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出版可谓一场及时雨
鉴于北京市中学生对北京话认知情况日渐式微的现实,北京市正在探索开设校本课程、方言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带动青少年保护和传承北京话。这些措施已经被纳入了北京市语言文字事业的“十三五规划”。
☆北京话独有的魅力
近些年,一些热播的讲述北京人以及北京文化的电视剧、电影《老炮儿》《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等,使北京话被越来越多的大众所熟悉。外地人跟北京人接触时间长了,也会觉得北京人说话风趣、含蓄、委婉、幽默。难怪不是北京人的俞平伯先生都盛赞北京话是全中国优美的语言。
☆写法活泼,引人入胜
作者开篇即说:本书不是学术专著,所以不想玩深奥,更无卖弄学问之妙想。它只是作者研究四十多年北京话之心得,也是作者由衷热爱北京话之感悟。由此可知,本书作者为了把枯燥的语言学写得好看,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写的是北京话,讲的是北京人,聊的是北京城的历史文化。读者看书,就像跟作者面对面聊天儿。另配有李滨声先生的老北京插图多幅,图文并茂,装帧精美。
☆扫码即可听有声书
北京话只看还不过瘾,为了让读者立体真实地感受北京话,特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合作,由他们台里北京籍的专业的播音员录播了本书。读者只要一扫书后的二维码,即可听到原汁原味的北京话。
作者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对北京话自然是深入骨髓的热爱。正因为如此,才成为颇具盛名的京味儿作家。作者一直想对北京话做一个全面的梳理,因此长期留意搜集北京话素材。可以说,这本书是作者四十多年搜集北京话的积累。本书以随笔的形式,论述了北京话的探源、发展以及北京话的特点、应用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秉承着老舍先生提出的“北京话是活的”这个理念,对于一些“新北京话”也予以关注。
刘一达,笔名达城、如一,北京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当过工人、教师、副校长、中共北京市委机关干部、《北京晚报》主任记者、专栏主持人。现在是北京文联理事,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读书形象大使。1980年开始从事写作,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迄今已创作出版10多部长篇小说,40多部纪实文学、散文、随笔等1200多万字的作品,获得各种文学奖、新闻奖50多项。其创作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京味儿风格,深受读者喜爱。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传世猫碗》、《人虫儿》、《百年德性》、《画虫儿》、《故都子民》、《胡同根儿》(上下卷)、《北京爷》(上下卷)、《大酒缸》等,纪实文学《坛根儿》、《门脸儿》、《皇天后土》、《凭市临风》、《京城玩家》、《爷是玩家》、《有鼻子有眼儿》、《老根人家》、《老铺底子》等,散文随笔《网上绝唱》、《掌上日月》、《胡同味道》等,话剧《玩家》等,其中《人虫儿》、《百年德性》、《胡同根儿》、《故都子民》、《画虫儿》等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播出。《人虫儿》、《故都子民》、《走进什刹海》等被翻译成日文、英文出版发行。
第一辑
谁是北京人 / 3
老北京的“八”字 / 7
