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生兰与菌根真菌共生关系研究

地生兰与菌根真菌共生关系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伍建榕,马焕成 著
图书标签:
  • 地生兰
  • 菌根真菌
  • 共生关系
  • 植物学
  • 生态学
  • 生物学
  • 兰科植物
  • 真菌
  • 植物生理学
  • 生物多样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8563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788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园艺·现代生物农业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1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地生兰与菌根真菌共生关系研究》阐述了地生兰菌根的形态解剖特征、菌根真菌的多样性,以及兰科植物与菌根真菌共生培养的方法和技术。通过接种和未接种实验与生长、生理生化和同位素示踪测定,分析了菌根真菌与地生兰的专一性、营养关系、生长变化和生理生化响应机制,揭示了菌根真菌和地生兰的共生系统与共生体的形成机理,为地生兰组织扩繁、栖息地保护和种群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地生兰与菌根真菌共生关系研究》适用于从事兰科植物栽培和育种的科研和生产人员,也可作为植物学、培育学、园林园艺学和资源微生物学利用及相关专业高等院校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1 兰科植物菌根概述
1.1 地生兰的概述
1.1.1 我国兰花栽培历史、现状及发展前景
1.1.2 兰花繁育技术研究进展
1.1.3 分子生物学研究
1.2 地生兰菌根的概述
1.2.1 菌根菌的种类及分类
1.2.2 地生兰菌根的研究意义
1.2.3 兰科植物与菌根真菌之间的专一性
1.2.4 菌根真菌在兰科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1.2.5 地生兰菌根学研究方法

2 地生兰菌根形态解剖特征
2.1 春兰菌根的显微结构观察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2.4 种地生兰菌根的显微结构研究
2.2.1 材料和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2.3 4种地生兰菌根皮层中菌丝形态的变化
2.2.4 结论与讨论
2.3 6种兰科植物菌根的显微及超微结构研究
2.3.1 材料和方法
2.3.2 结果与分析

3 地生兰菌根真菌的分离鉴定
3.1 云南兰科植物菌根内生真菌种类研究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1.4 结论与讨论

4 地生兰菌根真菌的分离、培养及筛选
4.1 地生兰内生菌根真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4.1.1 材料和方法
4.1.2 结果与分析
4.1.3 结论与讨论
4.2 春兰菌根真菌的筛选
4.2.1 材料和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2.3 结论与讨论

5 菌根真菌对地生兰生长、发育的影响
5.1 大雪兰种子的共生培养研究
5.1.1 材料和方法
5.1.2 结果与分析
5.1.3 结论与讨论
5.2 菌根真菌对春兰生长和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5.2.1 材料和方法
5.2.2 结果与分析
5.2.3 结论与讨论
5.3 菌根真菌对大雪兰吸收磷元素的促进作用
5.3.1 材料和方法
5.3.2 结果与分析
5.3.3 结论与讨论

6 地生兰的菌根化
6.1 春兰与丝核菌共生菌根及结构研究
6.1.1 材料和方法
6.1.2 结果与分析
6.1.3 结论与讨论
6.2 墨兰消化丝核菌过程中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研究
6.2.1 材料和方法
6.2.2 结果与分析
6.2.3 结论与讨论

7 地生兰与菌根真菌的营养关系
7.1 丝核菌属真菌增强濒危兰科植物春兰生长
7.1.1 材料和方法
7.1.2 结果
7.1.3 讨论
7.1.4 结论与展望
7.2 菌根改变地生兰春兰的氮素吸收形式
7.2.1 材料和方法
7.2.2 结果
7.2.3 讨论

8 地生兰与菌根共生过程中激素变化
8.1 4种春兰菌根真菌产生植物激素的研究
8.1.1 材料和方法
8.1.2 结果
8.1.3 讨论

9 地生兰组织培养及不同基质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9.1 地生兰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9.1.1 材料和方法
9.1.2 结果与分析
9.1.3 结论与讨论
9.2 大雪兰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
9.2.1 材料和方法
9.2.2 结果与分析
9.2.3 讨论
9.3 几种兰花的离体繁殖研究
9.3.1 生物学特性
9.3.2 材料和方法
9.3.3 结果与观察
9.3.4 栽培与管理
9.3.5 讨论
9.4 不同栽培基质对大雪兰生长发育的影响
9.4.1 材料和方法
9.4.2 结果与分析
9.4.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图版

