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與哲學

老子與哲學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夏海 著
圖書標籤:
  • 老子
  • 道傢
  • 哲學
  • 中國哲學
  • 思想史
  • 智慧
  • 經典
  • 文化
  • 玄學
  • 人生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57044
版次:1
商品編碼:11954075
品牌:三聯書店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74
字數:26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學者夏海新著《老子與哲學》難能可貴處在於,探索齣一種解讀經典的新範式,即運用解構與建構的方法,繞過傳統的釋義體,重在義理和辭章,同時堅守以文注文、以人注人的原則,在“我注六經”和“六經注我”中找到瞭完美的平衡。該書推古論今、貫穿中西,義理明達、文氣沛然,是研究老子及其思想的又一學術力作,也是一本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佳品。
  《老子與哲學》圓融成熟地運用瞭解構與建構的研究範式,使讀者更容易理解老子哲學思想體係及其內在邏輯。所謂“解構”,就是把經典分解成互不聯係的若乾部分;所謂“建構”,就是通過與原著、作者、曆史相互作用,重構對經典的認識和理解。作者在反復研讀《道德經》一書的基礎上,宏觀把握老子思想,運用解構的手法對老子思想進行條分縷析的梳理和分門彆類的歸納,分解為既有聯係又有區彆的不同部分。而後,作者憑藉自身寬闊的學術視野和深厚的理論功底,對解構後的老子思想作齣排列組閤,從本體論、政治學和人生觀三個方麵進行建構和解讀。這種研究方式,便於讀者更深入地走進老子、理解老子,是解讀老子方法的一種創新。
  
  


  

十年前,作者夏海寫作《論語與人生》時,就萌發瞭寫作《老子與哲學》的願望。在大學時,作者修哲學專業,研讀《老子》甚於《論語》。然而“研讀《老子》的難度超齣想象,哲學思維的玄妙深奧,既令人著迷,又讓人如墜五裏雲霧之中,這使得研讀老子經常處於停步不前狀態,更談不上寫作《老子與哲學》”(見該書自序)。《品讀國學經典》齣版後,經過一年的寫作,終於完成瞭《老子與哲學》,可以說,這本書投入瞭作者更多的情感。

目前,圖書市場關於老子其人其書已有一些齣版著作,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采取語言文獻的研究方法,側重於對《老子》文本的考證、訓詁、校勘、釋義;一是采取心得漫筆的寫作手法,對老子的思想進行無限的發揮,似有一種“六經注我”之感。《老子與哲學》是一本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眾的文化自信的通俗性的學術著作,作者以解構、建構和以文注文、以人注人的研究方法,秉持嚴謹的學術態度,堅持以老子注解老子,即以《老子》書中的概念、判斷和觀念以及曆史上記載的老子言行和事例,來詮釋老子的每一個思想觀點,避免個人的隨意發揮和任性議論。從這個角度來說,作者關於老子的闡述有其獨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


  

內容簡介

  

  本書共有三十六篇文章,分為四個部分,從本體論、政治學和人生觀三個方麵對老子及其哲學思想進行解讀。第一部分是“老子其人”,重點介紹老子在中國思想史的地位和作用,既是哲學傢,又是政治思想傢,還是道教始祖。第二部分是“本體哲學”,著重闡述老子的道法自然、有無相生、玄覽靜觀的哲學思想。第三部分是“政治哲學”,著重闡述老子的無為而治、南麵之術和小國寡民的政治思想。第四部分是“人生哲學”,著重闡述老子的聖人人格、見素抱樸和卑弱自恃的思想。
  

作者簡介

夏海,浙江孝豐人,法學博士。1978年入中山大學哲學係,1982年分配到中央國傢機*,1999年考入北京大學政治學與行政管理係攻讀博士學位。主要著作有《中國政府架構》《政府的自我革命》《論語與人生》《品讀國學經典》。

精彩書評

  

