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水金关汉简:伍(套装上中下册)

肩水金关汉简:伍(套装上中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甘肃简牍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 编
图书标签:
  • 汉简
  • 考古
  • 历史
  • 金关
  • 肩水金关
  • 文物
  • 古代文献
  • 出土文献
  • 学术研究
  • 历史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西书局
ISBN:978754751119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5849
包装:精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16
套装数量:3
字数: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肩水金关汉简》是国家“十二五”重点规划、2011—2012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肩水金关汉简》的出版,将与《居延汉简甲乙编》、《居延汉简补编》、《居延新简》、《额济纳汉简》、《敦煌汉简》、《疏勒河流域出土汉简》等一大批此前已经出版的同类资料一道,共同构成西北汉简的雄浑厚重的资料库,堪称举世无双。这必将导致中国简牍学、边疆民族史地研究、秦汉史研究在资料来源的丰富、资料的整合方面,出现全新的格局,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内容简介

  

   《肩水金关汉简:伍(套装上中下册)》的排校、整理工作自二〇一五年下半年至二〇一六年上半年,持续了整整一年时间。甘肃简牍博物馆张德芳、肖从礼、马智全、韩华、杨眉,西北师范大学李迎春,中西书局田颖负责前期的校改工作。其中肖从礼、马智全、田颖、李迎春用力尤多。
   肩水金关汉简是1972—1974年间由居延考古队在居延汉代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主要为文书类、册简类和历书类汉简,共约11000枚。《肩水金关汉简(伍)》收录近两千枚简牍,包括这些简牍的彩色原大图版、红外照片以及简牍释文等。肩水金关汉简不仅忠实地记录了汉代居延地区的屯戍活动和兴衰历史,再现了昔日西北屯戍的风貌和生活情景,也为研究汉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法律、文字等各个领域,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该书也是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  

二〇一六年三月上旬,五家整理单位在兰州召开《肩水金关汉简(伍)》校读定稿会。甘肃简牍博物馆张德芳、肖从礼、马智全、杨眉、韩华,甘肃省博物馆初世宾,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古文献研究室刘绍刚、李均明、杨小亮,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杨振红、鄥文玲,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俊民,西北师范大学李迎春,中国人民大学王子今、孙家洲,中西书局秦志华、田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单印飞,武汉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姚磊等专家学者参加会议。胡平生先生因故未能参会,但他在春节期间认真校阅了全稿,并将书面意见提交会议。
     会议期间,与会学者以高质量完成全书的校释为目标,加班加点,逐条逐字把关审校,并就简牍释读中的疑难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研磨切磋,使简文释读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质的飞跃。八十高龄的初世宾先生是当年金关汉简的发掘者和整理者,李均明先生从一九七八年起就参加了当年的整理工作,两位先生此次全程参加再整理,见证了金阅汉简整理出版的全过程。中国人民大学王子今、孙家洲两位教授再次参加了第五卷的校读,提供了很多独到的见解。
   校读定稿会之后的大量后期工作主要由肖从礼、马智全和田颖承担。年轻学者姚磊、杨小亮在断简缀合方面贡献尤多。


  

作者简介

甘肃简牍博物馆是甘肃省文物局所属处级事业单位,在原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和人才优势,全面承担起甘肃出土简牍的收藏保管、保护修复、整理研究和展示利用职能。《肩水金关汉简》的整理与出版即是一例。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肩水金关汉简》印刷编排之精美清晰,远远超过以往所有西北汉简出版物。这也是西北汉简首次同时有彩色和红外线全部图版。在编排上各简图版之后紧接录有依简文格式之释文,极便于翻查、对照和阅读。其图版印制效果与日本出版的木简图录可相伯仲。——台湾“中研院”院士邢义田

