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說什麼

三字經說什麼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汪孝傑 著
圖書標籤:
  • 啓濛教育
  • 傳統文化
  • 兒童讀物
  • 國學經典
  • 三字經
  • 早期教育
  • 識字
  • 品德教育
  • 中華文化
  • 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煤炭工業齣版社
ISBN:9787502054786
版次:1
商品編碼:1197974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0-01
用紙:輕型紙
字數:17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說起《三字經》,相信每個人都能開口背齣幾句,但若說它是古代的百科全書,大多數人怕是都會震驚得目瞪口呆。古人將其作為學前童濛讀物,今人卻多對它一無所知。作者有感於此,決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重新予以解讀。汪孝傑先生浸染傳統文化多年,國學功底深厚,再加上新聞評論員獨到的見解和犀利的剖析,自能更透徹地貫通古今,並結閤當下的社會熱點問題,從《三字經》中找齣建設性的解決方案。

內容簡介

  提起《三字經》,很多人都能吟誦齣幾句,但是極少人是真正懂得這部經典的。它絕不是簡單的兒童讀物,經過不斷的傳承和完善,現在的《三字經》內容涵蓋曆史、天文、地理、文化、哲學等方方麵麵,可以說是古代的小百科全書,是成人和兒童都可以學習、鑽研的知識普及讀物,同時也可以作為當代人係統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起點和大綱。

  這本書齣於嚮廣大成年人普及並宣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初衷,語言簡潔流暢,既包含瞭各個學科範圍的小知識,又不至於晦澀難懂,同時還加入瞭很多當代文化環境下新穎的事例對比和新鮮解讀,更加耐人尋味。


作者簡介

  汪孝傑, 《遵義日報》資深編輯及專題評論員,同時也是遵義市曆史文化研究會寫作分會副會長,多年來始終緻力於優秀傳統文化的推廣與傳播活動,在各大媒體發錶古文經典感悟兩百餘篇,在讀者中影響頗廣。

目錄

《三字經》原文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2.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3.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4.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5.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6.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8.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9.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10.融四歲,能讓梨。悌於長,宜先知。

11.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12.一而十,十而百。百而韆,韆而萬。

13.三纔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14.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15.曰春夏,曰鞦鼕。此四時,運不窮。

16.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

17.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

18.十乾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19.曰黃道,日所躔。曰赤道,當中權。

20.赤道下,溫暖極。我中華,在東北。

21.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

22.曰江河,曰淮濟。此四瀆,水之紀。

23.曰岱華,嵩恒衡。此五嶽,山之名。

24.曰士農,曰工商。此四民,國之良。

25.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26.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陸。

27.有蟲魚,有鳥獸。此動物,能飛走。

28.稻粱菽,麥黍稷。此六榖,人所食。

29.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30.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

31.青赤黃,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識。

32.酸苦甘,及辛鹹。此五味,口所含。

33.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34.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

35.曰平上,曰去入。此四聲,宜調協。

36.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

  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

37.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

  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

  此十義,人所同。當順敘,勿違背。

38.斬齊衰,大小功。至緦麻,五服終。

39.禮樂射,禦書數。古六藝,今不具。

40.惟書學,人共遵。既識字,講說文。

  有古文,大小篆。隸草繼,不可亂。

41.若廣學,懼其繁。但略說,能知原。

  凡訓濛,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

42.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43.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

44.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45.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46.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平治。

47.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

  詩書易,禮春鞦。號六經,當講求。

48.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

49.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

50.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

51.大小戴,注禮記。述聖言,禮樂備。

52.曰國風,曰雅頌。號四詩,當諷詠。

53.詩既亡,春鞦作。寓褒貶,彆善惡。

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榖梁。

54.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

55.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

56.經子通,讀諸史。考世係,知終始。

57.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

58.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

59.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

60.夏傳子,傢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61.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

  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

62.周轍東,王綱墜。逞乾戈,尚遊說。

  始春鞦,終戰國。五霸強,七雄齣。

63.嬴秦氏,始兼並。傳二世,楚漢爭。

64.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

65.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於獻。

66.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

67.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

68.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

69.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緒。

  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

70.二十傳,三百載。梁滅之,國乃改。

71.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

72.炎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

73.遼與金,皆稱帝。元滅金,絕宋世。

  輿圖廣,超前代。九十年,國祚廢。

74.太祖興,國大明。號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遷燕京。十六世,至崇禎。

  權閹肆,寇如林。李闖齣,神器焚。

75.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剋大定。

  由康雍,曆乾嘉。民安富,治績誇。

76.道鹹間,變亂起。始英法,擾都鄙。

  同光後,宣統弱。傳九代,滿清歿。

77.革命興,廢帝製。立憲法,建民國。

  古今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

78.史雖繁,讀有次。史記一,漢書二。

  後漢三,國誌四。兼證經,參通鑒。

  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

79.口而誦,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

80.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

81.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

82.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

  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螢,如映雪。傢雖貧,學不輟。

  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83.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眾稱異。爾小生,宜立誌。

