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水金關漢簡》是國傢“十二五”重點規劃、2011—2012年國傢古籍整理齣版規劃項目。《肩水金關漢簡》的齣版,將與《居延漢簡甲乙編》、《居延漢簡補編》、《居延新簡》、《額濟納漢簡》、《敦煌漢簡》、《疏勒河流域齣土漢簡》等一大批此前已經齣版的同類資料一道,共同構成西北漢簡的雄渾厚重的資料庫,堪稱舉世無雙。這必將導緻中國簡牘學、邊疆民族史地研究、秦漢史研究在資料來源的豐富、資料的整閤方麵,齣現全新的格局,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肩水金關漢簡:伍(套裝上中下冊)》的排校、整理工作自二〇一五年下半年至二〇一六年上半年,持續瞭整整一年時間。甘肅簡牘博物館張德芳、肖從禮、馬智全、韓華、楊眉,西北師範大學李迎春,中西書局田穎負責前期的校改工作。其中肖從禮、馬智全、田穎、李迎春用力尤多。
肩水金關漢簡是1972—1974年間由居延考古隊在居延漢代遺址考古發掘齣土的,主要為文書類、冊簡類和曆書類漢簡,共約11000枚。《肩水金關漢簡(伍)》收錄近兩韆枚簡牘,包括這些簡牘的彩色原大圖版、紅外照片以及簡牘釋文等。肩水金關漢簡不僅忠實地記錄瞭漢代居延地區的屯戍活動和興衰曆史,再現瞭昔日西北屯戍的風貌和生活情景,也為研究漢代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法律、文字等各個領域,提供瞭極為珍貴的第一手資料。該書也是國傢十二五重點齣版規劃項目。
二〇一六年三月上旬,五傢整理單位在蘭州召開《肩水金關漢簡(伍)》校讀定稿會。甘肅簡牘博物館張德芳、肖從禮、馬智全、楊眉、韓華,甘肅省博物館初世賓,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古文獻研究室劉紹剛、李均明、楊小亮,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楊振紅、鄥文玲,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張俊民,西北師範大學李迎春,中國人民大學王子今、孫傢洲,中西書局秦誌華、田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在讀博士研究生單印飛,武漢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姚磊等專傢學者參加會議。鬍平生先生因故未能參會,但他在春節期間認真校閱瞭全稿,並將書麵意見提交會議。
會議期間,與會學者以高質量完成全書的校釋為目標,加班加點,逐條逐字把關審校,並就簡牘釋讀中的疑難問題展開熱烈討論,研磨切磋,使簡文釋讀在原來的基礎上有瞭質的飛躍。八十高齡的初世賓先生是當年金關漢簡的發掘者和整理者,李均明先生從一九七八年起就參加瞭當年的整理工作,兩位先生此次全程參加再整理,見證瞭金閱漢簡整理齣版的全過程。中國人民大學王子今、孫傢洲兩位教授再次參加瞭第五捲的校讀,提供瞭很多獨到的見解。
校讀定稿會之後的大量後期工作主要由肖從禮、馬智全和田穎承擔。年輕學者姚磊、楊小亮在斷簡綴閤方麵貢獻尤多。
甘肅簡牘博物館是甘肅省文物局所屬處級事業單位,在原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的基礎上,整閤資源和人纔優勢,全麵承擔起甘肅齣土簡牘的收藏保管、保護修復、整理研究和展示利用職能。《肩水金關漢簡》的整理與齣版即是一例。
《肩水金關漢簡》印刷編排之精美清晰,遠遠超過以往所有西北漢簡齣版物。這也是西北漢簡首次同時有彩色和紅外綫全部圖版。在編排上各簡圖版之後緊接錄有依簡文格式之釋文,極便於翻查、對照和閱讀。其圖版印製效果與日本齣版的木簡圖錄可相伯仲。——颱灣“中研院”院士邢義田
前言
凡例
上冊 彩色圖版
中冊 紅外錢圖版
下冊 釋文
《肩水金關漢簡(伍)》作為肩水金關漢簡整理齣版的最後一捲,收錄簡號一韆九百六十九個(73EJF2:1-49;73EJF3:1-636;73EJT4H:1-90;73EJD:1-391;72EJC:1-290;73EJC:291-680;72EDAC:1-8;72ECC:1-83;72ECNC:1;72EDIC:1-22;72EBS7C:1-5;72EBS9C:1-4)。整理中綴閤斷簡一百枚,實際收簡一韆八百六十九枚。
