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人文六讲》的原名是《人文今朝》,现应编者的要求改为这个题目,似乎添加了一点学者演讲的课堂味道。其实我本来的用意与学术无关,在原序中已经说得很清楚。然而后来发现,香港读者看这本小书的还是以学生居多,他们或者希望从中得到一定所谓“通识教育”的端倪,而社会大众恐怕依然不闻不问。看来我的身份还是学者。也许,用《人文六讲》这个书名,更名正言顺。
然而简体字版的篇幅增多了,也是应编者的要求。内地出版界似乎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一本书至少应该有十万字以上才像个样子,而本书原文却只有八万多字,因此我又在每一讲后面加上一至两篇与讨论主题相关的文章
(大多是演讲稿或会议发言的补写),也校正了少许编排上的错误,但内容没有更动。这六讲的对象本来是香港,特别是香港的人文危机,所以在行文中不时流露出我的香港生活经验和感受,或许不合内地读者的心态,在此先请包容鉴谅。我希望书中的大部分论题仍然有“普遍性”,所反映的是现今的全球人文危机。
在原序中我也提到:因为在香港大学的演讲用的是英语,所以阅读材料也以英语为主,幸亏当中不少书已经译成中文,有兴趣(或看不懂、买不到原文)的读者,可以参考,但我并没有看过这些译本,也不知译文是否忠实。
作者简介
李欧梵,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博土,香港科技大学人文荣誉博士,现为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曾任哈佛大学中国文学教授,先后执教普林斯顿大学、印第安纳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著有《铁屋中的呐喊:鲁迅研究》、《中国现代作家中浪漫的一代》、《中西文学的回想》、《西湖的彼岸》、《上海摩登》、《狐狸洞话语》、《世纪末呓语》、《寻回香港文化》、《都市漫游者》、《清水湾畔的呓语》、《我的哈佛岁月》、《苍凉与世故》、《又一城狂想曲》、《交响》、《人文文本》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学界中人,像李欧梵教授这样兴趣广泛且备受推崇的,绝对是凤毛麟角。李教授对电影、音乐、建筑等都有很好的见解,专业人士也得让他三分。
我见识过李教授苦读的身影,也明白其中甘苦。直到今天,听他满天星斗、才华横溢的演讲,或读他的散文随笔,你都能感觉到,这位名教授一直在认真思考--只不过因不再受学院体制的规约,可以天马行空,自由挥洒。
——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平原教授
目录
简体版小序
《人文今朝》原序
第一讲 序论:全球化下的人文危机
延伸阅读 什么是文化?
第二讲 重构人文学科和素养
延伸阅读 全球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经典
第三讲 小说的当代命运
延伸阅读 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读小说
第四讲 文学与电影:经典的改编艺术
延伸阅读 《文学改编电影》导论:改编的艺术
第五讲 音乐与文化:聆听二十世纪
延伸阅读 音乐与人生
第六讲 田园大都会:人文建筑的愿景
延伸阅读一 动感之都的漫游者
延伸阅读二 四个城市的故事
精彩书摘
我认为任何重大的建筑规划,都应该有三方面的人士参与:第一当然是建筑界,第二是政府和财团(在内地是前者,香港则是后者居多),第三则是公民社会及其代表。目前在中国大陆,几乎没有公民社会的参与,只有少数的建筑师,或以自己的设计,或经由文字论说,提出一些本土性的见解。在此我要特别举出两位。
一位是目前备受尊重的张永和。我觉得他虽然行事低调,但从他的数次演讲和展览中我得到的印象是:他是少数对于中国文化传统潜移默化,而对西方现代建筑也了如指掌的建筑师,他自己的设计风格和库哈斯等人恰恰相反,不重体积的超大特大,也不重形式上的标新立异,而更关注建筑本身的人文意义。在2008威尼斯的建筑双年展,我有幸代表香港参加,也特别参观了中国馆,由他和名作家钟阿城联合设计,展出的竟然是平民居屋的各种照片和用于四川地震重建的木材材料,表面上平庸无奇,但骨子里却充满了中国老百姓的草根意识。张永和甚至故意用库哈斯的“generic”这个字来描写中国的平民住宅--它们平淡无奇,有时更是乱七八糟,但这就是一般人的生活模式。这一个展览,我觉得是一种“表态”,它所反对的就是西方这些建筑大师的傲气(hubris),每个人以建高楼大厦、争奇斗胜为目标,根本不顾一般平民日常生活上的要求,也不顾市容肌理(urban texture)的改变。因此我们要问:到底他们是“为中国而设计”?还是“设计中国”?我认为张永和属于前者,库哈斯和他的国际同行们属于后者,虽然库哈斯还领导他的哈佛学生深入珠江三角洲调查,写了一本大书《大跃进》(The Great Leap Forward)。问题是,故意用政治运动的名词作书名,用意何在?我看显然要一跃而改变中国的城乡面貌,并为此一大目标作准备。张永和无此雄心,2009年暑假,他在上海举行的一个讲习班的演讲题目,就叫作“可大可小”,我猜还有“以小窥大”的涵义。
张永和虽然从来不叫口号,但我可以为他杜撰一个:“为人民而设计”。听来颇为反讽,因为在建筑界的关键词中已无“人民”这种字眼,国际大师竞相投标的大多是政府的公共建筑。就以中央电视台(CCTV)所摄制的九集纪录片“为中国而设计”为例,内中选出的九幢新建筑全是官方的公共建筑,计有国家大剧院、鸟巢体育场、首都机场T3航站楼、苏州新博物馆、上海金茂大厦+喜马拉雅中心、广州歌剧院和CCTV新台址,没有一幢是平民居屋。公共建筑在中国当然由政府出钱,人民只有被动地参与(譬如到鸟巢去看奥运比赛),从自己的“生活世界”进入这些大建筑,犹如刘姥姥走进大观园,壮大的景观令人意乱神迷,完全受其主宰。
……
前言/序言