目录

前言
凡例
上册 彩色图版
中册 红外钱图版
下册 释文



前言/序言


《肩水金关汉简(伍)》作为肩水金关汉简整理出版的最后一卷,收录简号一千九百六十九个(73EJF2:1-49;73EJF3:1-636;73EJT4H:1-90;73EJD:1-391;72EJC:1-290;73EJC:291-680;72EDAC:1-8;72ECC:1-83;72ECNC:1;72EDIC:1-22;72EBS7C:1-5;72EBS9C:1-4)。整理中缀合断简一百枚,实际收简一千八百六十九枚。

需要说明的是,《肩水金关汉简(伍)》除了收录金关房址F2、F3和灰坑T4H的发掘品之外,还收录了当年在金关及其周边地区调查的采集品。主要是:

一、地湾(A33)采集简二十二枚(72EDIC)。地湾在金关以南五百米处,北纬40°35′1",东经99°55′47",遗址尚存。此地是肩水候官的驻地。一九三○年,西北科学考查团成员贝格曼(Folke Bergman)在此发掘汉简两千多枚(见《居延汉简甲乙编》)。一九八六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在此发掘汉简七百多枚(现藏甘肃简牍博物馆,尚未发表)。

二、大湾(A35)采集简八枚(72EDAC)。大湾是当年肩水都尉府所在地,在金关西南九千多米处,北纬40°31′56",东经99°50′53"。今有外城、内城和障城遗址,长三百五十米,宽二百五十米。一九三○年,贝格曼在此发掘汉简一千五百多枚(见《居延汉简甲乙编》)。

三、查科尔帖(A27)采集简八十三枚(72ECC)。查科尔帖在金关东北五十千米处,北纬40°58′27",东经100°13′30",今东风航天城东南边缘。一九三○年,贝格曼在此发掘汉简九十多枚,著名的《永元器物册》七十八枚,就出土于此。《永元器物册》是广地候官南部候长所上簿册,故此地应是肩水都尉下属之广地候官的辖地。另附查科尔帖南一隧采集简一枚(72ECNC)。查科尔帖南一隧,当为贝格曼标号T154。

四、布肯托尼(A22)采集简九枚(72EBS7C、72EBS9C)。布肯托尼在金关东北一百一十四千米处,北纬41°25′35",东经100°41′31"。这是当年居延都尉下属之卅井塞的最西端,属卅井候官所辖。一九三○年,贝格曼在此发掘汉简八十多枚(见《居延汉简甲乙编》)。

五、金关采集简六百八十枚(72EJC:1—290;73EJC:291—680)。其中一九七二年采集二百九十枚,一九七三年采集三百九十枚。虽然采获年份不同,但地点是一处,故编号时连续编出。

六、金关以北莫当隧的采集简(73EJD)。莫当隧(T168)是当年肩水都尉下属橐他候官南部候长所在地,在金关东北一千六百米处,北纬40°36′4",东经99°56′23"。一九七三年七月至九月金关遗址发掘之际,发掘人员来此调查,采获汉简三百九十一枚。

《肩水金关汉简(伍)》的排校、整理工作自二○一五年下半年至二○一六年上半年,持续了整整一年时间。甘肃简牍博物馆张德芳、肖从礼、马智全、韩华、杨眉,西北师范大学李迎春,中西书局田颖负责前期的校改工作。其中肖从礼、马智全、田颖、李迎春用力尤多。

二○一六年三月上旬,五家整理单位在兰州召开《肩水金关汉简(伍)》校读定稿会。甘肃简牍博物馆张德芳、肖从礼、马智全、杨眉、韩华,甘肃省博物馆初世宾,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古文献研究室刘绍刚、李均明、杨小亮,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杨振红、邬文玲,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俊民,西北师范大学李迎春,中国人民大学王子今、孙家洲,中西书局秦志华、田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单印飞,武汉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姚磊等专家学者参加会议。胡平生先生因故未能参会,但他在春节期间认真校阅了全稿,并将书面意见提交会议。

