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说什么

三字经说什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孝杰 著
图书标签:
  • 启蒙教育
  • 传统文化
  • 儿童读物
  • 国学经典
  • 三字经
  • 早期教育
  • 识字
  • 品德教育
  • 中华文化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煤炭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205478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974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轻型纸
字数:17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说起《三字经》,相信每个人都能开口背出几句,但若说它是古代的百科全书,大多数人怕是都会震惊得目瞪口呆。古人将其作为学前童蒙读物,今人却多对它一无所知。作者有感于此,决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重新予以解读。汪孝杰先生浸染传统文化多年,国学功底深厚,再加上新闻评论员独到的见解和犀利的剖析,自能更透彻地贯通古今,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从《三字经》中找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内容简介

  提起《三字经》,很多人都能吟诵出几句,但是极少人是真正懂得这部经典的。它绝不是简单的儿童读物,经过不断的传承和完善,现在的《三字经》内容涵盖历史、天文、地理、文化、哲学等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古代的小百科全书,是成人和儿童都可以学习、钻研的知识普及读物,同时也可以作为当代人系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起点和大纲。

  这本书出于向广大成年人普及并宣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初衷,语言简洁流畅,既包含了各个学科范围的小知识,又不至于晦涩难懂,同时还加入了很多当代文化环境下新颖的事例对比和新鲜解读,更加耐人寻味。


作者简介

  汪孝杰, 《遵义日报》资深编辑及专题评论员,同时也是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写作分会副会长,多年来始终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与传播活动,在各大媒体发表古文经典感悟两百余篇,在读者中影响颇广。

目录

《三字经》原文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4.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5.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6.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8.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9.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10.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11.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12.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13.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14.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15.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16.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17.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18.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19.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

20.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21.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

22.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23.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24.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25.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26.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27.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28.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29.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30.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31.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32.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33.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34.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35.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36.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37.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

38.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39.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40.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41.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42.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43.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44.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45.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46.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47.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48.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49.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50.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51.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52.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53.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54.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55.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56.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57.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58.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59.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60.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61.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62.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63.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64.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65.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66.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67.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68.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69.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70.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71.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72.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73.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

74.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

75.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

76.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同光后,宣统弱。传九代,满清殁。

77.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78.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79.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80.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81.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82.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83.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84.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85.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86.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彼虽幼,身已仕。有为者,亦若是。

87.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88.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唯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本书观点摘录


精彩书摘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性情都是好的。虽然本性相近,但后来的习性却相差甚远。

  【解读】中华文化是人本文化,《三字经》作为传统蒙学读物,既是教孩子的,也是教家长和老师的,因为孩子在还没有学习和理解能力的时候,都是依靠家长和老师来教的。家长和老师要想教好孩子,首先要知道教什么和怎么教。

  《三字经》正文的第一个字就是“人”,这就告诉家长和老师,首先要教孩子认识“人”,而不是认识小花猫、小蝴蝶之类的;不仅仅是认识“人”这个字,而且要认识人的本性,要提醒孩子防止人的本性的丧失。

  人的本性是什么?是“善”。这个“善”字作为名词有以下几个基本意思:第一个是“吉祥”。怎样才能获得吉祥呢?看这个字就知道,性情、言语要像绵羊一样温和柔美。第二个是“圆满”“美好”。用全息理论来看,任何局部里面,都包含着整体的圆满而美好的信息,只看我们怎样去开发和利用了。人也一样,从胚胎形成乃至胚胎形成之前,人的意识和肉体就具备了圆满而美好的因子,只要开发、引导、教育得当,就能在后天展现为现实。第三个意思是“善良”“慈悲。这个“善良”和“慈悲”的标准或许会随着时代、环境、文化的不同而有差异,但是佛门的十善或许是公认度最高的,那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欲、不嗔恚、不愚痴。随时用这个标准去要求、去矫正,就能保持住人的本善不致丧失。

