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鑒圖說(精裝典藏本)

帝鑒圖說(精裝典藏本)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張居正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文化
  • 繪畫
  • 古代
  • 藝術
  • 典籍
  • 精裝
  • 圖鑒
  • 中國傳統
  • 收藏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西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39284439
版次:1
商品編碼:11948411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7-01
用紙:膠版紙
字數:20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視其善者,取以為師;視其惡者,用以為戒。雖條目僅止百餘,而上下數韆年理亂之原,庶幾略備矣。——(明)張居正
  2.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
  3.如果說《資治通鑒》是中國古籍經典中的璀璨明珠,那麼《帝鑒圖說》則是一塊晶瑩剔透的美玉。

內容簡介

  《帝鑒圖說》由明代萬曆年間的帝師、內閣首輔張居正編撰,全書共選編瞭曆代帝王政治故事117篇,每篇都附有直解和形象古樸的版畫,以便於讀者閱讀理解。雖然每篇故事篇幅不長,卻藏有鑒往知今的大道至理。本書不僅是為官者、管理者的經典訓誡,還是廣大讀者豐富閱曆、增長智慧的知識寶庫。

作者簡介

  張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號太嶽,漢族,幼名張白圭,明代湖廣江陵(今屬湖北省荊州市)人,時人又稱張江陵。明朝中後期政治傢、改革傢,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硃翊鈞開創瞭“萬曆新政”。

目錄

上篇 聖哲芳規
其一 任賢圖治 002
其二 諫鼓謗木 005
其三 孝德升聞 007
其四 揭器求言 009
其五 下車泣罪 011
其六 戒酒防微 013
其七 解網施仁 015
其八 桑林禱雨 017
其九 德滅祥桑 020
其十 夢賚良弼 022
其十一 澤及枯骨 024
其十二 丹書受戒 026
其十三 感諫勤政 029
其十四 入關約法 032
其十五 任用三傑 034
其十六 過魯祀聖 037
其十七 卻韆裏馬 039
其十八 止輦受言 041
其十九 納諫賜金 043
其二十 不用利口 045
其二十一 露颱惜費 048
其二十二 遣幸謝相 050
其二十三 屈尊勞將 053
其二十四 蒲輪徵賢 056
其二十五 明辨詐書 059
其二十六 褒奬守令 062
其二十七 詔儒講經 065
其二十八 葺檻旌直 068
其二十九 賓禮故人 071
其三十 拒關賜布 074
其三十一 夜分講經 077
其三十二 賞強項令 079
其三十三 臨雍拜老 082
其三十四 愛惜郎官 084
其三十五 君臣魚水 086
其三十六 焚裘示儉 089
其三十七 留衲戒奢 091
其三十八 弘文開館 093
其三十九 上書粘壁 095
其四十 納箴賜帛 097
其四十一 縱鵲毀巢 100
其四十二 敬賢懷鷂 102
其四十三 覽圖禁杖 104
其四十四 主明臣直 106
其四十五 縱囚歸獄 108
其四十六 望陵毀觀 110
其四十七 撤殿營居 112
其四十八 麵斥佞臣 114
其四十九 剪須和藥 117
其五十 遇物教儲 119
其五十一 遣歸方士 122
其五十二 焚錦銷金 125
其五十三 委任賢相 127
其五十四 兄弟友愛 130
其五十五 召試縣令 132
其五十六 聽諫散鳥 134
其五十七 啖餅惜福 136
其五十八 燒梨聯句 138
其五十九 不受貢獻 141
其六十 遣使賑恤 143
其六十一 延英忘倦 145
其六十二 淮蔡成功 147
其六十三 論字知諫 150
其六十四 屏書政要 152
其六十五 焚香讀疏 155
其六十六 敬受母教 157
其六十七 解裘賜將 159
其六十八 碎七寶器 161
其六十九 受言書屏 163
其七十 戒主衣翠 165
其七十一 竟日觀書 167
其七十二 引衣容直 170
其七十三 改容聽講 172
其七十四 受無逸圖 174
其七十五 不喜珠飾 176
其七十六 納諫遣女 178
其七十七 天章召見 181
其七十八 夜止燒羊 184
其七十九 後苑觀麥 186
其八十 軫念流民 188
其八十一 燭送詞臣 191
述 語 194
下篇 狂愚覆轍
其一 遊畋失位 198
其二 脯林酒池 200
其三 革囊射天 202
其四 妲己害政 204
其五 八駿巡遊 207
其六 戲舉烽火 209
其七 遣使求仙 211
其八 坑儒焚書 214
其九 大營宮室 217
其十 女巫齣入 219
其十一 五侯擅權 222
其十二 市裏微行 225
其十三 寵昵飛燕 227
其十四 嬖佞戮賢 229
其十五 十侍亂政 231
其十六 西邸鬻爵 234
其十七 列肆後宮 237
其十八 芳林營建 239
其十九 羊車遊宴 241
其二十 笑祖儉德 243
其二十一 金蓮布地 245
其二十二 捨身佛寺 247
其二十三 縱酒妄殺 249
其二十四 華林縱逸 251
其二十五 玉樹新聲 253
其二十六 剪彩為花 256
其二十七 遊幸江都 259
其二十八 斜封除官 261
其二十九 觀燈市裏 264
其三十 寵幸番將 266
其三十一 斂財侈費 269
其三十二 便殿擊球 272
其三十三 寵信伶人 274
其三十四 上清道會 276
其三十五 應奉花石 278
其三十六 任用六賊 281
述 語 284

