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沙尘气溶胶和干湿沉降物的理化特征及源解析研究

PM2.5沙尘气溶胶和干湿沉降物的理化特征及源解析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宁 著
图书标签:
  • PM2
  • 5
  • 沙尘气溶胶
  • 干湿沉降
  • 理化特征
  • 源解析
  • 大气环境
  • 环境科学
  • 气象学
  • 污染控制
  • 沉降物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6412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137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9
字数:67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PM2.5沙尘气溶胶和干湿沉降物的理化特征及源解析研究》以我国西部城市和环境空气背景点的大气悬浮颗粒物(TSP、PM10、PM2.5、沙尘气溶胶)、干沉降(自然降尘、沙尘暴降尘)和湿沉降(降雨、降雪)为对象开展了相关研究。全书共分18章,内容多与日常环境监测和环境科研工作相关,主要涉及我国气溶胶污染研究,兰州20世纪80年代以来气溶胶污染研究,气溶胶中水溶物、金属元素、多环芳烃和高氯酸分析研究,自然降尘和沙尘暴降尘理化特征,大气降水,城市和背景点大气环境,环境空气手工与自动监测,大气微生物,大气干湿沉降物对地表洁净水体的污染研究,大气污染能见度,金属材料大气腐蚀速率,建立大气颗粒水溶性离子标准分析方法,离子色谱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等。《PM2.5沙尘气溶胶和干湿沉降物的理化特征及源解析研究》可作为环境科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大气科学、气象等相关专业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学习参考资料,也可供环境监测和环境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及环境管理工作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2章 我国的大气气溶胶研究
2.1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2.2 我国大气气溶胶研究进展
2.3 气溶胶的种态
2.4 霾
2.5 气溶胶的源解析
2.6 环境与健康
2.7 气溶胶环境背景值观测与研究
2.8 今后气溶胶污染研究重点
2.9 建立我国的大气颗粒物(滤膜)样品库

第3章 兰州大气气溶胶污染研究
3.1 兰州地理特征
3.2 20世纪80年代气溶胶污染研究
3.3 光化学烟雾污染
3.4 F6示踪剂释放试验
3.5 城市燃煤污染问题
3.6 城市热岛效应
3.7 人口膨胀带来的问题
3.8 交通和尾气污染问题
3.9 城市风道对大气污染的扩散作用
3.10 兰州大气污染治理措施

第4章 大气气溶胶水溶物
4.1 气溶胶水溶物污染
4.2 城区与背景点气溶胶水溶物
4.3 1990年与2007年气溶胶水溶物比较
4.4 春节燃放爆竹对气溶胶水溶物的影响研究
4.5 TSP与PM10水溶性离子相关性

第5章 气溶胶中金属元素、多环芳烃和高氯酸盐
5.1 大气气溶胶金属元素
5.2 燃放爆竹时的金属元素污染
5.3 燃放爆竹时的多环芳烃污染
5.4 燃放爆竹时的高氯酸盐污染

第6章 大气自然降尘一
6.1 国内外对大气自然降尘的研究
6.2 大气自然降尘样品采集
6.3 我国降尘量的区域分布
6.4 降尘污染物
6.5 应组建全国陆域环境降尘监测网
6.6 大气干沉降的研究应结合湿沉降
6.7 大气降尘的研究与展望
6.8 兰州大气降尘多元素分析
6.9 大气降尘背景值研究
6.10 大气降尘粒度分布

第7章 沙尘气溶胶和沙尘暴降尘化学组成特征
7.1 沙尘气溶胶——一种跨省区的大气污染物
7.2 沙尘暴降尘对环境背景值的影响研究
7.3 沙尘气溶胶和沙尘暴降尘的物理化学特征
7.4 沙尘暴降尘在甘肃境内的沉降和分布
7.5 金昌19930505特大沙尘暴的沉降量
7.6 由沙尘暴降尘主沉降区看黄土堆积
7.7 用大气/气溶胶在线装置监测沙尘暴全过程
7.8 沙尘暴后期降雨(雪)对气溶胶的去除率

第8章 大气降水化学
8.1 我国的酸雨研究
8.2 甘肃不同区域降水化学特征
8.3 兰州大气降水化学特征
8.4 降水中有机酸
8.5 大气降水中金属元素
8.6 降水中不溶物的粒径分布
8.7 降水与同期大气气溶胶水溶物比较
8.8 雾水化学组成