  “性本善”,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理念,也是传统教育的基石。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释迦牟尼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都是讲人性本善的。儒家的教育过程,是保持人的善良本性、确保其不被污染和扭曲的过程,是引导人发挥其善良本性,促使个人身心健康、家庭和睦团结、国家稳定发展、天下太平和乐的过程;佛家的教育过程,是修正不良习性、破除迷惑颠倒、开发本有智慧、获得生命自由的过程。只有承认人性本善的事实,才能建立起教育的信心。只有基于人性本善的教育才是真正的“人”的教育。

  我们对照一下流行的启蒙教育,其重点是放在“人”上呢,还是放在“物”上?是放在对人的善性的启蒙和维护上呢,还是放在对人的肢体的训练和对外在事物的追逐上?懂得教育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先入为主、优先刺激对一个人的心智发展乃至人生命运的影响,懂得电脑技术的人都知道电脑程序对电脑运行的作用。如果一个人一开始就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人”上,放在对人的美善心灵的体验和维护上,放在对人的潜在智慧的诱导、开发上,那么,这对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内心品质乃至一生的成长必定会产生不可估量的良性作用。相反,如果从小过多地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到对肢体动作的关注(当然,肢体训练对于孩子的成长发育也是必要的)和对外在事物的追逐上,而忽略了内向性检点、反省这种习惯的培养,就势必造成孩子身心不安、难于自律、思维偏颇等不良后果。现在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抱怨孩子有“多动症”,抱怨孩子越大越逆反,抱怨孩子性格偏执,行为古怪,这些习气是从哪里来的?就是从错误的教育顺序、教育方法中来的,就是因为教育的基点、方向、重心没把握好,才导致“性相近,习相远”的结果。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如果不好好教育,“善”的本性就会改变。教育的规律,贵在专一。

  【解读】人的本性之所以会改变,是因为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事实上,不管有没有人教,人都在学。不是跟好的学,就是跟坏的学;不是有意地学,就是无意中学。如果家长和老师不去教、不会教,孩子就难免会学坏。尤其是当今时代,电影电视、电脑手机、报刊杂志、图书漫画、歌舞表演、广告海报等等,无时无刻不在刺激和影响着孩子的视听,其中充斥的信息善恶间杂、美丑混搭、正邪交叉,就是成年人都难免受其影响,何况孩子呢?在这样一种环境之下,孩子的教育面临着极大的考验。如果没有高度的警觉性和责任感,不懂得科学的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孩子变迁善性的可能性是极大的。这个“迁”,可能是变坏,也可能是变偏变狭。

  那么,科学的教育规律是什么呢?走进书店,或者浏览网站,资料可谓琳琅满目,观念也是五花八门。有的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有的说好孩子是骂出来的;有的说孩子必须管,有的说孩子不用管;有的说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有的说不成功就意味着没成长。而《三字经》用三个字就把教育的根本规律给揭示出来了——“贵以专”。我们查阅相关字典,看到“专”字有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第一个是本义“纺锤”。纺锤是运动的,在运动中将棉絮、棉纱或麻批儿捻成线并缠绕在上面。从中我们体会教育的规律: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动的,当他动起来的时候是会产生吸附力和内聚力的,通过其运动力量会造出产品,能够造出什么样的产品,取决于我们给他的原料,给他“棉絮、棉纱”他就给我们纺出棉线,给他“麻批儿”就纺出麻绳。这就提示我们,合理安排教育材料是很重要的。在一个“纺锤”上,一段时间内我们如果只想纺一种产品,就不能同时提供几种材料,否则会浪费时间,耽误效率。比如在婴幼儿阶段,主要是奠定人格基础,启发和维护美好善良的人性,那么我们提供给孩子的环境就应该是美好善良的,包括孩子周围人的言语、行为、各种学习资料,乃至于孩子可能接触到的居住环境等等。带孩子去游玩的地方,也尽量不要让他们看到、听到不善的东西。虽然这在当今时代很难做到,但要有这种意识。如果希望孩子保持美好善良的本性,至少在孩子成年之前,都只提供或主要提供利于维持善良本性的材料和环境,以保护他们的心灵不受污染。从“纺锤”中我们还体悟到,教育对象也是需要约束的。

