第37章烧伤创面感染391
第38章输液治疗引起的感染397
第39章心脏和血管器械植入物的感染418
第40章骨假体和移植物感染430
第41章感控在控制耐药菌中的重要性438
第42章医疗相关呼吸道病毒感染445
第43章预防血源性病原体在医疗机构中的传播454
第44章医疗保健相关真菌感染469
第45章移植患者的医疗保健相关感染483
第46章操作相关感染500
第47章医疗保健相关感染发病率的公众报告516
第48章患者安全521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525

前言/序言

  医院感染既是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严重的临床问题。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外科手术种类和数量日益攀升、大量介入性和创伤性诊疗技术普遍应用;同时,肿瘤放化疗、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应用日益广泛,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疾病谱也发生了显著改变,这些因素使医院感染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的病原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肠杆菌科细菌(CRE)、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及艰难梭菌、条件致病性真菌如曲霉和念珠菌等引起的感染,在临床上越来越难治疗,不仅显著增加医疗费用,而且给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构成严重威胁。一些新发传染病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埃博拉出血热(EBHF)、甲型H1N1流感和高致病禽流感等不断出现,旧的传染病如结核死灰复燃,艾滋病/HIV感染、乙型(HBV)和丙型(HCV)病毒性肝炎等血源性感染依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甚至出现医院感染集聚性发生,这些给医院感染管理和患者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我国的医院感染管理从1986年起步,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医院感染管理人员队伍与组织建设、工作模式与防控体系、法规制度与学科建设等从无到有,从被轻视到受到关注,再到受到重视。特别是2003年SARS疫情后,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开始意识到医院感染危害的严重性,并开始关注如何进行有效的医院感染防控。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由监测发展到多方面的管理,基础感染控制(感控)如清洁消毒和隔离工作得到了普遍加强。2006年我国发布了《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对医院感染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2006年卫生部启动的“医院管理年”活动、2009年开始的“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及2011年重启的等级医院评审活动中,均把医院感染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必查内容,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医院感染管理向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每年各省市举办各类医院感染培训班和学术会议,每所医院都进行针对医院感染的新职工岗前培训,不少医院还通过举办“医院感染宣传周”等活动,促进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普及和感控文化的建设。
  在感慨我国医院感染防控体系日趋成熟、组织建设日趋健全、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医务人员感染防控意识逐步增强、医院感染总体发病率明显下降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十多年来,国际上医院感染管理和防控的理论、实践和科学研究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并取得了巨大成绩。医院感染管理重点由先前的感染监测和控制,正快速转向全面的感染预防。在如何减少医院感染发病方面开展了大量临床研究,并依此制订或更新了一系列的循证感染防控指南。为促进这些行之有效的防控指南在临床实践中全面推广应用,许多国家从教育培训、精简的集束(组合干预)措施、核查和监督制度、文化建设等着手,提高医务人员对科学预防感染的认知度和预防措施的执行率,甚至对可以预防的医院感染提出“零容忍”理念。自2008年起,美国对于可预防的医院感染如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保险公司不再支付诊疗费用而改由医院承担,迫使医疗机构主动实施有效的医院感染预防方法。2014年英国出版的国际著名教科书《Davidson内科学》中,开辟专门章节向医学生介绍医院感染防控,包括医务人员手卫生时机和洗手步骤、3种隔离措施(空气隔离、飞沫隔离和接触隔离)能防控的病原体与方法、血培养采集方法、药敏试验的原理和解读等。
  近年资料显示,我国的医院感染发病率仍明显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水平;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约为美国的5倍,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也明显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究其原因,部分与我国广大医务人员,包括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医院院长以及不少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消毒防疫技术人员,对现代医院感染的内涵、范畴和学科体系的认识严重不足,对于医院感染管理的内涵,仍停留于传统的消毒隔离、环境微生物检测等基础感控层面,对国际上最新发展并快速推进的循证感染预防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推广实施。
  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Shanghai International Forum for Infection Control, SIFIC)创建于2007年4月,宗旨是全球视野下引进国际先进的医院感染管理理念,不断推进我国科学的循证感染防控实践。近年来相继出版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参考版)》《SIFIC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最佳实践丛书》《SIFIC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临床实践指引(2013年)》《SIFIC医院感染防控用品使用指引(2014—2015年)》《SIFIC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操作图解》等一系列实用、有指导价值的工具书,受到同道的关注和好评。
  为了更加全面系统地介绍近年来国际上医院感染防控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成就,本书翻译组借助SIFIC团队力量,将目前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医院感染巨著Bennett and Brachman�餾 Hospital Infections(第6版,2014年出版)翻译成中文供我国同道学习参考。本书主编William R. Jarvis,以及不少参编者,如Moi Lin Ling、Dennis G. Maki、Didier Pittet、Victor D. Rosenthal、William A. Rutala、Wing Hong Seto、Bryan P. Simmons、Nalini Singh、Barbara M. Soule、Robert A. Weinstein等,都是国际上极具影响力的感控和消毒专家,都曾经应邀在中国的SIFIC和全国感控年会上做学术报告。
  本书内容紧扣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领域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非常贴近临床实践工作。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全面,阐述了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的基本内涵和理论,几乎涵盖了所有医院感染防控相关领域、易感人群和重要病原体的医院感染防控知识;二是循证,本书采用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和循证实践案例的数据,对临床常见的医院感染防控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本书翻译和校审团队人员构成囊括了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检验医学、公共卫生、医院管理学等领域近百名不同专业的骨干和专家。从获得本书版权开始,翻译团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热情,共审核五次,力求使中文译本做到信、达、雅。
  2008年,美国CDC提出了“health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s” (医疗保健相关感染)的概念,目的在于区分一部分与医疗活动紧密相关而非以往理解的“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s”(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感染,英文缩写都是“HAI”。国际趋势是以“医疗保健相关感染”替代“医院获得性感染”,但目前尚处于混用阶段。 原著的书名使用“Hospital Infections”(医院感染),而书中的具体内容,采用“医疗保健相关感染”或HAI。我国目前广为接受的名称是“医院感染”。我们尊重原著,将书名翻译为“医院感染”,而正文中统一采用“医疗保健相关感染”或HAI,除了特别注释,读者可以统一理解为“医院感染”。
  这是一部值得医院感染管理和防控专业人员精读的感控案头书,也是适合于感染病科、危重医学科、各手术科室、呼吸科、血液科等临床医生,医院院长、医务处、护理部、感控重点部门(如ICU、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室、内镜室、导管室、透析室、口腔科)负责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和负责抗菌药物的临床药师,以及主管消毒隔离的CDC有关技术人员选择相关章节细细研读的重要参考书。同时,本书也非常适合于医学院校用作研究生或本科生课程的教材。30年的中国感控历程是一个丰碑,更是一个号角。希望通过引进出版这部具有较强权威性和实用性的国际最新感控专著,让中国从事感染防控和相关领域的医务人员系统、全面地了解国际最新的动向和进展,让中国感控真正融入国际感控的大家庭。