84.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

  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

85.蔡文姬,能辨琴。謝道韞,能詠吟。

  彼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

86.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

  彼雖幼,身已仕。有為者,亦若是。

87.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為人。

  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

  幼而學,壯而行。上緻君,下澤民。

  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

88.人遺子,金滿籯。我教子,唯一經。

  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

本書觀點摘錄


精彩書摘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譯文】人生下來的時候,性情都是好的。雖然本性相近,但後來的習性卻相差甚遠。

  【解讀】中華文化是人本文化,《三字經》作為傳統濛學讀物,既是教孩子的,也是教傢長和老師的,因為孩子在還沒有學習和理解能力的時候,都是依靠傢長和老師來教的。傢長和老師要想教好孩子,首先要知道教什麼和怎麼教。

  《三字經》正文的第一個字就是“人”,這就告訴傢長和老師,首先要教孩子認識“人”,而不是認識小花貓、小蝴蝶之類的;不僅僅是認識“人”這個字,而且要認識人的本性,要提醒孩子防止人的本性的喪失。

  人的本性是什麼?是“善”。這個“善”字作為名詞有以下幾個基本意思:第一個是“吉祥”。怎樣纔能獲得吉祥呢?看這個字就知道,性情、言語要像綿羊一樣溫和柔美。第二個是“圓滿”“美好”。用全息理論來看,任何局部裏麵,都包含著整體的圓滿而美好的信息,隻看我們怎樣去開發和利用瞭。人也一樣,從胚胎形成乃至胚胎形成之前,人的意識和肉體就具備瞭圓滿而美好的因子,隻要開發、引導、教育得當,就能在後天展現為現實。第三個意思是“善良”“慈悲。這個“善良”和“慈悲”的標準或許會隨著時代、環境、文化的不同而有差異,但是佛門的十善或許是公認度最高的,那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貪欲、不嗔恚、不愚癡。隨時用這個標準去要求、去矯正,就能保持住人的本善不緻喪失。

  “性本善”,是儒傢文化的基本理念,也是傳統教育的基石。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釋迦牟尼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都是講人性本善的。儒傢的教育過程,是保持人的善良本性、確保其不被汙染和扭麯的過程,是引導人發揮其善良本性,促使個人身心健康、傢庭和睦團結、國傢穩定發展、天下太平和樂的過程;佛傢的教育過程,是修正不良習性、破除迷惑顛倒、開發本有智慧、獲得生命自由的過程。隻有承認人性本善的事實,纔能建立起教育的信心。隻有基於人性本善的教育纔是真正的“人”的教育。

  我們對照一下流行的啓濛教育,其重點是放在“人”上呢,還是放在“物”上?是放在對人的善性的啓濛和維護上呢,還是放在對人的肢體的訓練和對外在事物的追逐上?懂得教育心理學的人都知道先入為主、優先刺激對一個人的心智發展乃至人生命運的影響,懂得電腦技術的人都知道電腦程序對電腦運行的作用。如果一個人一開始就把關注的重點放在“人”上,放在對人的美善心靈的體驗和維護上,放在對人的潛在智慧的誘導、開發上,那麼,這對一個人的氣質修養、內心品質乃至一生的成長必定會産生不可估量的良性作用。相反,如果從小過多地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導到對肢體動作的關注(當然,肢體訓練對於孩子的成長發育也是必要的)和對外在事物的追逐上,而忽略瞭內嚮性檢點、反省這種習慣的培養,就勢必造成孩子身心不安、難於自律、思維偏頗等不良後果。現在很多傢長和老師都抱怨孩子有“多動癥”,抱怨孩子越大越逆反,抱怨孩子性格偏執,行為古怪,這些習氣是從哪裏來的?就是從錯誤的教育順序、教育方法中來的,就是因為教育的基點、方嚮、重心沒把握好,纔導緻“性相近,習相遠”的結果。

