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鉴图说(精装典藏本)

帝鉴图说(精装典藏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居正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文化
  • 绘画
  • 古代
  • 艺术
  • 典籍
  • 精装
  • 图鉴
  • 中国传统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928443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841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2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视其善者,取以为师;视其恶者,用以为戒。虽条目仅止百余,而上下数千年理乱之原,庶几略备矣。——(明)张居正
  2.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3.如果说《资治通鉴》是中国古籍经典中的璀璨明珠,那么《帝鉴图说》则是一块晶莹剔透的美玉。

内容简介

  《帝鉴图说》由明代万历年间的帝师、内阁首辅张居正编撰,全书共选编了历代帝王政治故事117篇,每篇都附有直解和形象古朴的版画,以便于读者阅读理解。虽然每篇故事篇幅不长,却藏有鉴往知今的大道至理。本书不仅是为官者、管理者的经典训诫,还是广大读者丰富阅历、增长智慧的知识宝库。

作者简介

  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汉族,幼名张白圭,明代湖广江陵(今属湖北省荆州市)人,时人又称张江陵。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

目录

上篇 圣哲芳规
其一 任贤图治 002
其二 谏鼓谤木 005
其三 孝德升闻 007
其四 揭器求言 009
其五 下车泣罪 011
其六 戒酒防微 013
其七 解网施仁 015
其八 桑林祷雨 017
其九 德灭祥桑 020
其十 梦赉良弼 022
其十一 泽及枯骨 024
其十二 丹书受戒 026
其十三 感谏勤政 029
其十四 入关约法 032
其十五 任用三杰 034
其十六 过鲁祀圣 037
其十七 却千里马 039
其十八 止辇受言 041
其十九 纳谏赐金 043
其二十 不用利口 045
其二十一 露台惜费 048
其二十二 遣幸谢相 050
其二十三 屈尊劳将 053
其二十四 蒲轮征贤 056
其二十五 明辨诈书 059
其二十六 褒奖守令 062
其二十七 诏儒讲经 065
其二十八 葺槛旌直 068
其二十九 宾礼故人 071
其三十 拒关赐布 074
其三十一 夜分讲经 077
其三十二 赏强项令 079
其三十三 临雍拜老 082
其三十四 爱惜郎官 084
其三十五 君臣鱼水 086
其三十六 焚裘示俭 089
其三十七 留衲戒奢 091
其三十八 弘文开馆 093
其三十九 上书粘壁 095
其四十 纳箴赐帛 097
其四十一 纵鹊毁巢 100
其四十二 敬贤怀鹞 102
其四十三 览图禁杖 104
其四十四 主明臣直 106
其四十五 纵囚归狱 108
其四十六 望陵毁观 110
其四十七 撤殿营居 112
其四十八 面斥佞臣 114
其四十九 剪须和药 117
其五十 遇物教储 119
其五十一 遣归方士 122
其五十二 焚锦销金 125
其五十三 委任贤相 127
其五十四 兄弟友爱 130
其五十五 召试县令 132
其五十六 听谏散鸟 134
其五十七 啖饼惜福 136
其五十八 烧梨联句 138
其五十九 不受贡献 141
其六十 遣使赈恤 143
其六十一 延英忘倦 145
其六十二 淮蔡成功 147
其六十三 论字知谏 150
其六十四 屏书政要 152
其六十五 焚香读疏 155
其六十六 敬受母教 157
其六十七 解裘赐将 159
其六十八 碎七宝器 161
其六十九 受言书屏 163
其七十 戒主衣翠 165
其七十一 竟日观书 167
其七十二 引衣容直 170
其七十三 改容听讲 172
其七十四 受无逸图 174
其七十五 不喜珠饰 176
其七十六 纳谏遣女 178
其七十七 天章召见 181
其七十八 夜止烧羊 184
其七十九 后苑观麦 186
其八十 轸念流民 188
其八十一 烛送词臣 191
述 语 194
下篇 狂愚覆辙
其一 游畋失位 198
其二 脯林酒池 200
其三 革囊射天 202
其四 妲己害政 204
其五 八骏巡游 207
其六 戏举烽火 209
其七 遣使求仙 211
其八 坑儒焚书 214
其九 大营宫室 217
其十 女巫出入 219
其十一 五侯擅权 222
其十二 市里微行 225
其十三 宠昵飞燕 227
其十四 嬖佞戮贤 229
其十五 十侍乱政 231
其十六 西邸鬻爵 234
其十七 列肆后宫 237
其十八 芳林营建 239
其十九 羊车游宴 241
其二十 笑祖俭德 243
其二十一 金莲布地 245
其二十二 舍身佛寺 247
其二十三 纵酒妄杀 249
其二十四 华林纵逸 251
其二十五 玉树新声 253
其二十六 剪彩为花 256
其二十七 游幸江都 259
其二十八 斜封除官 261
其二十九 观灯市里 264
其三十 宠幸番将 266
其三十一 敛财侈费 269
其三十二 便殿击球 272
其三十三 宠信伶人 274
其三十四 上清道会 276
其三十五 应奉花石 278
其三十六 任用六贼 281
述 语 284