精彩書摘

  其四十四主明臣直①
  【原文】
  唐史紀,太宗嘗罷朝,怒曰:“會須殺此田捨翁。”後問為誰②,上曰:“魏徵每廷辱我。”後退,具朝服,曰:“妾聞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賀。”上乃悅。
  【解】
  唐史上記,太宗曾一日朝罷還宮,忽發怒說:“少間定要殺瞭這個田捨翁(田捨翁即俗話說的莊稼佬)。”時長孫皇後問說:“陛下要殺誰?”太宗說:“是魏徵,此人不知忌諱,每每當著眾臣僚攻擊我的過失,羞辱我,我十分忍受不得,所以要殺他。”長孫皇後賢德,知道魏徵是個忠臣,乃退去,穿瞭朝賀的袍服,來對太宗說:“妾聞古人雲,上有明哲之君,則下有耿直之臣,今魏徵之直言不阿,由陛下之聖明,能優容之故也,君明臣直,乃韆載難逢,國傢盛事,妾敢不稱賀。”太宗聞皇後之言,其心乃悅。
  嘗考自古創業守成之令主,雖聖明天挺③,然亦有內助焉。觀長孫皇後之於唐太宗,雖夏之塗山④,周之太姒⑤,無以過之矣。太宗外有忠臣,內有賢後,天下安得不太平。
  【注釋】
  ①本則齣自《隋唐嘉話》,並見《資治通鑒》捲一百九十四。
  ②後:指長孫皇後,隋後衛將軍長孫晟之女,年十三嫁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後封為皇後。其兄為長孫無忌。
  ③天挺:天資卓越。挺:突齣,傑齣。
  ④塗山:相傳大禹娶妻於塗山氏。
  ⑤太姒:周文王妻,周武王之母。
  ……

前言/序言

  《帝鑒圖說》是由明朝萬曆初期內閣首輔張居正親自組織編撰,供當時年僅十歲的小皇帝——明神宗(萬曆皇帝)閱讀的教科書。書成於隆慶六年,取唐太宗“以古為鑒”之語定名為《帝鑒圖說》。全書截取曆史上言簡意賅的小故事,每個故事配以形象的插圖,並輔之以通俗易懂的講解,深得小皇帝喜愛。
  張居正(1525-1582),字叔大,湖廣江陵(今湖北沙市)人。嘉靖年間,張居正以翰林院編修,領國子監司業。他進入仕途後,曾親眼目睹朝廷腐敗的種種黑暗,決心勵精圖治,力挽狂瀾。在成為內閣首輔大臣之後,他一麵主持政務,一麵擔負起瞭教導幼年皇帝硃翊鈞的重任。
  就在硃翊鈞即位的當年,張居正便指導講官馬自強等人,“采摭前代君人治跡”,編撰瞭這部書,用作指導硃翊鈞學習的教材。參與這部專門教材編撰工作的,還有當時的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呂調陽。
  張居正主持編撰這部書的指導思想十分明確,即“視其善者,取以為師”,“視其惡者,用以為戒”。《帝鑒圖說》分為上下兩篇——上篇題名為《聖哲芳規》,編錄上自堯舜、下止唐宋帝王的“其善為可法者”事跡共81則;下篇題名為《狂愚覆轍》,共錄古代帝王的“惡可為戒者”劣行共36則。
  在《帝鑒圖說》中,圖畫部分占有相當的分量,書中每一則事例都配有一幅畫,每幅畫約占一整幅頁碼。《帝鑒圖說》的繪畫者雖未署名,但以其為禦用圖書配畫的資格來論,繪畫技藝也必有著高超的水平。
  張居正最初進呈的《帝鑒圖說》是寫本,不久便齣現瞭司禮監刊刻的經廠本,從此該書流傳宮外,影響深遠。為瞭節省篇幅,本書在編輯時刪去瞭前後敘文和張居正的進呈疏,隻整理瞭該書正文,並加以注釋,以便讀者理解。
  我們希望藉助這本書以傳承中國古老的美德與智慧,由衷希望廣大讀者能在閱讀中有所啓迪、有所受益。
  編者
  2016年1月


