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與辛亥革命》基於作者在復旦大學曆史係任教時開設辛亥革命史課程所撰的講義整理。本書寫作手法頗具新意,以人物傳與事件史相結閤的特殊體裁,集中敘述瞭孫中山思想發展與辛亥革命時期的社會發展之間的互動,展示瞭孫中山及其革命同道在辛亥風雲中的風姿,生動形象,極富畫麵感。今年適逢孫中山誕辰150周年,因此本書的齣版亦具有較高的社會意義。
瀋渭濱(1937-2015),上海市七寶鎮人。復旦大學曆史係教授。師承魏建猷、陳旭麓,以審慎思辨、敢於創新的作史風格見長。在辛亥革命、太平天國、鴉片戰爭等領域有精深研究,在中國近代軍事史、民族資産階級研究上有開創之功,在會黨史、區域文化史與社會史、人物研究與地方史誌等方麵亦卓有成就。從事中國近代史、晚清史教學與研究工作。著有專著《孫中山與辛亥革命》、《晚清女主——細說慈禧》、《蔣廷黻<中國近代史>導讀》、《睏厄中的近代化》、《道光十九年——從禁煙到戰爭》等十餘種。發錶論文200餘篇。
序言 楊國強001
導論001
一 立誌與求索001
(一) 青少年時期001
(二) 萌生反清之誌006
(三) 政治覺醒時代014
(四) 立黨開會025
(五) 上書李鴻章032
二 行其所誌042
(一) 檀香山興中會042
(二) 上海同誌宋耀如049
(三) 民主革命派誕生056
(四) 義師先聲062
乙未廣州起義的籌備062
起義的流産及其原因069
三 流亡革命傢074
(一) 成立橫濱興中會分會074
(二) 考察歐洲社會078
(三) 與康梁談閤作救國086
孫康閤作的由來089
孫康談判與破裂093
(四) 籌劃惠州發難102
(五) 與李鴻章謀兩廣獨立108
(六) 半途而廢的惠州起義115
四 新世紀的新力量122
(一) 民族工業與資産階級122
近代民族工業的産生與初步發展122
中國資産階級的形成127
(二) 近代知識分子群體131
群體形成的過程131
群體覺醒的軌跡142
五 東京掀起革命潮149
(一) 留學方嚮東移149
(二) 留日學生的團體結閤152
(三) 拒俄運動160
(四) 也逐歐風唱共和172
六 國內民主思潮勃興184
(一) 上海:思潮傳播中心184
(二) 中國教育會與愛國學社197
(三) 章太炎、鄒容的著作204
(四) “蘇報案”212
七 “聯絡學界,開導華僑”218
(一) 把視綫轉嚮留學生218
(二) 興中會與海外華僑227
(三) 興中會根植何土?243
八 聚集誌士,閤成大團250
(一) 留歐學生加盟250
(二) 革命小團體紛起257
華興會258
科學補習所260
光復會262
(三) 在日誌士聯閤275
九 中國同盟會284
(一) 組織結構284
(二) 宗旨與主義296
(三) 革命方略314
(四) “三民主義”與中華文化的近代轉型319
中華文化麵臨曆史性轉摺320
近代誌士仁人推進中華文化近代轉型的探索323
為什麼說它是第一個完整的理論體係?325
十 兩條戰綫337
(一) 論戰:打齣“三民主義”的旗幟337
論戰的由來337
論戰的趨勢及其性質344
(二) 起義:轉戰粵桂滇城鎮354
屢撲屢起的邊疆革命354
風行一時的暗殺活動366
辛亥革命時期的會黨374
十一 兄弟鬩於牆385
(一) 細故引齣“窩裏鬥”385
(二) 接踵而至的分裂活動391
共進會另立“一統”391
光復會重建“山頭”394
中部總會“獨立行動”399
(三) 總部領導的措置408
十二 “有誌竟成”411
(一) 武昌首義與上海光復411
(二) “不在疆場之上,而在樽俎之間”430
(三) 籌建臨時政府的僵局442
(四) 迴國後在上海的活動447
(五) “新紀元的曙光”462
主要參考文獻468
初版後記486
重印後記488
增訂後記489
序言
楊國強
《孫中山與辛亥革命》是瀋渭濱先生積多年研究之後的一部力學深思之作。我得以先讀,獲益良多。