《现代感染控制:挑战与策略》 内容梗概 《现代感染控制:挑战与策略》是一部全面而深入探讨当今医疗机构所面临的感染控制难题,并系统性地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的专著。本书以严谨的学术视角,结合大量实际案例,详尽剖析了医院获得性感染(HAI)的复杂性,覆盖了从病原体传播机制、风险因素识别,到多学科协作、新兴技术应用等各个层面。全书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员、感染控制专家、医院管理者以及公共卫生研究者提供一套前沿、实用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指导。 核心内容详解 第一部分:感染控制的基石——理论与基础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感染控制的基本原理,包括微生物学基础、感染链的构成与阻断,以及宿主免疫力在感染发生中的作用。作者强调,深刻理解病原体的特性(如耐药性、生物膜形成能力、传播途径)是制定有效控制策略的前提。 微生物学前沿与感染关联: 详细介绍了当前备受关注的病原体,特别是多重耐药菌(MDROs)的演变与传播规律。章节内容涵盖了 MRSA、VNRF、ESBL-producing Enterobacteriaceae、NDM-producing Gram-negative bacteria 等的流行病学特征、致病机制及临床影响。此外,书中还探讨了病毒性感染(如流感、诺如病毒)和真菌感染在医疗环境中的传播和防控。 传播动力学与风险评估: 深入解析了不同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在医疗机构中的动态变化,并结合计算模型和流行病学数据,阐述了如何识别高风险区域、高风险人群和高风险操作。本书强调了环境因素、设备使用、人员流动对传播风险的影响,并提供了定量和定性风险评估的方法论。 宿主因素的精准解读: 针对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老年人、儿童、接受侵入性操作的患者等易感人群,本书详细分析了其特殊的感染易感性和感染特征。内容包括了化疗患者的粒细胞缺乏症感染、器官移植受者的机会性感染、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的感染风险等,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第二部分:医院感染的多元挑战——从病原体到环境 本部分将焦点置于医疗环境中,系统性地分析了导致医院感染的各种挑战,并提供了针对性的管理和控制方案。 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综合防控: 详细阐述了SSI的发生机制,从术前准备(皮肤消毒、抗生素预防)、术中管理(无菌技术、通风系统、器械灭菌)、术后护理(伤口管理、并发症监测)等各个环节,提供了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实践指南。书中特别关注了新兴的SSI防控策略,如生物膜的抑制和新型消毒剂的应用。 导管相关性感染(CLABSI, CAUTI, VAP)的精细化管理: 深入探讨了血管导管、尿路导管、呼吸机相关通气管等侵入性医疗器械所带来的感染风险。书中详细介绍了导管的选择、置入、维护和拔除的全过程管理,包括了不同类型导管的材料选择、抗菌涂层技术、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的早期诊断与治疗,以及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预防策略。 医疗设备与环境的清洁消毒: 强调了医疗设备和环境作为病原体潜在传播载体的重要性。本书提供了关于各类医疗设备(内窥镜、呼吸机、透析机等)的清洁、消毒和灭菌的详细指南,并讨论了医院环境(病房、手术室、ICU、候诊区)的清洁消毒程序、消毒剂的选择与使用、空气和水系统(如暖通空调、供水系统)的监测与管理。书中还涉及了生物膜在设备和环境中的形成与清除。 特殊医疗场景下的感染控制: 针对血液透析室、牙科诊所、内镜中心、肿瘤科、重症监护室(ICU)、儿科、产科等特殊医疗场景,本书提供了量身定制的感染控制方案,分析了这些场景特有的风险因素和关键控制点。例如,在血液透析室,重点关注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预防;在ICU,则侧重于多重耐药菌的防控和呼吸机相关感染的预防。 第三部分:感染控制的创新策略与未来展望 本部分着眼于未来,探讨了当前感染控制领域出现的新挑战、新技术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数据驱动的感染控制: 强调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在感染控制中的潜力。书中介绍了如何通过建立强大的感染监测系统,实时分析感染数据,预测感染爆发趋势,优化资源分配,以及指导临床决策。例如,通过AI分析患者病历数据,识别高风险患者,提前进行干预。 环境监测与生物传感技术的应用: 探索了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如微生物采样技术、DNA测序技术在病原体溯源和传播路径分析中的应用。书中还介绍了生物传感器在实时监测环境中病原体存在方面的最新进展,为早期预警提供了可能。 抗菌药物管理(AMS)与耐药性挑战: 深入探讨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管理。本书详细阐述了AMS项目的关键组成部分,包括抗菌药物处方审查、临床路径优化、教育培训以及对耐药性的监测。书中也讨论了后抗生素时代的挑战,以及开发新型抗感染策略的必要性。 感染控制与患者安全文化建设: 强调了建立强大的感染控制文化对于实现持续改进的重要性。