会议期间,与会学者以高品质完成全书的校释为目标,加班加点,逐条逐字把关审校,并就简牍释读中的疑难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研磨切磋,使简文释读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质的飞跃。八十高龄的初世宾先生是当年金关汉简的发掘者和整理者,李均明先生从一九七八年起就参加了当年的整理工作,两位先生此次全程参加再整理,见证了金关汉简整理出版的全过程。中国人民大学王子今、孙家洲两位教授再次参加了第五卷的校读,提供了很多独到的见解。

校读定稿会之后的大量后期工作主要由肖从礼、马智全和田颖承担。年轻学者姚磊、杨小亮在断简缀合方面贡献尤多。

全书彩色照片、红外图片的拍摄扫描以及释文初稿的录入工作,由张德芳完成。

全书整理、校改和出版的组织协调工作由张德芳、刘绍刚、杨振红牵头负责。

虽然我们付出了巨大努力,但疏漏和错误在所难免,诚望学界同人在研读过程中随时匡正。

《肩水金关汉简》五卷十五册迄今已全部整理出版。从一九七三年正式发掘到今天,历时四十三年。而这次集中整理出版,从二○一○年四月马玉萍局长(时任甘肃省文物局副局长)前往北京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柴晓明协商,促成多家单位继续合作完成金关汉简的整理,到二○一六年八月甘肃省第三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之际完成全部出版工作,也已历时六年之多。六年中,虽然工作艰辛,但过程却充实愉快。完成这样一件跨时近半个世纪的学术工程,是我们整理者生命历程中不可磨灭的记忆。我们感谢当年调查发掘的每一位前辈学人,是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份丰厚的赠礼。感谢今天的历史机遇,让我们重续前缘,延续了近四十年的合作。感谢张德芳先生为重启这批汉简的整理、出版,协调各方力量,付出的巨大努力。还要特别感谢曾经支持、帮助我们完成这项事业的领导和朋友们:甘肃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前任局长杨惠福,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辉,甘肃省博物馆馆长俄军,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柴晓明、院长刘曙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张晓敏,等等。我们心怀感激,把与《肩水金关汉简》相关的人和事写在这里,让历史记住他们。

甘肃简牍博物馆 馆 长 张德芳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古文献研究室 主 任 刘绍刚