根儿是哪儿,话就是哪儿 / 11
变来变去的北京地盘 / 15
燕国为什么要说“烟国” / 19
“蓟”原来是“刺儿菜” / 21
北魏“国语”里的北京话 / 25
北京话里的大同方言 / 27
析津府的“幽州话” / 30
金中都与“幽燕语” / 33
元代的“官话”与方言 / 36
元杂剧与“官话” / 39
元大都人就说“胡同儿” / 42
明初五方杂处的北京话 / 45
明代的“正韵”与话本小说 / 49
努尔哈赤看《三国》 / 53
康熙皇上喜欢说汉语 / 56
乾隆爷也说北京话 / 58
清末的京腔儿旗人话 / 60
说不完的《红楼梦》 / 64
“北京话是全中国最优美的语言” / 67
《金瓶梅》与《红楼梦》的语言 / 70
“窝囊人”写出“英雄传” / 74
《儿女英雄传》里的北京话 / 78
王照力排众议选“国语” / 84
普通话的标准来之不易 / 87
“北京话是活的” / 90
萧乾的京腔一辈子没改口儿 / 95
“穷不怕”的相声与“江湖口” / 99
相声名家当语言学教授 / 102
侯宝林也爱玩“现挂” / 105
那志良听相声催眠 / 108
第二辑
先有京腔儿后有京味儿 / 113
京腔儿不是装出来的 / 117
北京话里的“土音儿” / 119
“京白”、“韵白”是两码事儿 / 123
“京片子”嚼的是味儿 / 125
“曹操”发怵儿化韵 / 127
什么情况要用儿化韵 / 130
约定俗成的地名儿化韵 / 132
儿化韵有一定之规 / 135
儿化韵的困惑 / 139
池子里“跑”着呢 / 141
北京话与保定话的儿化韵比较 / 144
笑当“张飞”的“二流” / 148
老爷子幽默玩“冬眠” / 152
跟启功笑谈“鬼市” / 155
启功的幽默张嘴就来 / 158
“五一九”之夜抖机灵 / 161
修车的说自己是“拿破轮” / 165
老北京人“卖山音儿” / 169
北京话的含蓄与委婉 / 172
损人不带脏字的北京话 / 176
老舍夫人的“燕语莺声” / 180
北京话的轻声“音变” / 184
北京话张嘴“吞”字儿 / 186
让人莫名其妙的“变音” / 189
北京话里的讹化字 / 193
您知道祈年殿念“旗年殿”吗 / 196
“自来红”变成了“自啦红” / 200
“我脚着”是啥意思 / 204
慈禧赐名的“咯吱”不靠谱儿 / 207
“死”有上百种说法 / 213
“走”字敢情是大忌 / 217
“老炮”原来是“老泡儿” / 220
“拍婆子”也是黑话 / 223
老北京天桥的隐语 / 226
行话不能望文生义 / 229
第三辑
京城独有的方言土话 / 235
假如生活“户哝”了你 / 239
看戏北京人说“听戏” / 241
翁偶虹的“洗练”北京话 / 244
“话佐料”与口头语儿 / 247
词尾后缀并非可有可无 / 251
说着顺口儿的“四字格” / 254
“倒装句”您肯定说过 / 257
北京土话中的满语 / 260
“”原来是外语 / 265
串了“秧儿”的外来语 / 269
有嚼头儿的俏皮话 / 273
带“洋”字的土话“欧喔”了 / 277
被光阴“埋葬”的土话 / 280
什么叫“姨以儿挨家” / 283
“把墙挂在枪上”的平谷话 / 287
延庆话“机密”是明白 / 290
流行语玩的就是“流行” / 294
流行语也会成“流星语” / 298
网络语言对北京土话的冲击 / 302
“热词”是为抓眼球 / 305
年一过“词儿”就凉 / 307
吐口唾沫都能成“热词” / 309
热词是由北京话衍化的 / 313
北京话的几个特点 / 317
学说北京话并不难 / 321
谁是北京人
北京人把追根溯源叫“捯根儿”。对北京话捯根儿,就跟对北京人捯根儿一样,是一件“扯不清理还乱”的事儿。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历史上,北京就是一座移民城市。首先,“北京人”就是个模糊概念,因为北京人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根儿在北京的人非常少。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举过一个例子:朋友聚会,饭桌上坐着十个人。您如果跟大伙儿盘道:“您是哪儿的人?”可能有八个人会说:“我是北京人。”