  2.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譯文】如果不好好教育,“善”的本性就會改變。教育的規律,貴在專一。

  【解讀】人的本性之所以會改變,是因為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事實上,不管有沒有人教,人都在學。不是跟好的學,就是跟壞的學;不是有意地學,就是無意中學。如果傢長和老師不去教、不會教,孩子就難免會學壞。尤其是當今時代,電影電視、電腦手機、報刊雜誌、圖書漫畫、歌舞錶演、廣告海報等等,無時無刻不在刺激和影響著孩子的視聽,其中充斥的信息善惡間雜、美醜混搭、正邪交叉,就是成年人都難免受其影響,何況孩子呢?在這樣一種環境之下,孩子的教育麵臨著極大的考驗。如果沒有高度的警覺性和責任感,不懂得科學的教育規律和教育方法,孩子變遷善性的可能性是極大的。這個“遷”,可能是變壞,也可能是變偏變狹。

  那麼,科學的教育規律是什麼呢?走進書店,或者瀏覽網站,資料可謂琳琅滿目,觀念也是五花八門。有的說好孩子是誇齣來的,有的說好孩子是罵齣來的;有的說孩子必須管,有的說孩子不用管;有的說成長比成功更重要,有的說不成功就意味著沒成長。而《三字經》用三個字就把教育的根本規律給揭示齣來瞭——“貴以專”。我們查閱相關字典,看到“專”字有以下幾個基本含義:

  第一個是本義“紡錘”。紡錘是運動的,在運動中將棉絮、棉紗或麻批兒撚成綫並纏繞在上麵。從中我們體會教育的規律: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動的,當他動起來的時候是會産生吸附力和內聚力的,通過其運動力量會造齣産品,能夠造齣什麼樣的産品,取決於我們給他的原料,給他“棉絮、棉紗”他就給我們紡齣棉綫,給他“麻批兒”就紡齣麻繩。這就提示我們,閤理安排教育材料是很重要的。在一個“紡錘”上,一段時間內我們如果隻想紡一種産品,就不能同時提供幾種材料,否則會浪費時間,耽誤效率。比如在嬰幼兒階段,主要是奠定人格基礎,啓發和維護美好善良的人性,那麼我們提供給孩子的環境就應該是美好善良的,包括孩子周圍人的言語、行為、各種學習資料,乃至於孩子可能接觸到的居住環境等等。帶孩子去遊玩的地方,也盡量不要讓他們看到、聽到不善的東西。雖然這在當今時代很難做到,但要有這種意識。如果希望孩子保持美好善良的本性,至少在孩子成年之前,都隻提供或主要提供利於維持善良本性的材料和環境,以保護他們的心靈不受汙染。從“紡錘”中我們還體悟到,教育對象也是需要約束的。

  第二個含義是“集中”。教育的目標要集中,最好是集中於品格塑造上,因為隻要孩子的基本品格具備瞭,成材乃至成功都是順理成章的。即使由於種種因緣不足而不能成材或者成功,但起碼能成為一個無害於他人和社會的人。教育的內容要集中,在有限的時間範圍內不要教得太多,所謂貪多嚼不爛,什麼都教,結果是什麼都學不會、學不好。教學的精力要集中,精力集中纔能把孩子教好,孩子也纔能學好。所謂精通,就是精神集中纔能把一件事情、一門學問弄通。

  第三個含義是“特長”。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要想成為全纔是很難的,所以,在奠定好基本品格的前提下,要教給孩子一技之長。對於悟性較高的孩子來說,從一門學問或者技藝入手深入學習、反復琢磨,達到一定程度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開悟”以後再學彆的就容易多瞭。

  3.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譯文】從前,孟子的母親擇鄰而居。孟子不好好學習,孟母就剪斷瞭織布機上的布。

  【解讀】這是發生在戰國時期的兩個典故:一個是“孟母三遷”:孟子小時候居住在離墓地很近的地方,有意無意之間學瞭些哭喪之類的事。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閤孩子居住。”於是將傢搬到集市旁,孟子又學人傢叫賣和屠宰之類的舉動。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閤孩子居住。”又將傢搬到學宮旁邊。在這裏,孟子學會瞭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孟母說:“這纔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裏定居下來瞭。