精彩书摘

  其四十四主明臣直①
  【原文】
  唐史纪,太宗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②,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
  【解】
  唐史上记,太宗曾一日朝罢还宫,忽发怒说:“少间定要杀了这个田舍翁(田舍翁即俗话说的庄稼佬)。”时长孙皇后问说:“陛下要杀谁?”太宗说:“是魏征,此人不知忌讳,每每当着众臣僚攻击我的过失,羞辱我,我十分忍受不得,所以要杀他。”长孙皇后贤德,知道魏征是个忠臣,乃退去,穿了朝贺的袍服,来对太宗说:“妾闻古人云,上有明哲之君,则下有耿直之臣,今魏征之直言不阿,由陛下之圣明,能优容之故也,君明臣直,乃千载难逢,国家盛事,妾敢不称贺。”太宗闻皇后之言,其心乃悦。
  尝考自古创业守成之令主,虽圣明天挺③,然亦有内助焉。观长孙皇后之于唐太宗,虽夏之涂山④,周之太姒⑤,无以过之矣。太宗外有忠臣,内有贤后,天下安得不太平。
  【注释】
  ①本则出自《隋唐嘉话》,并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
  ②后:指长孙皇后,隋后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年十三嫁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后封为皇后。其兄为长孙无忌。
  ③天挺:天资卓越。挺:突出,杰出。
  ④涂山:相传大禹娶妻于涂山氏。
  ⑤太姒:周文王妻,周武王之母。
  ……

前言/序言

  《帝鉴图说》是由明朝万历初期内阁首辅张居正亲自组织编撰,供当时年仅十岁的小皇帝——明神宗(万历皇帝)阅读的教科书。书成于隆庆六年,取唐太宗“以古为鉴”之语定名为《帝鉴图说》。全书截取历史上言简意赅的小故事,每个故事配以形象的插图,并辅之以通俗易懂的讲解,深得小皇帝喜爱。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湖广江陵(今湖北沙市)人。嘉靖年间,张居正以翰林院编修,领国子监司业。他进入仕途后,曾亲眼目睹朝廷腐败的种种黑暗,决心励精图治,力挽狂澜。在成为内阁首辅大臣之后,他一面主持政务,一面担负起了教导幼年皇帝朱翊钧的重任。
  就在朱翊钧即位的当年,张居正便指导讲官马自强等人,“采摭前代君人治迹”,编撰了这部书,用作指导朱翊钧学习的教材。参与这部专门教材编撰工作的,还有当时的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吕调阳。
  张居正主持编撰这部书的指导思想十分明确,即“视其善者,取以为师”,“视其恶者,用以为戒”。《帝鉴图说》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题名为《圣哲芳规》,编录上自尧舜、下止唐宋帝王的“其善为可法者”事迹共81则;下篇题名为《狂愚覆辙》,共录古代帝王的“恶可为戒者”劣行共36则。
  在《帝鉴图说》中,图画部分占有相当的分量,书中每一则事例都配有一幅画,每幅画约占一整幅页码。《帝鉴图说》的绘画者虽未署名,但以其为御用图书配画的资格来论,绘画技艺也必有着高超的水平。
  张居正最初进呈的《帝鉴图说》是写本,不久便出现了司礼监刊刻的经厂本,从此该书流传宫外,影响深远。为了节省篇幅,本书在编辑时删去了前后叙文和张居正的进呈疏,只整理了该书正文,并加以注释,以便读者理解。
  我们希望借助这本书以传承中国古老的美德与智慧,由衷希望广大读者能在阅读中有所启迪、有所受益。
  编者
  2016年1月