第9章 城市和背景点大气环境质量监测
9.1 大气环境监测现状与展望
9.2 大气环境背景值监测
9.3 大气环境的“天空地一体化”立体监测
9.4 非常规环境监测

第10章 环境空气质量的手工与自动监测
10.1 从手工方法到连续自动监测
10.2 几款空气颗粒物自动监测系统
10.3 馍湎呶�收法自动监测仪特�?
10.4 用滤带上采集的样品做多元素分析(应用实例)

第11章 气溶胶微观形貌和矿物组成特征研究
11.1 20世纪80年代兰州气溶胶形貌特征
11.2 兰州PM10微观形貌特征
11.3 沙尘气溶胶微观形貌特征

第12章 大气微生物污染研究
12.1 大气微生物污染研究进展
12.2 大气微生物与环境污染
12.3 微生物气溶胶粒度分布
12.4 大气微生物与人体健康
12.5 干湿沉降物中微生物污染
12.6 大气微生物监测
12.7 大气微生物现场监测实例

第13章 大气干湿沉降物对洁净水体的污染研究
13.1 国内外对干湿沉降的研究
13.2 一种监测干湿沉降污染的新方法
13.3 水体外观的物理变化
13.4 水体中金属元素浓度
13.5 水体中无机离子浓度
13.6 沙尘暴降尘对水体的污染
13.7 连续湿沉降对水体的污染
13.8 干湿沉降物中的高氯酸盐
13.9 燃放爆竹对洁净水体的污染
13.10 大气气溶胶与水体中污染物的相关性
13.11 干湿沉降监测新方法还需不断完善

第14章 大气污染能见度
14.1 大气污染能见度与气象能见度
14.2 大气悬浮颗粒物与能见度
14.3 霾与能见度
14.4 国内外对能见度的观测
14.5 大气污染能见度的环境监测
14.6 应建立大气污染能见度相关标准

第15章 金属材料大气腐蚀速率研究
15.1 金属材料的大气腐蚀
15.2 大气腐蚀速率研究进展
15.3 大气腐蚀速率现场试验
15.4 大气污染对试样的影响
15.5 西部区域的金属材料腐蚀速率
15.6 大气腐蚀速率测定应与环境监测相结合

第16章 大气颗粒水溶物标准分析方法研究
16.1 大气颗粒物水溶性离子测定方法
16.2 建立大气颗粒水溶物标准分析方法的研究

第17章 离子色谱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17.1 离子色谱在环境分析中的研究进展
17.2 对大气颗粒水溶物分析
17.3 对气态污染物分析
17.4 对大气降水分析
17.5 在其他样品中应用
17.6 几款常见的离子色谱仪
17.7 大气干湿沉降物在线自动监测仪
17.8 大气沉降物对地表水污染的在线自动监测装置

