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位人类学家的集中讲述;
98篇激情四溢、清新鲜活的田野小故事;
故事背后蕴含不可多得的方法论意义和理论价值;
中国大陆人类学界*值得期待的首次尝试。
本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发起并主编的人类学家田野故事集。人类学家在从事各自专业方向的田野调查时,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对个体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带来了一种非常亲切的个体感受。本书囊括了作者历时三年收集的国内外75位人类学家的98篇田野故事。这些故事短小精悍,生动有趣,可读性强,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阐发人生哲理。
郑少雄,北京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人类学研究室研究员。在《开放时代》《读书》《文化纵横》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专著《汉藏之间的康定土司》即出。
李荣荣,北京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人类学研究室研究员。出版专著《美国的社会与个人》;在《社会学研究》《开放时代》《学海》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
寄 语(罗红光)1
序:看,那些胡天胡地的人类学者们(郑少雄)1
第一部分 相处之道
邹平田野调查趣事(黄树民)3
凭什么跪你!(鲍 江)6
发自心底的尊重(景 军)7
一举两得(罗红光)11
田野、文化与身体:Aloha,夏威夷给我抱抱!(马腾岳)13
“赤脚医生”的剖腹产(邓 焱)19
跨文化视域看中日关系(奈仓京子)22
“奶啰呵!”:50年前在侗寨的田野体验(徐杰舜)25
无论田野是不是家乡,你都是他者(吉国秀)28
看不见的手(刘 谦)31
悲伤的田野:突发事件的伦理反思(张 多)34
首次走进萨满世界(色 音)36
田野工作中的“主”“客”关系(张佩国)38
梅花拳的礼数(张士闪)41
“嘴巴多”的女人:女性人类学者在田野(沈海梅)47
田野惊奇故事见闻录(杨清媚)50
我在“社会”里的位置:边缘女性群体的保护与包容(Yeon Jung Yu)53
让我难忘的点点事(陈 刚)57
人类学家拿什么跟对谈者交换?(蔡 华)60
神圣的田野(张小军)65
舌尖上的田野(郑少雄)70
那年·遇见花开(林 红)73
示人以弱露真情:从我在田野中的第一次落泪得到的感悟(褚建芳)77
田野逸事一箩筐(侯豫新)82
埃及大花袍——记来自田野的穿衣震撼(王晨娜)86
奔跑吧,人类学者!(刘怡然)90
与珠娣在田野(赖立里)93
讨价还价(吕晓宇)97
喀拉拉的摩托车后座(吴晓黎)102
回 访(高美慧)106
那天下午,我被“纪录片”(鲍 江)108
今夜无人入眠(郑少雄)110
第二部分 文化逻辑
小女子难为荣誉男人:田野中的性别与阶级(刘绍华)117
“德国鸟不吃大米!”:欧洲民族志日记(郁 丹)120
“花馍”和“饺子”的相互解释(周 星)124
物心交错的几个瞬间(王铭铭)127
我没死!(罗红光)134
生命长河里渐渐趋于同一的关系(鲍 江)136
没有检票员的站台(马 强)139
“山寨版人类学”的应用价值(邓启耀)143
自以为是(罗红光)147
厕 所(陈如珍)150
“一只混在羊群里的狼”(刘 谦)154
在“田野”胡思乱想(周 星)157
与“神经病”们欢聚在田野(杨春宇)160
身份的尴尬(刘正爱)164
淡定的时间(刘 琪)166
走过那曲(朱炳祥)169
田野中的欺骗(赵旭东)175
观·世音:田野中的倾听与感悟(张 原)179
照相机(侯豫新)182
“海”“岛”有别(王晓慧)183
转熟为生:就近的民族志两则(潘 蛟)185
裤子和裙子(马 祯)189
“本土人类学家”的田野(战 洋)192
时空穿越(章邵增)195
田野工作:从犯错中成长(褚建芳)200
与蝇共饮一杯茶(何贝莉)203
天龙山救火记(张亚辉)207
人类学逸事三则(鲍 江)212
文化差异与文野倒置:我在柬埔寨的两次“被骗”经历(罗 杨)215
械斗与瞄湖(张亚辉)219
徘徊在参与和观察之间(李荣荣)223
饮食男女(章邵增)227
我和我的报导人(高美慧)231
“人话”与“鸟语”(汤 芸)233
第三部分 行走与责任
档案馆田野的挫折(王建民)239
田野消失了!(罗红光)242
五台山朝山记——田野囧途(彭文斌)244
“艳遇”(王立阳)251
安全感(王宁彤)254
这个国家有没有未来?(王宁彤)257
北极田野笔记(丁 宏)260
迷人的傣寨风情(彭雪芳)268
北美看樱(庄孔韶)270
高原、山地与大海(张建世)273
深山夜遇(朱炳祥)275
“本土异域间”:与韩国人的星期天(张猷猷)281
挥手一指便是出路——“上山”(马 祯)288
田野之后的写作焦虑(李 立)291
从此不说圣诞快乐(夏循祥)293
“切口”里的江湖(于 琴)296
第四部分 素描与速写
林耀华先生印象(纳日碧力戈)303
无定的河床(邓启耀)305
翻越卡拉苏达坂(刘湘晨)308
纳木错湖畔的“候龙者”(朱炳祥)310
佛爷的救赎(杨清媚)316
从石鼓到车轴:忆萧亮中(郭于华)319
还俗者的自白(陈乃华)322
我的白马藏人歌唱老师(王铭铭)327
卡洛斯,墨西哥藏学家(王铭铭)328
在冲绳的墓庭遥想故乡(周 星)330
绝域苍茫塔吉克(吴 乔)333
田野观草(彭兆荣)345
怒江那只高傲的公鸡(黄剑波)348
西北三记:黄土的歌谣(朱靖江)350
“你找到护照了吗?”:回忆与王富文教授在一起的几个瞬间(潘天舒)357
忆神仙校长(龚浩群)359