  第二个含义是“集中”。教育的目标要集中,最好是集中于品格塑造上,因为只要孩子的基本品格具备了,成材乃至成功都是顺理成章的。即使由于种种因缘不足而不能成材或者成功,但起码能成为一个无害于他人和社会的人。教育的内容要集中,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不要教得太多,所谓贪多嚼不烂,什么都教,结果是什么都学不会、学不好。教学的精力要集中,精力集中才能把孩子教好,孩子也才能学好。所谓精通,就是精神集中才能把一件事情、一门学问弄通。

  第三个含义是“特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要想成为全才是很难的,所以,在奠定好基本品格的前提下,要教给孩子一技之长。对于悟性较高的孩子来说,从一门学问或者技艺入手深入学习、反复琢磨,达到一定程度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开悟”以后再学别的就容易多了。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译文】从前,孟子的母亲择邻而居。孟子不好好学习,孟母就剪断了织布机上的布。

  【解读】这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两个典故:一个是“孟母三迁”:孟子小时候居住在离墓地很近的地方,有意无意之间学了些哭丧之类的事。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又学人家叫卖和屠宰之类的举动。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在这里,孟子学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另一个典故是“断机教子”:孟子小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就生气地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总是好学以求名声,好问以求博闻,这样才能在静处的时候安定平和,做事的时候远离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难免遭受苦役,难于逃离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从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当作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

  “孟母三迁”的典故告诉我们: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的成长及品格的养成至关重要。作为孩子的监护人,父亲母亲也好,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罢,若想孩子好,就要尽可能给他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孟子父亲早亡,也算是个单亲家庭,家庭环境虽然贫苦,但是比较单纯,为了让孩子成材,孟母特别注重外部环境的影响。当今时代,对于有子女的家庭来说,不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家庭环境,都比孟母面临的情况要复杂,作为监护人的责任就更大。现在对孩子影响最大的,除了人事环境,还有各种媒介。我们看到当今的媒体,尤其是电子媒体传播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不适合孩子接触的,比如描写精灵鬼怪的网络小说、传播暴力色情的网络视频和游戏,这比哭丧、叫卖、屠宰对孩子心灵的影响更加恶劣。孩子若是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势必导致神经错乱、性格扭曲乃至人性丧失。有记者采访失足青少年,发现那些犯下偷盗、抢劫、强奸、杀人重罪的人,相当一部分都是被这些文化垃圾教坏的。因此,作为孩子的监护人,一定要高度警惕,防止孩子沉溺其中。

  “断机教子”的典故启示我们:作为监护人和教育者,对于我们的教育对象,既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又要有严厉的态度,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从这个典故中,我们看到孟母本身是一个勤劳的人,对于孟子,既有言传,更有身教。从孟母教育孟子的话语中,我们看到,孟母对于教育的目标是明确的,高尚的,就是希望孟子成为有德行的人;教育的态度是严厉的,看到孟子懒散,决不纵容;教育的方法是有效的,“断机杼”这一举动,既表达了孟母对孩子严厉的批评,又让孟子明白了荒废学业的严重后果和母亲对自己深沉的爱。正因为如此,孟子才能够虚心受教,最终成材。

  4.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译文】窦燕山教育儿子有道义、有方法,所教的五个儿子都名扬四方。

  【解读】这是讲五代时期“五子登科”的典故:窦燕山,原名窦禹钧,因他居住在燕山一带,故后人称他为窦燕山。窦燕山出身于富商家庭,但他最初为人心术不正,坑蒙拐骗,以势压人,三十岁了还膝下无子。

  一个夜晚,他梦到去世的父亲对他说:“你品行不端,恶名已被天帝知晓。以后你命中无子,并且短寿。你要赶快悔过从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于劳苦大众,才能挽回天意、改过呈祥。”窦燕山醒来,决定重新做人。