前言/序言

  兰花是指整个兰科(Orchidaceae)植物的总称。兰科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多样、多姿多彩,全世界约有800属25000种,分布遍及全球。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兰科植物种类多达1500种,仅云南就1000多种。云南多样的地形、多变的气候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兰花的多样性奠定了物质基础。传统概念上,“中国兰花”(或称国兰)仅指兰科兰属(Cymbidium)植物中原产于我国的地生兰。本书主要研究分布于云南的地生兰与菌根真菌的共生关系。
  兰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在中华文化影响的区域内,兰花由于具有高贵的姿态和淡雅的花香,被人们作为一个品位和兴趣的象征而高价追捧与收藏。而个别人的扭曲审美和疯狂盗采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地生兰资源的无序开发和过度利用,从而使得我国许多地生兰栖息地遭受严重破坏,品种处于极度濒危的状况。由于能开花结实的成熟兰花种苗被过度盗采,栖息地内没有形成足够的兰花土壤种子库。如果现存种子萌发出的小苗或盗采成年株后残存的“龙根”(地生兰能进行根蘖繁殖的主根)萌出的小苗继续遭受盗采,那么栖息地的兰花种子库将进一步消失殆尽,这将导致地生兰资源的灭绝。
  目前国内不少单位和研究工作者试图通过组织培养的方法培养试管苗进行繁殖,但移栽无菌苗成活率低,生长缓慢,开花迟缓,花小甚至不开花。这些都是缺少与之共生的菌根真菌,不能形成有效的菌根造成的。菌根真菌可为兰科植物提供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因此,组培苗菌根化是促进地生兰快速繁殖的重要技术,也是解决濒危兰花资源人工栽培的关键。要想通过组培苗菌根化技术大规模繁殖地生兰种苗,必须了解地生兰与菌根真菌的专一性,地生兰与菌根真菌的营养关系和养分传输规律。而目前除在地生兰菌根真菌多样性、品种鉴定和接种技术方面有一些零散的报道外,还没有专门阐述地生兰与菌根真菌共生体形成机理的专著。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多样性与进化》的图书简介,该书深入探讨了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热带雨林,及其内部错综复杂的生命关系和演化历程。 --- 图书名称:《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多样性与进化》 作者: [此处可填入作者姓名或团队信息,例如:林业生态学研究组]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出版社名称,例如: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 [此处可填入虚拟ISBN,例如:978-7-XXXX-XXXX-X] 定价: [此处可填入定价,例如:RMB 188.00] --- 导言:生命之穹下的宏伟叙事 热带雨林,被誉为“地球之肺”,是地球上现存最古老、最复杂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它们覆盖了全球不到6%的陆地面积,却孕育了超过一半的已知动植物物种。本书《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多样性与进化》并非聚焦于单一的物种或特定的共生关系,而是致力于描绘一幅宏大的生态画卷,解析支撑这一复杂结构的基本原理、驱动多样性爆发的机制,以及数百万年来的演化轨迹。 本书旨在为生态学家、植物学家、进化生物学家、生物地理学家,以及所有对地球生命奇迹怀有热忱的读者,提供一个深入、多维度的学术视角,理解热带雨林植物群落的形成、维持与动态变化。 第一部分:热带雨林植物多样性的结构与测度 本部分奠定了理解雨林复杂性的基础,侧重于如何量化和描述这种惊人的多样性。 第一章:雨林结构的空间异质性 详细分析了热带雨林在垂直结构(林冠层、下木层、林下层)和水平格局(林窗、坡向、地形)上的差异如何直接影响了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讨论了气候梯度(如降雨量和温度波动)如何塑造了不同类型的雨林(如低地雨林、山地云雾林)的植物区系特征。 第二章:物种丰富的量化与解释模型 深入探讨了描述物种丰富度的核心概念,如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并剖析了当前解释物种丰富度差异的主要生态学理论,包括能量-多样性假说、区域物种发生-灭绝平衡理论在热带背景下的适用性。本章强调了热带地区特有的高物种周转率和低局部竞争强度对维持高多样性的作用。 第三章:植物功能群与生态位分化 植物的“功能性状”(如叶面积、比叶面积、木质密度、根系深度)是理解生态系统功能和物种共存的关键。