从文字的韵律和节奏来看,这本书的文学性是毋庸置疑的。它摆脱了传统人类学著作中常见的刻板和冗长,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诗意的观察和记录。作者在描述环境时,总是能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细节——比如光线的变化、某个特定气味、或是人群中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交流。这些微小的片段,经过作者的提炼,组成了庞大而生动的文化图景。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获取知识,不如说是一种沉浸式的感官体验。它成功地将冰冷的田野笔记,升华为充满温度和情感的文学作品。那些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微妙平衡的探讨,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作者本身就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编织者,用不同的文化线索,织就了一幅复杂而精美的挂毯。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那种毫不矫饰的真诚。作者仿佛卸下了所有学术的盔甲,赤诚地袒露着自己在田野调查中所经历的迷茫、兴奋、甚至是挫败感。这种坦诚使得文字充满了生命力,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那种“在场感”——那种异乡的空气、陌生的语言、以及初次接触某种文化冲击时的那种微妙的心理波动。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冲突和理解障碍的方式,没有简单地将“他者”标签化或浪漫化,而是深入挖掘了文化差异背后的逻辑体系。这不仅是一部关于观察的记录,更是一次关于“成为”他者的心灵旅程。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日常生活的视角都变得更加多维和审慎,不再轻易地下结论,而是习惯于追问“为什么会是这样?”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一部优秀非虚构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角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仿佛一下子被拉入了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穿透力,对于那些身处边缘、被主流社会忽视的群体,总能给予足够的尊重与关注。读完全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文化洗礼,那些原本以为理所当然的认知边界,都被无形中拓展了。尤其是一些关于仪式和信仰的描写,简直是魔术般地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人在阅读时忍不住想要停下来,细细揣摩其中蕴含的复杂人性。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阅读体验,而更像是在品尝一壶陈年的老茶,需要时间和心境去慢慢回味。每一个章节都像一个精心打磨的镜头,聚焦于某个特定的文化瞬间,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温度,这种平衡感处理得非常到位,让人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对人类社会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来反思我们自身所处的“中心”文化。作者通过长期游走于边缘地带的经验,构建了一套反向审视的工具。每当故事深入到某个不熟悉的文化实践时,我都会不自觉地将之与自己的生活习惯进行比对,从而发现许多习以为常的社会规范其实是多么的武断和偶然。这种“陌生化”的技巧,是人类学研究的精髓,而本书恰恰是将这种技巧运用得出神入化。它不是在批判,而是在展示“还有另一种活法”的可能性。这种开放性和对知识的谦卑态度,让人敬佩。它强迫读者走出舒适区,去拥抱复杂性,去接受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丰富和矛盾。
评分整体而言,这本书展现了一种罕见的勇气——不仅是深入未知地域的物理勇气,更是直面文化差异和内心冲突的哲学勇气。作者没有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全知全能的解释者,反而多次坦承自己的局限性与无力感,这使得整个文本的张力十足。它更像是一场长期的、艰苦的对话,是人类灵魂深处对意义的共同探寻。书中的很多论述,都带着一种历经沉淀后的洞察力,那种对人类处境的深刻理解,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久久不能平静。它不仅仅是对特定社群的记录,更是对“人之所以为人”这个宏大命题,提供了一个充满泥土气息和真实情感的注解。
评分好看好看好看
评分很实用 特别舒服 很赞很喜欢 值这个价钱 开心开心开心
评分很不错,快递真快
评分很不错,快递真快
评分很有趣的故事,适合大一点的孩子看
评分很不错,快递真快
评分为了学习人类学而买的书。
评分送得快,好
评分买这本书,其实是老了一部电影才决定买的。然后原来不是我想看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