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高材生陈蕾在做了几年全职妈妈后,终于决定在美国重新开始做医生。她顺利地通过了执照考试,成功地申请到了住院医职位,一切似乎都很顺利,美好生活即将展开。
然而,住院医训练比她想像的更加艰苦。对美国医疗体系的不适应、超长的工作时间、身体的疲惫、对家庭的疏忽,让她的家庭生活陷入了无休无止的争吵之中。而接下来老公的出轨、家暴、儿童保护机构的介入、离婚,更是让她卷入了纷繁复杂的美国司法体系中。而偏偏就在这个时候,她又被查出了身患癌症。她将如何应对这排山倒海般压来的人生的巨大挑战,她的未来又将如何?
这部博客体纪实小说系作者在繁忙的医生工作之余,利用业余时间,全部在手机上完成的,另类写作方式,堪称一绝。所有故事均来自于真实生活素材,亦有加工成分,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勿对号入座。
作者简介
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在中国协和医院工作了两年后,决定西去留学,了解外面的世界。数年医学研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人生第二个博士学位,又经过了地狱般的美国住院医训练,如今重操旧业,再次行医。
相信阅历也是一种幸福。这些年的所历所想,做医生所见到的人生百态、生命感悟,付诸于笔端,与人分享,亦是一种快乐。
一位中西方双料医学女博士的修行记
都说博士好、学医好、美国好,其中不乏人云亦云,那么你想0距离接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吗,你想深度了解美国完善的医疗体系、残酷的美国住院医师训练,浓缩的美国医疗小全景吗,甚至你想了解一个中国高级女知识分子在美国做医生的生存状态、美国司法体系对普通华人的影响吗?那么你必须读读这本医学女博士的人生炼狱之路。
本书作者作为双料医学女博士、社会精英,出身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本硕博连读,毕业即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两年。后西去美国留学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又考到了美国的医师执照,从事医疗工作。一切的一切都是这么励志和美好。然而天意弄人,医生超长时间的工作、身体疲惫、家庭疏忽造成了她人生的危机:老公出轨、家暴、孩子目睹心灵受创、离婚、突患癌症。她该怎么做出人生抉择,她是否会像大多数普通人一样从此意志消沉一蹶不振等待死亡,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她能否继续用智慧坚强的挑战人生危机。结果就在这本书里面。
如果你是一个励志做白衣天使,学习优秀的初、高中学生,如果你已经是一名医学生,如果你是一个向往留学的人,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去国外工作的人,如果你是一个感情受挫或患病需要安慰的人,如果你是一个充满感性不甘平凡,准备冲上人生巅峰的人,或者你只是一个暂时迷茫、需要人生方向指导的人。那么都请你放慢脚步,放下浮躁,拿起这本书,充充电,打扫下心灵的疲惫。读完后,你必将轻松上阵。
中国医学科学院健康科普研究中心 图书评论员 于曦
目录
1. 重出江湖
2. 菜鸟
3. 夜班
4. 风起
5. 选修
6. ICU
7. 硝烟
8. 永远的导师
9. 病房D组
10. 生活与情人节
11. 失踪的周末
12. 病房C组
13. 家庭大战
14. 被淘汰的士兵
15. 奇葩门诊
16. 暗涌
17. 突如其来的外遇
18. 痛苦
19. 这个男人不能要了
20. 和好
21. 上有老
22. 中美医疗差异
23. 婚姻
24. 人生百态
25. 当争吵成为一种常态
26. 爆发
27. 急诊室
28. 儿童局
29. 家暴,家暴!