本书分析了如何通过领导力的支持、员工的参与、有效的沟通以及持续的培训,将感染控制理念融入到医疗机构的日常运作中,从而提升整体的患者安全水平。 新兴病原体与全球性健康威胁: 关注了新发传染病(如COVID-19)、人畜共患病以及生物恐怖主义等潜在的全球性健康威胁。书中探讨了医疗机构在应对这些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包括应急预案的制定、资源储备、多机构协作以及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技术创新在感染控制中的角色: 审视了多项新兴技术在感染控制中的应用前景,包括: 先进的消毒技术: 如紫外线(UV-C)消毒、过氧化氢等离子体消毒、臭氧消毒等,以及它们在不同环境和设备上的适用性。 新型防护装备: 包括更有效的个人防护装备(PPE)的设计和材料,以及智能PPE在监测穿戴者暴露风险方面的潜力。 可穿戴设备与物联网(IoT): 探讨了如何利用可穿戴设备和IoT技术,实现对患者生命体征、环境参数以及医护人员接触的实时监测,从而更早地发现感染风险。 基因组学与宏基因组学: 分析了这些技术在病原体溯源、传播网络分析和耐药性基因监测方面的突破性进展。 结语 《现代感染控制:挑战与策略》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份致力于提升全球医疗机构感染控制水平的行动指南。本书汇集了领域内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最成熟的临床实践经验,旨在赋能每一位医疗从业者,共同应对日益严峻的感染控制挑战,为患者提供最安全、最优质的医疗服务。通过本书,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感染控制的复杂性,掌握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为构建一个更安全的医疗未来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绝对是一本让人读来心潮澎湃的作品,它以一种极其生动的笔触,将那些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科学原理,编织成一幅幅引人入胜的画卷。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某些感染传播机制时所采用的比喻,它们通俗易懂,却又精准地捕捉到了科学的核心。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能感觉到自己仿佛置身于无菌操作室,亲眼目睹了那些微观世界的“战斗”。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也令人惊叹,无论是对某种细菌形态的细致描绘,还是对某种消毒流程的严谨阐述,都体现了其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严谨的态度。而且,这本书并非一本纯粹的技术手册,它在讲解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不乏人性的关怀。书中穿插的那些与感染斗争的医护人员的经历,以及那些战胜疾病的患者的故事,都充满了力量和温情,让我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情感的触动。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保持科学严谨性的同时,又能如此富有感染力地叙述,并且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并从中获益。这种叙述方式,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它让我对阅读科普读物产生了全新的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采用了一种沉静而专业的色调,搭配简洁的字体,透露出一种权威和严谨的气息。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中很舒适,翻阅时也没有那种廉价的滑腻感。我平时对医学领域接触不多,但“医院感染”这个主题本身就足够吸引人,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想象一下,在这样一个本应是治愈和康复的地方,却可能潜藏着看不见的威胁,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样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议题,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给读者的。是会有大量的专业术语,还是会融入引人深思的案例故事?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问题的罗列,更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具有前瞻性的解决方案,甚至能够引发我们对于医疗体系、公共卫生政策的更深层次思考。这种类型的书籍,往往能打开我们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让我们对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至关重要的事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它是否能够帮助我们成为更明智的患者,更能辨别潜在的风险,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这一点,我非常期待。

