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白剪紙:海派手工技藝傳習所雙語教程(漢英對照) [Li Shoubai's Papercutting]

李守白剪紙:海派手工技藝傳習所雙語教程(漢英對照) [Li Shoubai's Papercutting]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李守白 著
圖書標籤:
  • 剪紙
  • 紙藝
  • 傳統工藝
  • 海派文化
  • 手工
  • 藝術
  • 中國文化
  • Li Shoubai
  • 雙語教程
  • 工藝美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人民美術齣版社
ISBN:9787532299959
版次:1
商品編碼:12013372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Li Shoubai's Papercutting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19
正文語種:中文,英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剪紙,作為民間文化的一支已有1500多年曆史,剪紙不僅具有實用功能,也具文化內涵。上海的海派剪紙發展至今走過近半個世紀之路,誕生瞭王子淦、林曦明兩位剪紙代錶性人物。曾師從這兩位先生的李守白目前仍從事剪紙藝術。《李守白剪紙:海派手工技藝傳習所雙語教程(漢英對照)》主要從李守白的剪紙技巧齣發,強調剪紙有剪刀剪、刻的、手工的、燙的,並將其融會貫通。並且在創作初期,以“弘揚海派文化、傳承海派手工技藝”為前提,將民間文化融閤大都市題材作為創作的課題,將原生態的剪紙藝術經過提煉,融閤當代藝術的生命力,來錶現海派剪紙的特點,挖掘傳統的民間剪紙藝術的觀賞性、文化價值等,體現瞭上海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城市文化精神。

作者簡介

  李守白,1962年生,籍貫浙江上虞。上海市文聯委員、上海市黃浦區政協委員、上海市美術傢協會會員、上海市工藝美術大師、“非遺”海派剪紙代錶性傳承人。現為中國剪紙藝術委員會副主席、上海民間文藝傢協會副主席。擅長繪畫和剪紙。四十多年來,發錶瞭五百餘件作品。近十年積極從事上海本土題材創作,為當代海派藝術注入新活力,被譽為“上海石庫門先生”、“上海創意産業田子坊藝術的標杆”。連續12年參展上海藝博會,先後在國內外舉辦瞭二十餘場展覽,其中有法國巴黎、德國漢堡、奧地利維也納、新加坡等。在江浙滬巡迴展和國展中摘取包括中國文化部“文化遺産日奬”在內的五個金奬。作品被上海美術館、中國剪紙博物館等機構及藏傢收藏。先後被授於中國“德藝雙馨剪紙藝術大師”、上海市“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上海市領軍人纔”、“上海市優秀中青年藝術傢”等稱號。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情深寓剪
壹·剪紙起源
貳·海派剪紙特色
叁·剪紙基本介紹
1.剪紙工具及材料
(1)剪刀、刻刀
(2)配套工具
(3)蠟盤、用紙
2.剪紙基本技法
(1)綫條練習
(2)圖形練習
(3)組閤練習
3.刻紙基本技法
(1)製作流程
(2)技法

肆·剪紙進階練習
1.剪紙套色貼法
2.剪紙裝貼

伍·剪紙教程(由簡入繁)
1.對稱圖案
(1)花卉植物
(2)熊貓
(3)蝴蝶
(4)其他動物、昆蟲
(5)人物
(6)雙喜、文字類
2.不對稱圖案
(1)十二生肖
(2)花卉
(3)西遊記
(4)剪影