  另一個典故是“斷機教子”:孟子小時候,有一次放學迴傢,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迴來,便問道:“學習怎麼樣瞭?”孟子迴答說:“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就生氣地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孟子見狀害怕極瞭,就問他母親:“為什麼要發這樣大的火?”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總是好學以求名聲,好問以求博聞,這樣纔能在靜處的時候安定平和,做事的時候遠離禍害。如果現在荒廢瞭學業,就難免遭受苦役,難於逃離禍患。”孟子聽後嚇瞭一跳,從此,從早到晚勤學不止,把子思(春鞦時期著名的思想傢)當作老師,終於成瞭天下有名的大儒。

  “孟母三遷”的典故告訴我們:良好的人文環境對人的成長及品格的養成至關重要。作為孩子的監護人,父親母親也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罷,若想孩子好,就要盡可能給他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孟子父親早亡,也算是個單親傢庭,傢庭環境雖然貧苦,但是比較單純,為瞭讓孩子成材,孟母特彆注重外部環境的影響。當今時代,對於有子女的傢庭來說,不論是外部環境還是傢庭環境,都比孟母麵臨的情況要復雜,作為監護人的責任就更大。現在對孩子影響最大的,除瞭人事環境,還有各種媒介。我們看到當今的媒體,尤其是電子媒體傳播的內容,有相當一部分是不適閤孩子接觸的,比如描寫精靈鬼怪的網絡小說、傳播暴力色情的網絡視頻和遊戲,這比哭喪、叫賣、屠宰對孩子心靈的影響更加惡劣。孩子若是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勢必導緻神經錯亂、性格扭麯乃至人性喪失。有記者采訪失足青少年,發現那些犯下偷盜、搶劫、強奸、殺人重罪的人,相當一部分都是被這些文化垃圾教壞的。因此,作為孩子的監護人,一定要高度警惕,防止孩子沉溺其中。

  “斷機教子”的典故啓示我們:作為監護人和教育者,對於我們的教育對象,既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又要有嚴厲的態度,還要有科學的方法。從這個典故中,我們看到孟母本身是一個勤勞的人,對於孟子,既有言傳,更有身教。從孟母教育孟子的話語中,我們看到,孟母對於教育的目標是明確的,高尚的,就是希望孟子成為有德行的人;教育的態度是嚴厲的,看到孟子懶散,決不縱容;教育的方法是有效的,“斷機杼”這一舉動,既錶達瞭孟母對孩子嚴厲的批評,又讓孟子明白瞭荒廢學業的嚴重後果和母親對自己深沉的愛。正因為如此,孟子纔能夠虛心受教,最終成材。

  4.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譯文】竇燕山教育兒子有道義、有方法,所教的五個兒子都名揚四方。

  【解讀】這是講五代時期“五子登科”的典故:竇燕山,原名竇禹鈞,因他居住在燕山一帶,故後人稱他為竇燕山。竇燕山齣身於富商傢庭,但他最初為人心術不正,坑濛拐騙,以勢壓人,三十歲瞭還膝下無子。

  一個夜晚,他夢到去世的父親對他說:“你品行不端,惡名已被天帝知曉。以後你命中無子,並且短壽。你要趕快悔過從善,大積陰德,廣行方便於勞苦大眾,纔能挽迴天意、改過呈祥。”竇燕山醒來,決定重新做人。

  有一年元旦,竇禹鈞到延慶寺去拜佛,拾到瞭白銀二百兩、黃金三十兩,就在寺中守候。後來終於等來失主,將黃金白銀如數歸還,並且贈給失主一筆路費。有個僕人偷瞭竇禹鈞很多錢,自己寫瞭賣女契約,係在幼女背上,說:“永賣此女,以償還所偷的錢。”然後就逃跑瞭。竇公可憐這個女孩,燒瞭契約並養育她,後來還為她擇婿齣嫁。竇燕山傢鄉有不少窮人,娶不起媳婦,嫁不齣去女兒,他就送銀兩幫助他們娶妻嫁女。親戚中有不能辦喪事的,他就齣錢幫助辦喪事;有無錢嫁女兒的,他就齣錢幫助嫁女兒。一年的收入除瞭日常開支,全部用來救濟彆人。同時,竇燕山還在傢鄉設立學堂,收集上韆捲書,請有學問的老師來教課。把附近因貧窮而不能上學的孩子招來免費上學。自己傢裏則節儉樸素,沒有金玉飾品,也沒有華麗衣服。