  走進《老子與哲學》一書的文字世界,我們不禁感嘆,原來哲學之書的文字也可以如此優美,有詩情、有哲理。詩詞典故,俯拾皆是;妙語連珠,信手拈來,可謂是篇篇美文、章章精品,字裏行間流露齣作者紮實的國學功底、深厚的文化修養、高超的行文技巧,把老子的玄奧哲理娓娓道來,講得深入淺齣,講得耐人尋味。作者對老子的深刻解讀,更體現瞭一種與哲人心靈的溝通和共振,一種對於世事和人生的大徹大悟,在寜靜淡雅的文字中,處處寄托著作者關於自然、社會和生命的深沉思考,道齣瞭蘊藏其中的人生哲理。全書文如流水,沒有絲毫雕飾的痕跡,既是作者淡泊、寬廣、高雅心境的自然流露,也彰顯瞭作者在辭章方麵的深厚造詣。

  “一言以蔽之”,如果你想領略老子及其思想魅力,那你一定要讀夏海的《老子與哲學》。

  ——人民網-人民日報:歐興榮、陳苑

《老子》五韆言,以道攝萬有,以德證大道,非靜觀玄覽,實難見其智慧。

《老子與哲學》視老子為哲學傢、政治思想傢、道教始祖,據此而闡明《老子》的本體哲學、政治哲學、人生哲學,一而三,三而一,《老子》之智慧如泉源之汩越,汲之而足以滋養人心。

——杭州師範大學副校長兼國學院院長 何俊教授

道是智慧的源泉。深切地體會道,既是智慧的探尋,也是人心的究明。道無窮極,故兩韆五百餘年來對道的探尋亦未嘗止息;而每一次真正的探索,都不僅彰顯瞭道,也澄明瞭心。《老子與哲學》內外呼應,交相發明;以道照亮人生,以人生揭示道;專業研究可以開闊視野,業餘閱讀可以陶冶心靈;一言以蔽之曰,皆能有得於其中。

——中央黨校哲學部中國哲學教研室主任 喬清舉教授


  

目錄

自 序 1

一、老子其人(哲學傢、政治思想傢、道教始祖)

老子其人:神龍見首不見尾 7

老子其書:雲霓明滅或可睹 17

老子之思想:博大精深 28

老子之評析:高山仰止 39

老子之評析:誠惶誠恐 49

老子之成語:思想結晶 59

老子之成語:人生智慧 68

老子與孔子:日月同輝 78

老子與孔子:根脈相連 88

二、本體哲學(道法自然、有無相生、玄覽靜觀)

老子之哲學:無用之大用 101

老子之道:惟恍惟惚 110

老子之道:天道 119

老子之道:治道 128

老子之道:人道 137

老子之無:天籟之音 147

老子之自然:自然而然 156

2 老子與哲學

老子之道:文本解讀 165

老子之道:概念辨析 174

三、政治哲學(無為而治、南麵之術、小國寡民)

老子之政治:君人南麵之術 185

老子之女性:萬物之母 195

老子之水:宇宙之水 204

老子之水:政治之水 213

老子之水:道德之水 222

老子之無為:比較研究 231

老子之無為:治國秘訣 241

老子之不爭:為而不爭 250

老子之侯王:現實選擇 259

四、人生哲學(聖人人格、見素抱樸、卑弱自持)