第18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国内外分析环境样品的离子色谱法标准
附录二 环境空气 颗粒物中水溶性阴离子(F-、Cl-、Br-、NO- 2、NO- 3、PO3- 4、SO2- 3、SO2- 4)的测定离子色谱法(HJ 799-2016)
附录三 环境空气 颗粒物中水溶性阳离子(Li+、Na+、NH+ 4、K+、Ca2+、Mg3+)的测定离子色谱法(HJ 800-2016)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PM2.5、沙尘气溶胶及其干湿沉降物理化特征和源解析的图书简介。 --- 书名:PM2.5沙尘气溶胶和干湿沉降物的理化特征及源解析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系统深入地探讨了大气中PM2.5(细颗粒物)与沙尘气溶胶的复杂特性,并聚焦于其在干沉降和湿沉降过程中的行为、理化性质演变及其来源解析。本书旨在为环境科学、大气化学、公共卫生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科学视角,以理解和应对沙尘气溶胶对区域乃至全球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带来的挑战。 第一部分:PM2.5与沙尘气溶胶的基础理论与背景 本书伊始,详细阐述了PM2.5和沙尘气溶胶的基本概念、形成机制及其在大气中的传输过程。PM2.5作为城市和区域空气污染的核心指标,其组成成分复杂多样,包括硫酸盐、硝酸盐、有机碳、黑碳以及重金属等。沙尘气溶胶则主要源于自然过程,如沙漠地区的风蚀扬沙,但其在大气中的传输和混合过程中会与人为排放的污染物发生复杂的物理和化学相互作用,形成混合型气溶胶。 我们首先梳理了PM2.5的理化特性,包括粒径分布、浓度变化规律及其与气象条件的耦合关系。随后,深入剖析了沙尘气溶胶的特性,如矿物成分(如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等)的比例、颗粒物的形貌特征以及其对大气光学特性的影响。重点讨论了沙尘事件期间,沙尘与化学生成PM2.5的混合作用,即“沙尘-PM2.5复合污染”的形成机理。 第二部分:干湿沉降过程的机理与影响 大气中PM2.5和沙尘气溶胶的去除主要通过干沉降和湿沉降两种方式。本书将这两个过程作为核心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 干沉降: 阐述了干沉降的基本物理过程,包括重力沉降、湍流扩散和惯性碰撞等机制。针对PM2.5和沙尘颗粒,探讨了不同粒径下沉降效率的差异。重点分析了地表粗糙度、风速、边界层结构以及颗粒物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如粒径、密度和形貌)如何影响干沉降速率。书中还讨论了干沉降对植被、土壤乃至建筑物表面的沉积负荷及其环境效应。 湿沉降: 湿沉降是大气颗粒物向地表传输的重要路径,主要通过雨、雪、雾等降水过程实现。本书深入研究了云内和云下过程对颗粒物的影响。对于PM2.5和沙尘,湿沉降过程中的“捕获”机制(如云凝结核作用、雨滴捕获)得到了详尽的数学模型描述和案例分析。特别关注了沙尘颗粒在降水过程中可能充当的凝结核角色,以及这如何影响云滴谱的形成和降水效率,进而影响地表酸雨和尘降物的化学组成。 第三部分:理化特征与环境效应 本书的中间部分侧重于对沉降物(干沉降物和湿沉降物,如雨雪、雾滴)的理化特征进行量化分析。 化学成分分析: 详细介绍了用于测定气溶胶和沉降物中关键元素的分析方法,包括离子组分(硫酸根、硝酸根、铵根等)、金属元素(Pb、Cd、As等重金属以及Ca、Mg、K等土壤相关元素)以及碳质组分(OC、EC)。通过对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分析,揭示了不同沉降物中化学组分的差异及其变化趋势。 颗粒物形貌与表面化学: 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以及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S)等先进表征手段,揭示了PM2.5和沙尘颗粒在沉降前后的形貌变化,特别是水溶性盐类在颗粒表面的结晶与溶解过程,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其环境行为。 环境效应评估: 探讨了沉降物对土壤质量、水体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影响。例如,沙尘带来的碱性物质如何影响酸性土壤的pH值,以及重金属沉降对农业生产和水生生物的毒理效应。 第四部分:源解析与归因研究 源解析是理解PM2.5和沙尘污染控制策略的关键。本书的最后一部分集中于颗粒物的多源解析技术及其应用。 源解析方法: 系统介绍了主要的气溶胶源解析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PCA)、因子分析(FA)、正交旋转主成分分析(PMF)以及化学输送模型(CTM)等。重点阐述了如何利用颗粒物的化学指纹特征(特别是矿物元素与人为污染元素的配比)来区分沙尘贡献与其他人为源的贡献。 沙尘与人为源的贡献分离: 针对复合污染特征,本书提出了更精细化的方法来量化沙尘气溶胶对PM2.5总浓度以及特定化学组分(如重金属和铵盐)的贡献比例。这对于制定差异化的污染控制措施至关重要——例如,在沙尘高发期,控制重点应放在自然源和长距离传输的影响上,而在非沙尘期则应着重于本地和区域人为源的减排。 案例研究与政策启示: 通过多个区域的实际监测案例,展示了如何将理化特征分析与源解析结果相结合,为区域联防联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为优化空气质量管理策略、制定针对性的污染减排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撑。 总结 本书内容详实,数据可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是科研人员和高校师生的重要参考资料,也为环境管理部门制定科学、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提供了关键性的技术支持。它全面梳理了PM2.5沙尘气溶胶在复杂环境过程中的迁移、转化与沉降规律,是深入理解大气颗粒物污染控制的必备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环境科学,尤其是大气化学领域充满好奇的读者,我的目光立刻被《PM2.5沙尘气溶胶和干湿沉降物的理化特征及源解析研究》这个书名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个简略的标题,更像是一份严谨的研究计划的浓缩。我一直对PM2.5在大气中的行为感到困惑,它到底是什么?它的形成机制是什么?书中提到的“理化特征”让我期待能够深入了解这些细微颗粒的化学成分、物理形态以及它们在大气中的转化过程。而“沙尘气源”的加入,则为这项研究增添了自然界的维度,我很好奇沙尘如何与人为污染物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复杂的PM2.5。更重要的是,“干湿沉降”的概念,预示着对颗粒物如何从大气中清除的研究,这对于理解其在大气中的寿命和影响范围至关重要。最后,“源解析”部分,这无疑是所有环境研究中最具实用价值的部分之一,它将帮助我们识别污染物的真正来源,从而为制定有效的减排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这本书听起来像是一次深入的科学探索,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它来揭开PM2.5的神秘面纱。