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 主 任 杨振红

二〇一六年六月二十八日





《肩水金关汉简:伍》(套装上中下册)是一套深入探究汉代边塞军事、社会生活、法律制度以及文化风貌的珍贵文献汇编。本套丛书以其详实的内容、严谨的学术考证,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动而立体的汉代边疆画卷,尤其聚焦于甘肃省玉门市金关遗址出土的汉代简牍。 历史的碎片,文明的回响 肩水金关,作为汉代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塞,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金关遗址出土的简牍,如同穿越千年时光的信使,将往昔的絮语悄然传递。它们是汉代戍边将士的日常书信、政令文书、户籍名册、律令条文,甚至是他们的生活琐事、情感寄托。这批简牍的出土,为我们揭示了汉代边塞地区真实的社会肌理,填补了史书的空白,修正了部分历史认知。 学术的深度,研究的基石 《肩水金关汉简:伍》的编纂,凝聚了众多学者的心血与智慧。本套丛书在对简牍进行系统整理、释读、校勘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了简牍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它不仅仅是一次文献的简单汇集,更是一次多角度、深层次的学术研究的结晶。 军事与边防体系的重建: 简牍中大量的军令、关卡记录、兵员名册等,为我们勾勒出汉代精密的边防军事体系。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汉代军队的组织结构、调动机制、武器装备、训练方式,以及应对边患的具体策略。例如,那些详细记录了边关守卫人员、轮值安排、粮草供应的简牍,生动地展现了边塞将士的艰辛与职责。对这些文献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汉朝巩固边疆、维护国家统一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基层社会生活的缩影: 简牍中包含的户籍、赋役、田租、婚姻、买卖契约等内容,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汉代基层社会生活的第一手材料。它们记录了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家庭关系、经济活动、法律纠纷等方方面面。通过这些看似微小的个体信息,我们可以窥探到汉代社会的经济形态、人口分布、社会分工、日常生活习俗,以及普通人在国家机器运转下的生存状态。这些内容对于理解汉代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民众的生活观念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法律制度的实践与演变: 简牍中保存的律令条文、司法判决、刑罚记录等,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汉代法律制度的宝贵实证。它们直观地展示了汉代法律的构成、适用范围、司法程序以及量刑标准。通过对这些法律文献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汉代法律的特点,如其兼具礼法、刑罚的严酷性与人情考量,以及法律在边塞地区的具体实践情况。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经济活动的细节描绘: 简牍中涉及的农事活动、手工业生产、商业贸易、货币流通、赋税征收等,为我们展现了汉代边塞地区的经济面貌。例如,关于农作物种植、牲畜饲养、盐铁生产、商品交换的记录,不仅揭示了边塞地区特定的经济模式,也反映了与内地经济的联系与互动。这些经济活动的细节,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评估汉代经济的规模、结构和发展水平。 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见证: 汉代边塞是多元文化交汇碰撞的区域。简牍中可能出现的异域地名、人名,以及关于与周边民族交往、互市的记录,都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汉代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重要线索。它们反映了汉朝的民族政策,以及边塞地区在文化传播和融合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精细的整理,严谨的考证 本套丛书在整理过程中,力求最大限度地恢复简牍的原貌,并进行严谨的文字释读。每一枚简牍的影像、文字、缀合情况、断损部位都被细致地记录和分析。学者们在释读过程中,充分借鉴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汉代历史文献、古代汉语词汇、考古学知识,对疑难字词、模糊文本进行了审慎的考证和解读。这种严谨的态度,保证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缀合与复原: 简牍往往破碎不全,缀合是释读的前提。本套丛书在缀合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将散乱的简牍碎片重新组合,还原了更多完整的文本信息。 释读与校勘: 对简牍上的文字进行准确释读,并与其他文献进行校勘,是还原历史信息的核心环节。学者们对可能出现的异体字、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都进行了细致的辨析。 考证与阐释: 在释读的基础上,对简牍内容进行深入的考证和阐释,结合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制度文化等进行分析,揭示其背后的历史意义。 学术价值与研究前景 《肩水金关汉简:伍》的出版,无疑为从事汉代史、边疆史、法律史、经济史、社会史、文献学等领域研究的学者们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资料。它不仅能帮助学者们更深入地理解汉代历史的细节,还能启发新的研究思路,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 基础研究的基石: 本套丛书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其严谨的释读和考证,是后续研究者进行学术讨论和论证的可靠依据。 填补研究空白: 许多简牍内容是前所未见的,其研究的深入,有望填补汉代历史研究中的一些空白领域。 跨学科研究的平台: 简牍内容的多样性,为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阅读与鉴赏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本套丛书虽然带有学术性,但其所展现的汉代边塞生活,依然充满了历史的魅力和人性的温度。通过阅读这些穿越时空的文字,读者可以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耕耘,戍边将士的忠诚坚守,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气息。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扇了解古代中国真实生活的大门,一次与历史深层对话的契机。 总而言之,《肩水金关汉简:伍》(套装上中下册)是一部集文献整理、学术研究、历史呈现于一体的鸿篇巨制。它以肩水金关出土汉简为载体,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刻地揭示了汉代边塞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面貌,是研究汉代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其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彰显。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书名《肩水金关汉简:伍(套装上中下册)》来看,这必然是一部呕心沥血的学术巨著。我虽非专业人士,但对中国古代文献,特别是考古出土文献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这套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某个学术领域的空白,或者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达到了新的高度。我尤其关注的是它对于肩水金关这个特定区域的历史文献的整理与解读。肩水金关作为汉代重要的边塞关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期待这部作品能够从中挖掘出关于军事、行政、交通、经济乃至民族交流等方面的珍贵资料。我希望作者团队在梳理文献的同时,能够展现出严谨的学术方法,例如对材料的辨伪、对文字的考释、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还原。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而言,虽然艰深的学术讨论难以完全理解,但我希望能够从中感受到历史的脉络,体会到文献研究的魅力。这本书的出版,本身就是对我们民族文化宝库的一次重要补充。

