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5
《有趣的的语文》是一个语文教师的“另类”行走,作者凌宗伟老师是一位有着30多年教龄的中学语文教师,也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教育批判者。本书力求结合新课改,谈语文面临的改革,而改革的重点是语文老师的改革,是语文老师素养的提升。作者认为: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好玩儿的老师,语文课堂应该是有趣的课堂。学生和家长也可以通过本书更加了解语文老师和语文教育。
时下,语文教学是*容易收到针砭的学科,语文老师也经常遭人质疑。但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线,又确实有一批语文老师孜孜以求,同孩子一起逃脱束缚。《有趣的语文》的作者凌宗伟老师是一位有着30多年教龄的中学语文教师,也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教育批判者。在这本书中作者借助自己的课堂教学案例,对时下语文教学进行深刻地反思,以生动直白的语言向读者呈现了一位中学语文教师个性化的思考与行走方式:原来语文教师可以成为一名好玩的教师,语文课堂也可以成为有趣的课堂。
作者在这本书里用自己的行走告诉读者,尽管每个人对语文、对教育都有自己的理解,但要让自己的理解回到语文教育的本源,就要将阅读、实践、思考、总结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研究文字力求找不到理论依据的不写、没有具体教学实践印证的不写,凡自己提出的观点,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坚守,在行走中反思于改善。
语文课要上得有趣,教师一定是会高度关注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通过对情境的观察思考,发现自己和教育对象对具体境况的反应,反思得失,“遇物则诲,相机而教”的。课堂中那些知识、技能、价值观,从更人性的立场看,不是教师“教”出的,而是学生“悟”出来的。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心灵去体悟,得到的,才是他们自己的东西。
《有趣的语文》不仅可以引起广大教师的共鸣,也可以让学生和家长了解一个语文老师的心路历程,通过语文学习更深刻地理解外部世界和我们自身,并更流畅生动地表达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凌宗伟,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校长、中国教育报刊社签约评论员、《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十大读书推动人物”之一。江苏省教育学会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教师博览》兼职编辑。做过四年高中教务处副主任(主持教务处工作)、13年高中教学副校长、6年校长,2013年8月从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校长位置卸任,现任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语文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学校管理、语文教育、家庭教育。民国教育家刘百川研究者,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倡导者,践行者。 语文教学主张“遇物则诲,相机而教”,形成了“大气磅礴,细处摄神”的教学风格。近年来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学刊》、《中国教育报》等各类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近四百篇。先后在《教育家》、《今日教育》、《教育时报》、《中国教育报》设有专栏。有《好玩的教育:学校文化重建五讲》、《阅读,打开教育的另一扇门》、《语文教师的使命》、《校长之道和人格修炼》、《健康教育》、《成长的烦恼》等专著与编著。
第一篇 语文学科的价值在哪里
第一讲 教育价值是学科价值的旨归
第二讲 语文学科的价值在哪里
第三讲 批判性反思是语文教育的一种价值旨归
第四讲 语言表达与内容、情感的关系
第五讲 几个必须关注的基本问题
第二篇 语文教师要有一点课程意识
第一讲 语文教师要有自己的课程意识
第二讲 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在哪里
第三讲 语文教育需要返璞归真
第四讲 教学,首先是要让学生学
第五讲 语文教育,需要的是沉静
第三篇 语文课堂应该是有趣的
第一讲 语文教学在大气与细小之间
第二讲 在特定的情境中展开语文教学
第三讲 “有料”的课堂才是有趣的课堂
第四讲 语文教学的要义在于体悟生命
第五讲 保卫课堂的自由
第四篇 有趣的教学是在良好的生态中发生的
第一讲 文本解读,语文教师必备的功夫
第二讲 重要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第三讲 作文指导首先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第四讲 良好的课堂生态是促进生命生长的生态
第五篇 语文教师应该是个好玩的人
第一讲 语文老师首先是一个“有问题“的人
第二讲 语文老师也应该是一个好玩的人
第三讲 语文老师还是一个敏感的人
第四讲 语文老师更应是一个乐于行走与批判的人
第五讲 批判性思维对语文老师来讲尤为重要
后记