  竇燕山如此周濟貧寒,剋己禮人,積瞭大陰德。此後一個晚上,竇燕山又夢見自己的父親。老人告訴他:“你現在陰功浩大,美名遠揚,天帝已經知道瞭。以後你會有五個兒子,個個能金榜題名,你自己也能活到八九十歲。”從此他更加修身養性,廣做善事,毫不怠慢。後來,他果然有瞭五個兒子。由於自己重禮儀、德行好,且教子有方、傢庭和睦,竇傢終於發達瞭。他的長子名儀,在後晉時中進士,入宋後官至禮部尚書、翰林學士,是宋初一代名臣。次子名儼,也是後晉進士,曆仕漢、周,宋初任禮部侍郎。三子名侃,為後漢進士,曾任宋起居郎。四子名偁(chēng),為後漢進士,入宋任左諫議大夫。五子名僖,是後周進士,曾任宋左補闕。竇禹鈞還有八個孫子,也都很貴顯。最後,竇禹鈞做到諫議大夫的官職,享壽八十二歲,臨終前談笑風生,嚮親友告彆,沐浴更衣,無病而卒。

  從這個典故中,我們得到兩點啓示:第一,習性再惡的人,本性始終存在,隻要明瞭因果,誠心悔過,積德行善,必然遠離災殃,趨近吉祥;第二,教育孩子能否成功,方法固然重要,但道義更為根本,所以《三字經》裏講的是有“義”方而不是有“巧”方。

  我們看到當今社會不少有錢有勢的人,在孩子身上花費的錢財不少,多麼高級的學習工具、多麼昂貴的貴族學校或海外名校、多麼高級的輔導老師都具備,但孩子並不一定成器,有的甚至成為社會的敗類。原因何在?總是在道義方麵有所欠缺。而一些窮睏人傢的孩子,雖然學習條件並不太好,但父母心地仁厚,傢庭和睦,勤勞善良,孩子受其影響,自覺學習,嚴謹修持,最終獲得美好前程。《周易》中講“積善之傢,必有餘慶”,這是被無數曆史事實所證明的客觀規律。若要孩子有齣息,不僅要在方法技巧上著力,更要在道德仁義上下功夫。

  ……

前言/序言

  《三字經》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産,成書年代和作者目前難於確定,清代人多認為是宋儒王應麟所作。內容包括中國傳統的教育、哲學、曆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等。

  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 年),《三字經》被譯成俄文,流傳到俄國,其譯本至今尚存。現在有滿文、濛文、英文、日文、朝鮮文、法文等譯本,其影響已波及全球。

  古今許多學者對《三字經》産生瞭濃厚的興趣,紛紛對它加以增補、注釋,如明朝趙南星作《三字經注》、清朝王相作《三字經訓詁》、焦軒氏作《廣三字經》、賀興思等人作《三字經注解備要》等。民國年間,經學大師章太炎對《三字經》重新修訂增補,寫成《重訂三字經》。2009 年春節到同年5 月,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播齣瞭《錢文忠解讀〈三字經〉》係列節目。《三字經》在國內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青睞。隨著傳統文化日益被重視,關於《三字經》的著作也日益增多。

  《三字經》有多種版本,在幾百年的流傳過程中也齣現瞭不少修訂版,增補、刪減瞭不少內容,例如關於民國的部分曆史,以及一些地理知識,等等。筆者比照各個不同版本,選擇瞭比較流行的續補版本作為解讀對象。續補版本也有多種,內容不盡相同,筆者也做瞭一些選擇。比如本書中“清世祖,膺景命”一句,有的版本為“清太祖,膺景命”。筆者之所以選擇現在的說法,是因為: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 年—1626 年),是“大金”朝(後金)的創建者,在他統治後金十年間,多次發兵與明朝交戰,企圖統一全國,但他卻在一次戰役中負傷而死,由他的兒子皇太極繼位。由於努爾哈赤是後金的創建者、清朝的主要奠基人,所以其繼承人皇太極在改號稱帝後追尊其為太祖高皇帝。1636 年,皇太極纔將國號改為“大清”,但他也沒能看到中原的統一。真正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是順治,即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他打敗瞭李自成,將都城遷到北京,從此開始統一中原。筆者個人認為這種說法跟後麵的文意比較吻閤。

  《三字經》作為濛學讀物,很多人都認為隻是給小孩子識字和背誦用的,其中有一些故事,一般也認為隻是對小孩子的禮貌或勵誌教育,似乎與成人無關。筆者在學習《三字經》的過程中,發現這部不到兩韆字的經典,不僅對兒童有用,而且對成年人也很有啓發。《三字經》中的每一句話,都有著豐富的含義,都可以讓人産生很多感悟和聯想,它是宋以後士人“讀書誌在聖賢”的起點,更可作為當代人迴歸國學和傳統文化的綱要。但是稍加調查便不難發現,當今很多人對《三字經》都是熟悉,卻不能通透。筆者齣於嚮成年人普及與交流《三字經》的初衷,試圖在介紹相關內容的同時,記錄一點個人的心得感悟。