近代中國以古今中西之爭亙貫百年新陳代謝。這個過程産生過許多齣眾的思想和議論。但據我私見,具有完備形態並能影響社會意識的理論則隻有兩個:一個是五四前八十年裏的三民主義,一個是五四後三十年裏的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當然超越瞭三民主義。然而同先於孫中山的人物和思潮相比,三民主義仍然有它耐讀耐想的地方。
19世紀的中國人為救亡圖改革,由民族主義凝積成一種強烈的國傢觀念。這種觀念飽含著一腔愛國血誠,但在這種觀念裏,國傢的四周又是看不到社會的,因此也常常使人感到國傢觀念本身的浮泛懸空。梁啓超批評李鴻章“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民”,其實,當維新變法時潮初起之時,活躍在潮頭的人們中間也少有真能深知“國民”本義者。雖說他們手中拿著李鴻章那一代人所沒有的民權和民智,但民權民智都是被救亡招來的,目的本在緻國傢於富強之境。它們的價值是由國傢觀念派生齣來的。
孫中山也是一個為救亡而圖改革者,同樣具有強烈的國傢觀念。但他以民生立義,卻又非常明白地錶現瞭對於社會的關注與思考。由此産生的是一種比救亡更加深邃的思想內容。這種思想內容是19世紀的仁人誌士們眼中和心中都沒有的。方《民報》發刊之初,正是民族主義與民權主義在黨人中行時的年頭,但他卻預言“二十世紀不得不為民生主義之擅揚時代也”。比照後來的曆史,由國傢觀念和社會觀念嬗遞而引發的曆史變遷正是20世紀中國的潮流之一。當然,在孫中山作預言的時候,更能夠召喚人心的是武裝革命。即使是他周圍的那個群體裏,也很少有人對此熱心唱和。真正以社會思潮的形式體現國傢觀念與社會觀念嬗遞的,是十五年之後新文化運動中立論於改造社會的爭鳴。它們成為馬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一種思想前潮。雖說後來的爭鳴並不以民生主義發露的社會觀念為源頭,但就20世紀中國社會的思想代謝而言,孫中山畢竟在同一個問題上顯示瞭最早的自覺和先覺。
自1911年以後,孫中山的名字就與辛亥革命連在一起,在八十多年歲月裏成為幾代人記敘、探究和反復咀嚼的一個題目。由此産生的眾多著述曾各見風采地寫齣瞭不同的曆史學傢對孫中山的理解和認知。而孫中山也在後人的筆下獲得瞭一種常新的意蘊。與既有的著述相比,後齣的《孫中山與辛亥革命》以敘事、說理、辨疑、討論匯貫圓融見風格,並在許多地方都錶現齣富有個性的思考和見解。
曆史人物是由時代造就齣來的,他們的心路和行跡也隻有在時代的襯映之下纔會顯得清晰。因此,刻畫曆史人物需要曆史感。《孫中山與辛亥革命》一書對此多有心悟,全書以孫中山的思想和活動為脈絡,多方麵地穿織瞭19世紀末期和20世紀初期中國社會的思潮起落、人纔消長、群體聚散、物候代謝;並以眾多的肖像和麯摺的事態寫齣瞭革命與朝廷的矛盾、革命與改良的矛盾、革命團夥內部的矛盾。這個過程顯齣瞭與曆史進化相關的大是大非,也顯齣瞭創造曆史的人們各自身上的長處和短處。孫中山的形象和人格是與他的友朋、同誌、論敵相比較而互見的,因此,孫中山的探索、追求、失敗、成功,以至其纔識情性,喜怒哀樂都見血見肉,形神兼備。
曆史給人以知識,也給人以智慧。前者需要審斷,後者需要思辨,而審斷與思辨都是通過曆史學傢的勞動錶現齣來的。《孫中山與辛亥革命》一書於敘事之中彆齣心裁,在記實的同時往往對成說作探求審斷,錶現瞭作者讀史之際的認真思索。例如“行其所誌”一章描述瞭從檀香山興中會到香港興中會的史事,並勘比兩會章程,信而有徵地提齣瞭一些與其他曆史學傢不同的看法。“中國同盟會”一章則排比史實,對同盟會的組織結構作細密分析,然後指齣:“許多研究者和辛亥革命史論著,在談到同盟會組織體製時,往往隻說成立大會時確定的執行、評議、司法三部,並以‘三權分立’學說作為分析的齣發點,很少有人注意到最初確定的‘三權分立’經曆著一個名存實亡到名實俱亡的變化過程。”與此類似的審斷之見還有不少,它們都顯示瞭作者執意求真的識力和努力,史事的敘述也因之而帶上瞭鮮活的研究氣息。與記實相比,對於曆史的解釋和說明常常更睏難一些。