老子之倫理:見素抱樸 271

老子之嬰兒:返璞歸真 280

老子之聖人:智慧化身 289

老子之聖人:治國楷模 298

老子之聖人:人格理想 307

老子之聖人:以無為本 315

老子之柔弱:含義豐富 324

老子之德:尊道貴德 333

老子之善:上善若水 343

《老子》全文 352

主要參考文獻 368

後 記 371


精彩書摘

老子之政治:君人南麵之術

老子在哲學方麵的成就,在先秦思想傢中是最高的,在中國思想史上也是一個無法逾越的高峰;《老子》一書蘊集著深刻的哲學思想,德國思想傢雅斯貝爾斯認為:“它那些佯謬的語句所具有的說服力,它的謹嚴認真態度以及它那似乎不見底的思想深度,使其成為瞭一部不可多得的哲學著作。”〔1〕然而,吊詭的是,老子著書立說的初衷和目的不在於探索宇宙奧妙,而在於拯救時世,為政治和統治者服務。老子思想的本質是政治哲學,其哲學思想主要是為闡述政治主張作鋪墊的,齣發點和歸宿都是為瞭教導統治者如何治理國傢,即“君人南麵之術”。所謂南麵之術,係指古代房屋建築都是坐北朝南,以利於鼕天避風、夏天消暑,尊長一般坐在正中,麵嚮南方,位卑年幼者坐在兩側,麵嚮北方。對於這一傳統習慣,漢朝董仲舒等封建思想傢為瞭幫助君王鞏固統治地位,將其麯解為“當陽者,君父是也。故人主南麵,以陽為位也。陽貴而陰賤,天之製也”〔2〕。因而研究君王如何駕馭臣屬、統治百姓的理論,就叫做君王南麵之術。

研究老子之政治,有必要對政治這一概念進行梳理。政治包含著兩層含義,政是方嚮、主體和領導,治是手段、方法和管理。一般認為,政治是上層建築領域中各種權力主體維護自身利益的特定行為以及由此構成的特定關係,是人類曆史發展到一定時期産生的重要社會現象。政治與國傢密切相關,一定意義上說,政治就是國傢,國傢就是政治。恩格斯指齣:“國傢是社會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産物;國傢是承認:這個社會陷入瞭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和的對立麵而又無力擺脫這些對立麵。而為瞭使這些對立麵,這些經濟利益互相衝突的階級,不緻在無謂的鬥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有一種錶麵上淩駕於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當緩和衝突,把衝突保持在‘秩序’的範圍以內;這種從社會中産生但又自居於社會之上並且日益同社會相異化的力量,就是國傢。”〔1〕西方政治産生於古希臘的城邦,一開始是指城邦中的公民參與統治、管理等公共生活行為的總和。古希臘人認為,人是具有德性的,人生活的意義在於實踐自己的德性;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因而人也是天生的有德性動物。現代政治是從近現代國傢發展起來的,源於市民社會的興起,強調公民權利、民主政治和權力製衡。中國對政治的理解,與西方有著很大差異。中國古代雖然齣現瞭政治一詞,《尚書·畢命》有“道洽政治,澤潤生民”之論,但古代思想傢並不重視政治一詞,亦沒有展開論述,更沒有形成一門學科。中國古代思想傢雖然關注社會治亂和政治問題,但一般都把政治看成是符閤禮儀的道德行為,以及統治者如何管理和教化人民的行為。直至近代,孫中山對政治作齣闡述,纔和西方政治觀念有瞭相近相似之處。孫中山指齣:“政治兩字的意思,淺而言之,政就是眾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的事便是政治。”〔2〕通過政治概念的梳理和比較,我們就能理解老子之政治為什麼是君人南麵之術的緣由。

老子思想名哲學而實政治,這與老子所生活的時代背景有著密切聯係。春鞦戰國時期,正值社會由奴隸製嚮封建製轉型之際,是一個大變革、大動亂的年代。這是一個戰亂的年代,諸侯兼並、弱肉強食,“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王弼注雲:“言師,凶害之物也。無有所濟,必有所傷。賊害人民,殘荒田畝。故曰‘荊棘生也’。”這是一個暴政的年代,統治者橫徵暴斂,老百姓民不聊生,“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這是一個不公的年代,富者越富,貧者越貧,貧富差距懸殊,社會矛盾尖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意思是,天道運行的法則,是減損有餘來補給不足;人間的規矩卻不是這樣,是減損不足來供奉有餘。這是一個禮崩樂壞的年代,整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製度遭到空前破壞,人們的價值觀念、心理狀態和行為模式發生劇烈變化,“大道廢,有仁義;慧智齣,有大僞;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傢昏亂,有忠臣”。麵對動亂變革局麵,如何進行統治管理,如何建立新的社會秩序,如何找迴生命的安頓之地,成為先秦諸子百傢迫切需要迴答的問題。因此,關心政治,是時代對諸子百傢提齣的任務;服務政治,是諸子百傢對時代需求的迴應。這是先秦時期政治思想和倫理道德發達而抽象思辨和科學技術薄弱的根本原因。孟子認為,當時諸子百傢“各著書言治亂之事以乾世主”。漢初學者司馬談在《論六傢要旨》中對諸子百傢進行分析後指齣:“天下一緻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1〕“以乾世主”“務為治也”,換言之,就是為統治者獻計獻策,是先秦思想傢的共同特徵。老子雖然淡泊超脫,也不能例外。鬍適就說:“在中國的一方麵,最初的哲學思想,全是當時社會政治的現狀所喚起的反動……當時的有心人,目睹這種現狀,要想尋一個補救的方法,於是有老子的政治思想。老子觀察政治社會的狀態,從根本上著想,要求一個根本的解決,遂為中國哲學的始祖。”〔1〕比較而言,在先秦思想傢中,老子之政治思想是最為深邃的,這是因為老子把其政治思想奠基於道,為其政治思想找到瞭形而上本體;同時,從反嚮思維齣發,以反求正,得齣無為而治的主張。更重要的是,老子為君王統治著想,提齣瞭一套完整的南麵之術,從而形成瞭“內用黃老、外示儒術”政治傳統。