  書中的感悟部分主要屬於筆者個人研讀《三字經》和中國傳統文化多年的心得體會,有些觀點是受到一些大德的啓迪所得,有的是自己觀察思考所悟,其中或有謬誤之處,謹留待讀者批評指正。


《古韻童濛:三字經裏的智慧與傳承》 在漫長的中華文明長河中,總有一些經典如同璀璨的星辰,指引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而《三字經》,無疑是其中最閃耀的一顆。它以其簡潔的文字、深刻的道理、鮮明的韻律,成為中國古代兒童啓濛教育的基石,也承載著中華民族韆年的智慧與文化傳承。本書《古韻童濛:三字經裏的智慧與傳承》,並非對《三字經》原文逐字逐句的解讀,也非僅限於曆史考據與學術分析。它是一次深入古籍的尋訪,一次與先賢對話的嘗試,更是一場觸及靈魂的文化之旅,旨在挖掘《三字經》背後蘊含的深層智慧,以及它如何跨越時空,在現代社會依然煥發著生命力。 這本書將帶您走進一個古色古香的課堂,在那裏,沒有枯燥的說教,隻有生動的故事,沒有晦澀的理論,隻有貼近生活的道理。我們將以一種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三字經》的每一個篇章,去感受那些耳熟能詳的字句中蘊藏的巨大能量。 第一章:溯源與初心——為何是《三字經》? 在正式展開《三字經》的智慧寶藏之前,我們首先要迴溯它的源頭。這本書將帶您瞭解《三字經》的誕生背景,它齣現的曆史土壤,以及作者(或主要編撰者)的時代精神。是什麼樣的社會需求催生瞭這樣一本奇特的濛學讀物?它的齣現又填補瞭當時教育領域的哪些空白?我們不會停留於簡單的曆史敘述,而是深入探討《三字經》之所以能夠流傳韆年、深入人心的內在邏輯。它的“三字一句”的結構,為何如此契閤兒童的認知特點?它的內容選擇,為何能如此全麵地涵蓋瞭從道德規範到曆史人物,從天文地理到人文常識?這一章,我們將為讀者建立起對《三字經》的初步認知,理解它作為一本啓濛讀物,其本身的獨特性和價值所在。 第二章:仁義禮智信——道德的基石與人生的 compass 《三字經》的開篇,即點明瞭“人之初,性本善”的儒傢核心思想,並由此引申齣“三綱五常”等道德規範。《古韻童濛》不會僅僅停留在“背誦”的層麵,而是會深入剖析這“仁義禮智信”五常的深刻內涵。在現代社會,這些古老的道德觀念是否依然適用?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和踐行它們?本書將通過豐富的案例,結閤當下的社會現象,探討“仁”的博愛精神如何在人際交往中體現,“義”的擔當如何在個人選擇中顯現,“禮”的尊重如何在現代文明中發揚,“智”的明辨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保持清醒,“信”的誠信如何在商業與生活中堅守。這並非對古老道德的僵化解讀,而是倡導在現代語境下,對這些普世價值的重新發掘與傳承,讓它們成為我們內心堅定的 compass,指引我們的人生航嚮。 第三章:經世緻用——曆史的鏡鑒與治國的智慧 《三字經》以簡練的語言勾勒瞭中國數韆年的曆史脈絡,從三皇五帝到春鞦戰國,再到秦漢唐宋元明清,每一段曆史都暗藏著治國理政的經驗與教訓。《古韻童濛》將跳齣曆史事件的簡單羅列,而是萃取其中蘊含的治國智慧。例如,我們如何從“周武滅紂”中看到君權更迭的必然性,如何從“唐虞世,及萬國”中理解國傢統一的意義,如何從“創業垂統,創業難,守成更難”的感嘆中領悟治國不易。本書將結閤曆史學傢們的觀點,以及曆代政治傢的實踐,來解讀《三字經》中關於政權興衰、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的深刻洞察。它不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對治國方略的啓迪,對於理解國傢發展規律,培養公民意識,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 第四章:博學廣識——知識的殿堂與求知的樂趣 “百傢姓,數一數,二韆有六個。” “三纔者,天地人。” “曰春夏,曰鞦鼕,此四時,要知道。”《三字經》以其包羅萬象的內容,為兒童打開瞭一個認識世界的窗口。本書將深入挖掘這些知識點的背後故事。例如,“三纔”為何重要?它體現瞭古人怎樣的宇宙觀?“四時”的變化,與我們的生活有何聯係?我們還會探討《三字經》中提及的《詩》、《書》、《禮》、《易》、《春鞦》等經典,雖然不深入講解原文,但會介紹它們的價值和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激發讀者對這些經典更深層次的興趣。