這種睏難在於:一方麵,深藏於史實內裏的因果、意義、聯係隻有通過解釋和說明纔能夠顯現齣來,另一方麵,解釋和說明是主觀的,而深藏於史實內裏的東西卻是客觀的。兩者之間的一緻不能藉助於直觀,隻能藉助於思辨。《孫中山與辛亥革命》一書於鋪敘史事之中常以可觀的篇幅作論,力求發攄義理,錶現瞭作者對於曆史思辨的自覺追求。例如“新世紀的新力量”一章對中國資産階級的逐層分析,指齣其中的各個部分在相當長的時間缺乏統一性。“‘聯絡學界,開導華僑’”一章寫齣瞭孫中山和留學生之間的曆史感應。“兩條戰綫”一章詳論革命派與改良派之間的異同,等等。這些內容都已不止乎記實,而是錶達瞭作者對那一段曆史的體驗和理解。比之敘事,這一類地方更見作史的個性和苦心。
除瞭審斷思辨,《孫中山與辛亥革命》一書給我以深刻印象的是瀋渭濱先生治學的嚴肅謹慎。全書不少地方都不作一點遊詞地標齣瞭作者目前不能給以迴答的問題。把原來留在心裏的問題寫入章節之中本非撰作此書的必有之義。但問題本身也是研究的一種結果,它們與見解一起放在人們的眼前,展示瞭作者在這個題目下已經完成的部分和尚未完成的部分。學術總是與問題結緣的,學術又是天下之公器。因此,見解可以溝通讀書人與作書人,問題也可以溝通讀書人與作書人。
瀋渭濱先生是我老師一輩的人,但以師門敘先後,他又是我眾多的學兄之一。他喜歡熱鬧,也耐得住寂寞。我在他寓所曾看到過一副對聯:“半世坎坷皆為字,一生愜意是文章”,其中一半寫齣瞭往事的嘆喟,一半寫齣瞭人生的寄托,可謂甘苦皆備。學者各有氣象,坎坷愜意都畫齣瞭一個人的情性。他以《孫中山與辛亥革命》一書紀念陳旭麓教授,既說明瞭學生對於老師長久的懷念,也說明瞭老師留下的感召力長久地存在於人間。當此學問之道日見落寞之際,這種有誌“薪盡火傳”的精神無論如何總是令人起敬的。
1993年7月22日於上海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
從內容編排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結構處理得非常精巧,它顯然不是按照時間順序簡單堆砌史料,而是采用瞭多維度的視角進行交叉闡述。我尤其欣賞它對社會思潮變遷的梳理,它沒有僅僅停留在政治事件的層麵,而是深入挖掘瞭當時知識分子群體、海外華僑團體以及新興商賈階層思想觀念的演變軌跡。比如,關於某一特定階段,不同派係之間在策略上的微妙分歧,作者通過引用大量私人信件和未公開的會議記錄,展現瞭曆史背後那些“非官方”的對話和妥協。這種多層次的切入,極大地豐富瞭我對整個曆史運動復雜性的認知,避免瞭對任何單一因素的簡單歸因。這種詳盡而又有條理的梳理,使得原本可能顯得晦澀難懂的理論辯論和組織架構的調整,都變得清晰明瞭,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揭示齣曆史變革的內在邏輯。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運用技巧達到瞭極高的文學水準,甚至有些段落讀起來更像是散文詩而非曆史陳述。作者似乎對辭藻有著一種近乎苛刻的篩選,每一個詞語的選用都經過瞭深思熟慮,力求在準確錶達曆史事實的同時,又能營造齣一種獨特的氛圍感。比如,描述某一重要人物遠走他鄉時的心境,作者用瞭一種極富畫麵感的比喻,將那份孤寂與抱負描繪得婉轉淒美,讓人久久不能忘懷。這種高水準的文學性,使得閱讀體驗從純粹的信息獲取,升華為一種美學享受。它成功地將宏大敘事與個體情感的細膩描摹完美地融閤在一起,避免瞭傳統史著容易陷入的枯燥乏味,同時也超越瞭一般曆史普及讀物的情感煽動,真正做到瞭“文史兼備”。這種閱讀的愉悅感,讓我願意反復品味那些文字的韻味。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極其富有感染力,作者的筆觸並非那種冷冰冰的學術敘述,而是充滿瞭對曆史人物命運的深切關懷與洞察。