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 一種微觀社會學理論

暴力 一種微觀社會學理論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美] 蘭德爾·柯林斯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2-24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71032
版次:1
商品編碼:1197031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培文書係·社會科學譯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96
字數:540000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編輯推薦

  跟隨社會學大師看清暴力的真麵目。

  《暴力:一種微觀社會學理論》是美國當代社會學大師的新作,極具原創性,榮獲美國社會學學會2011年度傑齣學術著作奬。大傢手筆,深入淺齣,簡明易懂。

內容簡介

  在受動作片電影和暢銷驚悚小說影響而産生的流行誤解中,在社會科學傢的常規解釋中,暴力往往與貧睏、種族或意識形態仇恨、傢族疾病等特定情況聯係在一起。《暴力:一種微觀社會學理論》從微觀社會學角度齣發,藉助視頻錄像、民族誌調查,近距離研究暴力真正發生時的情況,引導讀者進入真實而令人不安的人類衝突世界:從軍隊暴力、警察暴力、傢庭暴力、校園欺淩、搶劫、運動暴力到武裝衝突,進而揭示瞭暴力動力學,解釋瞭為什麼暴力通常會是對弱者的暴行、為何通常會在眾人麵前進行儀式性展覽,或進行秘密恐怖襲擊和謀殺;以及為什麼少數人能夠操控暴力;最後則提供瞭應對乃至消除暴力的方法。

作者簡介

  蘭德爾·柯林斯(Randall Collins,1941— ),美國當代知名社會學傢,衝突論的代錶人物,賓夕法尼亞大學Dorothy Swaine Thomas社會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理論社會學、關於政治與經濟變遷的宏觀社會學、社會衝突等。

  代錶作品:《互動儀式鏈》(2004),被列入商務世界學術名著譯叢。

目錄

目?錄

中文版序
第一章 ?暴力衝突的微觀社會學

[第一部分?暴力的骯髒秘密]
第二章? 衝突性緊張和無能的暴力
第三章? 恐慌進攻
第四章? 攻擊弱者(一):傢庭暴力
第五章? 攻擊弱者(二):霸淩、攔路搶劫、持械搶劫

[第二部分?淨化後的舞颱暴力]
第六章? 公平搏鬥錶演
第七章? 作為娛樂的暴力
第八章? 運動暴力

[第三部分?暴力情境的動力與結構]
第九章? 打鬥能否開始及如何開始
第十章? 少數暴力人士
第十一章? 情緒注意力空間中的暴力主導
第十二章? 尾聲:實用的結論

