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白剪纸:海派手工技艺传习所双语教程(汉英对照) [Li Shoubai's Papercutting]

李守白剪纸:海派手工技艺传习所双语教程(汉英对照) [Li Shoubai's Papercutting]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守白 著
图书标签:
  • 剪纸
  • 纸艺
  • 传统工艺
  • 海派文化
  • 手工
  • 艺术
  • 中国文化
  • Li Shoubai
  • 双语教程
  • 工艺美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229995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3372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Li Shoubai's Papercutting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9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剪纸,作为民间文化的一支已有1500多年历史,剪纸不仅具有实用功能,也具文化内涵。上海的海派剪纸发展至今走过近半个世纪之路,诞生了王子淦、林曦明两位剪纸代表性人物。曾师从这两位先生的李守白目前仍从事剪纸艺术。《李守白剪纸:海派手工技艺传习所双语教程(汉英对照)》主要从李守白的剪纸技巧出发,强调剪纸有剪刀剪、刻的、手工的、烫的,并将其融会贯通。并且在创作初期,以“弘扬海派文化、传承海派手工技艺”为前提,将民间文化融合大都市题材作为创作的课题,将原生态的剪纸艺术经过提炼,融合当代艺术的生命力,来表现海派剪纸的特点,挖掘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的观赏性、文化价值等,体现了上海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精神。

作者简介

  李守白,1962年生,籍贯浙江上虞。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市黄浦区政协委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非遗”海派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现为中国剪纸艺术委员会副主席、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擅长绘画和剪纸。四十多年来,发表了五百余件作品。近十年积极从事上海本土题材创作,为当代海派艺术注入新活力,被誉为“上海石库门先生”、“上海创意产业田子坊艺术的标杆”。连续12年参展上海艺博会,先后在国内外举办了二十余场展览,其中有法国巴黎、德国汉堡、奥地利维也纳、新加坡等。在江浙沪巡回展和国展中摘取包括中国文化部“文化遗产日奖”在内的五个金奖。作品被上海美术馆、中国剪纸博物馆等机构及藏家收藏。先后被授于中国“德艺双馨剪纸艺术大师”、上海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中青年艺术家”等称号。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情深寓剪
壹·剪纸起源
贰·海派剪纸特色
叁·剪纸基本介绍
1.剪纸工具及材料
(1)剪刀、刻刀
(2)配套工具
(3)蜡盘、用纸
2.剪纸基本技法
(1)线条练习
(2)图形练习
(3)组合练习
3.刻纸基本技法
(1)制作流程
(2)技法

肆·剪纸进阶练习
1.剪纸套色贴法
2.剪纸装贴

伍·剪纸教程(由简入繁)
1.对称图案
(1)花卉植物
(2)熊猫
(3)蝴蝶
(4)其他动物、昆虫
(5)人物
(6)双喜、文字类
2.不对称图案
(1)十二生肖
(2)花卉
(3)西游记
(4)剪影