  有一年元旦,窦禹钧到延庆寺去拜佛,拾到了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就在寺中守候。后来终于等来失主,将黄金白银如数归还,并且赠给失主一笔路费。有个仆人偷了窦禹钧很多钱,自己写了卖女契约,系在幼女背上,说:“永卖此女,以偿还所偷的钱。”然后就逃跑了。窦公可怜这个女孩,烧了契约并养育她,后来还为她择婿出嫁。窦燕山家乡有不少穷人,娶不起媳妇,嫁不出去女儿,他就送银两帮助他们娶妻嫁女。亲戚中有不能办丧事的,他就出钱帮助办丧事;有无钱嫁女儿的,他就出钱帮助嫁女儿。一年的收入除了日常开支,全部用来救济别人。同时,窦燕山还在家乡设立学堂,收集上千卷书,请有学问的老师来教课。把附近因贫穷而不能上学的孩子招来免费上学。自己家里则节俭朴素,没有金玉饰品,也没有华丽衣服。

  窦燕山如此周济贫寒,克己礼人,积了大阴德。此后一个晚上,窦燕山又梦见自己的父亲。老人告诉他:“你现在阴功浩大,美名远扬,天帝已经知道了。以后你会有五个儿子,个个能金榜题名,你自己也能活到八九十岁。”从此他更加修身养性,广做善事,毫不怠慢。后来,他果然有了五个儿子。由于自己重礼仪、德行好,且教子有方、家庭和睦,窦家终于发达了。他的长子名仪,在后晋时中进士,入宋后官至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是宋初一代名臣。次子名俨,也是后晋进士,历仕汉、周,宋初任礼部侍郎。三子名侃,为后汉进士,曾任宋起居郎。四子名偁(chēng),为后汉进士,入宋任左谏议大夫。五子名僖,是后周进士,曾任宋左补阙。窦禹钧还有八个孙子,也都很贵显。最后,窦禹钧做到谏议大夫的官职,享寿八十二岁,临终前谈笑风生,向亲友告别,沐浴更衣,无病而卒。

  从这个典故中,我们得到两点启示:第一,习性再恶的人,本性始终存在,只要明了因果,诚心悔过,积德行善,必然远离灾殃,趋近吉祥;第二,教育孩子能否成功,方法固然重要,但道义更为根本,所以《三字经》里讲的是有“义”方而不是有“巧”方。

  我们看到当今社会不少有钱有势的人,在孩子身上花费的钱财不少,多么高级的学习工具、多么昂贵的贵族学校或海外名校、多么高级的辅导老师都具备,但孩子并不一定成器,有的甚至成为社会的败类。原因何在?总是在道义方面有所欠缺。而一些穷困人家的孩子,虽然学习条件并不太好,但父母心地仁厚,家庭和睦,勤劳善良,孩子受其影响,自觉学习,严谨修持,最终获得美好前程。《周易》中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是被无数历史事实所证明的客观规律。若要孩子有出息,不仅要在方法技巧上着力,更要在道德仁义上下功夫。

  ……

前言/序言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成书年代和作者目前难于确定,清代人多认为是宋儒王应麟所作。内容包括中国传统的教育、哲学、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

  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 年),《三字经》被译成俄文,流传到俄国,其译本至今尚存。现在有满文、蒙文、英文、日文、朝鲜文、法文等译本,其影响已波及全球。

  古今许多学者对《三字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对它加以增补、注释,如明朝赵南星作《三字经注》、清朝王相作《三字经训诂》、焦轩氏作《广三字经》、贺兴思等人作《三字经注解备要》等。民国年间,经学大师章太炎对《三字经》重新修订增补,写成《重订三字经》。2009 年春节到同年5 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播出了《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系列节目。《三字经》在国内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随着传统文化日益被重视,关于《三字经》的著作也日益增多。