我一直认为语文就是语文,或者不如说语文就是母语,这样更确切一些。不过这么多年来,我们“习惯”上称之为“语文”了,或者说是我们的母语“被语文”了。这样来看,所谓“语文”至多也只有“中国语文”、“外国语文”之分,其他不管什么语文,恐怕都是术语语文了。无论中国语文还是外国语文,不外乎就是自己听得懂别人的话,看得懂别人的文字,自己的所见所闻,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写出来,再进一步就是能清楚人家哪里说得好、哪里写得好,假如我自己说、自己写会是怎样的一种方式。这样理解语文教学的话,语文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读懂别人的文字,听懂别人的言说,学会恰当地用自己的文字来表达的过程。它的基本方法也不外乎听、说、读、写、译、编。当然中国语文与外国语文有一个最大的差异就是文字,中国文字更多的是表意文字,因此多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也多了几分学习的困难。所以中国语文的学习就有了涵咏的方法。通过涵咏体悟语言文字的精妙所在,当然还可能发现其中的问题,那就是最高境界了。
“有料”的课堂才是有趣的课堂
关于怎样的课才算“好课”,专家们已经说得很多了,但真正得到人们认可的“好课”究竟是怎样的,至今依然莫衷一是。其实,作为教师,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对好课的理解,作为从教三十多年的老人,回顾自己上过与听过的课,总觉得称得上“好课”的不外乎具备这么几个“有”:首先是有人,其次是有料,再次是有趣,还要有变。如果浓缩一下,就是要有味,能让人回味无穷的味。
有活力的课堂一定是“有人”的
所谓“有人”,说的是作为一位教师,应该努力从教育的本原来认识我们的课堂,教育是面对人、帮助人的生命生长的,着眼生命生长的课堂,必然是基于学生实际,要从学生生命生长的需要出发。《一所称作学校的地方》的作者古德莱德在观察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告诉我们,学校教育的理想期待是:“期待学生们了解不同的价值观念体系;在尊重、信赖、合作和关爱的基础上与他人发展有效益的和满意的关系;培养对人类的关心;培养和运用美学和人文的基本原理和概念,鉴赏其他文化的美学贡献;培养对道德行为的必要的理解。也正是在这里,我们发现了关于培养各种能力的论述,如有效利用闲暇时光、进行建设性的自我批评、以新颖的方式处理问题、体验和欣赏不同创造表达的形式。”也就是说,我们的课堂生活是要关照到人的生命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的。
遗憾的是,我们在课上总是习惯于指向考试、指向升学,我们灌输给学生的,就只有考试升学、将来找个好工作、讨个好老婆(嫁个好老公)、过上舒舒服服的好日子,而这好日子又很少是指向休闲、批判、体验、创造的。考试升学、找好工作、讨好老婆(嫁好老公)、过好日子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着眼于人的,但是人生绝对不仅仅是这么一条直线,如果我们的课堂指给他们的就这么一条直线,那么将来他们一旦遇到挫折,遇到离开我们教给他们的这个轨道的时候,他们就不知所措了。许多所谓的“好课”起到的正是让学生一条道走到黑的负面作用。
“有人”的第二层含义,就是有我们自己。这就牵扯到所谓的课堂教学模式。每个人,包括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人跟人是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不仅仅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接受的教育不一样,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们的基因不一样。因为这种种的不一样,就决定着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每个教师的课堂教学风格是不一样的。所谓“有我们自己”就是要有我们的个体特征、个人风格,这是我的“课堂”,里面包含着“我的”教学哲学。比如十位老师对《老王》的解读尽管有一致的地方,这种一致体现在对文本主旨的解读和文字表达的方式与技巧上,但就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探讨文本的主旨与文字的特色,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认知,这种不同的认知就决定了他们课堂教学的入口与流程、方式的不一致。有的老师关顾“我”与老王的关系,有的老师主要在解读“我”的愧怍上花气力,有的则着眼于文本中的一些细节的描写……课堂教学,就如克里希纳穆提所说的,你无法邀请文风,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打开窗户。教师的教学,就是为学生打开窗户的行动。
课堂教学总体上来说是教师的个体性劳动,更是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没有教师的个体意识,也就没有教学的创造性。正因为每个老师是个体的,教学才可能是多元的,这个“多元”不仅仅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所决定的,同样也是由具体的个体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认知决定的。人是一个生命成长的历程。做教师的,从学徒,到匠人,到艺人,到专家,这个过程中我们所教的每堂课本就是不一样的。这原本是常识,可是我们在课堂教学评价时往往只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更多的时候又只是评价人的,是无视施教教师和受教学生的。我们习惯了用我们认定的教学模式去衡量别人,平心而论,我们认定的模式就一定是从教育的本源出发的吗?