《明鉴》:古今对照,鉴往知来,治国理政之智慧宝典 《明鉴》一书,自问世以来,便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精深的政治洞察,成为历代帝王、士大夫乃至治国理政者的案头必备。它并非一本简单的史书,更非浮泛的论说文,而是作者以其毕生学识与对时事的深刻体悟,精心编纂的一部涵盖了中国古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纲领性巨著。全书以“鉴”为核心,意在借古人之经验教训,为当世及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一面清晰而深刻的镜子,映照出治国理政的成功之道与失败之鉴,从而实现“鉴往知来,明智而治”的理想。 溯源与体例:严谨求证,脉络清晰 《明鉴》的编纂,其溯源可追溯至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论述,以及秦汉以来史官的记述。作者在梳理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基础上,提炼出治国理政中最具普遍性、指导性的原则和经验。其体例严谨,以时间为序,又以主题为纲,将漫长而复杂的中国历史,按照不同的治国议题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归类。书中既有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详尽叙述,亦有对关键人物言行的深入分析,更辅以作者精辟的点评和独到的见解。这种编纂方式,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把握历史的脉络,理解事件发展的逻辑,从而更好地从中汲取经验。 内容精要:包罗万象,涵盖治国六艺 《明鉴》的内容之丰富,堪称一部古代治国理政的百科全书。其核心内容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治国之本,民心所向: 书中将“民本”思想置于极端重要的地位。作者认为,国家的兴衰,归根结底在于民心向背。他通过大量史实,阐述了如何体恤民情、减轻民负、发展民生,从而赢得百姓的拥护。从历代王朝因奢侈无度、盘剥百姓而速亡的教训,到那些能够励精图治、关注民生的君主所开创的盛世,都为当权者敲响了警钟,也指明了方向。书中对于如何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如何通过公平的税赋制度来维持社会稳定,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来提升民众素质,都提出了详尽的论述。 为政之要,君臣之道: 君臣关系是国家运转的核心。《明鉴》深入探讨了君主如何用人、如何纳谏、如何约束权力,以及臣子如何忠诚、如何尽职、如何劝谏。书中列举了大量君王因为猜忌多疑、刚愎自用而导致人才凋零、政局动荡的例子,也赞扬了那些能够虚怀若谷、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的明君。同时,作者也对臣子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强调了“大义灭亲”、“犯颜直谏”等臣道精神,为塑造健康的君臣关系提供了范本。 安邦之策,军事战略: 军事力量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明鉴》详细分析了历代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总结了克敌制胜的军事原则和战略战术。从孙子兵法的精髓,到历代名将的用兵之道,都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书中不仅关注战场上的胜负,更强调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军事理念,以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策。同时,作者也警示了穷兵黩武、好战必亡的道理,告诫统治者要谨慎用兵,以和为贵。 富国之基,经济治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明鉴》深刻剖析了历代王朝在经济方面的得失,总结了发展农业、鼓励商业、管理财政的经验。书中强调了“农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以及如何通过兴修水利、推广农具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对于商业,作者也并非一味排斥,而是主张“工商皆本”,强调要平衡农商关系,保护合法经营,打击投机倒把,从而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书中关于国家财政收支管理、货币政策的运用、以及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影响,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教化之功,文化传承: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明鉴》高度重视教育和文化教化在治国中的作用。作者阐述了教育如何塑造国民品德、传承民族精神,以及文化如何凝聚人心、稳定社会。书中强调了“君子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君子之道,以及礼乐制度在维护社会秩序、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方面的作用。同时,作者也对那些由于轻视文化、崇尚愚昧而导致国家衰落的例子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用人艺术,知人善任: 选贤任能是治国理政的关键。《明鉴》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探讨如何识别人才、如何任用人才、如何留住人才。书中通过大量事例,剖析了君主用人的得失,总结了“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原则。作者强调,君主需要具备“知人之明”,能够辨别忠奸善恶,并根据人才的特长进行合理的分工和配置。书中也阐述了如何建立公平公正的选拔机制,如何通过考察和试用来发现真正有能力、有德行的人才。 修身立德,垂范后世: 《明鉴》并非仅仅关注宏观的治国之道,同样也深入探讨了统治者个人品德的修养。作者认为,统治者自身的道德修养是治国理政的基石。书中通过对历代圣贤君主的学习,强调了仁爱、诚信、勤政、节俭等美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克服自身的私欲,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关于个人修养的论述,对于任何身居要职、承担重任的人来说,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价值与影响:历久弥新,智慧永恒 《明鉴》的价值,体现在其穿越时空的指导意义。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预警和指引。在任何时代,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挑战,书中提供的智慧和经验,都能为决策者提供重要的参考。 对统治者而言: 《明鉴》是一面警世的镜子,可以帮助统治者认清自身的优劣,避免重蹈覆辙。它教导君主如何体恤民情,如何用人唯贤,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做出明智的决策。 对政治家而言: 《明鉴》是治国理政的宝典,可以帮助政治家学习古代政治的精华,理解权力的运作,掌握驾驭复杂局面的方法。 对普通读者而言: 《明鉴》也是一部充满智慧的读物。通过阅读历史上的成败故事,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性的复杂,认识到权力与责任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明鉴》的语言精炼,文笔流畅,其叙述的史实生动形象,点评的见解深刻独到。它以其宏大的结构、严谨的考证、深刻的洞察,以及跨越时空的普遍适用性,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在《明鉴》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启示,依然可以在其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它的价值,历久弥新,其智慧,永恒闪耀。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常读常新的经典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帝鉴图说(精装典藏本)》,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沉甸甸的质感,精装的硬壳包裹着厚实的书页,触感温润,仿佛握着一段沉淀了悠久历史的时光。书脊上的烫金字迹在光线下熠熠生辉,低调而奢华,光是摆在书架上,就足以增添几分庄重与典雅。当我小心翼翼地翻开第一页,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扑鼻而来,那是纸张与印刷工艺完美结合的产物,瞬间将我拉入了一个充满古韵的世界。排版疏朗有致,字体清晰易读,即便是阅读冗长的古文,也不会感到丝毫的疲惫。每一幅插图都精心绘制,色彩淡雅而不失古朴,线条流畅而富有神韵,仿佛能穿越时空的阻隔,看到当年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和波澜壮阔的事件。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宫廷礼仪和器物陈设的描绘,细节之处无不体现着古人的智慧和匠心,让人叹为观止。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是对历史文化的致敬,也是对读者感官体验的极致追求。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是被这书名吸引的。《帝鉴图说》,光听名字就透着一股子说教和史料堆砌的意味,但我还是怀着一种“姑且看看”的心态买下了这本书。然而,事实证明,我的预判大错特错了。这本书在内容的处理上,简直是颠覆了我对这类“帝王史”的认知。它并没有采取那种枯燥乏味的流水账式叙述,而是巧妙地将历史事件、帝王决策与精美的图画融为一体。你读到的不仅仅是文字,更像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画面,亲历了那些历史的瞬间。每一个章节的开篇,往往伴随着一幅精心设计的插图,这幅图不仅是对本章内容的概括,更像是一扇开启故事的窗户。我发现,通过这些图像,一些原本可能显得生硬的历史概念,变得异常鲜活和易于理解。例如,在讲述某位帝王励精图治的篇章中,插图会细致地描绘出他如何考察民情、如何审阅奏折、如何与大臣们议事,这些画面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更能打动人心,让我对这位帝王的形象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书籍不仅仅在于其内容,更在于它所能带给读者的启发和思考。而《帝鉴图说(精装典藏本)》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仅是在了解历史事件,更是在学习古人的智慧和处事之道。书中通过一个个帝王的兴衰成败,为我们展示了治国理政的道理,以及人性中那些永恒的闪光点和阴暗面。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鉴”的解读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对帝王行为的记录,更是对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如何权衡利弊,如何用人识人,如何体察民情的一系列深刻反思。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对当下的一些社会现象和为人处世之道,也产生了新的理解。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历史的规律,也照出了我们自身的不足。