《明鑒》:古今對照,鑒往知來,治國理政之智慧寶典 《明鑒》一書,自問世以來,便以其宏大的曆史視野、精深的政治洞察,成為曆代帝王、士大夫乃至治國理政者的案頭必備。它並非一本簡單的史書,更非浮泛的論說文,而是作者以其畢生學識與對時事的深刻體悟,精心編纂的一部涵蓋瞭中國古代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方麵麵的綱領性巨著。全書以“鑒”為核心,意在藉古人之經驗教訓,為當世及後世的統治者提供一麵清晰而深刻的鏡子,映照齣治國理政的成功之道與失敗之鑒,從而實現“鑒往知來,明智而治”的理想。 溯源與體例:嚴謹求證,脈絡清晰 《明鑒》的編纂,其溯源可追溯至戰國時期諸子百傢的論述,以及秦漢以來史官的記述。作者在梳理浩如煙海的曆史文獻基礎上,提煉齣治國理政中最具普遍性、指導性的原則和經驗。其體例嚴謹,以時間為序,又以主題為綱,將漫長而復雜的中國曆史,按照不同的治國議題進行係統性的梳理和歸類。書中既有對重大曆史事件的詳盡敘述,亦有對關鍵人物言行的深入分析,更輔以作者精闢的點評和獨到的見解。這種編纂方式,使得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清晰地把握曆史的脈絡,理解事件發展的邏輯,從而更好地從中汲取經驗。 內容精要:包羅萬象,涵蓋治國六藝 《明鑒》的內容之豐富,堪稱一部古代治國理政的百科全書。其核心內容可大緻分為以下幾個方麵: 治國之本,民心所嚮: 書中將“民本”思想置於極端重要的地位。作者認為,國傢的興衰,歸根結底在於民心嚮背。他通過大量史實,闡述瞭如何體恤民情、減輕民負、發展民生,從而贏得百姓的擁護。從曆代王朝因奢侈無度、盤剝百姓而速亡的教訓,到那些能夠勵精圖治、關注民生的君主所開創的盛世,都為當權者敲響瞭警鍾,也指明瞭方嚮。書中對於如何建立健全的社會保障體係,如何通過公平的稅賦製度來維持社會穩定,以及如何通過教育來提升民眾素質,都提齣瞭詳盡的論述。 為政之要,君臣之道: 君臣關係是國傢運轉的核心。《明鑒》深入探討瞭君主如何用人、如何納諫、如何約束權力,以及臣子如何忠誠、如何盡職、如何勸諫。書中列舉瞭大量君王因為猜忌多疑、剛愎自用而導緻人纔凋零、政局動蕩的例子,也贊揚瞭那些能夠虛懷若榖、善於聽取不同意見的明君。同時,作者也對臣子提齣瞭嚴格的要求,強調瞭“大義滅親”、“犯顔直諫”等臣道精神,為塑造健康的君臣關係提供瞭範本。 安邦之策,軍事戰略: 軍事力量是國傢生存和發展的保障。《明鑒》詳細分析瞭曆代戰爭的起因、過程和結果,總結瞭剋敵製勝的軍事原則和戰略戰術。從孫子兵法的精髓,到曆代名將的用兵之道,都得到瞭生動的體現。書中不僅關注戰場上的勝負,更強調瞭“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軍事理念,以及“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上策。同時,作者也警示瞭窮兵黷武、好戰必亡的道理,告誡統治者要謹慎用兵,以和為貴。 富國之基,經濟治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明鑒》深刻剖析瞭曆代王朝在經濟方麵的得失,總結瞭發展農業、鼓勵商業、管理財政的經驗。書中強調瞭“農為邦本,本固邦寜”的理念,以及如何通過興修水利、推廣農具來提高農業生産效率。對於商業,作者也並非一味排斥,而是主張“工商皆本”,強調要平衡農商關係,保護閤法經營,打擊投機倒把,從而促進國傢經濟的繁榮。書中關於國傢財政收支管理、貨幣政策的運用、以及如何應對自然災害對經濟的影響,都提供瞭寶貴的藉鑒。 教化之功,文化傳承: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明鑒》高度重視教育和文化教化在治國中的作用。作者闡述瞭教育如何塑造國民品德、傳承民族精神,以及文化如何凝聚人心、穩定社會。書中強調瞭“君子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君子之道,以及禮樂製度在維護社會秩序、提升社會文明程度方麵的作用。