需要說明的是,《肩水金關漢簡(伍)》除瞭收錄金關房址F2、F3和灰坑T4H的發掘品之外,還收錄瞭當年在金關及其周邊地區調查的采集品。主要是:
一、地灣(A33)采集簡二十二枚(72EDIC)。地灣在金關以南五百米處,北緯40°35′1",東經99°55′47",遺址尚存。此地是肩水候官的駐地。一九三○年,西北科學考查團成員貝格曼(Folke Bergman)在此發掘漢簡兩韆多枚(見《居延漢簡甲乙編》)。一九八六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在此發掘漢簡七百多枚(現藏甘肅簡牘博物館,尚未發錶)。
二、大灣(A35)采集簡八枚(72EDAC)。大灣是當年肩水都尉府所在地,在金關西南九韆多米處,北緯40°31′56",東經99°50′53"。今有外城、內城和障城遺址,長三百五十米,寬二百五十米。一九三○年,貝格曼在此發掘漢簡一韆五百多枚(見《居延漢簡甲乙編》)。
三、查科爾帖(A27)采集簡八十三枚(72ECC)。查科爾帖在金關東北五十韆米處,北緯40°58′27",東經100°13′30",今東風航天城東南邊緣。一九三○年,貝格曼在此發掘漢簡九十多枚,著名的《永元器物冊》七十八枚,就齣土於此。《永元器物冊》是廣地候官南部候長所上簿冊,故此地應是肩水都尉下屬之廣地候官的轄地。另附查科爾帖南一隧采集簡一枚(72ECNC)。查科爾帖南一隧,當為貝格曼標號T154。
四、布肯托尼(A22)采集簡九枚(72EBS7C、72EBS9C)。布肯托尼在金關東北一百一十四韆米處,北緯41°25′35",東經100°41′31"。這是當年居延都尉下屬之卅井塞的最西端,屬卅井候官所轄。一九三○年,貝格曼在此發掘漢簡八十多枚(見《居延漢簡甲乙編》)。
五、金關采集簡六百八十枚(72EJC:1—290;73EJC:291—680)。其中一九七二年采集二百九十枚,一九七三年采集三百九十枚。雖然采獲年份不同,但地點是一處,故編號時連續編齣。
六、金關以北莫當隧的采集簡(73EJD)。莫當隧(T168)是當年肩水都尉下屬橐他候官南部候長所在地,在金關東北一韆六百米處,北緯40°36′4",東經99°56′23"。一九七三年七月至九月金關遺址發掘之際,發掘人員來此調查,采獲漢簡三百九十一枚。
《肩水金關漢簡(伍)》的排校、整理工作自二○一五年下半年至二○一六年上半年,持續瞭整整一年時間。甘肅簡牘博物館張德芳、肖從禮、馬智全、韓華、楊眉,西北師範大學李迎春,中西書局田穎負責前期的校改工作。其中肖從禮、馬智全、田穎、李迎春用力尤多。
二○一六年三月上旬,五傢整理單位在蘭州召開《肩水金關漢簡(伍)》校讀定稿會。甘肅簡牘博物館張德芳、肖從禮、馬智全、楊眉、韓華,甘肅省博物館初世賓,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古文獻研究室劉紹剛、李均明、楊小亮,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楊振紅、鄔文玲,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張俊民,西北師範大學李迎春,中國人民大學王子今、孫傢洲,中西書局秦誌華、田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在讀博士研究生單印飛,武漢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姚磊等專傢學者參加會議。鬍平生先生因故未能參會,但他在春節期間認真校閱瞭全稿,並將書麵意見提交會議。
會議期間,與會學者以高品質完成全書的校釋為目標,加班加點,逐條逐字把關審校,並就簡牘釋讀中的疑難問題展開熱烈討論,研磨切磋,使簡文釋讀在原來的基礎上有瞭質的飛躍。八十高齡的初世賓先生是當年金關漢簡的發掘者和整理者,李均明先生從一九七八年起就參加瞭當年的整理工作,兩位先生此次全程參加再整理,見證瞭金關漢簡整理齣版的全過程。中國人民大學王子今、孫傢洲兩位教授再次參加瞭第五捲的校讀,提供瞭很多獨到的見解。
校讀定稿會之後的大量後期工作主要由肖從禮、馬智全和田穎承擔。年輕學者姚磊、楊小亮在斷簡綴閤方麵貢獻尤多。
全書彩色照片、紅外圖片的拍攝掃描以及釋文初稿的錄入工作,由張德芳完成。
全書整理、校改和齣版的組織協調工作由張德芳、劉紹剛、楊振紅牽頭負責。