所谓“有人”,还包括不在场的人,比如教材的编写者,教学纲要、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制定者。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这些孩子身边的人,这才是我们挂在嘴上的“教学情境”。我们对情境的理解是有误区的。我们喜欢“设置情境”,什么叫“设置情境”?就是编,编假话,编个套子让学生钻进去,然后关起门来打狗。真正的教学情境如加拿大学者范梅楠所讲,包含学生近期在家庭、在社区所遭遇的实际生活。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就是近期与这位学生所发生的各种关系。这个关系就多了,不仅仅是人,还包括我们所处的课堂这个实景。我认识的一位美术教师张晓明在执教中学美术鉴赏课《在美术世界中遨游》时,讲到雕塑类型辨析,顺手拈来以施教教室的墙柱和方格玻璃窗为例,让学生感知什么是圆雕,什么是透雕。就是很自然地引过来了。课程资源的利用就应该是随机的、信手拈来的,但又不是随意的,它始终紧扣着课堂教学的目标,为实现或者达成教学任务而服务。
“有料”的课堂才是有趣的课堂
“有料”,换一个角度讲,就是我们常常讲的“课程资源”。一堂好课,教师会从实际的教学情境出发,开发和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有我们自身的经验和积累,更有来自与学生互动的、课堂当下发生的具体的资源。我们必须明白“我”就是课程,“我”就是课程资源,同样,每一个他者也是课程,也是资源,而这些资源只有共享的时候才能发挥效用。问题是在具体的课堂上,我们如何调动和使用这些资源。
作为教师,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处处留心皆学问。说到张晓明老师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美术基础知识提升日常审美判断能力时,引用了前两年某地城市雕塑耗巨资却因丑陋和市民的反对只存在了五天的个案,这让我联想到河南郑州的大背头弥勒佛没有完工就被拆了的事情。课程资源运用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我们引入的资源调动学生的联想,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调动出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举一反三,进而调动批判性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和道德认知。张老师引入这个资源后,让学生在分析判断的基础上不仅明白了形式美,更明白了形式美是建筑在心灵美的基础上的,身为政府官员,绝不能拍脑袋决策,不能浪费纳税人的钱,将来有一天,我们也有可能成为官员的时候,要以此为戒。这其实又跟“有人”相呼应,即教育不仅着眼于当下,也要着眼于未来,这未来是孩子的未来。如果他们对未来没有思考,类似的问题将来就会在他们身上重演。所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就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
当然有料是要建立在教师自身的功底和阅历的基础上的。语文教师更要有深厚的语文功底、丰富的人文素养。若有像夏坤老师那样的教育热情、那样的多才多艺,他们的课堂就可能是有个性的、多姿多样的。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避免的问题是“拾到篮子里就是菜”,我们都知道并非所有能够进篮子的都是菜,拾进去的“菜”是要为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服务的,这不仅要考虑它的有效性,更要考虑它的趣味性。所谓“趣味性”,要求我们的课堂能让学生产生忽然间发现某种稀罕之物的兴奋,迫不及待地要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与大家分享他的乐趣。人总是喜欢发掘神秘的宝藏的,尤其是孩子。有趣的课堂,就是要带领学生走进神秘的境地寻求知识的宝藏。
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总是在为教学内容(即“教什么”)叫苦不迭,却很少自觉地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什么时候教?怎样教?为什么要这样教?这样教对学生有什么帮助?这样教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怎样的意义?难啊,难!我们总是习惯了教教材、搬教参,甚至等集体“备课”给我们提供一个现成的教案。于是我们的教师就慢慢丧失了对教材深度阅读的兴趣,更没了对教材深入解读的热情。这种“无趣”与“无情”慢慢导致了我们课堂的枯燥乏味,诱导了学生的漫不经心、被动接受、敷衍了事。