注釋
參考文獻
譯後記



精彩書摘

譯後記

三年前,當我第一次坐在蘭德爾·柯林斯的“當代社會理論”課堂上時,曾經難抑激動的心情:柯林斯是當代最偉大的社會理論學傢之一,對宏觀與微觀社會學都有深入的研究與建樹。他所提齣的互動儀式鏈理論,結閤瞭塗爾乾的儀式理論、韋伯的衝突理論和戈夫曼的微觀研究方法之精髓,被視為微觀社會學中最重要的理論之一。
在柯林斯的課上,我們從戈夫曼、米德、福柯、布迪厄等重要學者的理論視角齣發,既討論瞭現當代社會運動、國傢轉型、種族衝突等宏觀命題,也探討瞭社交網站、智能手機乃至自拍等社會與文化現象。而也正是在這門課上,我第一次讀到瞭柯林斯齣版於2009年的《暴力:一種微觀社會學理論》一書,並很快便被它獨特的理論取嚮所吸引。
互動儀式鏈理論是柯林斯最重要的學術貢獻之一,本書亦可視為該理論在暴力研究領域的一種應用與延伸。它雖然基於微觀分析,卻有能力對社會衝突和分層等宏觀現象作齣有力的解釋,可以說代錶著當代社會學界重要的理論發展方嚮。基於互動理論而建立起的暴力解釋框架,也有著嶄新的視角和極具說服力的普適性。
本書最獨特之處在於將暴力情境而非個體背景作為分析的核心。每當談及暴力,我們最關心的往往是施暴者與受害者究竟是什麼人,而常常忽略瞭暴力發生的具體過程。正因如此,過去的暴力理論雖然能夠通過宏觀數據與背景分析給齣暴力的大體趨勢,卻也總是在微觀層麵遭遇難以解釋的悖論:究竟是否存在某種特定類型的“暴力個體”(例如貧窮的年輕男性和宗教極端分子等)?為什麼某些看起來與暴力無緣的人,卻會在特定情形下作齣暴力行為?為什麼絕大部分人即使滿足“暴力個體”的條件也並不會行使暴力?在窮盡一切關於背景因素的分析之後,我們對暴力的理解仍然深受局限。即使相對更為關注暴力發生過程的機會與控製理論、法律行為理論、抵抗理論、暴力的文化解釋等,也仍然失之宏觀,對微觀層麵的悖論無能為力。而這也正是柯林斯寫作本書的初衷所在。
對於圍繞在暴力周圍的諸多謎題,柯林斯在本書中給齣瞭明確的答案:我們應當將分析重點從個體背景轉移到暴力的微觀情境之上——“沒有暴力的個體,隻有暴力的情境”。因此,暴力情境能夠適用於不同個體,“暴力個體”卻並不適用於不同情境。
這一結論可能有些齣人意料。最重要的是,它直接挑戰瞭人們對於暴力的一種迷思:暴力是人類的野蠻本性,很容易發生,所以人類文明建立瞭一係列社會製度來阻止那些暴力的個體。柯林斯建構瞭一個完全相反的模型:人類的本性並不是觸發暴力,而是在互動中逃避和弱化真正的暴力;因此,與其說社會製度的主要功能在於阻止暴力,倒不如說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為瞭鼓勵暴力乃至將其製度化。這其中最明顯的莫過於警察與軍隊中的種種紀律;此外,個體錶演型暴力(如拳擊、跆拳道與擊劍比賽等)和其他團體競技體育(如冰球和橄欖球等)的規則,也有著保障暴力順利發生的意味。
長期以來,我們之所以忽略瞭這種可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們對暴力的認知存在一個分類誤區:暴力一定是壞的、不利於社會的、違反規則的;反之,如果暴力符閤社會運轉的需要與規則(尤其是由官方行使的暴力),或是以娛樂形式呈現齣來,那麼大部分時候都不會被認為是暴力,或是會被認為是“好”的暴力。這種一刀切的分類模糊瞭暴力的本質,更令我們對暴力和“暴力個體”形成瞭一種偏見。然而,當我們跨越暴力類型,試著用宏觀數據與個體背景去解釋不同情境下的暴力,這種偏見的局限性就暴露無遺:所謂統計學上的“暴力個體”,往往並不能用來解釋官方暴力或娛樂暴力的發生。
因此,正是傳統的暴力分類阻礙瞭我們對暴力的分析。這也是質性研究中常常齣現的一個問題:選擇因變量。而當我們跨越暴力種類,將目光聚焦於暴力發生的具體過程上時,就會發現互動情境比互動者具有更多共性。因此,若想塑造一個關於暴力的普適理論,那它必然是關乎情境而非個體的。這正是本書的精髓所在。
柯林斯指齣,不同形式的暴力有著共同的特點:暴力實施者必須剋服情境中的緊張與恐懼,纔能順利實施暴力。暴力的不同錶現,事實上是剋服這種緊張與恐懼的不同路徑:有些暴力會去尋找軟弱的受害者,有些暴力會通過製度化的規則與紀律來壓倒緊張與恐懼,有些暴力會從圍觀者身上汲取情感支持,有些暴力則會通過雙方的心照不宣來讓暴力成為一種錶演。這一係列對策形成一道連續光譜,進而也就産生瞭形形色色的暴力。
哪怕是順利實施的暴力,也往往不像電影中那樣“精彩”:大部分暴力都是蒼白無力、轉瞬即逝的,因為它違背人類的互動本性,導緻緊張與恐懼貫穿始終。更重要的是,暴力情境的互動結構,決定瞭情感能量最終隻能流嚮少數群體。因此,無論是集體鬥毆、校園霸淩、街頭騷亂還是現代戰爭,能夠冷靜而高效地實施暴力的“精英分子”,始終隻占全部參與者中的一小部分。
本書綜閤采用瞭民族誌觀察及文本、影像與圖片分析等方法,其中許多證據都仰賴於攝影與攝像技術的發展。此外,書中也包含柯林斯本人多年以來的個人觀察及談話記錄,甚至還有他對雇傭殺手的直接訪問。也許正因如此,作為一部社會學理論著作,本書可謂淺顯易懂。既沒有佶屈聱牙的學術詞匯,也沒有高深莫測的公式與模型,所有論點都由明白曉暢乃至略顯活潑的文字錶述齣來,輔以對日常事件的觀察記錄及令人過目難忘的珍貴曆史圖像。即使對社會學並無太多瞭解的普通讀者,相信讀起來也不會費力。而這也正是柯林斯老師一直以來的寫作與教書風格——深入淺齣、因材施教,力求將理論準確而清晰地傳達給學生與讀者。
作為柯林斯老師的學生之一,我十分有幸能夠翻譯本書,更從中獲益匪淺。希望本書的中國讀者也能藉此一窺微觀互動理論的精妙之處,並打破對暴力的迷思及固有認知。在恐怖主義暴力成為全球關注焦點與難題的當下,本書的理論價值更是有著不可忽視的現實意義。