前言/序言

春鞦戰國時期,中華文明的天空群星燦爛,其中最亮的兩顆星是

老子與孔子。老子是智慧大師,他以道為最高思想範疇,創立瞭道傢

學派;孔子是道德大師,他以仁為最高倫理範疇,創立瞭儒傢學派。

老子與孔子,道傢與儒傢,共同塑造瞭中華民族的人格,引導著中華

文明的發展和演進。每當中華民族麵臨振興崛起的關鍵時刻或生死存

亡的危急關頭,人們總是會迴過頭去請教老子與孔子,或問道或問

仁,進而從他們那裏獲取精神食糧、智慧清泉和前進動力。

老子,生卒年難以詳考,楚國苦縣厲鄉麯仁裏人,大約生活於

春鞦末期,距今2500 多年的時間,曾擔任過周王朝的史官。老子圍

繞著道的範疇,構築起宏偉的道傢思想體係,涵蓋本體哲學、政治

哲學和人生哲學。一般認為,道傢與諸傢的關係是體與用的關係,

諸傢皆明一節之用,而道傢則總攬其全,實為諸傢之綱領。在中國

思想發展史上,老子是革命傢,他消解瞭“上帝”“天命”等宗教和

迷信觀念,實現瞭古代思想史上的革命。老子是哲學傢,他創立瞭

道的學說,建構起中華民族抽象思維和理性思辨的整體框架。老子

是政治思想傢,他提齣“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更深刻地反映瞭

政治統治和社會管理的規律。老子是道教始祖,他創立的道傢學說

成為道教理論最為重要的淵源。老子思想主要集中在《老子》一書,

《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隻有五韆餘言,卻是人類最偉大的經

典之一。據聯閤國教科文衛組織統計,除《聖經》外,《老子》一書

是被譯成外國文字最多的文化經典。

十年之前,在寫作《論語與人生》時,我就萌發瞭寫作《老子

與哲學》的願望。老子與孔子是中華文明長河中的兩位思想巨人,

研讀孔子,怎麼可能不研讀老子呢?!況且,在大學期間,我學的

是哲學,研讀《老子》甚於《論語》。然而,研讀《老子》的難度

超齣想象,哲學思維的玄妙深奧,既令人著迷,又讓人如墜五裏雲

霧之中,這使得研讀老子經常處於停步不前的狀態,更談不上寫作

《老子與哲學》。無奈之餘,我把業餘時間更多地放在閱讀《古文觀

止》,仍然在傳統文化的海洋裏流連忘返,不意寫成瞭《品讀國學經

典》,於2014 年交由三聯書店齣版。同時,重新燃起瞭研讀《老子》

的願望,經過多年辛勤醞釀、一年奮筆疾書,終於完成瞭《老子與

哲學》的寫作,實現瞭多年前的夙願。擱筆之餘,收獲的喜悅替代

瞭寫作的艱辛,真是人生之快事。

寫作《老子與哲學》的難度,實質是學習研究哲學的難度。哲

學是什麼,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為什麼要學哲學,至今也沒

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而哲學卻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無時無刻不在圍繞著人類,探尋著生命的終極價值。人是肉體與心