《历史的碎屑与回响》 一、 序曲:时间的河流与人类的印记 浩瀚的时间长河,以其永恒的流动,承载着人类文明跌宕起伏的过往。在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中,无数的事件、思想、人物如碎屑般闪耀,又如回响般在历史的长空中激荡。我们行走在时间的长廊里,脚下踩踏的是前人的足迹,耳畔萦绕的是他们的低语。这本书,正是试图从这宏大的历史碎屑中,拾取那些触动心灵、引发深思的片段,并尝试去捕捉那些穿越时空而来的回响。它不是一部宏观的历史教科书,也不是某个特定领域的学术专著,而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漫游,一次对人类共同经验的温情回望。 我们如何理解那些消失在时间里的文明?他们的辉煌与衰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那些曾经激荡风云的人物,他们的选择与命运,又如何在今日的我们心中投下怎样的影子?这本书将循着这些问题,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又一个迷人的历史场景,触摸那些被岁月打磨过的痕迹,聆听那些仍有生命力的声音。 二、 第一乐章:文明的黎明与初啼 人类文明的火种,是在怎样的环境下被点燃的?从茹毛饮血的蒙昧,到仰望星空的智慧,这跨越漫长岁月的演进,充满了无数的探索与发现。本书将从那些古老文明的起源讲起,不是简单地罗列年代和地点,而是深入探究驱动他们走向繁荣的那些关键性因素。 想象一下,尼罗河畔的古埃及,那些雄伟的金字塔不仅仅是法老的陵墓,更是对永恒的信仰,对秩序的追求,以及对宇宙运行规律的初步认知。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肥沃新月地带,泥板上的楔形文字记录了最初的法律、商业和神话,人类在这里第一次将口头的传说凝固成可以传承的文字,也第一次开始构建复杂的社会结构。 当我们审视古希腊,那不仅仅是哲学、民主和艺术的摇篮,更是一种对理性、对美的极致追求。苏格拉底的追问,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体系,它们如何塑造了西方思想的根基?那些悲剧与喜剧,又如何映射出人性的复杂与命运的无常? 而在遥远的东方,黄河长江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文明。从部落的融合,到诸侯的争霸,再到统一王朝的建立,中国历史的脉络清晰而又充满韧性。孔子的仁爱,老子的道法自然,墨子的兼爱非攻,这些思想如何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那些精美的青铜器、玉器,以及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无不诉说着一个古老文明的活力与创造力。 这本书将尝试解开这些古老文明的“密码”,探究它们之所以能够孕育出伟大的成就,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内在逻辑。我们不会沉溺于细节的堆砌,而是力求展现文明早期那种充满野性与智慧的蓬勃生命力,以及人类在面对自然、面对未知时所展现出的勇气与创造。 三、 第二乐章:变革的浪潮与思想的激荡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总是在不经意间卷起巨大的变革浪潮。这些浪潮,或是源于技术的突破,或是源于思想的启蒙,它们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形态,也重塑着人类的认知。 在中世纪的欧洲,骑士与城堡的时代,封建制度如何维系着社会的稳定?教会的权威又如何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然而,在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商业的复苏,大学的兴起,以及十字军东征带来的文化冲击,都预示着一场变革的到来。 文艺复兴的曙光,如同拨开迷雾的阳光,重新点燃了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唤醒了对个体价值的尊重。达芬奇的画笔,米开朗琪罗的雕塑,莎士比亚的戏剧,它们不仅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对人性之美的赞颂,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宗教改革的巨响,打破了教会的垄断,为个体信仰带来了自由。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波澜壮阔的思想辩论,也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启蒙运动的火炬,更是照亮了整个欧洲。洛克的自由、卢梭的平等、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这些思想的火花,如同种子般播撒开来,最终催生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的理念推向了历史的前台。 与此同时,在世界的另一端,中国的历史也在经历着自身的变革。宋代的商品经济繁荣,科技的突飞猛进,理学的兴盛,都体现着这个古老文明的内在生命力。而明清之际,西方科学的传入,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也带来了新的思考。 这本书将带你穿越这些思想激荡的时代,感受那些革命性的观念如何颠覆旧的秩序,如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注入新的动力。我们将聚焦于那些改变历史走向的“思想巨匠”,并探究他们的思想是如何在历史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又如何影响了后世的进程。 四、 第三乐章:工业的轰鸣与世界的重塑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飞跃,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蒸汽机的轰鸣,工厂的烟囱,火车的气笛,奏响了现代文明的序曲。 从英国的棉纺织业开始,技术创新如同滚雪球般蔓延开来,深刻地改变了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城市迅速膨胀,人口涌入,新的社会阶层——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是新的社会矛盾和挑战。 