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尼采似乎是標簽zui多的哲學傢:生機主義者、後現代主義者、啓濛主義者、反形而上學主義者、虛無主義者、古典主義者、敵基督論者、法西斯主義者……問題在於,形形色色的標簽到底有助於我們理解尼采,還是阻礙瞭我們觸及尼采這一“自由精神”?如果有人想從尼采那裏學到點什麼東西的話,zui為穩妥而謙遜的做法,就是踏踏實實地閱讀尼采。
尼采的《善惡的彼岸》一書有個副標題:“未來哲學的序麯”。我們知道,尼采一生都緻力於一種“未來哲學”,而《紮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則是這一努力的思想結晶——可同樣眾所周知的是,此書又十分難懂。為瞭進入尼采的思想宮殿,從“序麯”著手zui為穩妥。
在1971年至1972年,施特勞斯在美國聖約翰學院開設瞭一期尼采研討班,專門討論《善惡的彼岸》。在這次講課中,施特勞斯將尼采視為一位嚴謹而有深度的寫作者,並力圖像尼采本人一樣來理解尼采。通過對文本進行字裏行間地推敲,施特勞斯直擊尼采思想的核心:對哲人的捍衛,或者說,對哲學生活——這一zui卓越的生活方式——的捍衛。
對《善惡的彼岸》的詳細解讀,理解尼采著作中的隱微言辭。
本書原汁原味地保留瞭施特勞斯的課堂氛圍,讓中國讀者有機會近距離聆聽這位政治哲人的課堂教誨。
內容簡介
《哲人的自然與道德》是施特勞斯在1971至1972年“尼采《善惡的彼岸》”研討班的講稿漢譯。全書共分為十四講,以逐段解讀的方式,集中探討瞭《善惡的彼岸》一書的謀篇布局、與其他作品的關聯以及關鍵的哲學概念等,為讀者揭示齣瞭尼采對哲學與政治、哲學與宗教、哲學的未來等重大問題深刻洞見。
本書除瞭講稿的譯文外,還輯入瞭英文編者說明,以及中譯者撰寫的長篇導言,有助於讀者理解整個課程之精要。
作者簡介
作者 列奧·施特勞斯(Leo Strauss),20世紀著名政治哲學傢,對當代政治、思想領域均有重大影響。代錶作有《自然權利與曆史》《迫害與寫作藝術》《論僭政》《什麼是政治哲學》《城邦與人》等。
編者 布裏茨(Mark Blitz),剋萊濛-麥肯納學院的政治哲學費徹·瓊斯教授。著有《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與政治哲學的可能》(1981),《柏拉圖的政治哲學》(2010),以及論文《尼采與政治哲學:政治學的問題》,《海德格爾的尼采(I)》,《海德格爾的尼采(II)》,《施特勞斯的法、政府行為與施特勞斯學派》,《施特勞斯對現代性的理解》等。
譯者 曹聰,畢業於中山大學哲學係,哲學博士,現就職於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譯著有:《古代悲劇與現代科學的起源》(閤譯)、《懼怕差異》、《哲學的自傳》(閤譯)、《政治哲學的悖論》(閤譯)、《古典政治理性主義的重生》(閤譯)、《靈魂的轉嚮》。另發錶學術論文多篇。
目錄
施特勞斯講學錄整理規劃/1
中譯本說明(曹聰)/1
哲人的自然與道德
——尼采《善惡的彼岸》講疏
英文編者導言/25
第一講/37
第二講/60
第三講/85
第四講/107
第五講/129
第六講/152
第七講/176
第八講/199
第九講/222
第十講/237
第十一講/262
第十二講/272
第十三講/293
第十四講/294
精彩書摘
學生[讀文本]:
誰若和我一樣,帶著某種謎一般的渴望長期來緻力於對悲觀主義進行深層次的思考,想讓它從本世紀裏它藉以展現自己的那種半基督教、半德意誌的狹隘和幼稚中,也就是從叔本華哲學中解脫齣來;誰若真以亞洲的和超越亞洲的眼光,洞曉和明察所有可能的思維方式中最否定世界的那一種——誰若置身於善惡的彼岸,而不是和佛陀與叔本華一樣,囿於道德的魔力與幻想——誰便可能因此大開眼界,看到瞭完全顛倒過來的理想,雖然這並非他的初衷(格言56)
施特勞斯:或許。
[163]學生[讀文本]:
誰便可能因此大開眼界,看到瞭完全顛倒過來的理想,雖然這或許並非他的初衷:這理想屬於最放縱、最鮮活、最肯定世界的人們,他們不僅接受瞭過往和當下的事物,學會瞭與之相處,而且還希望再次擁有那些事物,如同它們曾經和現在的那樣,直至永遠,永不滿足大叫“從頭再來”,不單單對自己,也對整齣戲,整場演齣,不單單對一齣戲,其實也是對那個恰恰需要這齣戲的人——使這齣戲變得必要的人:因為他不斷地需要自己——使自己變得必要——;怎麼?這不就是——circulus vitiosus deus?(格言56)
施特勞斯:Circulus vitiosus的意思是惡性循環。現在,尼采在這裏暗指他的永恒復返學說,他沒有展開這個學說——一切復歸。接著他反對自己說,這難道不是個惡性循環嗎,惡性的意思是,它試圖修復上帝。但是,你們明白,這是對尼采那種奇怪的、非有神論宗教的其他涉及之一。
[最新謄寫的內容開始]
……好吧。文本。尼采當然不是指為瞭虛無犧牲上帝,因為尼采的目的是把上帝之死的緻命真理轉化為一個帶來生機的真理。或者說,更寜願在緻命真理的最深處發現它的對立麵。尼采從悲觀主義者開始——正如你們在教科書上看到,他起初是一個叔本華主義者,而叔本華是悲觀主義之父。叔本華杜撰“悲觀主義”一詞,它的原初含義與今天的含義不同,你們今天用悲觀主義理解或思考越南發生的錯事,或之類的東西,或第二階段;這就是今天所謂的悲觀主義。它的意思是,這個世界是一切可能存在的世界中最壞的世界。它與古老的學說相悖,它的敵人們稱這種古老學說為“樂觀主義”,意思是這個世界是一切可能存在的世界中最好的世界。現在,尼采開啓這一切,他還稱這種悲觀主義為“塵世否定”,塵世否定(world denying)和上帝否定(god denying)之間有某種復雜關聯,我們在這裏無法深入討論。但尼采說,他試圖徹底思考這個問題,並讓它脫離其狹隘,部分基督教的,部分德國的。這種狹隘根本上是說教的,它意味著以我們稱這個世界不夠道德為立足點,來否定這個世界。有很多理由能讓我們在那個基礎上否定這個時間,但是尼采認為這些理由都不夠好。
因此,超越善惡。用某種難以理解的欲望思考,正如他所稱的那樣,長期推動他思考最否定塵世的觀點的可能性。換言之,一個比起叔本華、甚至佛陀都更否定塵世的觀點。這樣一來,他的眼界嚮相反的理想打開,嚮一種不否定塵世的理想打開,嚮一種不對塵世說“不”的理想打開,而是對塵世說“是”的理想,這正是永恒復返的學說。這種新理想,這種尼采理解的肯定塵世的理想,是一種屬於未來宗教的理想。
好吧,我們無論如何也讀不完這一段瞭。我認為它很奇怪。正如在格言37,結束於一個問句,一個問號。尼采為什麼要這樣做,他為什麼轉嚮永恒復返並嚮一切現存或曾經存在的東西說“是”,這是一個問題,如果你們覺得可以,我們下次將討論這個問題。
我可否建議,我們下次課討論本捲的剩餘部分?我們不必在課上讀完接下來的格言,你們可以在傢裏閱讀,這些格言是對宗教的總體評價。我們還會試著討論捲四中寓意最深的格言。首先,這些格言讓人想起拉羅什富科的《馬剋思主義與反思》。我指的是,這裏齣現的主題,以他最容易接近的那些開始——我知道,你們夠忙的,不過如果你們至少讀一下第四章會非常好[磁帶中斷]。
我們下次先對格言56做些正式的評論。
哲人的自然與道德:尼采《善惡的彼岸》講疏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