陸·作品賞析
1.大師作品
2.學生作品

柒·現代剪紙的生活運用
1.剪紙傢居
2.剪紙裝置(環藝設計)
3.剪紙衍生品
捌·DIY
後記我與剪紙

前言/序言


好的,下麵是一份關於一本不同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完全基於不包含《李守白剪紙:海派手工技藝傳習所雙語教程(漢英對照)》這本書的內容所構建的。 --- 《宋代瓷器燒製工藝與審美變遷研究》 作者: 王明哲 齣版社: 文物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23年11月 頁數: 480頁(含圖版與彩圖) 定價: 188.00元 ISBN: 978-7-5010-9876-5 --- 內容簡介: 《宋代瓷器燒製工藝與審美變遷研究》是一部深入探究北宋至南宋時期,中國陶瓷藝術發展巔峰的學術專著。本書立足於對考古發掘資料的細緻梳理和傳世實物的嚴謹分析,旨在係統闡述宋代五大名窯(汝、官、哥、定、鈞)的獨特燒製技術、材料配方以及與之相伴隨的審美取嚮的演化曆程。 第一部分:時代背景與技術基石 本書開篇首先迴顧瞭唐末五代至宋代初期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思潮,指齣宋代文人階層對簡樸、內斂和含蓄之美的追求,如何深刻影響瞭瓷器藝術的發展方嚮。研究詳細剖析瞭宋代製瓷業在原料提純、釉料配製和窯爐結構上的重大革新。重點介紹瞭“淘洗泥料的精細化程度”與“支釘墊燒法”在定窯和汝窯中的應用,揭示瞭宋人如何通過對胎土和釉水的極緻控製,來追求“如玉”的質感。 其中,對汝窯天青色的研究尤為深入。作者通過對高嶺土中鐵含量的光譜分析,結閤對還原焰氣氛的精準控製,復原瞭宋人燒製齣那種“雨過天青雲破處”般釉色的微妙工藝流程。書中首次公開展示瞭基於現代顯微成像技術對汝窯釉麵“蟹爪紋”和“芝麻釘痕”的微觀結構解析,為理解其燒成機理提供瞭新的佐證。 第二部分:五大名窯的工藝特異性探析 本書的重點在於對宋代五大名窯的差異化工藝進行對比研究。 汝窯與官窯的同源異流: 本章詳述瞭汝窯的“秘色”傳統如何被宮廷要求繼承和發展,並最終演化齣官窯體係的“紫口鐵足”特徵。研究對比瞭兩者在支釘大小、圈足處理和釉層厚度上的細微區彆,論證瞭官窯為瞭適應皇室對典雅的極緻追求,在燒製過程中對釉水流淌和收縮的控製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 定窯的刻花與覆燒技藝: 針對定窯白瓷,本書詳細介紹瞭其獨特的“覆燒法”——即將器物倒扣在匣鉢內進行燒製,以保證口沿不受氣氛影響而保持潔白。重點解析瞭其裝飾手法,尤其是“劃花”與“印花”的工藝流程。作者結閤對不同時期覆燒匣鉢的考古發現,推斷齣印花模具的演變路徑,論證瞭定窯工匠如何利用模具的深度和精細度來錶達不同的紋飾主題,如纏枝蓮和牡丹紋的繁復性比較。 鈞窯的窯變藝術與“入窯一色,齣窯萬彩”: 本章對鈞窯的銅藍釉燒成過程進行瞭突破性研究。通過對不同溫度段的窯溫麯綫模擬,作者解釋瞭銅離子在堿性釉料中析晶並分散形成紫紅色斑點(窯變)的化學反應機理。書中收錄瞭對數件具有代錶性“鈞斑”的電感耦閤等離子體質譜(ICP-MS)分析數據,揭示瞭釉料中磷灰石成分對藍釉穩定性的關鍵作用。 第三部分:審美理念的時代烙印 第三部分將視角從技術層麵轉嚮文化層麵,探討宋代瓷器審美與哲學思想的契閤。作者指齣,宋瓷的審美核心是“文氣”、“含蓄”與“拙樸”。 “去雕飾”的哲學觀: 深入分析瞭宋代理學思想如何影響製瓷者對器物造型和裝飾的取捨。例如,哥窯“金絲鐵綫”的開片,並非工藝失誤,而是工匠對自然、隨機之美的有意捕捉與贊頌,體現瞭宋人“不完美中的完美”的審美觀。 造型的“去繁就簡”: 通過對梅瓶、洗、盞等典型器型的研究,展示瞭宋瓷如何摒棄唐代那種飽滿、富麗的造型,轉嚮追求修長、秀逸的比例和沉靜的釉麵。每一處弧度、每一道斂口,都被視為與文人書畫一脈相承的綫條藝術。 結論與展望: 本書總結瞭宋代瓷器在材料學、燒成控製與藝術錶現力上達到的空前高度,並探討瞭這些技術與審美如何在後世的陶瓷發展中被繼承與超越。全書配有數百幅高清實物照片、窯址發掘照片及工藝流程示意圖,是陶瓷史研究者、博物館專業人士以及高級愛好者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 推薦人群: 陶瓷藝術史學者、考古工作者、古陶瓷修復與鑒定專傢、高等院校美術與設計專業師生。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一個對文化交流和雙語學習有執著追求的人,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是漢英對照版本時,立刻就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很多時候,我們接觸到的傳統手工藝書籍,要麼隻有文字介紹而缺乏國際化的視角,要麼就是翻譯腔很重,讀起來很拗口。但這本《李守白剪紙》的處理方式非常自然流暢。它不僅僅是將中文的術語直譯成英文,更重要的是,它似乎在試圖構建一種跨文化的理解框架。比如,書中對於某些特定剪紙術語的英文注解,考慮到瞭西方讀者可能對中國傳統概念的理解障礙,做齣瞭非常貼切的解釋,這對於推廣海派剪紙藝術到國際舞颱是極其重要的貢獻。我甚至可以想象,將這本書作為對外交流的教材使用,效果一定比那些生硬的文化介紹片要好得多。唯一的遺憾是,如果能在關鍵的步驟圖旁邊,能附帶一些簡短的英文版操作提示,會使雙語學習的體驗更加無縫銜接,但總體而言,這種對雙語學習者的細心考量,已經遠超齣瞭普通教程的範疇,值得贊賞。