评分

我一直对我们呼吸的空气质量感到担忧,尤其是在空气质量指数(AQI)爆表的日子里,关于PM2.5的讨论更是甚嚣尘上。《PM2.5沙尘气溶胶和干湿沉降物的理化特征及源解析研究》这个书名,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不仅仅是在谈论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深入到PM2.5的“理化特征”,这让我非常感兴趣,想知道这些看不见的颗粒究竟是什么组成的,它们在物理和化学层面究竟有哪些特性。同时,“沙尘气源”的提法,让我联想到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可能存在的联系,这不仅仅是城市污染的问题,也可能与更广泛的区域环境变化有关。而“干湿沉降”的概念,则让我开始思考这些污染物是如何从大气中去除的,是随着雨水落下,还是悄无声息地附着在物体表面?最让我期待的是“源解析”部分,这就像侦探破案一样,找出污染的真正“元凶”,这对于我们如何采取行动、制定政策至关重要。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一份详尽的“空气诊断报告”,我渴望通过它来理解我们面临的环境挑战,并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PM2.5沙尘气溶胶和干湿沉降物的理化特征及源解析研究》,听起来就充满了严谨的科学探索精神。作为一名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议题高度关注的普通市民,我常常在新闻报道中听到关于PM2.5的讨论,但对其内在的复杂性了解甚少。这本书的名字让我看到了希望,它承诺将深入剖析PM2.5的“理化特征”,这意味着我将有机会了解这些微小颗粒的构成成分、它们的物理性质(比如大小、形态)以及它们是如何与大气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更吸引我的是“沙尘气溶胶”的提及,这让我联想到自然界的力量,以及它与人类活动在大气中的相互作用。而“干湿沉降”的表述,则勾勒出大气污染物如何最终回到地表的过程,这对于理解生态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我尤其期待“源解析”部分,它关系到我们能否找到污染的根源,从而制定出更有效的治理策略。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走进一个我渴望了解的科学世界,解答我心中关于空气污染的种种疑问,让我能够以更科学、更理性的视角看待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评分

我的名字听起来非常专业,但正是这种专业性吸引了我。《PM2.5沙尘气溶胶和干湿沉降物的理化特征及源解析研究》这个书名,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本深入探讨大气污染问题的学术专著。我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着空气质量的议题,特别是PM2.5,但很多时候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新闻报道层面,对其背后的科学原理知之甚少。这本书的题目明确指出了研究的核心内容:PM2.5的“理化特征”,这让我非常期待能够深入了解这些微小颗粒的化学组成、物理状态以及它们在大气中的各种变化过程。而“沙尘气源”的加入,则让我联想到,这项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城市区域的污染物,还可能涉及到更大范围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相互作用。“干湿沉降”的表述,更是提示我,这本书会探讨污染物如何从大气中迁移并最终沉积到地表,这对理解环境影响至关重要。而“源解析”部分,则是我最期待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如何找到污染的根源,从而为制定有效的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总而言之,这本书的题目就预示着一场深刻的科学探索,我渴望通过阅读它,获得对PM2.5问题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并希望从中找到一些解决之道。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PM2.5沙尘气溶胶和干湿沉降物的理化特征及源解析研究》光是听起来就相当硬核,吸引了我这位对环境科学领域抱有极大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对空气质量变化背后的科学原理感到好奇,特别是像PM2.5这种细微颗粒物,它们究竟是如何形成、又会带来哪些影响?书中提到的“沙尘气溶胶”更是让我联想到北方冬季的漫天黄沙,那份自然的壮阔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化学和物理过程?而“干湿沉降”的说法,则暗示了颗粒物在大气中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们会通过不同的方式落回地面,这其中又涉及哪些大气动力学和化学反应呢?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这些问题的答案,让我对我们呼吸的空气有更深入、更科学的认识。尤其是“源解析”这个部分,我迫切想知道,那些看不见的污染物究竟来自哪里?是工业排放、汽车尾气,还是远方的沙尘暴?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解决空气污染问题?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本能够解答我们日常疑问的科学指南,我已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