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自1997年出版以来,已经重印多次,出版至第三版。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收录针刺治疗手法。详细整理了运针、行针手法练习、调整针感方法、古代补泻手法、现代各家手法等内容,逐步深入教您掌握针刺手法。下篇收录灸治法。分别从皮肤结构和功能、损伤性灸、无损伤性灸、各种灸治方法等内容,为您剖析灸治法。附篇归纳了作者经验总结的56个穴位的针法、手法、针感、灸法应用图解,为实际应用的重要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蔺云桂,1953年毕业于中央卫生部针灸班。曾任福建省委门诊部及省人民医院针灸科、省中医研究所经络针灸气功研究室、福建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组、针灸中心研究室主任,福建省针灸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华侨大学中医系教授,福建省科协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国际针灸医师水平考核委员会委员,全国经络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篇 针刺治疗手法图解
第一章 毫针手法基本要求图解
一、毫针的规格要求
(一 )毫针各部位名称
(二 )毫针针尖的形状要求
(三 )毫针针体的形状要求
……
二、掌握毫针手法的基本条件
(一 )要具备一定的中医理论基础
(二 )要有敏锐的指感
(三 )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
三、毫针手法练习法
(一 )指力练习法
(二 )准确度练习法
(三 )指感练习法
四、自身练习法
(一)减轻疼痛的体验练习
(二)得气(针感和手感)的体验练习
(三 )基本手法的体验练习
……
五、施行针刺前的准备工作
(一 )安排好治病的环境
(二 )安定患者的情绪
(三 )安置好患者的体位
……
六、施术者刺针前的思想准备
第二章 毫针手法基本原理图解
一、毫针治病的理论基础
(一 )补气、泻气理论的来源
(二 )毫针补泻的原始概念
(三 )毫针调气理论
……
二、得气针感和手感
(一 )针感
(二 )手感
(三 )得气与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特性
……
三、影响手法疗效的若干因素
(一 )手法疗效与穴位
(二 )手法的疗效与时机
(三 )手法刺激的量和质
第三章 毫针基础手法图解
一、减痛和无痛刺针法
(一 )压迫皮肤减痛法
(二 )转移病人注意力减痛法
(三 )提捏减痛法
……
二、进出针手法
(一 )捻转慢进针手法
(二 )捻转快进针手法
(三 )直刺进针手法
……
三、产生及寻找针感的手法
(一 )留针候气法 (留针产生针感的方法 )
(二 )引气催气法 (诱发和激发产生针感的手法 )
(三 )慢捻转进退(寻找针感的手法)
……
四、调整针感程度的操作手法
(一 )飞法
(二 )捻转法
(三 )搓针柄法
……
五、针感传导的激发和诱发手法
(一 )循法
(二 )捏法
(三 )敲击法
……
六、留针手法
(一 )静止留针法
(二 )旋针留针法
(三 )间断留针法
……
第四章 古代毫针补泻手法图解
一、古代毫针基础补泻操作手法的分析和应用
(一 )徐疾补泻法
(二 )开合补泻法
(三 )呼吸补泻法
……
二、古代毫针复式补泻操作手法的分析和应用
(一 )《内经》复式补泻法
(二 )烧山火法
(三 )透天凉法
……
附:古代几种刺针方法图解
第五章 现代各家针刺手法图解
一、承淡安针刺手法
(一 )进针后之手法
(二 )一般应用之新针法
(三 )出针之手法
……
二、任作田针术
(一)八法
(二)十术
三、鲁之俊手法
四、朱琏手法
(一)捻转法
(二)刺入捻转法
(三)退针法
五、裴斌烧山火、透天凉临床操作经验
(一)烧山火
(二)透天凉
(三)烧山火、透天凉操作点滴体会
……
六、焦勉斋针刺操作手法
(一 )进针、出针的操作方法
(二 )补泻方法
(三 )实践经验和体会
……
七、楼百层的烧山火与透天凉针刺手法
(一 )烧山火法
(二 )透天凉法
八、陆瘦燕烧山火、透天凉手法
(一 )烧山火法
(二 )透天凉法
九、司徒铃针刺补泻手法
(一 )得气与候气
(二 )补泻手法的操作
(三 )针刺补泻有效的准则
……
十、郑魁山针刺手法
(一 )针刺前的准备
(二 )进针法
(三 )得气法
……
十一、赵缉庵补泻手诀
(一 )补法手诀
(二 )泻法手诀
(三 )平补平泻手诀
十二、杨甲三毫针单手进针法
(一 )空压式
(二 )角度压式
(三 )捻压式
……
十三、郭效忠针刺手法
(一)有效点
(二 )得气效应
(三)三通
……
十四、刘天健运气行针法
(一 )运气行针手法的理论
(二 )练气方法
(三 )应用运气行针法的注意事项
……
十五、王乐亭十二透刺法
(一 )透刺法的作用与特点
(二 )十二透穴方
十六、师怀堂针刺手法
十七、方吉庆凤凰展翅补泻法
十八、张信滞针术
(一)滞针术
(二 )螺旋弧度刮针法