30. 律师
31. 协商
32. 上庭
33. 创伤后
34. 心理评估
35. 心理治疗
36. 结婚纪念日
37. 两只刺猬的爱情
38. 换律师
39. 女人
40. 离婚
41. 巨变
42. 乳腺癌
43. 与疾病的战争
44. 备战
45. 手术
46. 春天
47. 美好生活
48. 凤凰涅槃
四十岁以后的人生 - 代自序
很多年不见面的一个老乡打来电话,她老公的工作有可能不保,房子的贷款还没有还清,孩子刚上高中,该怎么办?好久没联系的老朋友给我微信,她正在离婚。身边的一个朋友告诉我,她父亲在国内脑出血了。中学同学向我咨询:该如何减肥,如何控制血压。老哥也发贴说一晃就到了眼睛不好使、脑袋也不好使的年龄。
真的是一晃,我们就到了这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青春的激情似乎还没来得及细细体味,我们就已经步入中年。所有的担子都压在你肩上,工作陷入瓶颈,婚姻进入疲劳倦怠甚至冲突期,孩子还没有长大,老人却已经不行,自己的身体也开始状况频频......生活把我们雷得外焦里嫩,压力让我们不堪重负。
可无论怎样,心中总还是有一份执着、一份坚强,总还有一种精神,支撑着我们走过柴米油盐的琐碎,走过人生的低谷,走过生命中的磨难,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也让自己终于脱离了年少时的狂妄和肆无忌惮,收获了人到中年的从容与平淡。
有人认为,人过四十,美好的日子已经过去,所谓英雄末路、美人迟暮,人生已经开始走下坡路。
而我却觉得,四十岁,是我人生的分水岭。二十岁以前,青春懵懂,虽然快乐,却靠父母养活,谈不上自主;二十岁到三十岁,是被人被己推着,不断求学的日子,从中国到美国,博士读了一个又一个。三十岁以后,开始真正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人生的不易、职业的艰难、世事的无常。我以及我身边女人们的故事,促使我思考所经历的一切,许多象我一样的人正在经历的一切,写下了《炼狱三年》。网上连载的时候,许多人留言:做医生实在是太辛苦了!
如今,四十岁以后,我有了一份喜欢的工作,每天高兴地上班,简单快乐充实地生活。这一刻,我竟突然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信,我不害怕去到任何一个新的地方、重新开始,到哪里我都可以生存。我突然就觉得,之前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经历了磨难,我获得了职业的自主、经济的自主、生活的自主,心态也变得平和,我真正自主美好的人生,从四十岁开始。如果我能健康地活到六十岁,那么这样美好的日子,我还能过二十年;如果我能健康地活到七十岁,那么这样美好的日子,我还有三十年。人生也不过几十年,几年的辛苦,赢得以后几十年的美好,有什么不值呢!
ICU的护士说,我看你每天都这么开心;门诊的小姑娘也说,不能想像我tough是什么样子。她没有看到过我艰苦的过程,看到的是阅历带给我的经验、成长和收获。
我从来就不是一个追星的人,也从来没去过任何演唱会,而这次,却买了票去看李宗盛,做为给自己的生日礼物。喜欢李大叔,是因为喜欢他的词,他的词中那些对人生的感悟。
记得当年和男朋友分手时,我给他唱“走吧,走吧,人总要学会自己长大”,让他不要再来找我,不知不觉竟唱得他泪流满面;而如今,我可爱的女儿听着这首歌,天真地问:“妈妈,他为什么一直唱走吧,走吧?这是一首教小baby学走路的歌吗?”听得我莞尔一笑。在经历了种种以后,我终于也学会了,嘻皮笑脸面对,人生的难。
此时此刻,女儿已经酣然入睡,我靠在床头,桔黄温暖的灯光下,读一本喜欢的书,一如大学时那样。幸福,来自于内心的满足。
感谢本书在网上连载期间,一直给我鼓励和支持的身边的朋友、网上的朋友,尤其是那些花大量的篇幅、把自己的故事和心情与我分享的朋友。说过的话,走过的路,吹过的风,看过的景,都变成了自己。我相信,阅历也是一种幸福。
这本书的书名确实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炼狱三年"听起来就带着一种深刻的磨砺和考验,而“女医生美国行医记事”则立刻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异域风情和专业挑战的画面。我设想着,这位女医生,或许是带着某种理想,或许是被迫,总之,她踏上了大洋彼岸的土地,开始了她充满未知与艰辛的行医之路。三年,这足以发生太多故事,足以让人蜕变。我会想象她初到美国的场景,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医疗体系的巨大鸿沟,这些都是她需要克服的第一道难关。我很好奇,作为一名在异国他乡的医生,她将如何面对那些与国内截然不同的疾病,不同的治疗手段,甚至不同的医患关系。医生的职业本身就充满了挑战,而身处异乡,这种挑战更是被放大了无数倍。我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描绘她每一次手术的紧张与细致,每一次诊断的慎重与精准,以及在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时,那种无声的较量和坚守。同时,“记事”二字也暗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医学技术的展示,更会包含她个人情感的起伏、心路历程的挣扎与成长。我猜想,她可能会经历职业的瓶颈,也可能邂逅感人的医患故事,甚至会在这个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找到生命的意义。书名本身的戏剧性,让我对其中可能包含的跌宕起伏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炼狱三年 女医生美国行医记事》,光是听名字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感,仿佛预示着一段充满试炼的旅程。我脑海里构思的画面是,一位女性医生,在陌生的土地上,为了某种理想或使命,开始了她为期三年的行医生涯。我好奇的是,她在美国的医疗环境里,究竟会遇到哪些与国内截然不同的挑战?是先进的科技和设备带来的惊喜,还是文化差异和沟通障碍带来的困扰?“炼狱”二字,我猜想,不仅仅指的是行医过程中的技术难度和救死扶伤的压力,更可能包含了她在个人生活、职业发展、甚至情感上的重重磨难。