靈的統一體,其意義在於精神維度的社會性存在。每個人來到這個

世界是被動的,在這個世界裏生活,碰到什麼人、遇到什麼事,都

有偶然性,但有一個是必然的,就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走嚮人生

的終點。生命的有限性與精神的無限性常常使人産生睏惑和虛無感,

法國印象派大師高更最著名的一幅畫的題目,就是《我們從哪裏

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裏去?》。哲學關注的正是這些問題,用純

粹的人類理性去應對任何挑戰,在不可捉摸的世界裏尋找安身立命

的價值;哲學拷問的是人類的命運,牽引著人們超越現實,尊崇智

慧、探索真理、追夢美好,讓人們剋服對自身渺小的恐懼和對未來

無知的迷茫;哲學是人的精神故鄉,追尋意義的世界和人類存在的

傢,從而讓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哲學的抽象、思辨和縹緲,這

是我寫作《老子與哲學》的難度,也是我堅持寫作的動力源泉。

清朝桐城學派做學問主張考據、義理和辭章的統一。考據是指

校勘、考證、釋義等語言文獻研究方法;義理是指文本內涵的解讀、

分析和概括提煉;辭章是指邏輯框架、論證說理和文辭錶達。《老子

與哲學》重在義理和辭章,在義理方麵,力圖在全麵、係統地理解

老子思想的基礎上,對老子思想既進行分析又進行綜閤,正確地給

予認識,客觀地加以解讀;在辭章方麵,搭建起哲學、政治和人生

的思維架構,以老子之思想範疇、概念為主體,展開論證和分析。

《老子與哲學》沒有在考據方麵花費更多精力,隻是對不同的考證和

釋義作齣必要選擇。

從《論語與人生》寫作開始,作者一以貫之的研究方法是解構、

建構和以文注文、以人注人。《老子與哲學》更加圓融、成熟地運用

這一研究方法。首先是解構,即在反復研讀《老子》一書的基礎上,

在宏觀把握老子思想的前提下,對老子思想進行條分縷析的梳理和

分門彆類的歸納,進而分解為既有聯係又有區彆的不同部分。爾後

是建構,根據作者的學術視野和理論功底,對解構後的老子思想作

齣排列組閤,從本體論、政治學和人生觀三個方麵進行重構和解讀,

以便於讀者更好地從整體與部分的結閤上認識把握老子的思想。在

解構和建構過程中,作者秉持嚴謹的學術態度,堅持以老子注解老

子,即以《老子》書中的概念、判斷和觀念以及曆史上記載的老子

言行和事例,來詮釋老子的每一個思想觀點,盡量避免個人的隨意

發揮和任性議論。

《老子與哲學》的邏輯結構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老子其

人”,重點介紹老子在中國思想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既是哲學傢,又

是政治思想傢,還是道教始祖。第二部分是“本體哲學”,著重闡

述老子的道法自然、有無相生、玄覽靜觀的哲學思想。第三部分是

“政治哲學”,著重闡述老子的無為而治、南麵之術和小國寡民的政

治思想。第四部分是“人生哲學”,著重闡述老子的聖人人格、見素

抱樸和卑弱自持的思想。全書共有三十六篇文章,每篇文章與全書

的邏輯體係既有聯係又有區彆,聯係在於全書是一個有機整體,每

篇文章之間互有照應,可以幫助讀者全麵把握老子的思想體係;區

彆在於每篇文章相對獨立,本身就是一個整體,可以幫助讀者充分

認識老子思想的某一側麵或觀點。無論是閱讀全書,還是閱讀其中

的文章,但願都能對讀者有所啓迪、有所體悟、有所幫助。

德國著名哲學傢尼采認為,《老子》“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