(三 )临床意义和应用
十九、孙明一呼吸激发经气法
(一 )呼吸法的具体操作
(二 )呼吸法的临床体会
二十、李志明针刺凉热补泻手法
(一 )操作方法
(二 )临床应用
二十一、王启明针刺手法
(一)进针法
(二)补泻法
(三)出针法
第六章 其他针刺治疗手法图解
一、针(浅针)术
(一)针具
(二 )操作方法
(三 )刺激强度的掌握
……
二、挑刺术
(一)针具
(二 )操作方法
(三 )刺激部位
……
三、梅花针 (七星针 )术
(一)针具
(二 )操作方法
(三 )刺激部位
……
四、刺络术
(一)针具
(二 )操作方法
(三 )刺激部位
……
五、穴位注射术
(一 )穴位注射操作法
(二 )病灶组织注射操作法
(三 )疾病反应点注射操作法
……
六、耳穴治疗术
(一 )耳穴治疗方法
(二)应用
(三 )耳穴的分布 410
七、芒针术
(一 )操作方法
(二)应用
(三)取穴
八、火针术
(一)针具
(二 )操作方法
(三 )注意事项
……
九、头针术
(一 )刺激部位
(二 )刺针方法
(三 )注意事项
十、点穴术 (指针术 )
(一 )指力练习法
(二 )点穴操作法
(三)应用
十一、穴位埋藏术
(一 )埋藏物质及埋藏方法
(二 )注意事项
(三)应用
十二、小针刀术
(一)针具
(二 )操作程序
(三 )操作技术
……
十三、电针术
(一)工具
(二 )操作方法
(三)应用
……
十四、电热针术
(一)工具
(二 )操作方法
(三)应用
……
十五、电火针
(一)构造
(二 )操作方法
(三)应用
……
下篇 灸治法图解
第一章 皮肤的结构和功能 471
一、皮肤组织的层次结构
(一)表皮 (二)真皮 (三 )皮下组织 ……
二、皮肤的经络分布 474
第二章损伤性灸 476
一、损伤灸的等级
(一 )Ⅰ度灸伤
(二 )Ⅱ度灸伤
(三 )Ⅲ度灸伤
二、灸伤的处理
(一 )Ⅰ度灸伤的处理
(二 )Ⅱ度灸伤的处理
(三 )Ⅲ度灸伤的处理
三、损伤性灸的禁忌和适应范围
(一 )禁忌部位 (二)禁忌证 (三 )适用部位……
四、无痛性损伤灸法
第三章无损伤灸(温灸 )
一、无损伤灸的标准
(一 )灸后不起疱
(二 )皮肤潮红
(三 )患者的感觉
……
二、关于禁忌症的问题
第四章各种灸治方法图解
一、有温度灸法
(一)艾
(二 )艾绒制作法
(三 )艾炷……
二、无温度灸法图解
(一 )单味药灸法
(二 )药膏灸法
(三 )无温度灸疗仪器灸法
三、保健灸法
(一 )儿童保健灸法
(二 )老年保健延寿灸法
(三 )运动员保健灸法
附篇56穴位的针法、手感、针感、灸法应用图解467
一、头部穴位 (一)百会
(二)太阳 (三)头维 ……
二、胸腹部穴位 (一)膻中 (二)中脘 (三)关元……
三、背腰部穴位 (一)大椎 (二)命门 (三)腰俞……
四、会阴区穴位 (一 )长强 (二 )会阴(三 )玉门头
五、上肢穴位 (一 )肩髃(二 )极泉(三 )曲池……
六、下肢穴位 (一)环跳 (二)足五里(三)箕门……
主要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一、毫针的规格要求
(一)毫针各部位名称
1.针尖指毫针的尖端,即刺破皮肤进针的部分。
2.针体指针尖与针柄之间的部分,又称为针身。毫针长短、粗细的不同规格,指的就是这一部分。
3.针根即针体与针柄连接的部分,断针多发生在此部位。
4.针柄即施术者操作毫针的部分。
5.针尾指针柄的末端(图1)。
(二)毫针针尖的形状要求
毫针针尖的形状,关系到操作技术水平和手法的效果,历代针灸家对其都有严格的要求。针尖长而有芒者,刺针时容易发生疼痛,且较易于穿过针感层,使施术者不易在针感层进行手法操作,不易保留针感;也易刺破血管发生内出血及针孔出血;还易刺破神经髓鞘,产生不必要的后遗症;深刺腹部穴位则易刺入肠管内,造成腹腔感染;碰到骨骼时,针尖易弯曲;在消毒过程中受到碰击,易出现勾状针尖,给操作带来极大的不便,这是针灸工作者所禁忌的。但针尖太钝,则不易进针,也不便于操作。标准的针尖应是不锐不钝、光滑、无棱角,进针和提针时滑利应手,不易刺破血管、肠壁及神经髓鞘等(图2)。
……
前言/序言
《针法灸法图解(第三版)》 本书概述 《针法灸法图解(第三版)》是一本旨在系统阐述针灸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权威著作。本书第三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全面修订与内容增补,力求为广大针灸爱好者、医学生、临床医师以及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套科学、严谨、实用的学习与参考资料。本书以其详实的图文结合、循序渐进的编排方式,深受读者好评,已成为针灸领域不可或缺的经典教材之一。 内容亮点与特色 理论体系的深度解析: 本书在详细阐释中医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针灸在这些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力图让读者在理解针灸治病机理时,能够建立起宏观而全面的认识。我们将从中医体用思维出发,讲解理论如何在临床中指导实践,而非孤立的知识点堆砌。 