雖然我們付齣瞭巨大努力,但疏漏和錯誤在所難免,誠望學界同人在研讀過程中隨時匡正。
《肩水金關漢簡》五捲十五冊迄今已全部整理齣版。從一九七三年正式發掘到今天,曆時四十三年。而這次集中整理齣版,從二○一○年四月馬玉萍局長(時任甘肅省文物局副局長)前往北京同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副院長柴曉明協商,促成多傢單位繼續閤作完成金關漢簡的整理,到二○一六年八月甘肅省第三屆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之際完成全部齣版工作,也已曆時六年之多。六年中,雖然工作艱辛,但過程卻充實愉快。完成這樣一件跨時近半個世紀的學術工程,是我們整理者生命曆程中不可磨滅的記憶。我們感謝當年調查發掘的每一位前輩學人,是他們為我們留下瞭一份豐厚的贈禮。感謝今天的曆史機遇,讓我們重續前緣,延續瞭近四十年的閤作。感謝張德芳先生為重啓這批漢簡的整理、齣版,協調各方力量,付齣的巨大努力。還要特彆感謝曾經支持、幫助我們完成這項事業的領導和朋友們: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前任局長楊惠福,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王輝,甘肅省博物館館長俄軍,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副院長柴曉明、院長劉曙光,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所長蔔憲群,上海世紀齣版集團副總裁張曉敏,等等。我們心懷感激,把與《肩水金關漢簡》相關的人和事寫在這裏,讓曆史記住他們。
甘肅簡牘博物館 館 長 張德芳
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古文獻研究室 主 任 劉紹剛
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 主 任 楊振紅
二〇一六年六月二十八日
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曆史,特彆是漢代社會史頗感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一直渴望能找到能夠係統性地梳理和解讀漢代社會各個層麵的著作。這部《肩水金關漢簡:伍(套裝上中下冊)》恰恰滿足瞭我的這一需求。我尤其看重它對漢代基層社會生活細節的呈現,從文書中零散的記載中,我們或許能拼湊齣當時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以及基層官吏的日常事務。這些微觀的視角,往往比宏大的曆史敘事更能觸動人心,也更能讓我們感受到曆史的溫度。書中對於漢簡文字的考釋和釋讀,也是我非常期待的部分,畢竟,這些古老的文字是連接我們與曆史的橋梁,每一次精準的解讀,都可能為我們揭示新的曆史真相。我希望這部作品能夠盡可能地避免艱深的學術術語,用相對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考證過程和研究成果呈現齣來,讓像我一樣的普通讀者也能從中受益,獲得知識的樂趣。當然,我也明白學術研究的嚴謹性,不期待它能寫成通俗小說,但至少希望在保持學術嚴謹的同時,能夠更貼近讀者的閱讀習慣,讓這部厚重的學術著作,真正走嚮更廣泛的讀者群體。
評分我是一名曆史愛好者,平時喜歡閱讀一些關於中國古代史的書籍,尤其是漢代。這次偶然瞭解到《肩水金關漢簡:伍(套裝上中下冊)》這本書,被其內容所吸引。我一直對漢代的社會生活和文化習俗非常感興趣,這部書的介紹中提到瞭對當時社會生活的細節描繪,這讓我非常期待。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瞭解漢代人們的日常生活,比如他們的飲食、服飾、娛樂方式等等。同時,我也對漢代的手工業和商業發展很感興趣,希望書中能夠有所提及。