评分

刚拿到这套《肩水金关汉简:伍(套装上中下册)》,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虽说我对汉简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科普文章,但这部作品的严谨与厚重感扑面而来,着实令人敬畏。首先吸引我的是其精美的装帧设计,古朴典雅,既有历史的沧桑感,又不失现代的精致。打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沉静的研究氛围,仿佛置身于一个尘封已久的古老书斋。目录部分就透露出其研究的细致和全面,从器物、文字、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梳理和探讨。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汉代边塞军事制度的解读部分感到好奇,期待能从中一窥那个铁马金戈的时代,了解当时戍边将士的生活状态和军事部署。同时,书中大量的图片和拓片,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好的视觉辅助,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汉简的魅力,体会文字背后的历史信息。虽然还未深入阅读,但仅仅是初步的浏览,就已经让我感受到这部著作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分量,它不仅仅是一部文献整理,更是一扇通往汉代历史的窗口,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

拿到这套《肩水金关汉简:伍(套装上中下册)》的第一感受就是其内容的丰富与翔实。作为一名对汉代法制史有浓厚兴趣的研究者,我一直关注着肩水金关汉简的考古发现和整理工作。这部著作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研究平台。我尤其期待其中关于汉代法律条文、司法程序以及刑罚制度的详细阐述。汉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其法律体系的演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对肩水金关汉简的深入解读,我们有望更清晰地了解当时基层社会的法律实践,以及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作用。此外,书中对于文书的分类、年代的断代,以及文字的释读,也都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我希望这部著作能够成为未来研究汉代法制史的重要参考文献,为学术界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也希望它能够引发更多的学术讨论,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

评分

我是一名历史爱好者,平时喜欢阅读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史的书籍,尤其是汉代。这次偶然了解到《肩水金关汉简:伍(套装上中下册)》这本书,被其内容所吸引。我一直对汉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习俗非常感兴趣,这部书的介绍中提到了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细节描绘,这让我非常期待。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汉代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他们的饮食、服饰、娱乐方式等等。同时,我也对汉代的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很感兴趣,希望书中能够有所提及。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历史学者,但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描述,以便我这样的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总的来说,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希望它能够带给我一次愉快的阅读体验,让我对汉代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汉代社会史颇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找到能够系统性地梳理和解读汉代社会各个层面的著作。这部《肩水金关汉简:伍(套装上中下册)》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我尤其看重它对汉代基层社会生活细节的呈现,从文书中零散的记载中,我们或许能拼凑出当时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以及基层官吏的日常事务。这些微观的视角,往往比宏大的历史叙事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书中对于汉简文字的考释和释读,也是我非常期待的部分,毕竟,这些古老的文字是连接我们与历史的桥梁,每一次精准的解读,都可能为我们揭示新的历史真相。我希望这部作品能够尽可能地避免艰深的学术术语,用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考证过程和研究成果呈现出来,让像我一样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受益,获得知识的乐趣。当然,我也明白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不期待它能写成通俗小说,但至少希望在保持学术严谨的同时,能够更贴近读者的阅读习惯,让这部厚重的学术著作,真正走向更广泛的读者群体。

评分

给力

评分

需要有一定相关知识的人去阅读

评分

值得一读,很好的书。

评分

不错的书,活动入手很划算,只要600!!!

评分

评分

评分

不错的书,活动入手很划算,只要600!!!

评分

给力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