针法精要的图文并茂: 本书对各种常用针刺手法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图解,包括进针、行针、出针等各个环节的操作要领。每一个穴位都配有清晰、准确的定位图,并详细说明了其主治病症、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常见禁忌。我们特别注重穴位定位的准确性,提供了多种参考标志,以减少临床操作的误差。同时,对各种补泻手法,如平补平泻、捻转补泻、提插补泻等,也进行了详尽的图示和文字说明,并结合具体病症,演示了如何根据病情选择和运用不同的针法。 灸法技艺的全面展现: 灸法作为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同样给予了高度重视。对于艾炷灸、艾条灸、雷火灸等多种灸法的操作方法、适应症、禁忌症进行了系统介绍。每一个灸法都配有直观的插图,展示了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我们深入探讨了不同灸法的特点和临床应用,例如温和灸如何用于调理虚寒,艾柱灸如何用于特定穴位的治疗。本书还将介绍如何根据不同疾病的性质,选择合适的艾灸方法和施灸部位,以及如何控制施灸的温度和时间,以达到最佳疗效。 常见病症的针灸疗法: 本书将大量的篇幅用于讲解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到五官科,涵盖了例如头痛、失眠、胃痛、腰腿痛、月经不调、小儿疳积等临床常见病。针对每一种病症,本书都详细列出了相应的取穴方案、针刺和艾灸的配合使用方法,以及疗效评价。这些病例解析基于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并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力求为读者提供最前沿、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独特疗法与特色诊疗: 除了常规的针灸疗法,本书还将介绍一些具有独特疗效的针灸技术,例如耳穴疗法、头针疗法、火针疗法等。这些疗法在特定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优势,本书将对其原理、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进行详细阐述。同时,我们也会涉及一些经验性的、传承性的针灸方穴,这些方穴往往凝聚了历代名医的心血,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安全与伦理的强调: 在针灸操作过程中,安全至关重要。本书在介绍各项技术的同时,始终强调操作规范、消毒流程以及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对于禁忌症、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副反应,本书都进行了详尽的说明,以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安全。我们还探讨了针灸治疗中的伦理问题,以及如何为患者提供更为人性化和个体化的治疗。 现代研究的融合: 本书在梳理传统针灸理论与技术的同时,也积极吸收和融合了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例如,对针灸镇痛机制、免疫调节作用、神经系统影响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针灸的科学内涵,也为针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适用人群 中医药院校学生: 作为系统学习针灸学的首选教材,本书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临床操作技能。 针灸科医师: 本书提供了丰富的临床案例和治疗方案,是临床医师提升诊疗水平、解决疑难杂症的得力助手。 其他医务人员: 对于从事推拿、康复、理疗等相关专业的医务人员,本书也能提供宝贵的参考和拓展。 针灸爱好者: 对中医针灸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可以通过本书系统学习,掌握基础的针灸知识和保健方法。 结语 《针法灸法图解(第三版)》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精美的图文展示,致力于成为针灸学习者和实践者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我们相信,通过本书的学习,您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针灸的魅力,掌握针灸的精髓,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丰硕的成果,为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