工业化的浪潮,也极大地推动了殖民主义的扩张。发达的工业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军事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这既带来了全球贸易的繁荣,也造成了无数民族的苦难与压迫。 19世纪的科学技术进步,更是日新月异。电力的普及,内燃机的发明,化学的飞速发展,都为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居里夫人的放射性研究,这些伟大的科学发现,不仅拓展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也为20世纪的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 然而,工业化的进程并非全然光明。环境污染,贫富差距,以及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都为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科技的进步,在为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毁灭性力量。 这本书将深入探讨工业革命如何重塑了世界格局,如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以及它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将关注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技术发明,以及它们对社会、经济、政治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我们也将审视工业化进程中所伴随的各种社会问题,并反思人类在追求进步的同时,如何平衡发展与环境,如何解决贫富差距等难题。 五、 第四乐章:现代的迷宫与未来的远眺 进入20世纪,世界进入了一个更加复杂、更加动荡的时代。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冷战的阴影,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发展,全球化的加速,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今天的世界。 两次世界大战,不仅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冲突,更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严峻拷问。法西斯主义的兴起,种族灭绝的暴行,原子弹的蘑菇云,这些残酷的现实,迫使人们重新审视战争的意义,以及和平的珍贵。 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峙,塑造了20世纪下半叶的地缘政治格局。意识形态的冲突,军备竞赛的紧张,核战争的阴影,无不给世界笼罩上一层不确定性。 然而,在动荡与冲突之中,人类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太空探索的壮举,基因工程的突破,互联网的普及,计算机的革命,都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能力边界,也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全球化浪潮,将世界各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商品、信息、人员的流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展开。这带来了经济的繁荣,文化的交流,但也加剧了地域间的贫富差距,并带来了文化同质化等新的挑战。 我们正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数据如潮水般涌来,真假难辨。人工智能、基因编辑、气候变化等前沿议题,不断地挑战着我们原有的认知,也预示着未来世界的巨大变数。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带领读者审视20世纪至今的重大事件,分析全球化背景下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尝试去理解那些正在塑造我们未来的关键性力量。我们不会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带着批判性思维,去思考人类文明的走向,去探索构建一个更美好、更可持续的未来的可能性。 六、 尾声:永恒的追问与生命的温度 历史的碎屑,并非冰冷的遗物,它们闪烁着生命的光辉,回响着人类的悲喜。当我们回望过往,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事件的发生,更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抗争、创造、爱与被爱的人们。 这本书,希望能够成为一把钥匙,打开一扇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它不是要灌输知识,而是要点燃思考,引发共鸣。我们希望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温度,理解人类经验的丰富与复杂,并从中获得力量与启示。 历史,是一面镜子,照见过去,也映照当下。通过对历史的理解,我们或许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把握未来。这是一场关于人类精神的探索,一场关于文明命运的追问,一场永无止境的旅程。愿我们在时间的河流中,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闪光,听到那穿越古今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