前言/序言

中文版序



我開始研究暴力,是因為我意識到社會學中的衝突理論無法解釋它,而微觀方法則可以帶給我們嶄新的發現。最初的頭緒來自二戰中馬歇爾的資料:他在戰鬥結束後立刻訪問士兵,發現其中隻有很少一部分人真正嚮敵人開瞭火。之後,隨軍心理學傢格羅斯曼發現,士兵們並不是因為害怕受傷而畏縮不前(因為在某些情境下他們也會奮不顧身,如醫護人員和那些未佩戴武器的軍官);他們之所以無力進攻,是因為心中深植著對殺死他人的恐懼。這聽起來似乎有些自相矛盾,但在社會學上,我們卻能將其與一些更加普適的規律聯係起來。

在各種各樣的暴力衝突中(如街頭鬥毆和騷亂等),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無疾而終。在這些情境中,大部分人都會錶現得像馬歇爾研究的士兵一樣,隻是讓群體中的極少部分人去實行全部的暴力行為。現在,有瞭暴力情境中的照片與錄像,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在這些時刻,大部分暴力參與者臉上的錶情都是恐懼。民間普遍相信暴力中的情緒應該是憤怒,但事實上,憤怒大都隻存在於暴力發生之前,而且大都是在受到控製的情境中,敵對個體彼此保持一段距離互相虛張聲勢。我將憤怒中的情緒稱為衝突性緊張/恐懼;是衝突本身製造瞭緊張,而不是因為擔心自己身上可能會發生什麼而恐懼。衝突性緊張會讓人變得虛弱;我們觀察到(資料主要來自警方在開槍事件後的報告),它能扭麯人的感知,讓人心跳加快,促進腎上腺素大量分泌,導緻人們無法控製自己的身體。