评分

我是一名历史爱好者,平日里也看过不少史书,但《帝鉴图说(精装典藏本)》带给我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它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像是一部视觉化的历史教科书。书中的插图,简直是让我叹为观止。每一幅图都考究至极,无论是人物的服饰、发髻,还是宫殿的建筑风格、陈设的器物,都力求还原历史的原貌。我常常会花上很长时间,细细品味每一幅图中的细节,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见证那些曾经发生的故事。例如,在描绘重大宫廷庆典的插图中,你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等级官员的服饰差异,不同乐器的摆放位置,甚至连舞者的舞姿都栩栩如生。这种精细程度,让人不得不佩服编纂者和绘者的心血。而这些精美的插图,又与文字内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得阅读体验变得异常丰富和愉悦。它让我明白了,历史不应该只是冰冷的文字,而应该是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

评分

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都在寻找能够真正让我感受到中华文明深厚底蕴的书籍。《帝鉴图说(精装典藏本)》无疑是近期我最满意的一笔购书投资。从装帧设计上,它就已经展现了极高的水准——沉甸甸的触感,古朴典雅的插图,精致的排版,无不透露出制作者的用心。而翻开书页,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个由文字和图像交织而成的宏大历史画卷。书中对于中国古代帝王的历史轨迹的梳理,不仅仅是简单的事件陈述,更是对他们决策的背景、过程以及深远影响的深入剖析。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的一些图画,对于当时的服饰、礼仪、建筑风格的描绘,都非常细致,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文化上的洗礼,让我对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增添了我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评分

买了太多书,不一一评价了,都很好,质量有保障。赶上活动领券买更优惠。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好

评分

货品质量很好 价格合理 值得购买 推荐

评分

京东图书活动时购买的,价格划算。

评分

好书正在阅读

评分

包装挺好的,不错

评分

这本书装订不错,感觉是向少年统治者进行教育的书,年轻人翻翻还可以。

评分

早上送到的,打开一看是这样。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