本章系统分类了热带雨林中主要的植物功能群(如先锋种、耐阴种、附生植物),并阐述了生态位分化如何通过资源利用策略的差异(光照、水分、养分获取)来促进物种的共存,避免直接的竞争排斥。 第二部分:驱动植物多样性的进化力量 本部分将视角从当前的群落结构转向时间维度,探讨塑造这些植物群落的深层进化历史和过程。 第四章:生物地理学的历史因素与物种起源 探讨了地质历史事件(如大陆漂移、冰期/间期波动、造山运动)对热带物种分布格局的长期影响。重点分析了“避难所理论”与“迁移扩散模型”在热带物种区系形成中的不同证据,以及山脉和河流作为生物地理屏障的作用。 第五章:协同进化与物种形成速率 本章深入研究了植物与动物之间长期、相互影响的进化过程,即协同进化。它不局限于单一的传粉者-植物关系,而是扩展到种子传播者(鸟类、哺乳动物)和防御机制(次生代谢产物)。通过比较不同传粉系统下的物种形成速率差异,揭示了协同进化在隔离物种和驱动新物种形成中的关键地位。 第六章:分子系统发育学与热带植物的谱系历史 运用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数据)来重建热带植物的主要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本章致力于解析一些核心的“大类群”(如豆科、棕榈科、兰科等)的辐射爆发时间点,并将其与特定的气候或地理事件进行关联,以期理解它们在热带生态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深层历史原因。 第三部分:当前生态过程与维持机制 这一部分关注影响当代雨林植物群落动态的即时生态过程,特别是那些在尺度上影响物种共存的关键互动。 第七章:光照资源的竞争与林下植物的适应策略 光照是热带雨林中最稀缺和最关键的资源。本章详细分析了不同林下植物如何通过光捕获效率、叶片色素组成以及光合作用补偿点的调控来适应极度阴暗的环境。讨论了“动态光照斑块”的短期出现和消失如何成为维持耐阴物种多样性的重要驱动力。 第八章:水分、养分循环与限制性因子 阐释了热带土壤(通常贫瘠、淋溶严重)中养分的动态循环。重点讨论了氮(N)和磷(P)在维持高初级生产力中的关键作用,以及特定植物类群(如某些附生植物或根瘤共生植物)如何绕过土壤限制,从而在资源受限的环境中保持竞争力。 第九章:植物群落的动态平衡:扰动与恢复 热带雨林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态系统。本章分析了自然扰动(如风暴、雷击引发的火灾、小规模的动物活动)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深入探讨了物种的扩散能力、定植成功率以及生态系统恢复的速率和路径,强调了在破碎化背景下维护物种库多样性的挑战。 结论:未来研究的挑战与展望 本书最后一部分总结了热带雨林植物多样性研究的当前前沿领域,包括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生物地理学预测、基因组学在物种适应性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将生态学知识转化为有效的雨林保护策略。我们强调,理解这些复杂的生命网络,是确保人类未来福祉的关键。 --- 本书特色: 整合性强: 本书打破了传统学科壁垒,将生态学、生物地理学和系统发育学的前沿成果融为一体。 数据驱动: 引用了大量来自全球主要热带雨林(亚马逊、刚果盆地、东南亚)的实地观测数据和模拟结果。 理论深度: 不仅描述现象,更着重于解释驱动这些现象背后的根本生态学和进化论原理。 目标读者: 生态学、植物学、生物地理学、进化生物学专业的研究人员、研究生,以及自然保护管理人员和高级本科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地生兰与菌根真菌共生关系研究》的书名,像是一扇通往未被充分探索的生命领域的大门。我一直对那些在角落里默默发挥着关键作用的生物感到深深的敬畏,尤其是那些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植物息息相关的“幕后英雄”。地生兰,在我眼中,总是与一种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联系在一起,它们不像温室里的花朵那样娇弱,而是充满了自然的韧性。而“菌根真菌”,这个词本身就勾勒出一种深埋地下的、神秘的生命协作图景。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否会带领我们深入土壤,去探寻地生兰那独特的生存策略。它是否会揭示,这些真菌是如何帮助地生兰克服萌发困难,又是如何为它们提供赖以生存的营养?这其中是否存在着一种精妙的“契约”,让双方都能在相互的支持下蓬勃发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这些复杂的生物学机制,让我对地生兰的生命历程有一个全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它能否让我理解,那些美丽的花朵,其实是建立在一种看不见的、却又无比强大的地下联盟之上?