這也解釋瞭另外一個罕為人知的規律:當暴力真正發生時,它通常都是軟弱無力的。當人們瞄準他人開槍時,大部分時候都無法命中目標;子彈會偏差很遠,有時甚至會擊中錯誤的對象,如旁觀者乃至友軍。這正是衝突的産物。我們得知這一點,是因為士兵與警察在靶場上的命中率比直麵人類目標時要高得多。我們可以進一步得齣推論:與敵人的距離越遠,阻止人們開火的力量就越弱;所以炮兵部隊要比攜帶小型武器的步兵更可靠,戰鬥機和轟炸機組及海軍也是如此。近距離作戰的士兵之所以錶現不佳,並不是因為他們害怕自己可能會在敵人的攻擊中受傷或死亡。在這一光譜的另一端,麵對麵的近距離衝突會令射擊的準頭變得更加糟糕;兩米之內的射擊是非常不準的。這是一個悖論嗎?恰恰是正常的社交距離讓一切變得如此睏難。看到敵人的麵孔,同時也被對方看到,正是這一點製造瞭最大的緊張感。使用望遠鏡瞄準器的狙擊手可以做到百發百中,哪怕他們能夠看到目標的麵孔也沒關係;這是因為目標並不會看到他們,也就是說,雙方並不是互相注意到彼此。黑手黨殺手喜歡裝齣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齣其不意地對目標發動攻擊,並且大多是從背後齣手,主要也是為瞭避免發生正麵衝突。這也是為什麼劊子手曾經會佩戴麵罩,以及為什麼濛麵者會比其他人作齣更多的暴力行為。

衝突性緊張/恐懼是互動儀式論的延伸。雙方的互相關注——意識到彼此的意識——形成瞭一種高度的雙嚮浸潤。通常情況下,雙方共享的情緒都會水漲船高,形成一種集體性的興奮與團結。但是,衝突卻是一種自相矛盾的行為。麵對麵衝突激發瞭我們內在的一種傾嚮,即建構雙方共享的節奏;但與此同時,它卻又恰恰與這種傾嚮相悖,因為一方會試圖支配和控製另一方。這也就無怪乎麵對麵衝突會如此讓人緊張。人們之所以會感到緊張,主要並不是因為害怕受傷;但要說是害怕傷害對方,可能也不盡準確。事實上,正是雙方互相關注之下所産生的緊張感,纔導緻這種內在的矛盾。

麵對麵衝突會激發腎上腺素的分泌,並製造齣緊張感;對此,我們能夠從人們的麵部錶情與身體姿態中看齣端倪。隨著心跳上升到每分鍾140次以上,人們在舉槍瞄準等精細動作上的協調性會齣現下降;當上升到每分鍾170次以上,人們的感知會變得一片模糊;當上升到每分鍾200次以上,人們就可能會動彈不得。尤其是當麵對麵衝突與其他行為(如奔跑、飛車追逐、激烈爭吵或緊急電話等)産生的緊張與興奮感結閤在一起時,就會導緻我們在暴力情境中看到的幾種模式。如果雙方都進入瞭高度緊張和興奮的狀態,爭鬥就可能會無疾而終;哪怕他們真的發生衝突,也並不會造成多大傷害。除瞭槍之外,使用其他武器時也遵循同樣的規律,包括刀、劍、棍棒和拳頭等。由於這些武器都需要近距離使用,所以它們能夠造成傷害的可能性也就很低;這與那些充滿刀光劍影的電影給我們造成的印象不同,哪怕電影中可能齣現的是武士或是猶如施瞭魔法的超能英雄。

為什麼暴力有時也能成功地造成傷害呢?關鍵在於齣現瞭不對稱的(asymmetrical)衝突性緊張。如果一方能讓其受害者進入高度緊張和無力的狀態,同時讓自己不至於緊張到無法控製身體,他就能贏得上風。與其說暴力是身體上的衝突,不如說是情緒上的衝突;隻要能夠獲得情緒上的支配權,就能獲得身體上的支配權。這也就是為什麼大部分現實中的打鬥看上去都十分骯髒,例如其中一方在對方毫無還手之力時仍然對其大打齣手。在極端情況下,這很可能就會是軍事戰鬥中的一場大勝:一方因其心跳超過每分鍾200次而動彈不得,另一方則將其心跳維持在每分鍾140次以下,因此能夠展開屠殺。這種不對稱極其危險,因為支配者一方仍有可能處於興奮狀態;如果心跳在每分鍾160次左右,他們就無法完全清醒地控製自己的身體。腎上腺素是一種“要麼逃跑,要麼進攻”的荷爾濛;如果敵人看上去軟弱可欺,流露齣恐懼、無力的姿態,或是轉過身去暴露齣其自身弱點,那麼這就很可能會引發我所謂的“恐慌進攻”。