是呀,他在北京有房,有车,有工作,有孩子,有户口,怎么能说他不是北京人呢?但是如果您接茬儿问:“您的老家是哪儿?”可能这八个人里会有六个告诉您:“我老家是河北。”“我老家是山东。”“我老家是江西。”等等。您要是追着问:“您家在北京几辈儿了?”估计他们当中,能说出超过三辈儿的人都不多。
当然,有的老北京人会说,自己是满族,老祖在旗,老家地起(压根儿)就在北京。但他说的这个“地起”,也是应该打引号的。因为满族人的根儿在“白山黑水”(长白山、黑龙江),清朝进关到现在,也就是三百多年。
北京故宫博物院现任院长单霁翔说:“经常有人问我:你是哪里人?每当此时我都要啰唆一番:我的籍贯是江苏江宁,出生在辽宁沈阳,成长在北京。您说我是哪里的人呢?”籍贯地、出生地、成长地,过去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会十分明确地指向故乡,但是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后,人们的空间归属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一句就可以回答的简单问题,变得复杂起来。
在现实生活中,像单先生这种难说自己是哪儿人的不知有多少。单院长说他出生3个月,就被母亲抱着来到北京,而且在北京生活了60年,但填表时,仍然不能写自己是北京人。
单先生刚在北京工作时,我就认识他。那时,他从日本学习回来不久,正着手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问题。我当时在北京市委统战部工作,一连两次在座谈会上,听过他的发言,还在会后跟他聊过天儿。
因为我是在西单辟才胡同长大的,单先生当时还住在云梯胡同,这是辟才胡同套着的小胡同,离我家不远,我们算住过邻居,所以还有的聊。
虽然他说自己不算北京人,但我们聊天儿时,他说的是一口流利的北京话,时不时还会蹦出一两句北京土语。
他曾经问我是哪儿的人,其实,我跟他的情况差不多。“我的祖籍是山东潍坊。我爷爷那辈儿,才到的北京。”我如实相告。
他听了,对我会心一笑,好像当时我们就对“谁是北京人”的说法有同感似的。
因为北京人的概念太含糊了,所以,谁说自己是北京人时得琢磨一下。前几年,我写过一本书叫《有鼻子有眼儿》,书里有“谁是北京人”的章节,专门论述了这个问题。
在北京工作了几十年就是北京人吗?有北京户口就是北京人吗?在北京出生的就是北京人吗?严格地说:是,也不是。
虽说北京是六朝古都,但历史上它就是一个朝代不断更替,人口不断流动的移民城市。有没有纯种儿的北京人?有!70多万年前的北京人,绝对是正根儿,但那会儿的人,可还是猿人呢!
说到北京人,自然会说到北京话。虽然北京话是普通话的“母语”,但是地道的北京话,尤其是北京的方言土语,跟普通话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当然,即便是北京人,居住的地方也不一样,有的住在胡同;有的住在机关宿舍;有的住在部队大院;有的住在厂区(如东郊、南郊);有的住在城里;有的住在城外;有的住在南城;有的住在北城。居住区域的不同,说话也有所区别,比如南城和北城的人说话就有些微差异。当然,北京是首都,在北京当官的、上学的、做买卖的人很多,有的南方人在北京工作生活了几十年,应该算是北京人了吧,但依然保持着乡音,普通话都说不利落,更不用说北京土话了。
什么是北京话?跟北京人一样,来自各地不同的方言土语凑到一块儿,就成了北京话。但这“凑一块儿”,可不是凉拌菜的“拼盘儿”,也不是北京小吃“卤煮”,它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北京话,像是一坛陈酿了几百年的老酒。不,几百年不够味儿。至少三千多年了!