《古韻童濛》旨在喚醒人們對知識的渴望,體會“讀萬捲書”的樂趣,理解“行萬裏路”的重要性,鼓勵讀者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去探索未知,不斷充實自我。 第五章:人生箴言——修身養性與處世之道 《三字經》中蘊含著大量的人生哲理和處世智慧,如“唐虞舉賢,後稷教農”,“苟不教,性乃遷”,“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等等。這些看似簡單的句子,實則飽含著為人父母、為人師者、為人子女的責任與擔當,也揭示瞭個人成長過程中學習、品德培養的重要性。本書將重點探討《三字經》關於學習方法、品德養成、感恩孝道等方麵的教誨。我們會結閤現代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研究,來闡釋這些古老智慧的科學性與普適性。例如,“父子恩,夫婦順,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及朋,君則敬,臣則忠”這些關於傢庭和社會關係的論述,在今天依然具有指導意義。本書將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在現代社會中,構建和諧的傢庭關係,友善的社交圈,以及負責任的公民身份。 第六章:古韻新聲——《三字經》的現代迴響 在當今社會,《三字經》依然有著不可替代的教育價值。但如何將這份古老的智慧,以更貼近現代人的方式呈現,使其煥發新的生命力?《古韻童濛》的最後一章,將探討《三字經》在現代教育、傢庭教育、甚至企業文化中的應用。我們不提倡死記硬背,而是倡導理解其精神內核,並將其融入到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本書將提供一些具體的實踐建議,例如,如何引導孩子從《三字經》中學習古詩文,如何利用《三字經》中的道理來解決傢庭矛盾,甚至如何從《三字經》的精髓中汲取企業管理的靈感。這是一種文化傳承的創新,是將古老智慧與現代生活有機結閤的嘗試,目的是讓《三字經》不再是塵封的古籍,而是活生生的行動指南,成為滋養我們心靈、啓迪我們思想的源泉。 《古韻童濛:三字經裏的智慧與傳承》是一次對經典的緻敬,也是一次對文化的探索。它將帶領讀者,在字裏行間,感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領悟先賢的智慧光芒,並從中汲取力量,更好地麵對當下,塑造未來。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場關於傳承與發展的對話,一次關於古老智慧與現代生活的碰撞與融閤。它希望能夠喚醒更多人對中華經典文化的興趣,讓那些閃耀著智慧光芒的字句,重新迴到我們的生活,成為我們內心深處最堅實的依靠。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說,《三字經說什麼》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意料之外的心靈洗禮。我一直覺得自己對傳統文化瞭解得不算少,但每次麵對“三字經”,總覺得隔著一層紗,有些東西看得見,卻摸不著。這本書就像是那層紗,被作者輕柔地揭開瞭。他沒有用華麗的辭藻,也沒有進行高深的理論闡述,而是用一種極其樸實、真誠的筆觸,將“三字經”的內涵娓娓道來。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闡述“濛童養正”那一部分時,不僅僅是強調瞭教育的重要性,更是細緻地分析瞭古代傢庭教育的方方麵麵,以及這些教育方法對於塑造一個人品格的積極作用。他舉的例子非常貼近生活,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那些看似簡單的道理,是如何在日常的點滴中被實踐和傳承的。而且,作者在講解的過程中,還會適時地穿插一些感悟,這些感悟往往能觸動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讓我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行為和觀念。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自然,沒有任何斧鑿的痕跡,讀起來就像是在和一位智者促膝長談,受益匪淺。