  《三字经》有多种版本,在几百年的流传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修订版,增补、删减了不少内容,例如关于民国的部分历史,以及一些地理知识,等等。笔者比照各个不同版本,选择了比较流行的续补版本作为解读对象。续补版本也有多种,内容不尽相同,笔者也做了一些选择。比如本书中“清世祖,膺景命”一句,有的版本为“清太祖,膺景命”。笔者之所以选择现在的说法,是因为: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 年—1626 年),是“大金”朝(后金)的创建者,在他统治后金十年间,多次发兵与明朝交战,企图统一全国,但他却在一次战役中负伤而死,由他的儿子皇太极继位。由于努尔哈赤是后金的创建者、清朝的主要奠基人,所以其继承人皇太极在改号称帝后追尊其为太祖高皇帝。1636 年,皇太极才将国号改为“大清”,但他也没能看到中原的统一。真正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是顺治,即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他打败了李自成,将都城迁到北京,从此开始统一中原。笔者个人认为这种说法跟后面的文意比较吻合。

  《三字经》作为蒙学读物,很多人都认为只是给小孩子识字和背诵用的,其中有一些故事,一般也认为只是对小孩子的礼貌或励志教育,似乎与成人无关。笔者在学习《三字经》的过程中,发现这部不到两千字的经典,不仅对儿童有用,而且对成年人也很有启发。《三字经》中的每一句话,都有着丰富的含义,都可以让人产生很多感悟和联想,它是宋以后士人“读书志在圣贤”的起点,更可作为当代人回归国学和传统文化的纲要。但是稍加调查便不难发现,当今很多人对《三字经》都是熟悉,却不能通透。笔者出于向成年人普及与交流《三字经》的初衷,试图在介绍相关内容的同时,记录一点个人的心得感悟。

  书中的感悟部分主要属于笔者个人研读《三字经》和中国传统文化多年的心得体会,有些观点是受到一些大德的启迪所得,有的是自己观察思考所悟,其中或有谬误之处,谨留待读者批评指正。