说实话,我对那种动辄上千页的历史著作总是有点望而却步,但《城南旧事》的再版我可是一口气啃完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是太独特了,它不是那种按部就班的编年史,更像是一串串散落的珍珠,由一个纯真而略带忧郁的视角串联起来。作者的文字里有一种让人心安的宁静,即使描写的是离别和失落,也带着一种看透世事的淡然。我特别喜欢它对童年记忆的处理,那种模糊的、带着滤镜的怀旧感处理得非常到位。比如那段关于“风筝断线”的描绘,短短几句话,就把那种童年的无力和对失去的本能反应刻画得淋漓尽致,我甚至能感受到风吹过耳边的声音。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留白”,它不把话说死,让你自己去填补那些未尽的意味。它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共鸣,一种对逝去时光的缅怀,而不是对具体事件的详尽记录。每次读到一些段落,都会忍不住停下来,盯着窗外发呆,感觉自己也成了那个坐在台阶上,看夕阳西下的小孩。
评分坦白说,我本以为《四九城里的旧事》会是一本枯燥的纪实文学,没想到它读起来比很多小说还要引人入胜。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非虚构”叙事中注入了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作者似乎是带着一种“寻根”的目的去挖掘那些被遗忘的民间传说和街头巷尾的轶事。那些关于旧时“剃头匠”、“磨刀人”、“修鞋匠”的片段,读起来简直就像是听老先生讲评书,充满了江湖气和生活智慧。作者没有采用传统的历史学家那样冷静客观的笔法,而是用了一种非常接地气、甚至有点儿“絮叨”的方式,让你感觉他就是你的邻居,在你家炕头上跟你分享这些陈年旧事。特别是关于“吆喝声”的那一章,作者详细记录了不同行当的叫卖声调和韵律,那种声音的“可视化”非常成功,我几乎能“听”到那些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多少宏大的历史结论,而在于它像一个时间胶囊,把那些鲜活的、充满烟火气的底层生活细节,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非常值得珍藏。
评分最近翻阅了《北平的四季流转》,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真是令人耳目一新。它完全是按照一年四季的时间轴来展开的,从初春的“冰茬儿融化”到深冬的“炉火正旺”,每一章都像是一幅精致的工笔画,色彩鲜明,层次丰富。作者对季节更替中自然景象的描摹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你几乎能闻到雨后泥土的湿润气息,尝到刚出锅的糖葫芦的酸甜。但更妙的是,作者巧妙地将人事活动嵌入到这些自然场景中。比如,写春天,就写起了“燕子归巢”和“孩子们放风筝”;写冬天,则重点描述了“围炉夜话”和“打冰嬉”。这种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展现了一种极其古典和安定的生活哲学。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句式多变,长短句结合得恰到好处,读起来节奏感极强,像是在听一首悠扬的民乐。它像是一个慢镜头,让你有机会细细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个寻常瞬间,充满了诗意和温度。
评分天哪,我最近读完了一本《胡同里的光影》!这本书简直是把我拉回了那个灰墙灰瓦、鸽哨声声的年代。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就像是描绘一幅老照片,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活的质感。书里讲的是一个大家族在老北京城里几代人的变迁,那种人情味儿,现在真是越来越难寻了。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开裆裤”和“擦屁股纸”那段描写,虽然听起来有点不雅,但却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生活写照,让人在会心一笑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作者对北京的地理环境和社会风俗的把握精准得让人拍案叫绝,什么“京腔儿”的韵味、邻里间的“打岔儿”艺术,都写得活灵活现,仿佛我不是在阅读,而是在胡同口听着大爷们聊天呢。尤其赞赏的是,作者并没有过度美化过去,那些琐碎的烦恼、狭小的空间、甚至是不近人情的规矩,都被坦诚地展现出来,让整个故事更加立体和可信。读完后,我特意去了一趟南锣鼓巷,虽然商业化了,但那种依稀的“京味儿”还在,这本书真是我了解老北京的绝佳钥匙。
评分我向来对那种专注于描写“小人物”命运的小说情有独钟,而《茶馆里的风云变幻》完全没有让我失望。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用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空间——一个老茶馆——折射出了整个社会背景下的巨大动荡。书里的人物塑造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儿”,有自己独特的生存哲学。那个精明世故的掌柜的,那个愤世嫉俗的文人,那个唯唯诺诺的小伙计,他们之间的对话火花四溅,充满了时代的张力。我发现作者在刻画人物的语言时,非常讲究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之间的口吻差异,那种微妙的语感差异,比单纯的背景描述要震撼得多。读到后半部分,随着时代洪流的推进,茶馆里的人来人往,物是人非,那种宿命感和无力感让人唏嘘不已。它不是宏大叙事,却是通过无数个体的挣扎,完成了对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深刻剖析,读起来酣畅淋漓,却又沉重无比。
评分不错,很值得读一读,了解北京话的前世今生
评分书很不错,送货也快,赞一个!
评分挺好的,正版书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挺好的,正版书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趁着六一节前夕购买,六一节快乐
评分书非常有意思,学到不少知识
评分北京话,北京话,还是北京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