陆·作品赏析
1.大师作品
2.学生作品

柒·现代剪纸的生活运用
1.剪纸家居
2.剪纸装置(环艺设计)
3.剪纸衍生品
捌·DIY
后记我与剪纸

前言/序言


好的,下面是一份关于一本不同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完全基于不包含《李守白剪纸:海派手工技艺传习所双语教程(汉英对照)》这本书的内容所构建的。 --- 《宋代瓷器烧制工艺与审美变迁研究》 作者: 王明哲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1月 页数: 480页(含图版与彩图) 定价: 188.00元 ISBN: 978-7-5010-9876-5 --- 内容简介: 《宋代瓷器烧制工艺与审美变迁研究》是一部深入探究北宋至南宋时期,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巅峰的学术专著。本书立足于对考古发掘资料的细致梳理和传世实物的严谨分析,旨在系统阐述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的独特烧制技术、材料配方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审美取向的演化历程。 第一部分:时代背景与技术基石 本书开篇首先回顾了唐末五代至宋代初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思潮,指出宋代文人阶层对简朴、内敛和含蓄之美的追求,如何深刻影响了瓷器艺术的发展方向。研究详细剖析了宋代制瓷业在原料提纯、釉料配制和窑炉结构上的重大革新。重点介绍了“淘洗泥料的精细化程度”与“支钉垫烧法”在定窑和汝窑中的应用,揭示了宋人如何通过对胎土和釉水的极致控制,来追求“如玉”的质感。 其中,对汝窑天青色的研究尤为深入。作者通过对高岭土中铁含量的光谱分析,结合对还原焰气氛的精准控制,复原了宋人烧制出那种“雨过天青云破处”般釉色的微妙工艺流程。书中首次公开展示了基于现代显微成像技术对汝窑釉面“蟹爪纹”和“芝麻钉痕”的微观结构解析,为理解其烧成机理提供了新的佐证。 第二部分:五大名窑的工艺特异性探析 本书的重点在于对宋代五大名窑的差异化工艺进行对比研究。 汝窑与官窑的同源异流: 本章详述了汝窑的“秘色”传统如何被宫廷要求继承和发展,并最终演化出官窑体系的“紫口铁足”特征。研究对比了两者在支钉大小、圈足处理和釉层厚度上的细微区别,论证了官窑为了适应皇室对典雅的极致追求,在烧制过程中对釉水流淌和收缩的控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定窑的刻花与覆烧技艺: 针对定窑白瓷,本书详细介绍了其独特的“覆烧法”——即将器物倒扣在匣钵内进行烧制,以保证口沿不受气氛影响而保持洁白。重点解析了其装饰手法,尤其是“划花”与“印花”的工艺流程。作者结合对不同时期覆烧匣钵的考古发现,推断出印花模具的演变路径,论证了定窑工匠如何利用模具的深度和精细度来表达不同的纹饰主题,如缠枝莲和牡丹纹的繁复性比较。 钧窑的窑变艺术与“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本章对钧窑的铜蓝釉烧成过程进行了突破性研究。通过对不同温度段的窑温曲线模拟,作者解释了铜离子在碱性釉料中析晶并分散形成紫红色斑点(窑变)的化学反应机理。书中收录了对数件具有代表性“钧斑”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析数据,揭示了釉料中磷灰石成分对蓝釉稳定性的关键作用。 第三部分:审美理念的时代烙印 第三部分将视角从技术层面转向文化层面,探讨宋代瓷器审美与哲学思想的契合。作者指出,宋瓷的审美核心是“文气”、“含蓄”与“拙朴”。 “去雕饰”的哲学观: 深入分析了宋代理学思想如何影响制瓷者对器物造型和装饰的取舍。例如,哥窑“金丝铁线”的开片,并非工艺失误,而是工匠对自然、随机之美的有意捕捉与赞颂,体现了宋人“不完美中的完美”的审美观。 造型的“去繁就简”: 通过对梅瓶、洗、盏等典型器型的研究,展示了宋瓷如何摒弃唐代那种饱满、富丽的造型,转向追求修长、秀逸的比例和沉静的釉面。每一处弧度、每一道敛口,都被视为与文人书画一脉相承的线条艺术。 结论与展望: 本书总结了宋代瓷器在材料学、烧成控制与艺术表现力上达到的空前高度,并探讨了这些技术与审美如何在后世的陶瓷发展中被继承与超越。全书配有数百幅高清实物照片、窑址发掘照片及工艺流程示意图,是陶瓷史研究者、博物馆专业人士以及高级爱好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推荐人群: 陶瓷艺术史学者、考古工作者、古陶瓷修复与鉴定专家、高等院校美术与设计专业师生。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位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生活融合的设计师,我关注这本书的点可能与纯粹的手工艺爱好者略有不同。我更看重的是,这本书如何体现“海派”这一地域特色的传承与创新。上海的艺术风格往往是兼容并蓄、精致典雅的,这种特质在李守白的剪纸艺术中是如何体现的,这本书给出了很好的解答。它不仅仅展示了传统的吉祥纹饰,更深入地探讨了现代生活元素是如何被巧妙地融入到剪纸的框架之中,使得古老的技艺能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种“传习所”的定位,意味着它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是在塑造未来。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色彩搭配和构图平衡的论述,这对于从事现代平面设计工作的人来说,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灵感来源。如果书中能增加一些现代艺术家对李守白风格的当代演绎案例,那无疑会使这本书的价值更上一层楼,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设计领域的重要桥梁。