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一個外國哲人如此看重老子思

想,作為中國人,更應該認真研讀《老子》,從中汲取精神力量,既

改造主觀世界又改造客觀世界,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享受智慧的樂

趣、生活的美好和思辨的空靈。

作者謹記於乙未年鼕月



《無名之譜:智慧的韆年迴響》 這是一本關於古老智慧、生命哲學以及人類精神探索的史詩級著作。它不拘泥於任何特定的教派或思想體係,而是將目光投嚮那些跨越時空的普世真理,那些在不同文明、不同時代被無數智者默默傳承和證悟的生命法則。本書旨在帶領讀者踏上一場深刻的內在旅程,去發掘那些潛藏於我們內心深處、卻又常常被日常生活的喧囂所掩蓋的智慧之光。 《無名之譜》的“無名”並非指其內容空洞無物,而是象徵著它所探討的智慧,其根源超越瞭任何具名或概念的局限。它如同宇宙的本源,無形無相,卻又包含萬有。本書的“譜”則寓意著一種綿延不絕的傳承,一種超越個體生命、流淌在人類集體意識中的生命樂章。我們都是這宏大樂章中的一個音符,而《無名之譜》試圖為我們奏響的,是那最古老、最純粹的鏇律,帶領我們重新連接到生命最深層的脈動。 本書的寫作風格力求樸實而深邃,避免華麗辭藻的堆砌,而是以一種真誠的對話姿態,與每一位讀者進行心靈的交流。作者並沒有預設任何既定的答案,而是鼓勵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跟隨文字的引導,去觸碰自己的內心,去感受那些微妙的啓示。這並非一次知識的灌輸,而是一次生命體驗的邀請。 第一捲:鏡觀自我——意識的初醒 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陷於對外在世界的追逐,卻忽略瞭嚮內審視。第一捲“鏡觀自我”將引導讀者穿越層層迷霧,去認識那個真實的“我”。我們從對“自我”的認知誤區開始,探討瞭身份認同的脆弱性,以及我們如何被社會角色、欲望和恐懼所塑造。 作者將藉助古老的故事、寓言以及一些深刻的心理洞察,來揭示意識運作的機製。我們會學習如何識彆那些限製性的信念,如何看穿情緒的潮起潮落,以及如何區分“真我”與“假我”。這一捲的核心在於培養一種“覺察力”,一種能夠清晰地看見自己思想、情緒和行為的能力,不加評判,隻是靜靜地觀察。 例如,書中會引用一些關於“影子”的討論,並非西方心理學中的貶義,而是指代我們內心深處那些被壓抑、被否認的部分。理解和接納這些“影子”,是走嚮完整自我的重要一步。我們會探討,當我們將注意力從對外在成就的渴望,轉嚮對內在狀態的關照時,會發生怎樣的轉變。這是一種從“擁有”到“是”的根本性轉移,一種從“競爭”到“和諧”的生命姿態。 第二捲:流動之時——與世界同頻 一旦我們開始認識到自我的本質,下一步便是學習如何與外在世界和諧共處。《流動之時》將帶領我們理解“變化”的本質,以及如何不再抗拒,而是擁抱生命中的無常。我們會探討,為何我們常常因為對未來的恐懼和對過去的執著而感到痛苦,以及如何纔能活在當下,享受此刻的豐富。 本書會深入剖析“順流而為”的智慧,這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一種深刻的洞察和靈活的應對。我們會學習觀察自然的節奏,從四季的更迭,到潮汐的漲落,去體會一種超越人力掌控的宏大力量。這種力量並非要壓製我們,而是邀請我們與之共舞。 例如,書中會穿插一些關於“空性”的思考,並非虛無,而是指代一種開放、接納和無所不包的狀態。當我們不再執著於固有的模式和期待時,新的可能性便會湧現。我們會探討,如何放下“控製”的幻覺,去體驗一種更深的自由,一種源於信任和臣服的自由。這是一種從“對抗”到“融閤”的生命藝術,一種從“孤立”到“連接”的宇宙感知。 第三捲:無為之道——行動的靜默 “無為”並非是消極的“不作為”,而是指一種不強求、不刻意的行動方式,一種順應事物本身規律的智慧。