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描绘她在异国他乡的日常,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到深夜的病房巡视,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折射出她的坚韧与不易。我设想,她可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病人,每一个故事都可能成为她人生阅历的一部分。或许,她会经历一些不被理解的委屈,也可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温暖与感动。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部医学纪实,更可能是一部关于女性成长、关于坚守梦想、关于在逆境中寻找力量的励志篇章。我迫切想知道,这三年的“炼狱”,最终会将她锻造成怎样一副更加强大的模样。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炼狱三年 女医生美国行医记事》,给我一种强烈的画面感和故事性。我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一位年轻或中年女性,带着某种既定的目标,踏上了美国这片土地,开始了她为期三年的医学实践。我好奇的是,她所说的“炼狱”,具体是指哪些方面?是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是医疗技术和体系的差异,还是在面对生死考验时的心理压力?我设想,她在美国的医院里,可能要面对比国内更复杂、更精细的诊断和治疗流程,也可能要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医生和患者打交道。三年,足以发生太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我期待书中能够详实地记录下她在手术台上的冷静与果断,在查房时的细致与关怀,以及在面对疑难杂症时的不懈探索。同时,“记事”二字,又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医学专著,更像是她个人的一部成长史,一部关于如何在异国他乡,在一个充满挑战的行业里,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价值的历程。我猜测,她可能会遇到一些非常具有戏剧性的医疗案例,也可能会有一些关于医患之间感人肺腑的故事。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对医学职业真实面貌的探寻,更是一次对女性力量与韧性的赞歌。
评分《炼狱三年 女医生美国行医记事》这个书名,着实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仿佛预示着一段充满艰辛与收获的旅程。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一位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女医生,独自一人在美国的医疗体系中摸索前行,经历了三年的磨砺。我迫切想知道,在这样一个与国内截然不同的医疗环境中,她是如何应对那些未知与挑战的?是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让她赞叹不已,还是繁复的规章制度和沟通障碍让她倍感棘手?“炼狱”二字,在我看来,并不仅仅指代医学上的高难度,更可能包含她在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甚至是个人情感上的种种挣扎与蜕变。我期待书中能够细致描绘她在面对各种病例时的专业判断和操作,以及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事和患者交流时所发生的种种趣事或无奈。我设想,她可能会经历职业上的低谷,也可能在某个瞬间,因为挽救了一个生命而感受到无与伦比的成就感。这本书,在我眼中,不仅是一部关于医学实践的纪实,更是一部关于女性在异国他乡独立奋斗、不断超越自我的励志传奇。
评分《炼狱三年 女医生美国行医记事》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一种在极端环境中磨练成长的故事。我设想,这位女医生,或许并非一开始就抱着“征服”的心态来到美国,而是带着一份初心,一份对医学的敬畏,却在现实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三年,这个时间跨度足够让一个人经历深刻的转变。我好奇的是,她在美国的医疗体系中,将如何应对那些与我们所熟悉的模式截然不同的规则和文化?是先进的医疗技术让她目不暇接,还是繁琐的行政流程让她头疼不已?“炼狱”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痛苦、挣扎与考验。我猜想,书中不只会记录她治愈病人的过程,更会深入刻画她在面对医患关系、职业伦理、甚至个人隐私问题时的种种抉择和内心斗争。我期待看到她如何在这个高度发达但可能也充满了竞争的国家,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人格魅力,一步步站稳脚跟。我设想,她可能会有在深夜里孤军奋战的时刻,也可能在某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因为一个病人的康复而获得巨大的满足感。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一次对医学职业艰辛的真实展现,更是一次对女性在异国他乡独立自主、不断突破自我的深刻记录。
评分不错的书,工具性质的吧。
评分应该是正品,值得读一读吧。
评分全新正品、价廉物美、服务周到、发货快捷。
评分很好很满意,物流非常快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字够大,看起来不费事
评分书是百歌医学推荐买的,还在看
评分很好的书,描述了在美国学医的经历,值得一读
评分活动买很合适,书质量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