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蜀素帖
作者简介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淮阳外史、海岳山人等。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有“米襄阳”之称。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为北宋四家之一。这本关于米芾的书,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每一页都仿佛能感受到他那份超逸洒脱的书风。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米芾生平经历的梳理,结合他对书法的独特见解,构建了一个立体丰满的“米颠”形象。比如,书中对他在宋徽宗时期所扮演角色的描述,细致入微,让我看到了一个在政治漩涡中依然保持艺术追求的书法大家。书中对于其“刷字”技巧的分析,更是达到了令人叫绝的地步,那种笔走龙蛇、一气呵成的感觉,即便是通过印刷品呈现,也依然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尤其值得称赞的是,编者在选取范例时,不仅考虑了其代表性,更注重了不同时期的风格演变,让读者能够清晰地追踪他艺术道路上的每一步足迹。对于一个书法爱好者来说,这本册子无疑是案头必备的精品,它不仅仅是一部作品集,更像是一本深入骨髓的艺术研究报告,让人在欣赏之余,深思书法艺术的本质和精神内核。
评分翻开这本画册,首先被吸引的是其装帧的考究和印刷的精良。很多古代书法作品的影印本,常常因为墨色失真或者纸张质感不佳而大打折扣,但这一本却做到了令人惊喜的还原度。特别是那些描摹宋代绢本的作品,那种细微的纤维纹理和墨色的洇散层次,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对于研究者和鉴赏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书中的版式设计也颇具匠心,留白恰到好处,既突出了主体作品的磅礴气势,又留给观者足够的呼吸空间去品味细节。我注意到,有些篇章还附带了专业的考证文字,对一些存疑作品的出处和时间点进行了严谨的探讨,这种学术的严谨性,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普通欣赏类图册,它更像是一部具有高度参考价值的专业工具书。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置身于宋代的文人雅集中,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那种沉浸式的体验,非常难得。
评分从内容编排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逻辑性极强,像一部精心策划的展览大纲。它不仅仅是把米芾的作品堆砌在一起,而是通过专题章节进行了精妙的串联。比如,某一章节专门探讨了他与同时代书家的交流与影响,另一章节则聚焦于他的审美观在绘画领域的延伸。这种多维度的视角,使得读者可以跳出单纯的书法鉴赏,去理解米芾作为一位全能型艺术家的复杂性。更值得称赞的是,最后的附录部分,对与米芾相关的一些历史典故和人物关系进行了简要梳理,这对于初次接触米芾的读者来说,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既能满足资深研究者的细致考证需求,又能为刚刚步入米芾艺术世界的初学者提供一个清晰而详尽的导览地图,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厚重而不失亲和力。
评分这本书的选篇非常具有代表性,涵盖了米芾创作生涯的各个重要阶段和主要书体,从早期对晋人法度的追摹,到中期的自我张扬,再到晚年的浑然天成,脉络清晰得让人拍案叫绝。我尤其欣赏其中收录的一些相对冷门但极具个人色彩的小品尺牍,这些作品往往更能体现书家不经意间的真实情感流露,没有刻意为之的痕迹,更显自然天真。比如那几页信札,笔势连绵,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种文人情趣和潇洒不羁,让人感受到米芾那份“不拘泥”的魏晋风度。对于我这种业余爱好者来说,从这些“非正式”的作品中学习到的东西,往往比那些刻意为之的榜书要多得多,因为它更贴近生活,更易于吸收和转化。这本书做到了在“大雅”与“率真”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
评分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最让我耳目一新的是它在“书学思想”方面的深入挖掘。米芾作为“刷字”的开创者,其对笔法和结字的颠覆性理解,是后世难以企及的。这本书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好看”的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他如何从“颜筋柳骨”中脱胎换骨,形成自己独特的“八面出锋”的独特体势。书中对比如《苕溪诗稿》与《研山铭》的对比分析,让我更直观地理解了他在不同书体上所下的功夫和所达到的境界。特别是对笔锋在行进过程中提按顿挫的文字描述,非常形象化,甚至能让人在脑海中重构出他运笔时的肌肉记忆。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不再是枯燥的理论灌输,而是在大师的指引下进行心领神会的体悟,对于想在行书上有所突破的习书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
评分不错?
评分还行
评分还行
评分值
评分不错?
评分还行
评分不错?
评分给力
评分还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