《無為之道》將深入探討這種看似矛盾的行動哲學,以及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發揮巨大的力量。我們會學習如何擺脫“功利心”的束縛,去體驗一種純粹的付齣和創造。 本書會引用許多關於“道”的隱喻,如同水一般,遇方則方,遇圓則圓,卻始終保持著自身的純淨與力量。我們會探討,如何在一份工作中,不被結果所羈絆,而是全身心地投入過程,從中獲得真正的滿足。這種“無為”的行動,往往能夠帶來更持久、更深刻的成果。 例如,書中會討論“匠人精神”的內核,那是一種對技藝本身的尊重,對完美的追求,卻不執著於名利的奬賞。我們會學習如何將“無為”的智慧,融入到人際關係、工作挑戰以及生活中的各種選擇中,從而減少不必要的衝突和內耗,讓生命的力量自然而然地流淌。這是一種從“有所為”到“無所不為”的境界,一種從“刻意”到“自在”的生活態度。 第四捲:圓融境——生命的和諧與轉化 在理解瞭自我、流動以及無為之後,第四捲“圓融境”將帶領讀者走嚮一種更高的生命狀態——一種和諧、圓滿且不斷轉化的生命體驗。我們會探討,如何將前三捲所學的智慧融會貫通,如何在生活的方方麵麵,活齣一種內外一緻、動靜皆宜的生命狀態。 本書會深入探討“感恩”的力量,它能夠將我們從匱乏的意識中解脫齣來,讓我們看到生命中無處不在的恩賜。我們會學習如何將“挑戰”視為“成長的契機”,如何從睏境中汲取養分,實現內在的轉化。這是一種從“受害者”心態到“創造者”心態的轉變。 例如,書中會觸及“慈悲”的本質,它並非一種情感上的泛濫,而是一種深刻的理解和無限的包容。我們會探討,如何將這種慈悲,施予自己,也施予他人,從而化解隔閡,搭建橋梁。最終,本書將引導讀者去體驗一種“閤一”的感受,一種與宇宙萬物融為一體的深刻連接,一種超越生死、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永恒寜靜。這是一種從“局限”到“無限”的升華,一種從“分彆”到“整體”的生命覺醒。 《無名之譜》並非一本讓你讀完就能“獲得”什麼的書,它更像一麵鏡子,一麵在你內心深處投射齣智慧之光的鏡子。它不會給你具體的“方法”,而是為你點亮一盞盞指路明燈,讓你在自己的生命旅途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嚮。它鼓勵你去實踐,去體驗,去證悟。因為真正的智慧,最終要落實在每一個生命的當下。 這本書適閤那些渴望在紛繁世界中尋找平靜,在物質追求之外探尋意義,在生命跌宕起伏中保持定力的人們。它是一次深沉的召喚,邀請你一同走進那片古老而永恒的智慧之域,去聆聽那來自生命最深處的低語。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人性復雜麵的坦誠揭示。作者並沒有將探討的對象塑造成一個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形象,而是將其置於真實的人間煙火之中,去直麵權力的誘惑、欲望的掙紮以及個體在群體中的迷失。這種接地氣的處理方式,使得書中的思想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彼岸,而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即刻運用和反思的工具。我尤其喜歡作者對“無為”這一概念的獨特解讀,它並非消極避世,而是一種洞悉事物運行規律後,順勢而為的最高效能。這種解讀徹底顛覆瞭我過去對這個詞的刻闆印象。全書的論證過程充滿瞭力量感,如同一個技藝精湛的雕塑傢,層層剝離多餘的錶象,直達核心的骨骼。它迫使讀者去審視自己的行為模式和決策邏輯,帶來一場深刻的內在革命,讀完後,感覺對周遭事物的看法都變得更加清澈和透徹瞭。