評分

這本《三字經說什麼》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古老智慧殿堂的窗戶。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其實是抱著一種試試看的心態,畢竟“三字經”這個名字對我來說,總帶著一絲古闆和枯燥的印象,總覺得是那種需要死記硬背的東西。但翻開書的第一頁,我就被一種意想不到的親切感包圍瞭。作者並沒有直接開始講授那些古籍裏的條條框框,而是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仿佛在和我這個普通人聊天一樣。他沒有直接引用原文,而是用我們現在能理解的語言,解釋瞭“三字經”字裏行間所蘊含的道理。 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解釋“人之初,性本善”那一段的時候。他沒有僅僅停留在字麵意思,而是深入探討瞭為什麼古人會這樣認為。他結閤瞭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小孩子天生的同情心,以及當我們看到彆人受苦時內心的不忍。這種聯係讓我一下子就覺得,那些古老的智慧並不是遙不可及的,而是深深植根於我們人性的最基本層麵。而且,作者在講解的過程中,時不時會穿插一些曆史小故事,這些故事生動有趣,讓我對古代的一些人物和事件有瞭更鮮活的認識,也為理解“三字經”的時代背景提供瞭很好的幫助。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靈活,時而幽默,時而引人深思,完全打破瞭我對傳統教材的刻闆印象,讓我沉浸在閱讀的樂趣中,不知不覺就學到瞭很多東西。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全新的視角去認識“三字經”。我一直認為“三字經”是一部充滿瞭規矩和教條的古籍,讀起來可能會有些沉悶。然而,《三字經說什麼》完全打破瞭我的這種固有印象。作者以一種極其生動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將“三字經”的內容轉化為瞭一係列引人入勝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他不是簡單地翻譯,而是將“三字經”的每一句話都變成瞭一個可以深入探討的主題。 令我驚嘆的是,作者在講解“百傢姓”那部分時,不僅僅是列舉瞭姓氏,而是深入探討瞭姓氏背後所承載的傢族曆史、文化傳承以及社會觀念。他通過講述一些姓氏的起源和演變,讓我對“姓”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更加體會到瞭中華民族悠久的血脈傳承。而且,作者的文筆極其細膩,他能夠在字裏行間流露齣對傳統文化的深厚感情,這種感情極具感染力,讓我讀起來時,也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去感受古人的生活和智慧。這本書的語言結構非常靈活多變,時而像一篇娓娓道來的散文,時而又像一場深刻的哲學對話,讓我沉醉其中,欲罷不能。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簡直就像在翻閱一本穿越時空的指南。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三字經”這類經典,門檻有些高,內容繁雜,讀起來總覺得抓不住重點。然而,《三字經說什麼》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良師益友,用一種極其巧妙且引人入勝的方式,將“三字經”的精髓一點點剝開,呈現在我的眼前。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他不是簡單地翻譯,而是深入到每一個字、每一句話背後的文化意涵和哲學思考。 我記得他談到“唐虞夏商周”那一段時,沒有枯燥地羅列朝代名稱和時間,而是通過講述每個朝代的一些重要特徵和發展,讓我們能更直觀地感受到中國曆史的脈絡。更讓我贊嘆的是,作者在講解一些復雜的概念時,會運用非常生動形象的比喻,甚至會結閤一些現代的社會現象來做類比,這讓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道理,變得豁然開朗。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會停下來,反復迴味作者的解讀,然後驚訝於古人的智慧竟然如此超前,也感嘆於作者的解讀能夠如此精準地觸及問題的核心。這本書不僅讓我認識瞭“三字經”,更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産生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敬畏。

評分

坦白說,我購買《三字經說什麼》的初衷,更多的是齣於好奇,想看看這本書究竟能“說”齣些什麼新意來。畢竟“三字經”流傳已久,市麵上相關的解讀也層齣不窮,總擔心會落入俗套。然而,這本書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我的預期。作者以一種極其獨特的視角,將“三字經”的經典內容,重新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力。他並沒有拘泥於字麵上的解釋,而是深入挖掘瞭文字背後的思想精髓,以及這些思想在不同時代所産生的深遠影響。 我非常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涉及倫理道德的章節時,所展現齣的深刻洞察力。他不是簡單地告訴你“應該怎樣”,而是通過分析古人的生活邏輯和價值觀念,讓我們理解“為什麼會這樣”。這種解讀方式,讓我能夠站在曆史的角度,去審視和理解古人的行為和思想,而不是簡單地用現代的眼光去評判。而且,作者的語言風格極其考究,文筆流暢,敘述條理清晰,讀起來沒有任何負擔,反而是一種享受。每當讀到精彩之處,我總會忍不住想要和身邊的人分享,因為這本書的內容實在太有啓發性瞭,它不僅僅是關於“三字經”,更是關於中國人的智慧和處世之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