同時,作者也對那些由於輕視文化、崇尚愚昧而導緻國傢衰落的例子進行瞭深刻的反思。 用人藝術,知人善任: 選賢任能是治國理政的關鍵。《明鑒》花費瞭大量的篇幅來探討如何識彆人纔、如何任用人纔、如何留住人纔。書中通過大量事例,剖析瞭君主用人的得失,總結瞭“唯纔是舉”、“任人唯賢”的原則。作者強調,君主需要具備“知人之明”,能夠辨彆忠奸善惡,並根據人纔的特長進行閤理的分工和配置。書中也闡述瞭如何建立公平公正的選拔機製,如何通過考察和試用來發現真正有能力、有德行的人纔。 修身立德,垂範後世: 《明鑒》並非僅僅關注宏觀的治國之道,同樣也深入探討瞭統治者個人品德的修養。作者認為,統治者自身的道德修養是治國理政的基石。書中通過對曆代聖賢君主的學習,強調瞭仁愛、誠信、勤政、節儉等美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剋服自身的私欲,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些關於個人修養的論述,對於任何身居要職、承擔重任的人來說,都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 價值與影響:曆久彌新,智慧永恒 《明鑒》的價值,體現在其穿越時空的指導意義。它不僅僅是對曆史的迴顧,更是對未來的預警和指引。在任何時代,麵對復雜的社會問題和挑戰,書中提供的智慧和經驗,都能為決策者提供重要的參考。 對統治者而言: 《明鑒》是一麵警世的鏡子,可以幫助統治者認清自身的優劣,避免重蹈覆轍。它教導君主如何體恤民情,如何用人唯賢,如何保持清醒的頭腦,如何做齣明智的決策。 對政治傢而言: 《明鑒》是治國理政的寶典,可以幫助政治傢學習古代政治的精華,理解權力的運作,掌握駕馭復雜局麵的方法。 對普通讀者而言: 《明鑒》也是一部充滿智慧的讀物。通過閱讀曆史上的成敗故事,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性的復雜,認識到權力與責任的重要性,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明鑒》的語言精煉,文筆流暢,其敘述的史實生動形象,點評的見解深刻獨到。它以其宏大的結構、嚴謹的考證、深刻的洞察,以及跨越時空的普遍適用性,成為中國古代思想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可以在《明鑒》中找到解決現實問題的啓示,依然可以在其中汲取治國理政的智慧,它的價值,曆久彌新,其智慧,永恒閃耀。這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常讀常新的經典之作。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個對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都在尋找能夠真正讓我感受到中華文明深厚底蘊的書籍。《帝鑒圖說(精裝典藏本)》無疑是近期我最滿意的一筆購書投資。從裝幀設計上,它就已經展現瞭極高的水準——沉甸甸的觸感,古樸典雅的插圖,精緻的排版,無不透露齣製作者的用心。而翻開書頁,展現在我麵前的,是一個由文字和圖像交織而成的宏大曆史畫捲。書中對於中國古代帝王的曆史軌跡的梳理,不僅僅是簡單的事件陳述,更是對他們決策的背景、過程以及深遠影響的深入剖析。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的一些圖畫,對於當時的服飾、禮儀、建築風格的描繪,都非常細緻,仿佛穿越時空,與曆史對話。這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次文化上的洗禮,讓我對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有瞭更直觀、更深刻的認識,也更增添瞭我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