《古韵童蒙:三字经里的智慧与传承》 在漫长的中华文明长河中,总有一些经典如同璀璨的星辰,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而《三字经》,无疑是其中最闪耀的一颗。它以其简洁的文字、深刻的道理、鲜明的韵律,成为中国古代儿童启蒙教育的基石,也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与文化传承。本书《古韵童蒙:三字经里的智慧与传承》,并非对《三字经》原文逐字逐句的解读,也非仅限于历史考据与学术分析。它是一次深入古籍的寻访,一次与先贤对话的尝试,更是一场触及灵魂的文化之旅,旨在挖掘《三字经》背后蕴含的深层智慧,以及它如何跨越时空,在现代社会依然焕发着生命力。 这本书将带您走进一个古色古香的课堂,在那里,没有枯燥的说教,只有生动的故事,没有晦涩的理论,只有贴近生活的道理。我们将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三字经》的每一个篇章,去感受那些耳熟能详的字句中蕴藏的巨大能量。 第一章:溯源与初心——为何是《三字经》? 在正式展开《三字经》的智慧宝藏之前,我们首先要回溯它的源头。这本书将带您了解《三字经》的诞生背景,它出现的历史土壤,以及作者(或主要编撰者)的时代精神。是什么样的社会需求催生了这样一本奇特的蒙学读物?它的出现又填补了当时教育领域的哪些空白?我们不会停留于简单的历史叙述,而是深入探讨《三字经》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年、深入人心的内在逻辑。它的“三字一句”的结构,为何如此契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它的内容选择,为何能如此全面地涵盖了从道德规范到历史人物,从天文地理到人文常识?这一章,我们将为读者建立起对《三字经》的初步认知,理解它作为一本启蒙读物,其本身的独特性和价值所在。 第二章:仁义礼智信——道德的基石与人生的 compass 《三字经》的开篇,即点明了“人之初,性本善”的儒家核心思想,并由此引申出“三纲五常”等道德规范。《古韵童蒙》不会仅仅停留在“背诵”的层面,而是会深入剖析这“仁义礼智信”五常的深刻内涵。在现代社会,这些古老的道德观念是否依然适用?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和践行它们?本书将通过丰富的案例,结合当下的社会现象,探讨“仁”的博爱精神如何在人际交往中体现,“义”的担当如何在个人选择中显现,“礼”的尊重如何在现代文明中发扬,“智”的明辨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清醒,“信”的诚信如何在商业与生活中坚守。这并非对古老道德的僵化解读,而是倡导在现代语境下,对这些普世价值的重新发掘与传承,让它们成为我们内心坚定的 compass,指引我们的人生航向。 第三章:经世致用——历史的镜鉴与治国的智慧 《三字经》以简练的语言勾勒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脉络,从三皇五帝到春秋战国,再到秦汉唐宋元明清,每一段历史都暗藏着治国理政的经验与教训。《古韵童蒙》将跳出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萃取其中蕴含的治国智慧。例如,我们如何从“周武灭纣”中看到君权更迭的必然性,如何从“唐虞世,及万国”中理解国家统一的意义,如何从“创业垂统,创业难,守成更难”的感叹中领悟治国不易。本书将结合历史学家们的观点,以及历代政治家的实践,来解读《三字经》中关于政权兴衰、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深刻洞察。它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治国方略的启迪,对于理解国家发展规律,培养公民意识,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第四章:博学广识——知识的殿堂与求知的乐趣 “百家姓,数一数,二千有六个。” “三才者,天地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要知道。”《三字经》以其包罗万象的内容,为儿童打开了一个认识世界的窗口。本书将深入挖掘这些知识点的背后故事。例如,“三才”为何重要?它体现了古人怎样的宇宙观?“四时”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有何联系?我们还会探讨《三字经》中提及的《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虽然不深入讲解原文,但会介绍它们的价值和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激发读者对这些经典更深层次的兴趣。《古韵童蒙》旨在唤醒人们对知识的渴望,体会“读万卷书”的乐趣,理解“行万里路”的重要性,鼓励读者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去探索未知,不断充实自我。 第五章:人生箴言——修身养性与处世之道 《三字经》中蕴含着大量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如“唐虞举贤,后稷教农”,“苟不教,性乃迁”,“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句子,实则饱含着为人父母、为人师者、为人子女的责任与担当,也揭示了个人成长过程中学习、品德培养的重要性。本书将重点探讨《三字经》关于学习方法、品德养成、感恩孝道等方面的教诲。我们会结合现代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来阐释这些古老智慧的科学性与普适性。例如,“父子恩,夫妇顺,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及朋,君则敬,臣则忠”这些关于家庭和社会关系的论述,在今天依然具有指导意义。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友善的社交圈,以及负责任的公民身份。 第六章:古韵新声——《三字经》的现代回响 在当今社会,《三字经》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但如何将这份古老的智慧,以更贴近现代人的方式呈现,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古韵童蒙》的最后一章,将探讨《三字经》在现代教育、家庭教育、甚至企业文化中的应用。我们不提倡死记硬背,而是倡导理解其精神内核,并将其融入到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本书将提供一些具体的实践建议,例如,如何引导孩子从《三字经》中学习古诗文,如何利用《三字经》中的道理来解决家庭矛盾,甚至如何从《三字经》的精髓中汲取企业管理的灵感。这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创新,是将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活有机结合的尝试,目的是让《三字经》不再是尘封的古籍,而是活生生的行动指南,成为滋养我们心灵、启迪我们思想的源泉。 《古韵童蒙:三字经里的智慧与传承》是一次对经典的致敬,也是一次对文化的探索。它将带领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领悟先贤的智慧光芒,并从中汲取力量,更好地面对当下,塑造未来。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场关于传承与发展的对话,一次关于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活的碰撞与融合。它希望能够唤醒更多人对中华经典文化的兴趣,让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字句,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内心深处最坚实的依靠。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三字经说什么》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意料之外的心灵洗礼。我一直觉得自己对传统文化了解得不算少,但每次面对“三字经”,总觉得隔着一层纱,有些东西看得见,却摸不着。这本书就像是那层纱,被作者轻柔地揭开了。他没有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进行高深的理论阐述,而是用一种极其朴实、真诚的笔触,将“三字经”的内涵娓娓道来。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阐述“蒙童养正”那一部分时,不仅仅是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更是细致地分析了古代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以及这些教育方法对于塑造一个人品格的积极作用。他举的例子非常贴近生活,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那些看似简单的道理,是如何在日常的点滴中被实践和传承的。而且,作者在讲解的过程中,还会适时地穿插一些感悟,这些感悟往往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我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和观念。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自然,没有任何斧凿的痕迹,读起来就像是在和一位智者促膝长谈,受益匪浅。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三字经说什么》的初衷,更多的是出于好奇,想看看这本书究竟能“说”出些什么新意来。毕竟“三字经”流传已久,市面上相关的解读也层出不穷,总担心会落入俗套。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作者以一种极其独特的视角,将“三字经”的经典内容,重新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他并没有拘泥于字面上的解释,而是深入挖掘了文字背后的思想精髓,以及这些思想在不同时代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涉及伦理道德的章节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他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应该怎样”,而是通过分析古人的生活逻辑和价值观念,让我们理解“为什么会这样”。这种解读方式,让我能够站在历史的角度,去审视和理解古人的行为和思想,而不是简单地用现代的眼光去评判。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极其考究,文笔流畅,叙述条理清晰,读起来没有任何负担,反而是一种享受。每当读到精彩之处,我总会忍不住想要和身边的人分享,因为这本书的内容实在太有启发性了,它不仅仅是关于“三字经”,更是关于中国人的智慧和处世之道。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认识“三字经”。我一直认为“三字经”是一部充满了规矩和教条的古籍,读起来可能会有些沉闷。然而,《三字经说什么》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固有印象。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将“三字经”的内容转化为了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他不是简单地翻译,而是将“三字经”的每一句话都变成了一个可以深入探讨的主题。 令我惊叹的是,作者在讲解“百家姓”那部分时,不仅仅是列举了姓氏,而是深入探讨了姓氏背后所承载的家族历史、文化传承以及社会观念。他通过讲述一些姓氏的起源和演变,让我对“姓”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更加体会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血脉传承。而且,作者的文笔极其细腻,他能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这种感情极具感染力,让我读起来时,也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去感受古人的生活和智慧。这本书的语言结构非常灵活多变,时而像一篇娓娓道来的散文,时而又像一场深刻的哲学对话,让我沉醉其中,欲罢不能。