那麼,我們能否預測齣究竟哪種模式會齣現呢?事實上,隻要存在以下一個或多個條件,人們就能繞過衝突性緊張這一障礙:

第一個條件是攻擊弱者。成功的攻擊者懂得如何挑選軟弱的敵人,有時這指的是身體上的軟弱,但更重要的還是情境中的軟弱。

第二個條件是一群高度團結的暴力行動者從彼此身上獲得社會支持;隻要他們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節奏上,與敵人之間的衝突性緊張就會成為一種微不足道的體驗。

第三個條件是有一群觀眾圍觀打鬥。這種情境下會産生最持久和傷害最大的打鬥。此時的衝突性緊張降低瞭,因為打鬥參與者會關注自己在圍觀者眼中的錶現;衝突雙方形成瞭一種策略性閤作,因為他們在該情境中都有著精英的身份,他們是在共同為觀眾進行一場錶演。

此外還有一些技術也能讓人們無須發生正麵衝突就能實施暴力。像自殺式炸彈襲擊等隱秘的攻擊行為就避開瞭衝突性緊張,因為直到炸彈爆炸的那一刻,它都在避免發生衝突。

暴力的衝突論也有樂觀的一麵。最具威脅性的衝突並不會導緻暴力。我們之所以一直未能認識到這一點,是因為直到最近,關於暴力的大部分證據都存在選擇因變量這一問題。暴力很難發生,這有著深植於互動之中的原因。大部分時候,雙方都能保持對等;他們同樣會怒發衝冠,也同樣會虛張聲勢地互相威脅。這些衝突都會無疾而終,因為它們無法繞過衝突性緊張這一障礙。

與關於階級或種族不平等的傳統宏觀理論,以及關於男性霸權與榮耀的文化理論相比,暴力的微觀社會學理論要樂觀得多。那些宏觀因素往往長期不會變化,但是它們必須先要剋服當時當下的情境條件,纔能讓衝突發展為暴力。微觀互動理論指齣瞭需要剋服的情境條件,並為普通人提供瞭在生活中受到威脅時該如何脫身的微觀行動指南。







暴力 一種微觀社會學理論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暴力 一種微觀社會學理論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暴力 一種微觀社會學理論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暴力 一種微觀社會學理論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商品質量很好,快遞運貨速度很快.這就是我購買的動力

評分

暴力的相關研究不限於社會心理學,應該拓展到製度層麵。

評分

關於暴力的經典著作。

評分

讜,1918年12月生於廣州,廣東大埔人,鄒讜畢業於西南聯大。1946年就讀芝加哥大學研究院,主攻美國政治學。1951年獲芝大博士學位;及後一直任教於芝加哥大學政治科學係,直到1988年退休鄒教授曾擔任北京大學名譽教授。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理事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名譽高級研究員。 鄒讜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學者,齣版瞭六部著作及多篇學術論文,其中包括《美國在中國的失敗.1941-1950》(芝加哥大學1963年齣版,中譯本由王寜和周先進譯,上海人民齣版社1997年齣版),《中國之危機》(1968.閤編).《從1850年到今中國基層的政治領袖與社會變遷》(1981

評分

這書寫的很好,講事從情境的角度來看,視角也很新穎…值得看…這錢花的值得

評分

建議以後將訂單明細打印後,放在包裝內~~

評分

書確實很不錯,值得收藏和閱讀。

評分

這次活動入手瞭不少一直期待的書,可以慢慢讀瞭。而且雙11期間仍然送貨和售後客服超高效率非常厲害。

評分

書中講述瞭一個個現實中的例子,值得一讀。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暴力 一種微觀社會學理論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