评分

一本关于兰花根部秘密的书籍,光是书名就充满了神秘感。我一直对兰花那高洁脱俗的姿态心生向往,却从未深入探究它们如何在土壤中汲取养分,尤其是我在园艺杂志上偶尔看到的那些关于兰花“难以养活”的讨论,总让我觉得它们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生存智慧。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兰花神秘世界的大门。我期待着它能揭示出,那些在我们眼中娇嫩的生灵,是如何在地底深处,与一种看不见的菌类建立起一种深厚的、相互依存的纽带。这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是一种互助,还是一种寄生?是悄无声息的合作,还是某种更复杂的生命交织?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无数种可能,关于这些微小的真菌如何改变了兰花的命运,又反过来,兰花又如何滋养着它们。这本书能否解答我的这些疑问,让我对兰花的理解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这是我最期待的。它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这些复杂的生物学原理,比如共生机制、营养交换的细节,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都一一呈现在我的面前,这让我对此书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评分

当我在书架上瞥见这本《地生兰与菌根真菌共生关系研究》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大自然中最令人惊叹的生命奇迹。地生兰,那些在荒野中默默绽放的精灵,它们的美丽总是带着一种野性的、不加雕饰的韵味,让人忍不住想要靠近。但同时,它们也以其“难以养育”的特性闻名,仿佛总是有着自己的脾气,不轻易向人类敞开它们生存的秘密。而“菌根真菌”,这个词汇本身就充满了科学的严谨与探索的趣味。我一直对生物界那些“看不见的手”所塑造的格局感到好奇,特别是那些对生命进程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却又鲜为人知的生物。这本书,无疑就是为揭示这样一层神秘面纱而存在。我期待它能以一种既学术又不失生动的笔触,详细描绘地生兰与菌根真菌之间那错综复杂、却又无比和谐的共生网络。它会如何解释这种相互依赖的根源?又是如何展现双方在物质交换、信号传递、甚至防御机制上的协同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明白,每一次看到一株盛放的地生兰,背后都蕴藏着一个由微小真菌精心搭建的、稳固的生命基石。

评分

当我看到《地生兰与菌根真菌共生关系研究》这个书名时,我脑海中立刻闪现出许多关于植物生存的疑问。我对地生兰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它们那种在自然环境中野蛮生长、却又姿态万千的独特魅力,总让我忍不住想去了解更多。但同时,我也深知它们在栽培上的难度,这似乎暗示着它们拥有着一套与众不同的生存哲学。而“菌根真菌”这个词,更是直接触及了植物与真菌之间那种神秘而深刻的相互依存关系。我猜想,这本书很可能会详细阐述地生兰如何通过与这些真菌建立联系,来获取它们所需的养分,甚至是如何应对环境的挑战。它是否会为我们揭示,这种共生关系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双方又是如何磨合出如此高效的合作模式?我迫切地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科学严谨但又不失趣味的方式,带领我潜入地底,去观察和理解这场发生在土壤深处的、关于生命延续的伟大合作。它能否让我明白,那些在地面上绽放的美丽,其实是源于一场地下深刻的生命契约?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踏入了一个微观的、隐秘的生态王国。我们常常赞叹地生兰花朵的绚烂与奇特,它们仿佛是自然界雕琢出的艺术品,但很少有人会去深究它们如此繁盛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支撑。我一直对生物之间的“共生”现象非常着迷,觉得那是一种跨越物种界限的默契与合作,是生命演化中极其精妙的设计。而“菌根真菌”这个词,更是直接点出了书中的核心主题——一种生活在土壤中、与植物根部紧密联系的真菌。我猜想,这本书很可能不仅仅是枯燥的学术论证,而是会深入剖析地生兰与这些菌类之间,是如何从最初的相遇到后来的形影不离。或许,它会讲述一段关于生命互助的传奇,关于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生物,如何影响了兰花从种子萌发到独立生长的全过程。我很想知道,这种共生关系是怎样维持的?它是否存在着某种“规则”,让双方都能受益,又或者,是否存在着一些更加隐秘的、不为人知的动态变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带我领略这场地底下的生命之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