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2版)》在内容编排上力求做到循序渐进:首先从宏观上介绍化学的基本原理(溶液与胶体、化学热力学基础、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进而从微观上介绍物质结构的基本原理;在介绍定量分析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讨论了四大化学平衡以及相关滴定分析的应用;讨论了吸光光度分析的原理、测定条件、仪器设备使用和测定方法;并对一些近代常用分析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最后介绍了一些重要元素和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与现有的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教材相比,《无机及分析化学(第2版)》有效地组合了原来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中的无机及分析部分,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基础知识和应用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对基础化学理论知识的掌握。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2版)》增加了仪器分析的内容以适应当前分析化学的发展。为了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无机及分析化学(第2版)》将“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合并成“物质结构”一章,减少了篇幅,以适合用一个学期完成教学的学时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各专业对化学要求的不同,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0-1 概述
0-1-1 化学的历史和发展
0-1-2 化学的地位和作用
0-2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和任务
0-3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
第一章 溶液与胶体
1-1 分散系
1-2 溶液组成标度的表示方法
1-2-1 物质的量浓度
1-2-2 质量浓度
1-2-3 质量摩尔浓度
1-2-4 质量分数、摩尔分数和体积分数
1-3 稀溶液的依数性
1-3-1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1-3-2 溶液的沸点升高与凝固点降低
1-3-3 溶液的渗透压力
1-3-4 渗透压力的意义
1-4 胶体溶液
1-4-1 溶胶的制备
1-4-2 溶胶的性质
1-4-3 胶团的结构
1-4-4 溶胶的稳定性
1-4-5 大分子化合物溶液
1-4-6 凝胶与胶凝
习题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平衡
2-1 基本概念和术语
2-1-1 体系与环境
2-1-2 状态和状态函数
2-1-3 过程与途径
2-2 热力学第一定律
2-2-1 热和功
2-2-2 热力学能
2-2-3 热力学第一定律
2-3 热化学
2-3-1 等容反应热和等压反应热
2-3-2 热化学方程式
2-3-3 盖斯定律
2-3-4 生成焓和燃烧焓
2-4 热力学第二定律
2-4-1 化学反应的自发性
2-4-2 熵
2-4-3 热力学第二定律
2-4-4 标准摩尔熵
2-5 吉布斯自由能及其应用
2-5-1 吉布斯自由能
2-5-2 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
2-5-3 △G与温度的关系
2-6 化学平衡
2-6-1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
2-6-2 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
2-7 化学平衡的移动
习题
第三章 化学反应速率
3-1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法
3-2 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3-2-1 碰撞理论
3-2-2 过渡态理论
3-3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3-1 基元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质量作用定律
3-3-2 非基元反应的速率方程式
3-3-3 反应级数和反应分子数
……
第四章 物质结构
第五章 电解质溶液
第六章 分析化学概论
第七章 酸碱滴定法
第八章 沉淀-溶解平衡及沉淀滴定
第九章 配位化合物和配位滴定
第十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
第十一章 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
第十二章 现代仪器分析
第十三章 重要元素及化合物
附录
前言/序言
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相继对非化学专业的化学基础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将无机化学课程和分析化学课程合并为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是近年来国内外化学教学改革的一种有效的尝试。通过多年来的改革与实践,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已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各类适用于理、工、农、医等专业的化学基础课教材相继问世。
为了紧跟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和一体化教学理念,编写一套适用于不同专业的通用一体化基础化学课教材很有必要。
《无机及分析化学》一书,自2007年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至今,得到了我校广大师生以及全国各高校有识之士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开设的无机及分析实验课程进程,需要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进行修改再版。修订后的《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二版)》,编排上做了一些调整,文字上做了一些修改校正,内容上做了一些补充。具体为:
1.把第一版中的“分析化学概论”与“物质结构”两章前后互换,以确保学生在进行分析实验前,对数据处理、误差等基础理论有必要的理解。
2.在第十章“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一章中增加了电解池的内容,以供工科相关专业的教学使用。
3.删减第十二章“现代仪器分析”的电势分析中与氧化还原章节重复的内容。
修订后的《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二版)》的实用性更强,知识更全面,希望在教学实践中能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二版)》是基础化学系列教材之一。本书是在苏州大学材化部历届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由公共化学与教育系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而成的。为了满足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本书的编写力求具有较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践性。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并以应用为目的,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突出在实践中广泛应用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考虑到各专业对无机及分析化学的需要,我们在选材上适当放宽范围,以便不同专业教学时选用。本教材的主要目的是使非化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本课程以后,能掌握最基本的化学原理和定量化学分析的方法,并能应用这些原理和方法来处理一些实际问题,为后续的相关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本书在内容编排上力求做到循序渐进:首先从宏观上介绍化学的基本原理(溶液与胶体、化学热力学基础、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进而从微观上介绍物质结构的基本原理;在介绍定量分析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讨论了四大化学平衡以及相关滴定分析的应用;讨论了吸光光度分析的原理、测定条件、仪器设备使用和测定方法;并对一些近代常用分析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最后介绍了一些重要元素和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与现有的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教材相比,本教材有效地组合了原来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中的无机及分析部分,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基础知识和应用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对基础化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本书增加了仪器分析的内容以适应当前分析化学的发展。为了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本教材将“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合并成“物质结构”一章,减少了篇幅,以适合用一个学期完成教学的学时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各专业对化学要求的不同,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发展趋势,本书每章后安排3~5个英文习题,希望这种编写方式能为本课程的双语教学提供方便。本书每一章的部分小字体、“*”号标记内容,可供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面之用。“阅读材料”为相关科学家的生平介绍和知识拓展,以增加教材的可读性,学生可根据需要选读。习题序号上的“*”号用来表示题目难度。两个“*”号题目较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做。相关章节还介绍了近年来苏州大学材化部教师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以使本书的特色更加突出。
本书编写人员有朱利明、朱琴玉、刘玮、李红喜、李敏、杨文、周为群、施玲、张振江、曹洋、储海虹、薛明强等。全书由季成龙审阅,周为群、朱琴玉担任主编。
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纪顺俊教授、郎建平教授和彭运开教授对本书的编写给予了热情的关心和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本校及兄弟院校已出版的教材和专著,借鉴了许多有益内容,在此深表谢意!