评分

在翻阅这本书的初期,我最直接的感受便是其结构上的条理性。每一个章节都像是精心设计的模块,有明确的逻辑线索,从基础概念的引入,到具体问题的剖析,再到解决方案的探讨,都循序渐进,毫不突兀。作者似乎有着一种天生的导游才能,能够带领读者一步步深入探索复杂的主题,而且每一个站点都能让你有所收获。我特别欣赏的是,在解释那些具有挑战性的概念时,作者会辅以图表和插画,这些视觉辅助工具的选择恰到好处,极大地提升了理解的效率。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而是真正帮助我梳理思绪,巩固记忆的得力助手。我发现自己越来越能够清晰地理解那些过去可能让我望而却步的医学术语,并且能够将其与实际的医疗场景联系起来。这本书仿佛为你搭建了一个坚实的知识框架,让你能够在上面自由地构建自己的理解。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做到如此清晰地划分层次,并且在繁杂的信息中提炼出最重要的部分,将其以一种易于消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能力,对于一本需要传递复杂知识的书籍来说,至关重要。

评分

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者在字斟句酌之间,流露出对改善医疗环境、保护患者健康的深切关切。他并非仅仅在陈述事实,更是在呼唤行动,呼唤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这场“战斗”的一部分。书中提出的那些关于预防措施、感染控制策略的建议,都显得十分接地气,并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患者赋权”的讨论,强调患者在自我保护和配合治疗中的主动性。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理念,它让我们明白,健康并非完全由他人决定,我们自己也拥有改变现状的力量。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在保持科学严谨性的同时,又能如此有力地传递这种积极的信息,并且不显得过于煽情或空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医院感染”的书,它更像是一份充满智慧和力量的指南,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健康挑战,并且激发我们成为更积极、更负责任的健康守护者。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启迪。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能够从一个宏观的层面,审视医院感染这一现象,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和伦理背景下进行分析。我读到了一些关于医院文化、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患者的依从性等方面的讨论,这些内容让我意识到,医院感染并非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生物学问题,它牵涉到诸多复杂的因素。作者在提出观点时,似乎总能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切入点,并且用扎实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让我不得不反复思考,并从新的角度去审视自己过往的一些认知。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收集和分析如此庞杂的信息时,还能保持如此敏锐的洞察力,并且能够提出如此具有启发性的见解。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思维的碰撞,它不仅仅是在传递知识,更是在激发思考,鼓励我们去质疑,去探索,去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这种深度和广度,是很多同类书籍所不具备的。

评分

帮单位买了,就看重这本书挺专业的。

评分

全新视角,内容很不错,值得好好学习

评分

挺好的,实用。

评分

东西很好,质量很高

评分

东西不错,用起来很方便

评分

书很好,很权威。就是买书速度慢,在京东买书有点慢,但是可以开发票。

评分

东西很好,质量很高

评分

都是自己需要的书籍。

评分

帮单位买了,就看重这本书挺专业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