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感覺自己不再是一個旁觀者,而是仿佛置身於那個喧囂的廣州起義現場,或是潛伏在上海的秘密聯絡點,空氣中彌漫著火藥味和理想主義的激情。作者對於場景的描繪極為細膩生動,比如對某個重要會議前夜,幾位核心人物在昏暗燈光下低聲密謀的細節捕捉,那種心理的博弈和情緒的起伏都被刻畫得淋灕盡緻。敘事節奏的把控更是高明,在描述那些激動人心的關鍵轉摺點時,文字仿佛也變得急促有力,如同擂鼓催陣;而在處理人物內心的掙紮與反思時,則又變得沉靜悠長,富有哲思。這種張弛有度的敘述策略,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讓人在不知不覺中,便與書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對那個時代錯綜復雜的人性與抉擇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共鳴。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那種沉穩又不失厚重的墨綠色,配上燙金的標題,乍一看就讓人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曆史重量。拿到手裏,紙張的質感非常細膩,翻閱時的沙沙聲仿佛能將人瞬間拉迴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我特彆喜歡扉頁上選用的那幾張老照片的印刷效果,黑白層次分明,人物的神態刻畫得入木三分,特彆是那些革命先驅們眼神中的堅定與彷徨,隔著百年的時光依然能直擊人心。裝幀的細節處理也十分到位,書脊處的紋理設計,據說模仿瞭當時一些重要的文書捲軸的樣式,這種對曆史細節的考究,無疑為整本書增添瞭濃厚的收藏價值。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文物復製品,光是放在書架上,那種曆史的厚度和文化的底蘊就撲麵而來,讓人忍不住想去探究裏麵到底珍藏瞭怎樣的波瀾壯闊的故事。拿到手時,我甚至有些捨不得馬上翻開,生怕破壞瞭這份初遇的美感,但最終,好奇心還是戰勝瞭剋製,翻開書頁的那一刻,那種對知識的渴望和對往昔的敬意交織在一起,感覺非常奇妙。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達到瞭一個非常令人信服的高度,這一點從其注釋和參考文獻的翔實程度上就能清晰地看齣來。我特意查閱瞭書中幾個關鍵曆史節點的引文來源,發現作者引用瞭大量一手檔案資料,其中不乏一些我先前閱讀的通俗曆史讀物中從未涉及的珍貴檔案翻譯件。每一次引用都標注得極為精確,甚至能追溯到具體的文件編號和館藏地,這無疑是對讀者負責任的錶現。對於那些希望進行更深入研究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其可靠的起點和參考框架。它對待史料的態度是審慎而批判的,對於存在爭議的曆史事件,作者並未急於下定論,而是呈現瞭不同的研究觀點,並輔以自己的分析,這種平衡和客觀,使得全書的論證過程具有瞭極強的說服力和學術公信力。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那個時代的基礎史實有瞭非常紮實的“底層構建”,可以自信地去麵對更深層次的學術探討。
評分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
評分很好的書!
評分好的書
評分好的書
評分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
評分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
評分很好的書!
評分很好的書!
評分很好的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