評分

說實話,一開始是被這書名吸引的。《帝鑒圖說》,光聽名字就透著一股子說教和史料堆砌的意味,但我還是懷著一種“姑且看看”的心態買下瞭這本書。然而,事實證明,我的預判大錯特錯瞭。這本書在內容的處理上,簡直是顛覆瞭我對這類“帝王史”的認知。它並沒有采取那種枯燥乏味的流水賬式敘述,而是巧妙地將曆史事件、帝王決策與精美的圖畫融為一體。你讀到的不僅僅是文字,更像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畫麵,親曆瞭那些曆史的瞬間。每一個章節的開篇,往往伴隨著一幅精心設計的插圖,這幅圖不僅是對本章內容的概括,更像是一扇開啓故事的窗戶。我發現,通過這些圖像,一些原本可能顯得生硬的曆史概念,變得異常鮮活和易於理解。例如,在講述某位帝王勵精圖治的篇章中,插圖會細緻地描繪齣他如何考察民情、如何審閱奏摺、如何與大臣們議事,這些畫麵比單純的文字描述更能打動人心,讓我對這位帝王的形象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

我是一名曆史愛好者,平日裏也看過不少史書,但《帝鑒圖說(精裝典藏本)》帶給我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它不僅僅是一部史書,更像是一部視覺化的曆史教科書。書中的插圖,簡直是讓我嘆為觀止。每一幅圖都考究至極,無論是人物的服飾、發髻,還是宮殿的建築風格、陳設的器物,都力求還原曆史的原貌。我常常會花上很長時間,細細品味每一幅圖中的細節,仿佛自己也置身於那個時代,親眼見證那些曾經發生的故事。例如,在描繪重大宮廷慶典的插圖中,你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等級官員的服飾差異,不同樂器的擺放位置,甚至連舞者的舞姿都栩栩如生。這種精細程度,讓人不得不佩服編纂者和繪者的心血。而這些精美的插圖,又與文字內容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使得閱讀體驗變得異常豐富和愉悅。它讓我明白瞭,曆史不應該隻是冰冷的文字,而應該是有血有肉,有聲有色的。

評分

翻開這本《帝鑒圖說(精裝典藏本)》,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那沉甸甸的質感,精裝的硬殼包裹著厚實的書頁,觸感溫潤,仿佛握著一段沉澱瞭悠久曆史的時光。書脊上的燙金字跡在光綫下熠熠生輝,低調而奢華,光是擺在書架上,就足以增添幾分莊重與典雅。當我小心翼翼地翻開第一頁,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撲鼻而來,那是紙張與印刷工藝完美結閤的産物,瞬間將我拉入瞭一個充滿古韻的世界。排版疏朗有緻,字體清晰易讀,即便是閱讀冗長的古文,也不會感到絲毫的疲憊。每一幅插圖都精心繪製,色彩淡雅而不失古樸,綫條流暢而富有神韻,仿佛能穿越時空的阻隔,看到當年那些叱吒風雲的人物和波瀾壯闊的事件。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宮廷禮儀和器物陳設的描繪,細節之處無不體現著古人的智慧和匠心,讓人嘆為觀止。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是對曆史文化的緻敬,也是對讀者感官體驗的極緻追求。

評分

我一直認為,好的書籍不僅僅在於其內容,更在於它所能帶給讀者的啓發和思考。而《帝鑒圖說(精裝典藏本)》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不僅僅是在瞭解曆史事件,更是在學習古人的智慧和處事之道。書中通過一個個帝王的興衰成敗,為我們展示瞭治國理政的道理,以及人性中那些永恒的閃光點和陰暗麵。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鑒”的解讀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對帝王行為的記錄,更是對如何成為一個閤格的統治者,如何權衡利弊,如何用人識人,如何體察民情的一係列深刻反思。每一次閱讀,都能從中汲取新的養分,對當下的一些社會現象和為人處世之道,也産生瞭新的理解。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曆史的規律,也照齣瞭我們自身的不足。

評分

書是正版,內容還沒看,收藏起來先

評分

産品不錯,值得擁有,挺好

評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好

評分

配送非常快,服務到位,周到,熱情!

評分

到?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不錯哦!

評分

質量好 服務好 快遞快 非常滿意

評分

書很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