評分

這部作品的開篇著實令人眼前一亮,作者並沒有急於拋齣那些高深的理論,而是通過一係列極富畫麵感的敘事,將讀者帶入到一個充滿古樸氣息的時代背景之中。我尤其欣賞他對環境細緻入微的描摹,那些關於山川河流、市井生活的筆觸,如同細膩的工筆畫,讓人仿佛能聞到泥土和炊煙的味道。敘事節奏的把握也恰到好處,張弛有度,即便對於初次接觸這類主題的讀者來說,也不會感到晦澀難懂。它更像是一部文筆優美的散文集,探討的不是刻闆的教條,而是對生活本質的溫柔叩問。那些穿插其中的人物對話,看似閑聊,實則暗含著對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展現齣一種曆經滄桑後的從容與智慧。讀完前幾章,我感到的是一種久違的寜靜感,仿佛從現代的喧囂中抽離齣來,進入瞭一個可以慢下來傾聽內心聲音的空間。這種由外及內的引導方式,為後續更深層次的哲學思考奠定瞭一個非常堅實且人性化的基礎。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是頂尖的。

評分

我必須指齣,本書在結構組織上展現齣一種近乎數學般的嚴謹性,但其美妙之處在於,這種邏輯性完全沒有犧牲掉文學的靈動。它不像很多學術著作那樣,將論點和論據生硬地堆砌在一起,而是巧妙地運用瞭辯證遞進的結構。每一章節的結尾似乎都在為下一章埋下伏筆,形成瞭一個環環相扣的知識體係。這種設計讓閱讀過程充滿瞭解謎的樂趣,促使讀者不斷地進行思考和迴顧。特彆值得稱贊的是,作者在闡述復雜概念時,總能找到一個極具說服力的現代案例或曆史典故來作為支撐,極大地降低瞭理解的門檻。舉例來說,他對“有無相生”的闡述,不是空泛的理論說教,而是通過對比現代科技發展中創新與迭代的關係,讓讀者瞬間領悟到其精髓。這充分體現瞭作者深厚的跨學科知識儲備和極強的思辨能力,使得全書在保持學術深度的同時,也兼具瞭極高的可讀性和啓發性。

評分

這部作品在現代語境下的意義轉化和應用前景探討,是其價值的又一重要體現。作者並非沉溺於對古代智慧的復述和膜拜,而是展現齣一種強烈的時代關懷。他巧妙地將那些古老的箴言放置在當代社會高速運轉的背景下進行檢驗和反思,探討瞭在信息爆炸、焦慮蔓延的今天,如何從中汲取營養以應對現代睏境。比如,他對“知足”與“進步”關係的探討,在當今消費主義盛行的環境下顯得尤為及時和必要。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強大的精神錨點,幫助我們在追逐外部成功的洪流中,保持內心的平衡與定力。它不是教條式的說教,而更像是一套高明的思維工具箱,讓我們學會如何辨識噪音,如何與自我和解,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一條清晰、堅實、且符閤自身本性的前進道路。這是一次對古老智慧的成功“再激活”。

評分

從純粹的閱讀體驗來看,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極其多變的,這或許是它最令人稱奇的地方。在闡述一些宏大主題時,作者的筆觸變得如同史詩般磅礴大氣,用詞凝練,氣勢恢宏,仿佛能聽見曆史的迴響。然而,當涉及到個人修身養性的探討時,文字又會立刻轉為一種極為親切和富有哲理的口吻,像一位睿智的長者在耳邊低語,充滿瞭慈悲與體諒。這種在“陽剛”與“陰柔”之間自由切換的能力,使得全書的閱讀疲勞度極低。它成功地避免瞭單一語調帶來的審美疲勞。更妙的是,作者在關鍵點上善於運用排比和對比的手法,使核心觀點如同警句般深深烙印在腦海中。我甚至有幾次是帶著贊嘆的心情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一段文字的音韻美和邏輯美,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一件精美的語言藝術品。

評分

還可以吧~!

評分

評分

剛收到,還未看。

評分

領導的書,看看看看

評分

送貨很快,裝訂精美,內容充實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物美價廉

評分

物美價廉

評分

京東一如既往的好,購書常來的地方!就是公傢買書要發票太艱難,真是與商傢的鬥爭,但有的店鋪特彆好。反正要不來發票的我就打差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