評分

說實話,我購買這類教程,最看重的就是“實操性”和“步驟的清晰度”。很多所謂的“教程”,圖文並茂,但等你真正上手操作時,就會發現圖例和實際操作的差距巨大,或者文字描述過於抽象,讓人抓不住重點。然而,這本書在步驟分解上做到瞭近乎苛刻的嚴謹。以書中對“鏤空技法”的講解為例,它沒有一筆帶過,而是用瞭好幾頁篇幅,細緻地展示瞭如何通過不同走嚮的下刀順序來保證圖案的結構強度,這一點對於新手來說是決定性的。我特彆留意瞭它在處理復雜對稱圖案時的邏輯梳理,那種層次感和條理性,讓人感覺不是在看一本工具書,而是在接受一位資深師傅的私人指導。這種教學設計,無疑大大降低瞭學習的門檻,讓原本覺得高不可攀的剪紙藝術變得觸手可及。我打算把傢裏的廢舊報紙和彩紙都準備好,準備按照書中的引導,完成一個完整的作品集,這對我來說,是一種全新的成就感來源。

評分

這本《李守白剪紙:海派手工技藝傳習所雙語教程(漢英對照)》實在是讓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對於像我這樣對傳統民間藝術充滿敬畏,又苦於缺乏係統學習渠道的人來說,簡直是一本及時的雨露。我過去嘗試過幾次自己摸索剪紙,結果總是不得要領,那些精妙的鏤空和綫條,在我手裏總是顯得笨拙而僵硬。這本書的齣現,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精湛技藝的大門。我特彆欣賞它那種由淺入深的編排方式,從最基礎的工具認識和材料選擇講起,細緻到如何握持剪刀纔能讓綫條更加流暢,這點非常關鍵,很多教程都會忽略這種手感的培養。書中對不同紋樣的起源和文化內涵也有獨到的見解,不僅僅是教你“怎麼做”,更讓你理解“為什麼這麼做”,這種文化層麵的滲透,讓剪紙不再僅僅是一項手工技能,而成為瞭與曆史對話的一種方式。如果能有更多關於不同地域剪紙流派的對比分析,那就更完美瞭,不過就目前呈現的深度來看,這本書已經是市麵上非常罕見且實用的教程瞭。我期待著能跟著教程中的步驟,一步步還原那些教科書上纔能看到的精美圖案,真正體會到“傳習所”的精髓。

評分

我通常對工藝美術類的書籍抱有一種謹慎的態度,因為很多齣版物為瞭追求視覺衝擊力,往往犧牲瞭內容的深度和實用性。但這本《李守白剪紙》在我看來,是一次難得的平衡。它的裝幀設計本身就透露齣一種樸素的匠人精神,紙張的質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非常齣色,確保瞭那些細微的綫條在放大後依然清晰可辨,這對於剪紙這種對精密度要求極高的藝術來說至關重要。更重要的是,它的內容結構體現齣對學習者心理的深刻洞察——從基礎練習到復雜創作的過渡是平滑且有邏輯的。它沒有急於展示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成品,而是耐心地引導讀者建立起紮實的基本功。讀完前幾章,我發現自己看待窗外的花鳥和日常器物的方式都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開始下意識地在腦海中將其“剪影化”,這說明這本書已經成功地將剪紙的思維方式植入瞭讀者的心中。它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培養“剪紙眼光”的啓濛讀物。

評分

作為一位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現代生活融閤的設計師,我關注這本書的點可能與純粹的手工藝愛好者略有不同。我更看重的是,這本書如何體現“海派”這一地域特色的傳承與創新。上海的藝術風格往往是兼容並蓄、精緻典雅的,這種特質在李守白的剪紙藝術中是如何體現的,這本書給齣瞭很好的解答。它不僅僅展示瞭傳統的吉祥紋飾,更深入地探討瞭現代生活元素是如何被巧妙地融入到剪紙的框架之中,使得古老的技藝能夠煥發齣新的生命力。這種“傳習所”的定位,意味著它不僅僅是記錄曆史,更是在塑造未來。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色彩搭配和構圖平衡的論述,這對於從事現代平麵設計工作的人來說,提供瞭非常寶貴的靈感來源。如果書中能增加一些現代藝術傢對李守白風格的當代演繹案例,那無疑會使這本書的價值更上一層樓,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設計領域的重要橋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