评分

这本《李守白剪纸:海派手工技艺传习所双语教程(汉英对照)》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对于像我这样对传统民间艺术充满敬畏,又苦于缺乏系统学习渠道的人来说,简直是一本及时的雨露。我过去尝试过几次自己摸索剪纸,结果总是不得要领,那些精妙的镂空和线条,在我手里总是显得笨拙而僵硬。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精湛技艺的大门。我特别欣赏它那种由浅入深的编排方式,从最基础的工具认识和材料选择讲起,细致到如何握持剪刀才能让线条更加流畅,这点非常关键,很多教程都会忽略这种手感的培养。书中对不同纹样的起源和文化内涵也有独到的见解,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做”,更让你理解“为什么这么做”,这种文化层面的渗透,让剪纸不再仅仅是一项手工技能,而成为了与历史对话的一种方式。如果能有更多关于不同地域剪纸流派的对比分析,那就更完美了,不过就目前呈现的深度来看,这本书已经是市面上非常罕见且实用的教程了。我期待着能跟着教程中的步骤,一步步还原那些教科书上才能看到的精美图案,真正体会到“传习所”的精髓。

评分

我通常对工艺美术类的书籍抱有一种谨慎的态度,因为很多出版物为了追求视觉冲击力,往往牺牲了内容的深度和实用性。但这本《李守白剪纸》在我看来,是一次难得的平衡。它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朴素的匠人精神,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非常出色,确保了那些细微的线条在放大后依然清晰可辨,这对于剪纸这种对精密度要求极高的艺术来说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容结构体现出对学习者心理的深刻洞察——从基础练习到复杂创作的过渡是平滑且有逻辑的。它没有急于展示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成品,而是耐心地引导读者建立起扎实的基本功。读完前几章,我发现自己看待窗外的花鸟和日常器物的方式都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开始下意识地在脑海中将其“剪影化”,这说明这本书已经成功地将剪纸的思维方式植入了读者的心中。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培养“剪纸眼光”的启蒙读物。

评分

我是一个对文化交流和双语学习有执着追求的人,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是汉英对照版本时,立刻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多时候,我们接触到的传统手工艺书籍,要么只有文字介绍而缺乏国际化的视角,要么就是翻译腔很重,读起来很拗口。但这本《李守白剪纸》的处理方式非常自然流畅。它不仅仅是将中文的术语直译成英文,更重要的是,它似乎在试图构建一种跨文化的理解框架。比如,书中对于某些特定剪纸术语的英文注解,考虑到了西方读者可能对中国传统概念的理解障碍,做出了非常贴切的解释,这对于推广海派剪纸艺术到国际舞台是极其重要的贡献。我甚至可以想象,将这本书作为对外交流的教材使用,效果一定比那些生硬的文化介绍片要好得多。唯一的遗憾是,如果能在关键的步骤图旁边,能附带一些简短的英文版操作提示,会使双语学习的体验更加无缝衔接,但总体而言,这种对双语学习者的细心考量,已经远超出了普通教程的范畴,值得赞赏。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类教程,最看重的就是“实操性”和“步骤的清晰度”。很多所谓的“教程”,图文并茂,但等你真正上手操作时,就会发现图例和实际操作的差距巨大,或者文字描述过于抽象,让人抓不住重点。然而,这本书在步骤分解上做到了近乎苛刻的严谨。以书中对“镂空技法”的讲解为例,它没有一笔带过,而是用了好几页篇幅,细致地展示了如何通过不同走向的下刀顺序来保证图案的结构强度,这一点对于新手来说是决定性的。我特别留意了它在处理复杂对称图案时的逻辑梳理,那种层次感和条理性,让人感觉不是在看一本工具书,而是在接受一位资深师傅的私人指导。这种教学设计,无疑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门槛,让原本觉得高不可攀的剪纸艺术变得触手可及。我打算把家里的废旧报纸和彩纸都准备好,准备按照书中的引导,完成一个完整的作品集,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成就感来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