由于编写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误之处,祈望专家、读者批评指正,以使本书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
好的,这里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无机及分析化学(第2版)》的简介,内容将完全聚焦于其他主题,旨在避免任何与无机化学或分析化学直接相关的描述。 --- 《世界建筑史纲:从金字塔到摩天大楼》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一部雄心勃勃的、跨越数千年的建筑艺术与工程技术编年史。它不仅仅是对著名建筑遗迹的图文记录,更深入地探讨了建筑如何作为人类文明、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技术革新的物质载体,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的角色。作者以清晰的脉络和深刻的洞察力,带领读者穿越古老的文明废墟,漫步于现代都市的钢筋水泥丛林之中,揭示了建筑美学与实用功能之间微妙的平衡。 第一部分:起源与奠基——人类初期的庇护所与神圣空间 本部分追溯了建筑的起源,从史前时代的洞穴居所和巨石阵(如斯通亨奇)的神秘布局,探究了早期人类如何理解和利用自然材料进行建造。重点分析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苏美尔、巴比伦)的塔庙(Ziggurat)结构,这些层叠的土坯建筑如何体现了早期神权政治的威严。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古埃及。详细阐述了吉萨金字塔群的建造技术、内部结构设计以及其作为法老永恒居所的宗教意义。书中探讨了古埃及人如何精确计算角度和承重,实现这些宏伟石结构的稳定与持久。 第二部分:古典世界的秩序与理想——希腊与罗马的遗产 古典建筑是西方建筑史上理性与美的典范。本部分深入解析了古希腊建筑的“三柱式”体系(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重点剖析了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的黄金比例、视觉矫正技术及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对完美形态的追求。 接着,本书详细介绍了古罗马的工程奇迹。罗马人在材料科学上的飞跃,尤其是他们对火山灰混凝土(Opus Caementicium)的精湛运用,使得建造诸如万神殿(Pantheon)这一宏伟圆顶成为可能。书中不仅描述了罗马竞技场(Colosseum)的观众疏导系统,还分析了引水渠(Aqueduct)和公共浴场的复杂水力工程,展示了罗马帝国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空前重视。 第三部分:信仰的垂直追求——中世纪的宗教建筑 中世纪,建筑服务于信仰的至高无上。本书将重点探讨两个主要风格: 1. 罗马式建筑(Romanesque): 强调厚重的墙体、连续的拱券和相对低矮的结构,营造出一种坚固、内敛的堡垒感,反映了封建时代的安全需求。 2. 哥特式建筑(Gothic): 这是建筑史上的一次结构革命。书中详尽解释了尖拱、飞扶壁(Flying Buttress)和肋拱顶(Rib Vault)的相互作用,这些创新使得墙体得以被解放,从而可以容纳巨大的彩色玻璃花窗,让光线充满内部空间,象征着对天堂的无限向往。我们将分析法国巴黎圣母院和沙特尔大教堂的结构逻辑。 第四部分:文艺复兴与巴洛克的戏剧性——人文主义的回归与情感的张力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们重新发掘了古典的和谐、对称与比例原则。本书将分析布鲁内莱斯基在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上的突破,以及帕拉第奥的别墅设计如何影响了后世的古典复兴运动。 巴洛克风格则带来了情感的爆发。建筑不再满足于静态的美,而是通过强烈的动感线条、夸张的装饰和光影的戏剧性对比,服务于宗教反改革和君主专制的需要。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的内部装饰以及凡尔赛宫的宏大轴线布局被作为核心案例进行剖析。 第五部分:工业革命的冲击与现代主义的诞生 工业革命带来了革命性的新材料——铸铁和钢材。本书详细描述了这些新材料如何挑战传统的承重观念。我们探讨了水晶宫(The Crystal Palace)在1851年世博会上的惊艳亮相,它标志着结构逻辑与预制化建造的胜利。 进入20世纪,建筑师们开始拒绝历史装饰,转向“形式服从功能”的现代主义信条。本书深入研究了包豪斯学派、勒·柯布西耶的“新建筑五点”以及密斯·凡德罗的极简主义哲学。重点分析了高层钢架结构如何重塑了城市的天际线,以及功能主义对社会进步的理想寄托。 第六部分:后现代与当代建筑的多元化探索 面对现代主义的同质化,后现代主义回归了符号、历史引用和地域特色。本书对比了文丘里(Robert Venturi)对“装饰即罪恶”的反叛,以及对复杂性和矛盾性的拥抱。 在当代章节中,本书聚焦于结构工程的极限挑战与可持续设计。我们考察了扎哈·哈迪德的参数化设计(Parametric Design)如何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建模技术创造出流线型的复杂形态;同时,也探讨了绿色建筑、生物气候设计等,关注建筑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稀缺的未来挑战。 总结 《世界建筑史纲》以其广阔的视野和对技术细节的精确描述,提供了一部理解人类物质文化与空间想象力的权威指南。它揭示了每一座建筑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代码、工程智慧以及人与环境互动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