评分

这本《三字经说什么》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殿堂的窗户。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三字经”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总带着一丝古板和枯燥的印象,总觉得是那种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但翻开书的第一页,我就被一种意想不到的亲切感包围了。作者并没有直接开始讲授那些古籍里的条条框框,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仿佛在和我这个普通人聊天一样。他没有直接引用原文,而是用我们现在能理解的语言,解释了“三字经”字里行间所蕴含的道理。 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解释“人之初,性本善”那一段的时候。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古人会这样认为。他结合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小孩子天生的同情心,以及当我们看到别人受苦时内心的不忍。这种联系让我一下子就觉得,那些古老的智慧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深深植根于我们人性的最基本层面。而且,作者在讲解的过程中,时不时会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这些故事生动有趣,让我对古代的一些人物和事件有了更鲜活的认识,也为理解“三字经”的时代背景提供了很好的帮助。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灵活,时而幽默,时而引人深思,完全打破了我对传统教材的刻板印象,让我沉浸在阅读的乐趣中,不知不觉就学到了很多东西。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简直就像在翻阅一本穿越时空的指南。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三字经”这类经典,门槛有些高,内容繁杂,读起来总觉得抓不住重点。然而,《三字经说什么》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用一种极其巧妙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将“三字经”的精髓一点点剥开,呈现在我的眼前。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不是简单地翻译,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背后的文化意涵和哲学思考。 我记得他谈到“唐虞夏商周”那一段时,没有枯燥地罗列朝代名称和时间,而是通过讲述每个朝代的一些重要特征和发展,让我们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历史的脉络。更让我赞叹的是,作者在讲解一些复杂的概念时,会运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甚至会结合一些现代的社会现象来做类比,这让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道理,变得豁然开朗。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回味作者的解读,然后惊讶于古人的智慧竟然如此超前,也感叹于作者的解读能够如此精准地触及问题的核心。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了“三字经”,更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