我的一位教政治的朋友陈蕾老师在执教高二的《社会发展规律》一课的时候,一开始通过PPT给学生呈现了一沓钞票、一把枪、一只手机、几个儿童、国际诺贝尔和平图标、课程表等六张图片让学生尝试分类。连我这个观察者也被陈老师搞傻了,怎么分类呢?这一下子就将学生的兴趣给调动起来了,学生的归类各有不同,但都有自己的理由,也有不少学生想不出怎么分,没有发言,但没有发言不等于他不在思考。“有趣”的资源就是能够触发学生思考的资源。黄玉峰老师的语文课,常常会引入“小学”的知识,借助造字之法、音韵之学、书法之美等帮助学生理解具体的文字韵律在具体的文本中的意蕴;夏坤老师则善于将音乐、电影等艺术引入课堂,让学生在音乐、电影的欣赏中学习语文,喜欢语文。
有趣的课堂会将学生的天赋、洞察力以及多元的视野聚焦在他们对生命的挑战上,进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可能,也就会寻找到我们从来未曾想到过的答案。
有趣的课堂往往是“出乎意料”的
“有变”,说的是一堂好课的每一个环节往往是“出乎意料”的,是随机的,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动态生成”。一堂好课是一定会根据课堂的实景(注意我讲的是“实景”,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情境)调整教学预案和教学方法的,这样的课堂才可能是有张力、有灵气的。这就回到“有人”的问题上来,我们的教学面对的是人,人是活的。既然人是活的,我们怎么可以死守预先设定的教学方案呢?又怎么能够按照一个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呢?
杜威早在《我们如何思维》中就对教育的模式化问题进行了批判,他这样告诫我们:“教育者应该注意到个人之间存在的不同;他们不能将一种模式和类型强加给所有学生。”“教育应当使人都具有学者、科学家和哲学家的精神,不论他们的职业兴趣和目的如何。但却没有道理认为一种思维习惯就比另一种优越,也没有理由强制地将实际型的转变为理论型的。”从思维的层面来看,“每一个人都有这两种能力,如果这两种能力能够紧密地联系起来,那么每个人的生活都会更有效、更快乐。”“教育的目标应该保证两种思考态度的平衡融合,并充分考虑到个人的性格,不能阻碍和限制他自身所具有的强大力量。”
遗憾的是,当下许多教育专家尤其是那些教育行政官员,恐怕并不是不知道人的思维的具象与抽象两个方面,他们要的只是眼前的利益和政绩,所以才有罔顾实际的模式化行动和理论的粉墨登场。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人的个性化,即便是具体到个体的人,也是多元的、变化的,因为生命是多元的、变化的,决定了教育必须是多样化的,而不是刻板化、模式化,好的课堂总是会在变化中获得教与学的愉悦。
“有变”的课堂是对传统课堂的挑战。杜威说:“几代人以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最大阻碍在于对语言形式(包括数字)的迷信,并据此去训练思维;今天对实物的迷信阻碍着改革的道路。”其实,“有变”的课堂就是要打破我们对他人的迷信、对标准的迷信,用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话来说,在我们的课堂上,“如果你老是按照他人的标准来认识自己,你就永远停留在做‘二手货’的人类。”
综上所述,好课是有它特定的课堂文化的,是建立在文化、科学、哲学的三大基石上的。学校是文化单位,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事业。科学是课程本身的,人文虽然也是课程本身的,但更多的要靠施教者去开发。这当中又关乎一堂课甚至一门学科内在的教学逻辑性,一堂好课就像一篇精美的散文,它是有明线和暗线的。课堂上无论我们怎么放,无论学生怎么动,都不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所有的活动都必须围绕着一堂课乃至一个学科教学的内在线索展开。好课的背后折射的是教师的教育哲学,一个好教师的课堂教学,一定是有他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取向的,他既不会随心所欲、天马行空,也不会为人左右、失去自我。他会用他的智慧与他的学生共同挖掘那神秘的宝藏。好课的艺术,就在于“放得开,收得拢”,这种艺术会让人觉得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会让师生难以忘怀。
有趣的语文:一个语文教师的“另类”行走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有趣的语文:一个语文教师的“另类”行走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好书,有思想,不盲从,值得一读。
评分挺好的一本书。慢慢来
评分好
评分还可以
评分买来送给妹妹的。。。包装严实好评
评分送老师的 还没看吧 应该不错
评分买来送给妹妹的。。。包装严实好评
评分老师推荐的。。
评分老师推荐的。。
有趣的语文:一个语文教师的“另类”行走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