雖然我不是專業的曆史學者,但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用比較通俗易懂的語言來描述,以便我這樣的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總的來說,我對這本書充滿瞭好奇和期待,希望它能夠帶給我一次愉快的閱讀體驗,讓我對漢代有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拿到這套《肩水金關漢簡:伍(套裝上中下冊)》的第一感受就是其內容的豐富與翔實。作為一名對漢代法製史有濃厚興趣的研究者,我一直關注著肩水金關漢簡的考古發現和整理工作。這部著作的齣版,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寶貴的研究平颱。我尤其期待其中關於漢代法律條文、司法程序以及刑罰製度的詳細闡述。漢代作為中國曆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摺時期,其法律體係的演變對後世産生瞭深遠影響。通過對肩水金關漢簡的深入解讀,我們有望更清晰地瞭解當時基層社會的法律實踐,以及法律在維護社會秩序中的作用。此外,書中對於文書的分類、年代的斷代,以及文字的釋讀,也都體現瞭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我希望這部著作能夠成為未來研究漢代法製史的重要參考文獻,為學術界提供堅實的基礎。同時,我也希望它能夠引發更多的學術討論,推動相關領域的研究不斷深入。
評分剛拿到這套《肩水金關漢簡:伍(套裝上中下冊)》,就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雖說我對漢簡的瞭解僅限於一些零散的科普文章,但這部作品的嚴謹與厚重感撲麵而來,著實令人敬畏。首先吸引我的是其精美的裝幀設計,古樸典雅,既有曆史的滄桑感,又不失現代的精緻。打開書頁,撲麵而來的是一種沉靜的研究氛圍,仿佛置身於一個塵封已久的古老書齋。目錄部分就透露齣其研究的細緻和全麵,從器物、文字、到社會生活方方麵麵,都進行瞭深入的梳理和探討。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漢代邊塞軍事製度的解讀部分感到好奇,期待能從中一窺那個鐵馬金戈的時代,瞭解當時戍邊將士的生活狀態和軍事部署。同時,書中大量的圖片和拓片,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好的視覺輔助,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漢簡的魅力,體會文字背後的曆史信息。雖然還未深入閱讀,但僅僅是初步的瀏覽,就已經讓我感受到這部著作的學術價值和文化分量,它不僅僅是一部文獻整理,更是一扇通往漢代曆史的窗口,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
評分從書名《肩水金關漢簡:伍(套裝上中下冊)》來看,這必然是一部嘔心瀝血的學術巨著。我雖非專業人士,但對中國古代文獻,特彆是考古齣土文獻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這套書的齣現,無疑填補瞭某個學術領域的空白,或者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達到瞭新的高度。我尤其關注的是它對於肩水金關這個特定區域的曆史文獻的整理與解讀。肩水金關作為漢代重要的邊塞關隘,承載著豐富的曆史信息。期待這部作品能夠從中挖掘齣關於軍事、行政、交通、經濟乃至民族交流等方麵的珍貴資料。我希望作者團隊在梳理文獻的同時,能夠展現齣嚴謹的學術方法,例如對材料的辨僞、對文字的考釋、以及對曆史事件的還原。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而言,雖然艱深的學術討論難以完全理解,但我希望能夠從中感受到曆史的脈絡,體會到文獻研究的魅力。這本書的齣版,本身就是對我們民族文化寶庫的一次重要補充。
評分前四捲都買瞭,趁著活動,趕緊入手第五捲。值!
評分不錯的書,活動入手很劃算,隻要600!!!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好
評分肩水金關,簡牘齣版的力作
評分好
評分給力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